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6节
    ——大将军王!
    《九龙夺嫡》里的大将军王!
    这本书是太祖少年时所作,是皇室秘藏,外头极少有流传的。但毕竟是太祖所著,他自然是读过的,也知道其中每个皇子的下场——
    父皇这是在敲打他吗?
    唯有踏踏实实为国敛财的才能夺嫡登位,打仗的就被支出西北,与皇位无涉?
    那还不如封个侠王,好歹是四皇子爱弟,后头又掌了一半国政,权倾朝野……
    不,不能这么揣度父皇的爱子之心。父皇若要敲打他,只说他于战事无益,把他召回朝不就得了,何必封爵?
    仔细想想,那书里的十四皇子并无封号,直接封了大将军王,十分不伦不类。而他却是以齐王的身份受封,原先的亲王封号仍在!且之前他无参赞军事之权,如今有了这个将军之号又能参予军事,这分明是父皇加恩,他又何必吓唬自己?
    齐王心旌摇荡,胡思乱想着,头也不抬。传旨的考功司郎中姚圣连唤了几声“殿下”,总算将他唤回神来,将手中圣旨卷好递到他手里。
    他颔首称谢,姚侍郎见他正常了,以为他方才太过欢喜,走了神,怕他醒过神来尴尬,便有意说起别的事化解:“殿下这封仪还是魏王殿下亲自安排的。当日三殿下听说边关大胜,便主动进宫求来了做封赏仪注的差使,足见两位殿下棠棣情深。”
    三弟主动求的差使……难道是三弟给他求的这封号,好妨他的运势?
    齐王一双眼几乎瞪成了水杏,强捺情绪问了姚郎中可有这事。
    姚郎中不知究底,只摇摇头道:“这封号自然是陛下赐的,哪里有弟弟为兄长讨封的?陛下闻知西北大捷后,欢喜得立刻命六部拟封赏,唯有殿下的封号是陛下当场钦赐的——
    “这‘大将军王’是圣上为慰殿下辛劳,彰殿下功绩而封的。我朝自太祖龙驭宾天后极少对草原用兵,更不必提收套北之功,如今除殿下外还有谁有这般战功,可称大将军王?”
    是啊……
    那本书又不是人人都看,更不是人人听见个名字就把他堂堂皇次子齐王的命数往书里人物身上套。
    只看“大将军王”四字原意,可不就是最匹配他这将要荡平虏寇、封狼居胥的名将贤王身份?
    他慢慢露出个笑容,向姚郎中道:“大人替我上覆父皇,我必不负这‘大将军王’之称,开春后便再入草原,尽灭虏酋,还报父皇一个天下太平!”
    第252章
    一道圣旨,齐王便成了大将军王, 其余诸将也有加衔、加俸, 京里还拉来了御赐的金银酒肴, 足酬他们这场战功。
    可随着圣旨来的不光有封赏,还有一道就地安顿内附虏部的难题。
    据说是三位阁老建言, 要将虏部如同关内百姓般安置起来,而不像前朝那样给划定草原,以为边外戍卫。
    ——阁老们的意思, 如今西北未靖, 放这些牧民在关外草场游荡, 万一渗进了虏寇探子,或是这些人又兴反叛之心, 容易坏了西征大局。
    再者这一部不过数千老幼, 光居住占不了多大地方。给他们盖起房舍, 再于附近建个汉中经济园那样的工坊区, 叫他们在彼处做工换钱,从关内买粮食布匹, 足以维持这些人的生计了。
    那空下来的大好草场, 不久便要有太仆寺少卿来划建马场, 给大郑骑兵养出万千良驹来。
    三位阁老这般打算, 圣上也觉得好, 便把这安置边民的重任交给了次子。
    这安民之政,几位将军都不大擅长,便将目光聚向齐王与杨监军:“殿下在京时参办过经济园, 管过干系着满城百姓生计的大业,想来这些小事随手便可安排的。杨大人又与汉中府交好,凉城有什么缺的东西,大人去一封信不就跟宋知府要来了?”
