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节
    第2章 我没有摩托罗拉
    二零零二年一月,北京,中关村北大街。
    李白拎着一个看大小能把他整个人塞进去的黑塑料袋,把另一只手缩进袖口。太冷了,半个多月过去,他还是没有适应北方的天气。当时他买不到硬座,也舍不得买卧铺,就在车厢尽头的角落里缩着睡了一夜,醒来身上被人丢了几个烟头,他第一眼看到的却是窗外大雪,白晃晃刺进视线,大片地铺在一座山都没有的土地上,一望无际,不知道雪有多厚,也不知道雪面下是什么。
    这么整齐有规模,对李白来说还挺新奇,他掸掉烟头蹿起来看,趴在车门玻璃上看,也不知为什么看了一会儿就饿了,车也靠站,是石家庄,他就这么从石家庄饿到了北京。
    北京也在下雪,却和想象的完全不同。在李白的印象中,雪和湿是挂钩的两个字,北京的雪却像沙子一样粗糙干燥,被裹在风里横冲直撞,总有几道气流被冻成刀子,顶着它走,要是不把脸埋好,无异于往刀刃上贴,李白的鼻子都经常被风吹得发疼,水喝得再多还是动不动能擤出血丝来。
    这座城市也是一样,从雪的白到柏油路的黑,中间过渡就是深浅不一的灰,例如三环路立交桥洞里的水泥壁和出租单间里永远放不出水的暖气管。冰冷的,浑浊的,北京也不比它的风雪友好多少。
    杨剪就在这里吗?李白总觉得,那他也挺惨的。
    此时此刻李白也在想这件事。他走得很慢,四处张望,试图看过每个过路人的脸,不断地琢磨杨剪在这里的生活。基本是在做无用功,印象太模糊了,所以想象也很难,杨剪离开的时候还是个小孩,李白更小,没人管教话都不会说几句,临别前没有征兆,也没有说再见,他只知道那个会给自己捉蚂蚱的哥哥凭空消失了,常对自己笑的大姐姐也是。
    后来有了“死”的概念,李白才开始害怕,和村里人打听半天,最后听说,杨家姐弟抛下剃头匠老爹跑去了北京,再也不会回来了。
    李白明白自己和那个疯老头一样,都没有被一块带上。
    又过了几年,他就自己走了。比不过那姐弟俩互相搭伴,能勇者无敌地突然往首都闯,李白孤零零的,没有这个魄力。对于出远门他也有种天然的恐惧,总怕自己钱不够饿死途中,于是就近选了省会城市。应该是十二岁的夏天,李白记得自己在南京过了三个春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他在工作的理发小作坊里看过这句话,应该是在一本杂志上,一直觉得很有道理。
    所以现在李白又往高处走了,他走到了北京大学门口。
    杨剪就在这里上学?尽管连小学都没有读过,经过几年在南京打工读夜校的道听途说,他也知道这地方很厉害。所以杨剪也很厉害咯?他现在什么样,会不会戴了酒瓶底眼镜,或者长成了一个胖子?这些问题李白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最近这几个月想得更频繁,尤其,当他在校园外绕圈,一个门接着一个门地乱逛时,他完全没办法想别的事情。但他至今一无所获。
    仅仅是知道一个名字、一所学校,还有一个物理专业,要找到一个人还是很困难。有时候李白在自己冷飕飕的硬板床上啃着烧饼,算着房租,就不禁怀疑自己前两年打听到的消息不准确,或是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同村的胡说八道,杨剪根本就没来北京——
    不甘心。太不甘心了。于是不甘心的李白在骂自己笨的同时终于鼓足勇气,在这一天走进了校园,照着校门口旅行团丢掉的地图,走到了无线电工厂后的物理学院。
    那栋建筑看起来像个办公楼,好在也有人在里面上课。李白不敢敲门进教室,只敢在走廊里拦住学生模样的人询问,开口的时候冷汗都冒出来了,好在碰上的几位虽不热情,但也还算和善,问到第四个人他就得到了答案。
    那人是杨剪的直系学长,看起来关系还不错,他告诉李白,确实有这么个人,每天晚饭点没课就会去东门外的面馆做兼职,最近期末季也没停。
