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节
    不能只让他胡乱学个《三》《百》《千》,就囫囵吞枣地去念四书五经!
    得趁着他年纪小、才开蒙,给他打结实基础,将来他钻研理学才能钻研得深透,至少科场上也多几分把握!
    两位兄长商量定了,在宋时拿着《三》《百》《千》和《千家诗》装神童过瘾时,又给他搬来了一座书山:教词讼的《四言杂字》,号称小四书的《性理字训》《名物蒙求》《历代蒙求》《史学纲要》,欧阳文忠公的《州名急就章》,朱子亲著的《小学》四卷、《考异》两卷、《训蒙诗》百首,小学生必背的《神童诗》……还有吟诗作诗必修的基础,《声律发蒙》和《对属发蒙》。
    宋时看见这些书时脸都青了,恨不能穿回两个月前,把那个拿着《三字经》装bi的自己掐死。
    叫他装!
    要是不装,他不就能跟古装剧、小说里的书生一样,光念念三、百、千、四书、五经就完了吗?要不是他背书背得太快,他哥哥们哪会拿出这么一堆东西逼着他学?
    这是要把他的小学生活改成高三的节奏啊!
    他看得愁肠百转,两位兄长也看出了他那颗厌学的心,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书最不会辜负人,你多读一本,科场上就能多用着一本。现在学着是有些苦,到你自己写诗作文章时就知道了,能比旁人多堆垒些书在胸中,词句立意必定更高出一头。”
    可他一个现代人,能学得会古文吗?他只要能当个徐霞客那样的著名驴友就算祖坟冒青烟了!
    他心里想着徐霞客,不给充钱的金手指应声浮现在眼前。屏幕上的内容还停在他前几天无聊时搜索“古代旅游”时打开的页面,上面的文献标题多半是红的,他都点开过浏览过,可以免费看前几页,不过都写不到关键内容就开始要钱了。
    他默默叹了口气,垂下眼调整了屏幕位置,手指吞在袖子里,悄悄点击了一下搜索栏,然后在屏幕下方浮现的手写输入框中随手写下了“古代蒙书”四个字。
    页面跳转,一排排期刊文献、硕博论文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眼前。宋时看着这些资料,又看了看桌上那堆小山似的蒙书,忍不住苦笑了一下——等看完这堆书,弄不好他都能写篇古代蒙学相关的论文了,保证比专家的写都准确。
    这个念头来得突然,出现后却在他脑海中像烟花一样爆开,催动着他他虚按在屏幕上的手指颤抖着划了一下,将页面退回到了首页。指尖拉着页面上滑了几下,最后停在一个投稿入口前。
    这是晋江文献网自己的网络杂志投稿中心,不跳转到其他网站,应该是可以打开的。
    宋时深吸一口气,颤巍巍地按下链接。页面瞬间跳转,露出占满半个屏幕的在线提交框,他的心也安定下来,目光透过半透明的光屏,看向那堆有可能会转化为稿费、转化成他能下载的资料的蒙书。
    只要他努力学习,这个金手指搞不好还有能用起的一天。宋时隔着屏注视桌上的书山,露出一个苦涩又期待的笑容。
    他大哥看他笑了,以为他是想通了要好好念书,摸着他剃得光光的、只在两鬓梳起两条长寿辫的小脑袋安慰道:“别怕书多,凭你的天资,这些书也不难念。等念通了蒙学,将来学圣贤书就容易多了。”
    二哥也摸上那片青旋旋的头皮,叹道:“我倒有些不愿时官儿学得太快了。若早早中了秀才,束起头发来,哪儿还能看见这么俊俊的小光头。”
    ……好,哪怕他写不出晋江肯收的稿件,也要为了早点留头发努力读书!
    作者有话要说:  为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本文要改成更彻底的架空,慢慢改
    第3章
    自此之后,宋时就积极投入到了读书和论文两项事业中。
    蒙学其实不算太难,无非是背背书、写写繁体字而已。这时代没有手机、电脑那些勾搭人的小妖精,他又跟周围剃着光头、单留几小撮辣眼头毛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去,看书简直能当娱乐了,学习效率比上辈子考前冲刺时都高。
    不过两年间,他就把那堆蒙书都背下来了。宋家两位兄长越教越觉着他天资卓出,忍不住带他到乡邻、朋友、同年面前炫耀。
    他俩都是中试的秀才,来往的多半也是秀才,听说有神童当然是要考较的。这一考,更给宋时考出了几分名气。
    他不只会背书,还能对几个对子、写一笔酸诗,给人讲历朝历代故事。特别是讲到本朝以前的历史,《蒙求》上写到的他都记得牢牢的,没有的他也知道不少,被人考问到时能连前后相关的史实、人物都答出来。
    ——别说考本朝以前的,要不是穿到了这个没见过的朝代,他还能接着背元明清和近现代史,替刘伯温写个烧饼歌呢。
    外人自然不知道他以前是学历史的,都以为他真是个神童。这名声越传越响,最后竟招来了一位回乡展墓时路过保定府的新进士桓先生,考校之后,要收他做弟子。
    进士的弟子!这是多大的荣耀!这位进士的父亲还是翰林修撰,他们这儿子以后岂不也能受翰林指点了?