    杨荣捋着清须,微微颔首:“我在榆林、延绥等地建石油厂,便是宋知府派人看着建起来的。他们都不用砖石泥土,而是以竹筋水泥预先砌成板子,到建房时用竹棍串起来,浇上水泥,转眼便是一间敞阔的水泥房。”
    这房子盖得既快又便捷,只是听说不能长久,几十年以后就要加固、要重建。不过这些牧民长年住的是低矮透风的帐篷,给他们盖了保暖的水泥房,只怕将来叫他们搬走都不舍得了。
    几位将军都笑:“可不是,在草原上住了这几个月帐篷,能住进凉城的砖房里,睡着火炕,便觉得房子又干净又阔大,比前些日子在帐中围着火盆而坐,直如天上地下了。”
    先给他们安置进正经房舍里,再有逐日领钱领吃食的地方,人心就定了。将来到这房子能坏的时候,只怕这归附的边民早过得和汉中一般富庶了,还怕翻建房子么?
    说起兴工业,给这些人安排工作,众人倒都十分有信心:“有齐王殿下在,不过易事尔。”
    唯有齐王自己知道自己当年办矿山时搭进去了多少银子,那银子不光是他王府里,连他母妃和外祖都跟着往里搭人搭银子。
    那还是在京里,他至少知道矿山在哪儿。如今在这边外军镇,满目草原的地方,他从哪儿挖个煤矿、石料矿出来?
    指着他还不如指望杨监军,把这些人都挪到榆林挖火油去。
    齐王向来心思坚定,虽然众人都把他捧成了济世安民的贤王,他自己却还把持得住,回去就给父皇写请辞折子,又给远在汉中的皇兄写信,请他派人来安置这部牧民。
    反正他是“大将军王”,只管打仗就够了,别的就是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姚郎中将齐王与众人书信谨慎地收进怀里,带着侍卫急匆匆奔向汉中。
    比起天寒地冻的凉城,汉中此时却已有了几分春天的气息。田间新草未绿,但房间屋后总会斜插出几枝腊梅;透过富庶人家的玻璃窗,却能看见一盆盆金盏银台的水仙、清幽雅致的兰花,舒着碧叶开在窗台上。
    到得周王府中,这春意便更浓了。
    不光有庭间寒梅、案头盆花。姚天使宣旨、分信之后,留下陪周王用膳时,席间上的更都是冬季难得的蔬菜,清鲜无比——
    哪怕在京城里,这个天气也未必吃得着这么多新鲜菜蔬。
    姚郎中吃得惊艳,感叹道:“汉中这土地真与别处不同,难怪能种出这样多祥瑞来。”
    周王笑道:“这也不是土地不同,又有暖房,更兼我们这里宋知府擅长农桑,所以冬天也种得出各色菜蔬。”
    宋时在桌上做陪客,闻言赶忙谦虚:“这都是前人的经验,我不过擅于总结罢了。”这辈子不要提,他上辈出生时,这些发明化肥、农药的专家都已是前人了。
    姚郎中笑道:“是了,下官只顾着杨大人要我托付宋大人,帮他们想些举措安置内附的鞑靼部民之事,一时竟忘了桓大人当年代宋知府献嘉禾的场面——”
    那时是周王在殿上指挥,桓御史亲自打开箱子,取出了整整一箱的祥瑞给人看!
    一箱!
    他在京为官数年,见过的祥瑞加在一起都没有那个箱子大!他到现在想起来,还觉着胸口一阵阵热血奔涌。
    他都不知道桓凌是怎么能那么稳妥,连指尖儿都不颤地把那些嘉禾献上去的。若是他在堂上出那样的风头,只怕两只手都要激动得拿不住盛嘉禾的盒子!
    他偷眼看向桓凌,只见他也似忆起旧日在殿前的荣光,眉目生春,掩不住一点欢喜得意之色,强作淡定地布菜斟酒,代周王尽地主之谊——
    大概就是招呼小太监给周王布一筷,再招呼太监给他布一筷,再伸手给宋大人夹一筷,轮流安排,也不知是周全还是紧张到自己都顾不得吃了。幸而宋大人就坐在他肩下,时时记得给他挟菜舀汤,还不至于让这位佥都御史饿着。
    姚侍郎看到他也不是那么镇定,心里感到了一丝丝安慰。低头吃一口米饭,也觉得香软滑糯,又有点嚼头,满口新米的香气,比在京里吃的普通粳米仿佛好吃许多。
    可惜他到汉中不是时候,若到夏秋收麦收稻的时节,只怕能看见满田的祥瑞,那是什么模样?这汉中用的是天上电,吃的是祥瑞谷粮,还是人间之地么!