    做兼职?李白想,文化人说话就是有意思。
    然而,在校外转悠了这么些日子,李白已经数清楚了,东门附近的面馆有六家,他还没来得及问是哪一个,学长就夹着课本进了旁边教室。李白考虑了一下,在继续像傻帽一样拉着人问和出去找面馆挨个看之中选择了后者。
    找过一家河南烩面,一家兰州拉面,到了晚上八点,李白买了个一块钱的烤红薯单手拿着咬,仍然冻得哆哆嗦嗦,找到第三家重庆小面。
    不会这么倒霉,这家也没有,真要我打听到第四家吧,他想。
    这小面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和大马路隔了一个正在施工的方楼,隐蔽地开在一个电子大厦底部,远远看去,蒙了水汽的窗子还有人影在晃,和李白所在的路灯隔了一条楼房夹出的巷子,路不窄,却没装照明,两边还种满了树,冬日枯枝映着冷月,外面大街汹涌的光线也照不进去,有段路是完全漆黑的,因此显得阴森。
    当然,李白没觉得发憷,更黑的犄角旮旯他也常钻,他把啃干净的红薯皮扔进垃圾桶,捏紧自己的黑塑料袋,沉稳地向里走去。
    这条路比从外看还要更长,少说也有二百米,李白暗自估计着,并且显然人迹罕至,路中央的雪地还是蓬松的,能够被他踩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引得他侧耳去听。又走了几步,身后车流的杂音小了,他听到这其中还夹杂了些别的响动。
    居然这么凶,有人在低声地骂,但没人在哭,有人在挨揍——那种拳头撞到身体上的动静李白再熟悉不过了,但没人求饶。
    李白有点惊讶,找了个树干躲着,继续听,他听见了至少四个不同的人声。
    看来挨揍的是个硬骨头。
    京片子比较容易听懂,骂的是“让你欺负我妹”“招惹小姑娘挺潇洒是吧”“小兔崽子还敢不敢了”之类的话。
    看来挨揍的……
    算了,李白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他只是觉得感情纠纷造成缺胳膊少腿有些夸张,一对多在这儿被喂拳头也未免太不公平,他还看见挨打的好像躺在地上,正被人照着肚子踹,李白清楚那种滋味,于是他深吸口气,挺直腰杆,从树后走了出去。
    大概又走了十几步那边才注意到他,但也没有搭理的意思。李白在裤缝上抹抹手心的汗,把右手举到耳边,“喂,110吗,我在中关村北大街靠近北大东门这边有个重庆面馆,叫阿甘小面,”他大声说道,“有人打架要把人打死了!”
    说完他也没把手放下,和斗殴现场隔了几米,开始扯着嗓子喊:“救命啊!要出人命了!这儿有人肚子要被踹烂了!等警察来了人就死了!”
    话没喊完,面馆门就被推开,有人探出脑袋查看,旁边的大楼也有人开窗瞧,而打人的几位已经停了手,李白看见他们的剪影,映着细微雪光,好像在和自己大眼瞪小眼,又一个个地冲自己挥拳头,再接着,就一窝蜂跑了。
    统共五个,可刚才只听到四个人嚷嚷啊?原来有人打架不喜欢吭声。李白不着调地想。
    “那个……你没事吧?”他放下右手,又缩回袖口中,朝那片狼藉走去。
    地上全是脚印,雪都快被踩没了,露出下面湿漉漉的水泥地砖。伤员已经自力更生地爬了起来,靠上树根,血水连串滴在乱雪上,融出小黑洞,被月光照得清晰。
    “谢了。”那人咳嗽了两声,说。
    “你要去医院吗?”李白吸了吸鼻子。空气里有浓重的腥气,被粗重地呼出来,让他错觉自己又流鼻血了。
    “不用。”那人说道。
    兴许是觉得难堪,他拒绝对视,李白走到他跟前,垂着眼,看到一个毛茸茸的头顶。影影绰绰地,那些黑头发丝儿里好像也夹着雪粒。是男的,很年轻,声音有些沙哑,不知是被打出来的还是本就如此。瘦,毛衣领子那么大,应该不怎么暖和,脑袋一低,后颈就露出突起的骨节。
    这是目前的印象。
    李白继续观察,从他左前方走到右前方,黑塑料袋擦着大腿晃,慢慢地踩出两个完美的脚印。这安静持续了大约一分钟,那人似乎被盯毛了,“你不走吗?”