    宋举人与两个秀才儿子与有荣焉,欢天喜地的把他打包送给了桓先生。
    宋时跟着先生进京,跟着先生住进桓府,从此告别了光头的儿童时代,和桓府的小学生们一起束发读书。读完四书,又跟先生治《春秋》,学着学着就考中了童生。可惜到府试那一关,学政看他太年幼,怕他太早中秀才容易养出骄惰之心,刻意压了压他。
    桓先生正在都察院任御史,跟学政是同僚,自然知道其中缘故,所以也不急着让他再考,而是带着他扎扎实实地读经传,并跟宋举人传书,订下他做女婿。
    桓先生是御史,他父亲又是翰林编修,宋时这场婚事订下,足可以能羡煞天下寒门学子。但相比他学业和人生大事的顺利,晋江那边论文的进展却要坎坷得多。
    他的论文从蒙学写到《四书》又写到《春秋》《左传》,格式完全比照他刚穿来时背下的那几十篇文章来,每个字都是他亲指所书——他穿越前手机上用的手写输入法,穿过来之后切换不了拼音,只能靠手指在屏上虚划,写完一篇腕子都能写断了!
    可是他这么努力,古代的八股文老师都让他过了童子试,现代的论文编辑却不给他过稿。
    被拒绝的次数太多,宋时都不禁自暴自弃,扔下论文跟同窗出去踢了几次球,顺手写了个蹴鞠相关的科普短文——写的时候把郑朝的年号按着公元纪年换算成明朝的,硬说是写明朝蹴鞠运动情况。
    这篇短文倒意外地通过了,网站还给他后台发了个三十元的虚拟充值卡。
    三十元!
    这么多年了,他帐户里一直只有三块钱,连六页以上的期刊文章都买不下来,如今竟然有了整整三十元!都能买得起一篇学位论文了!
    宋时再也按捺不住多年的渴盼,豪气地买下了一篇足足十页的期刊文章——《土法杀虫剂研究》。
    没有驱蚊剂、杀虫剂,只能任蚊虫在耳边嗡嗡的日子从此过去了!
    他宁愿泡在工业社会的杀虫剂里毒死,也不愿活在虫蚁乱飞的青山绿水中!
    他满心激动地点开在线预览,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了下去,却是越读越觉着困难重重:虽然说是土法制造,可建国后的土法技术也是有各种工业设备和化学制剂的,这还处于明前期的时间线上还是没有啊?除虫菊、印楝、烟草、桉树、留兰香……这些植物现在传到中国了吗?植物精油怎么分离?他在桓家也不好大张旗鼓地做实验,要是弄不出精油来,光用粉剂、浸剂、煎剂,管用吗?
    管不管用也先做了再说,考验他们导游科研水平的时刻到了!
    宋时横下一条心,挑出眼下就能买到、驱虫效果又明显的薄荷和鸡血藤,搜出介绍如何用它们驱虫的期刊文章,花六块钱买了下来。
    干薄荷煮水加酒精、薄荷油可驱蚊;鸡血藤根茎捣烂浸泡后加上肥皂片可以杀灭多种害虫,对孑孓和苍蝇都很有效。他眼下寄居桓府,配不齐全套材料和工具,只能把方子简化再简化,用薄荷水调烧酒,鸡血藤直接浸汁,连弄了几大桶,洒得满屋满院都是,完全靠数量取胜。
    土法出奇迹。
    当天晚上他屋里就没怎么听见蚊蝇声,院子里花木下飞舞的小虫子也见少,转天一早起来,花底树荫都是虫尸。唯一的缺点就是洒药太多,院子里满是清凉刺激中混杂着微腥的药味,花木都熏得蔫蔫的。
    跟他同住一院的桓小师兄也熏得蔫蔫的,掩着鼻子求他以后别洒那么多药。宋时从善如流,剩下的药都往自己屋里洒,在杀虫剂富有安全感的气味中背下了这三篇文章。
    这是他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两个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大步!