    甚至不只汉中,他往凉城传信时,路过大同府都听说有种得出两歧之麦的了。若是宋知府稍加点拨,在凉城安置牧民一事还算得上什么大事?只怕不建经济园,光教他们种地也养得起这一部的人了。
    姚郎中不禁看了宋时一眼,问道:“只怕朝廷大军春暖后又要深入草原,不能周全此事,不知殿下有何安排,宋大人可有什么主意?”
    周王殿下刚看了他弟弟的信,知道二皇弟一心要为国征战,安顿边民之事,自己做兄长的,又负担着镇定九边之责,少不得要担待,便道:“也没什么主意。本王记着大同府是有煤矿的,上回巡至大同,还听说他们也学着三皇弟和宋知府的举措,建了个炼煤厂。或许可令人于凉城附近寻一寻有什么矿,若都没有,不如便叫他们的壮劳力到关内做工,老幼就在凉城少放些牛羊。”
    说完又问宋时:“宋先生以为如何?”
    宋先生以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他便问姚大人:“可曾见了那些牧民?他们带着多少牲口?”
    姚大人只记得多,却是数不出来:“看着多,但牛马都瘦,听说是冬天大雪,草料不足,往回搬人时有许多冻毙的,往回行军时也杀了些牛羊吃肉……”
    惭愧,因为草原上养的牛不是耕牛,没有不许宰杀的禁令,他们也跟着吃了不少。草原的羊肉又嫩又香,绝无膻气,牛肉炖得软烂入味,回忆起来都令人口舌生津。
    姚大人吃着汉中的筵席,忆起草原的羊肉,对比之下更觉得凉城那回吃到的格外鲜美。
    这羊肉虽不在名士“清馋”佳品的名单上,但姚大人也是位老饕,讲起羊肉就如同品味佳文妙句,点评得字字精妙。说得周王都不禁心向往之,叹了一声:“果然是佳品,中原不见这等羊肉。”
    不过如今朝廷的意思,是不打算划给那些牧民草场,让他们在草原上纵横放牧,这羊肉再好,只怕也难得吃上了。
    宋时见周王似乎有些想吃,又怕麻烦他人,不肯说个“要”字,不禁暗暗心疼——他从前当小领导时,员工让他请客他都大方地掏钱请,如今这嫡亲的妹夫想吃个草原羊肉还能不让孩子吃上了?
    吃!必须吃!
    草原人民都内附了,还怕没有小肥羊么!草原上最好搞的产业不就是畜牧业和后续的深加工吗?就是朝廷不给牧民划草场散养牛羊,让他们搞舍养也行啊!
    正好杨大人找他要水泥预制板建房,就多运些过去,把牛羊圈也建起来。再配两台膨化机,让牛羊吃干草、鲜草外再搭些膨化的淀粉、蛋白质饲料,牛羊吃的营养均衡才容易长肉。
    养出的牛就可卖到各地当耕牛,草原小肥羊先运来几只给周王解馋,他们小两口冬天没事也可以炖个羊肉、涮个锅子,补补身体。剩下的就留着剃羊毛、挤羊奶、卖羊肉:剃下的羊毛就地建厂纺纱,然后或捻线、或做毡片、地毯;再开个食品厂,专门加工各种奶制品,也先供给他们周王和汉中官府……
    对了,还能做成罐头,供给齐王军里当军粮。
    他这想法也不全是私心,反倒可算是两便之策:虽然舍养牛羊比散养更累,用的劳力也多,可这部牧民初降,朝廷还不放心他们,正要多给他们安排些事,把他们安安分圈在凉城。而对牧民们来说,养牲口总比跨行搞矿业容易,想必多养一阵子就习惯了。
    第253章
    姚郎中传罢旨意,便急赶着回京覆命, 周王也不狠留他, 只叫人给他装了些饼干罐头之类的新式军粮, 方便他们路上饮食。
    姚郎中从凉城出来时,齐王那里也给他装的这样东西, 路上吃着诚是干净、方便。他们做钦差的不似到地方做官、探亲,能慢悠悠一走数月,都是赶着覆命的, 能省些时间就要省些时间, 因此也不推托, 就捎了一袋子军粮走。
    周王令府中两位长使与汉中诸官一道送他,自己回到书房, 与桓凌商议如何安顿牧民。
    都是亲戚, 也不必虚客气了, 直接问:“宋舅兄如何说?”