    “你现在坐在这儿干嘛?不冷吗?”李白反问。
    “舔牙,”那人声音里竟有笑了意,“还行,哪颗也没掉。”
    “……”李白喉头滚了滚,又问:“你是被他们半路拦的?你想吃面,他们截你?”
    话毕,李白自问是不是好奇心太重,这场面对他来说又不新鲜,看来看去干什么呢。但这种感觉就是很怪,让他觉得自己没法一走了之,过两天就把今晚这茬忘掉。身前那人的确也没有要回答的意思,只是垂头撑地,双手没入雪中,马上就要站起来,“谢谢你帮我报警,但我要走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已经踉踉跄跄地蹲起身子,又有更多血珠滴答上白雪,“你不想做笔录最好也快点跑吧。”
    “不是,我刚才是装的,我没摩托罗拉也没大哥大,”李白把人按了回去,说着又开始解自己的塑料袋,“如果你有就借我打个120,没有你就先别动,万一肋骨断了把内脏扎破什么的很麻烦,刚才围观那些怎么又缩回去了,我去找几个人帮忙吧。”
    谁知道那人竟在这时抬起了头,眯眼看向他,嘴角还挂着点很轻很淡的笑。
    偏巧李白也正盯着他额前的伤,猝不及防的对视,这是李白一向不擅长应付的,手里的袋子打了三个结也很难解,让他冻红的五指凭空发抖。亮,还是亮,那双眼睛。除了亮之外又带着些摸不清的异样,就像是猫的眼睛,或者鬼的,这种眼睛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它们在一瞬间让位置调换,李白从观察者变成了被观察的,好像一本压不住书皮的书,摊开来被按住两边页脚,被赤裸裸地读。
    “你很聪明啊。”那人打着哈欠道。
    李白怔了几秒才闪开眼神。
    他的袋子已经解开了,里面那件土里土气需要用黑塑料遮羞的大棉袄被他拽出来,抖开给伤员递。他也看见那条毛衣外系的围裙,一把身子坐直,胸口的标示就露出来了,红底白字,阿甘小面。
    但那人不接,仿佛不觉得冷,仍微笑着,在说:“我在不是吃面,是在吃面的地方打工,不是被截,是他们叫我我自己出来的。”
    第3章 十五岁小孩儿
    李白的话顿时烂在嘴里。
    他本来还在盘算,说几句好听的装装可怜,再加上方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壮举,能从这位有闲钱搞对象的北京大哥身上诓来仨瓜俩枣,给点感谢费,十块钱也够他三天房租了,或者至少请客吃顿热乎的。但他现在根本开不了这个口。
    也不知直觉占了几成,总之他基本上能确认这人是谁了。
    “你是不是姓杨?”他又开始把那件被拒的大棉袄叠起来往塑料袋里塞。
    那人的打量少了几分漫不经心,竟直接站了起来,忽地凑到李白面前,连带他身上那股冷冽的血腥,几乎要鼻尖抵着鼻尖,“你认识我?”
    “我……”李白闪着眼睫后退,“如果你是杨剪。”
    “我是。”那人说道,目光却转向面馆,像在考虑着什么,双眸细长地眯了起来。
    “你不问问我是谁吗?”李白抬高声量。
    “哦,你是谁。”杨剪说着径直朝面馆走去,一瘸一拐,却并不迟缓,随意抹了抹鼻血,免得流到嘴里。他问得也太敷衍了,好像对这件事缺乏好奇,让李白来气的同时头脑发懵,事先想好的充满悬念的自我介绍也顾不上了,慌忙追着他叫道:“我是李白!”
    杨剪看着雪地直乐:“我是杜甫。”
    啊?杜甫?
    李白想起来了,李杜李杜,他在夜校还背过几首这两人的诗呢。
    所以杨剪这是觉得他在开玩笑?