    为了促进原世界对这个时代的了解,为了推动本时空科技文化发展,宋时毅然深入到桓家少年子弟当中,跟着他们踢球打弹、射覆猜枚、投壶射箭、上树翻墙……亲身体验小学生日常生活,投出了一篇又一篇充满真实感的稿件。
    到后来桓先生病逝,他跟着送葬了恩师,被桓家送出京城时,晋江帐户里已经攒了一百八十多元巨款。
    回到家里安顿下来后,宋时立刻购买了蒸馏法提炼精油、酒精和手工制皂技术的相关论文,让人按着论文里的简图定制蒸馏器,然后指挥家人炮制薄荷油、川楝油、茴香精油和鸡血藤皂片等高级杀虫剂。
    他是家里的幼子,本来就受宠,父兄又敬畏桓先生是个御史,以为他那杀虫剂是桓府传来的私家香露,不仅没人管他,反倒觉着他这是学着了名家雅士的风雅趣味,就这么由着他折腾得满院子杀虫剂味。
    不光宋家,满胡同都快没蚊虫了。
    左邻右舍、来到宋家的客人都被宋时这御史弟子的身份和杀虫剂的效果折服,向他们家讨要了小瓶的精油,出门洒在身上。遇有人问起,便跟人炫耀说这是御史弟子亲手调制,京里翰林府传出来的辟恶香露。
    这花露的味道其实说不上好,可凡是用上的、闻见的人,听说了它的来头,都要捏着鼻子夸香气清远高雅,不同俗流。
    宋时却不敢随便借桓府的名头,只含糊说是京里一个卖香药的老道士卖给他的——要是有人问京里怎么没有,那就是道士只卖有缘人,卖给他之后就走了。
    宋举人父子这才知道香露方子不是桓家的,而是儿子花钱买来的。既是这样,那这方子就是他们宋家的,也可以多做些花露拿去送人甚至卖钱了。
    郑朝延习了宋人的经商风俗,并不把商人地位看得特别低人,宋家这样的书香门第名下也有几个商铺,有投身来的管家、掌柜经营。宋举人便在乡下一处庄子上建了作坊蒸炼植物精油,改名“太霄辟恶香露”,拿到店铺里出售。
    这种香露卖得极贵,一小瓶就要十两银子,仍是有不少文人乡宦冲着“御史弟子亲调”的名头掏钱来买。其中薄荷油最受欢迎——因其既能驱蚊虫又能提神醒脑,如今正是炎炎夏日,读书时在太阳穴涂上几滴薄荷露,便叫人神清气爽,心窍大开。
    宋家两位兄长更是奢侈到拿薄荷露当花露水搽的地步,一夏天都没苦夏,读书作文时都觉精神百辈。这一年正好轮上秋试,两人清清爽爽地上京,精精神神地应考,八月下旬秋试放榜,宋大爷宋晓竟取中了第一百三十名举人。
    宋家上下同庆,喜气洋洋,宋时趁机采访哥哥们的举试经验,对照晋江网上的论文题目考虑自己的新选题。
    二爷宋昀虽然落了榜,也不觉失落,还能反过来开玩笑安慰家人:“我以前取不中,是缺了指点我文章的人,往后家里有两位举人指点我,我还有什么中不了的?再说,我慢这一步,等明后年官儿中了秀才,我们兄弟一道上京,同榜取中,也是一段佳话么。”
    三兄弟和乐融融地畅想着将来的考试,老父宋举人看着他们年轻气盛的面庞,却有所触动,悄悄做了个决定:
    他不想再考进士了。
    他已经是坐五望六的年纪,大儿子已经中了举,二儿子的火候也差不多,连最小的小儿子前程也有指望了,他还跟孩子们一起挤在考场里作什么?就是他真能考取了,五六十岁的人,朝廷还能大用他吗?
    他决定以举人身份选官——哪怕只能做一任教谕,教出几个有才德的学生,也好过自己这辈子空耗在科场间,一事无成。
    宋举人却是个极执拗的人,当初要考试就一考三四十年,如今说选官立刻又要选官,连转年的春闱都不考了。重阳节后,他便趁着天高气爽,亲带着家人上京,到吏部投供挨选。宋家一行人带了四五百两银子往吏部上下打点,又有宋大哥走了乡试座师的路子,那主事便用心替他筹划,叫他应远方选。如此不用在吏部挨次序,当月便点了一任广西容县知县。
    选中之后,半年之内就必须上任。
    宋举人回到家来,就忙忙地写信给同年、朋友问经验,寻访可靠的幕僚。两个年长的儿子也一样到处询问亲友。后宅女眷们听见一个广西,就觉着是厉疫横生的地方,急着给他买药、问卜,跑遍本地佛寺道观替他烧香祈福。
    宋时见一家人都忙得晕头转向,却似乎都有点不得要领,就想到上晋江找找前人经验。他连换了几个关键词,翻了百十页搜索结果,最后忍痛割肉,下载了一份价格高达25元的《清代州县官制度研究》,替老父学习县官该怎么做。
    第4章
    博士论文质量就是高!