    他桓舅兄倒还有些知羞, 瞟了瞟外头侍候的内侍,退后两步, 恭敬严肃地说:“我们怎敢当殿下这一声‘舅兄’。”
    都“我们”上了, 就别不敢当了。
    “正事要紧, 舅兄不要再问这细枝末节了。还是说说你们对昨日那份旨意有甚想法吧。”
    是啊, 边民内附是王师的功绩、朝廷的面子, 亦是圣意所在。这么件大事摆在眼前,哪里还顾得上一个称呼呢?
    桓大人于是暂放下礼仪之辩,说起正事:“老子曰:大国者下流,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我大郑广有天下之地,自然也当有容纳天下各族的气度。那部牧民既要内附,便是大郑子民,殿下如今镇抚九边,自然也要如父母般保爱他们。”
    将来他们若敢反叛,或为虏寇作间,镇边的将士自会杀敌。但如今圣上既许其归附,约么是取个千金买骨的用处,这些人是必定要安置好的。
    周王点点头道:“诚如舅兄之言……可那些部民如今就安置在凉城,咱们之前巡边时也止走过大同一带,不曾出大边外,本王是有些担心那里不合适挖矿脉、兴工业的。”
    周王比着汉中与九边诸省发展的进程,总觉得要搞工业总得先有个石矿、铁矿、煤矿、油矿之类的,没有矿就办不起工业。
    他愁的就是草原上没处挖矿,他那上马能巡视九边,下马能弹劾大臣,断个袖都能断着治世能臣的大舅子还偏偏就要往他心口戳,彻底断了他挖矿的念头:
    “诚如殿下所说,我二人昨夜商议良久,也一般觉得这草原不是产矿的地方。自汉时《管子·地数篇》中探矿六条,记的都是如何望山选矿,《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之句,可知那矿脉多半儿缘山水而生,何曾见人从草原上掘出矿的?除非以后又有新技术,隔着草皮便能探出其下藏着什么金石,不然茫茫千里草场,一马平川,上哪里寻其中矿脉去?”
    就别指望在凉城挖矿了。
    他倒是知道凉城之外有湖名岱海,水草丰美,正是养牛羊的上佳之地。那些牧民住在凉城,就叫他们在居处建舍圈养牛羊,附近再建场加工牛羊肉与皮毛,便是最好的安置措施。
    这是他们两人推敲半宿——还劳宋大人的神,在晋江网上仔细辩认了一张不花钱的缩略版凉城地图——的最佳结果。宋知府为着安置边民这桩大事,晚上连知府衙门都不回,生生跟他商量了一宿,早晨又忍着困意去送的天使。
    桓凌想起此事便心疼,唏嘘地说:“时……宋知府已写了章程,这都是他心血所结,望殿下采纳。”
    那章程就落在他卧室里,大略举措已出,只差细节待填充,待他一会儿取来给殿下看。
    周王殿下并不计较他们是在书房还是在卧室议事,只忧虑地问道:“朝廷之意,是不叫他们在草原放牧……”
    是不叫他们逐水草而居,在草原上随意奔走,但不是不叫他们养牛羊啊。
    汉中府也没有草场,百姓们照样房前屋后地养着耕牛,乡间也有人家养羊,都是圈在圈里,偶尔放出去吃草,并不一定要占大片草场。青草若是不够,还可以用干草、秸杆、精饲料补足。如豆粕、棉柏、羽毛都可以用膨化机膨化,出来的就是又营养又易消化的饲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