    李白的指甲勾破了手心的塑料袋,他吞了吞口水,忽然意识到,十年过去了,杨剪可能根本就不记得自己。
    就算他有个很好记的名字。
    “我从老家来的,”他试着去抓杨剪的袖子,“你以前有个弟弟,家里人都火灾死了就被你家收养了,小时候掉进河里还是你给捞上来的,你差点和我一块呛水淹死,还记得吗?”他试着说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
    杨剪这回听得挺认真,眉头也皱了起来,过了几秒,就要走到面馆门口,他忽然扭头,直勾勾盯住身边矮了一头多的少年。
    “小白?”他说。
    “长这么大了!”他又道。
    “对,就是我,”李白的面庞被店内的暖光照成桔红色,眼睛也星星亮亮的,“我听说你考上了北大……你高中在北京四中上的吧,那个新概念作文大赛,2000年那届,你得奖了,报纸上都登了!后来我在你们学校bbs论坛上看到你是你们年级理科高考第八名,去了北京大学,在读物理,也有可能是重名,但我觉得就是你!”
    杨剪略显诧异,道:“所以你就找过来了?”
    李白噎了一下,接着,只见杨剪也不等他回话,推开店门,大大方方地迎着几位食客的目光,对正在擦桌子的老板说自己得去洗把脸,说完还真就撩开后厨的帘子钻了进去,留李白一人在空调暖风中凌乱。
    “是同学啊?”老板挺慈祥,带点南方口音,冲李白笑了笑。
    “啊……那个……”李白想说不是,但失败了,他低下头,因为实在不喜欢和陌生人对视。
    “刚才来了几个人高马大的,把小杨给叫走了,我叫他别出去他不听,还不让我报警,”老板叹气,“今天早点下班吧,你把他扶回宿舍好好休息一下。”
    李白连忙道谢。
    他越站越不自在,暗自庆幸自己留着规规矩矩的学生头,还穿了自己最新的那件白衬衫,扎在黑裤子里,没把塑料袋里那件颜色像红砖一样的棉袄套在身上。其实他不是很冷,这天决定进校园,他出门前就做好了准备,在宽大的衬衣里塞了两层保暖内衣,一靠近校门就把棉袄脱掉藏起来了。主要原因是他不想显得像个社会混混,或是老农民,给杨剪制造诸如“认识来路不明的朋友”之类的传闻,但到了现在,经过对比,他发觉自己和那些在校学生之间仍然存在千差万别。
    究其原因可能是,他的确是个社会混混。
    拎着个大黑塑料袋本身也是件蠢事。
    不过李白觉得这也没什么可自卑的,至少,他剪头发赚得应该比杨剪端盘子多,这几年攒下来的那些钱,若不是非要来北京,他都能给自己买辆小摩托了。
    这么胡思乱想着,就看见杨剪从门帘钻出,面对偷瞥的食客,挂着礼貌的微笑。脸和脖子的血污都清理干净,零散挂着水珠,刘海和眉毛也因打湿而显得更加乌黑,李白终于看清了,那确实是张眉目清爽的脸,就算肿着也是。不笑的时候,五官鲜明得就像画上去的,稍微一笑却有虎牙,还蓄起两个梨涡,确实也很有伤透小姑娘心的资本和嫌疑。
    此时皮肤被冰水冻红,醒目伤口不多,最浓的一块是眉骨处的瘀紫。
    他也和老板道谢,把围裙挂在门后,套上自己的工装夹克,踏出门槛后他仍按着门沿,看那样子,是帮李白顶着,在等他出来。
    “你确定不用去医院吗?”李白仍然保持怀疑。
    “小事,会打架的人也知道怎么挨打,”杨剪哐的一声把门关紧,揣起口袋走入雪地,“我只是疼,没受什么要治的伤。”
    “所以你打架很厉害咯?”李白学着他的模样揣口袋,笑了。
    “你是放寒假了,过来旅游?”杨剪没有自吹自擂,反问道,“住在附近吗?”
    “我住石景山那边,房租便宜。”
    杨剪看看手表,道:“那你得抓紧,快九点了,去那边末班车差不多十点。”
    “十点半还有,我最近天天坐,”李白忽然气不打一处来,“我也不是来旅游,哪有旅游还租房的,不都住招待所吗!”
    杨剪点了点头,似乎觉得很有道理。接着他又不说话了,让李白心里的那点不忿很快就浇熄在灌进嘴巴的冷空气里。
    “你今年多大了?”沉默着走出暗巷,杨剪忽然问。
    “十六。”李白躲开人行道上一辆飞过的摩托。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