    上辈子看了多少清宫戏和古代官场小说,也比不过这一篇论文里的干货!
    论文里不光写到了县衙整体格局配置、县官日常工作、如何管理衙役、结交乡绅,还附了许多古代县官的实际工作案例:譬如某县官任内收不齐该纳的钱粮赋税,三年任满后直接被抄家填补亏空;譬如某县官清廉如水,拒绝了回乡省亲的某中央高官勒索,事后被找茬罢免;譬如某县官擅长接待上司,宴席能做出花样来,凡去县里吃过的上官都喜欢,一路顺风顺水地升迁……
    明晃晃的例子摆在眼前,他们该学谁?
    这里不是现代法制社会,三观抵不过现实,还是得见升官而思齐,见倒霉而内自省。宋时把那本论文从头到尾看了几遍,反锁屋门抄了下来,边抄边把用得到的另记在一张纸上。
    抄好的论文锁进卧室箱笼里,他便揣着小抄出了门,到书店买回《大郑律》《为政要书》前人写的《政书》等参考书,对照论文里提到的为官潜规则做了个总结:
    得先让他爹到户部查《全书》,看容县每年该缴多少钱粮、县里近年的人口、山川土地情况;还得了解前任是怎么离职的,去职后是升迁还是贬黜甚至罢免,任内是否有未结的案子、该欠户部的钱粮。
    到任之前,要先发谕单到容县,让属官们到县城门口等着迎接。谕单里叫他们预先盘查县库里见有的钱粮,列出他上任前积存的悬案——
    总之一句话,上一任知县哪怕早就走了,该他任内出的问题也得清清楚楚地记下来,让朝廷知道该是谁的责任,他们不能给前任背锅。
    谕单里还得附上给上司的书信,叫县吏替他送到布政司和府州衙门。给下司的只写简单的命令就行,给上司的却得按规制写“禀启”,附上自己的官职、履历,禀告省府厅各级领导自己即将到任。
    当然,光写禀帖表忠心还不够,给领导是要送礼的。
    这个潜规则在《政要》里没写,论文里却附有后世专家通过明清小说整理出来的规矩:送上司可以送象牙笏、牙箸、牙梳、牙仙,犀带、犀角杯,纱帐、绸桌椅套、成疋的丝绸、皂纱靴……还有熏香用的香饼和各品级的补子。另外还得给夫人们预备些小礼,这个倒不用太多,就是装饰用的玉簪、玉扣、珠花、挑牌之类。
    给上司的礼物带够了,他们还得准备银子、准备自己日用的东西,更得带人。
    宋举人这么大年纪,不可能让他一个人上任,必须带上他这个儿子服侍。然后还得带几房能干的家人,女的收拾后衙,做饭洗衣;男的平常干干杂活、赶赶车、当当保镖。万一赶上县衙里上下勾结要为难新县令,他们还能学海瑞把衙役辞了,用自己用家人抡板子行刑。
    宋时对着论文列出单子,直接找嫡母樊夫人安排人准备行李,挑选合用的家人,又想起来要了个做饭合口的厨子。宋举人和儿子们在外头奔波回来,就听樊夫人说起宋时的安排,又看了他写的计划单,又是惊喜,又有些感慨。
    喜的是宋时小小年纪就能为父亲的政事操心,列出来的单子有条有理、清楚周详,比他这叫官位砸得手忙脚乱的父亲还强些。感慨的则是,宋时这般年纪就能懂得这些,必定是桓先生当年用心教过他的……
    如今余泽犹在,人却已驾鹤西游了。
    宋举人看着小儿子沉稳从容的姿态,就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位气度不凡的进士,心头一酸,拍着宋时的肩膀说:“桓先生待你恩重如山,将来你得记得这份恩情,成亲之后好好待桓姑娘,不然爹也饶不了你!”
    宋时莫名其妙地看了他一眼:“爹你将儿子看成什么人了?我是你亲生的儿子,岂能是那种沾花惹草的人!”
    宋举人尴尬地咳了一声:“谁跟你说这个!为父是怕我去容县赴任之后,你娘跟兄长宽纵了你,惯得你不思上进,跟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我们家可就对不住桓家姑娘了。”
    宋时笑道:“我本来就要陪着爹去容县,爹见我行事有什么不对的只管随时教导。”
    他母亲和哥哥都吃了一惊,二哥立刻站起来按着他道:“哪能叫你去!你才几岁,做得了什么?你就留在家里念书,我陪父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