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红楼之阡陌 完结+番外_134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些沃土,因为远离大晋而荒废,朕心甚是不安。今日朕便将这些土地全都分封给几位亲王,相信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足以将那些蛮荒之地变成鱼米之乡!”
    众臣:……
    众王爷:……突然被好消息砸得晕头转向怎么办。
    林陌诚心拜倒,口称:“陛下圣明。”
    应和者众。
    当今心里美滋滋,“谨之,此事交由你来办。”
    云状元面上一苦,老实说,近些时候,他真的不想被委以如此重任好么?他现在只想回家抱抱自家大胖儿子,和儿子培养培养一下感情!
    离京将近一年,他儿子都不认得他这个当爹的了,想想都心酸,奈何,他不敢!只得应下了。
    解决完了徒家那些叔伯兄弟们的封赏问题,接下来几个立下大功的将士们,就简单多了。
    林陌因赈灾有功,战功卓著,又献上预防天花的方法,被封海国公,算是实至名归。
    以林陌的功绩,便是异姓王也封得,只是所有人心里都清楚,大晋的第五位异姓王是不可能存在的,当今现在正在想方设法的抓那四个异姓王的小辫子呢。再加上林陌还是昭瑞王妃呢,一等国公已经是林陌所能得到的最高的爵位了,再封下去,即使当今愿意给,林陌也不敢要了。
    当今不怕徒阡和林陌功高震主,继任的皇帝可就难说了。
    自觉对不起这位救命恩人兼得力下属,在赏赐上,当今难得的大方了一回,他大手一挥,直接把之前抄没的“敕造宁国府”改成了“敕造海国公府”,赐予新任海国公。
    这回可好,海国公府和荣国府成了对门的邻居,林陌有些无语,荣国府的人却是高兴坏了,两家本就是血亲,如今又成了邻居,关系定然能够更进一步。
    如此一来,“宁荣街”就名不符实了,贾赦原想着是不是要将它换一个名字,林陌却没有同意,毕竟已经叫了那么多年了,突然间就把街名给改了,总归是不太方便。
    云霖则是直接从翰林院侍读学士上,进升为兵部右侍郎,就连贾环,也成了正六品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算是正式有了官身。
    *
    下了早朝,一众徒家的亲王郡王们脚步匆匆的往自家赶,当今这次放出来的消息,实在是让他们想不到,又让他们心动不已。
    忠顺王府里,忠顺亲王徒清在外书房,和门下的幕僚商议着今天当今放出来的,关于为他们这些亲王们,在海外划分封地的事儿。
    其中一名邓姓的幕僚满心忧虑:“海外无主之地?这消息,是否可信?”
    不是他多想,而是这种说法,实在是与他们从小到大的认知很不相附啊。
    自古以来,都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从海国公口中所说的认知里,却让他们怀疑起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
    忠顺亲王却道:“这些话,若是出自他人之口,本王定然是不会信的,但是海国公么?他对海外之事,所知的比我们这些一直困在京城的人多得多,他的话,本王能信他八成!再说,当年海国公组建船队出海贸易时,本王也入股了,并且派了心腹之人随船出海,海国公所言,错不了。”
    更何况,比起终生困在京城这么个地方,哪里也去不了,为了打消龙椅上的那位的猜忌,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才能,或许到海外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会更加的适合他!
    想想吧,假如他带着亲卫,征战海外,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同时,还能为大晋开疆拓土,将来在史书上,定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越想越激动,忠顺王的脑海里已经被自己打下江山,拥有自己的王国的情景占据了。
    忽尔,他想到一个问题,依照大晋人的思维,对“第一”都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每每有人第一次(个)做出一件利国利民之事,皇帝都会给予丰厚的赏赐,史书上也会特特的着重笔墨描写该件事,或者人。
    而且,那海国公可是说了,无主之地有限,先到先得……
    想到这里,中顺亲王便再也坐不住了,“邓先生,安先生,你们二位负责处理此事,本王要做第一个取得属于本王的封地!”
    一时间,忠顺亲王府忙碌了起来,时刻准备出海争夺封地。
    如忠顺王府里发生的情形,在其他各家王府里都有出现,有相信的,更多的却是不相信的。
    有那行动力强的,或是脑回路一忠顺王差不多的,都和忠顺王想到一处去了,二话不说,全都和忠顺亲王一样,时刻准备着去征服海外疆土。
    王爵的封国,就像是吊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似的,吊在了各位亲王们的面前,随着第一波徒家亲王们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亲王们相信了,海国公所说的,海外有仙岛,还是无主之地的说法。
    于是,愿意走出去的徒家亲王们就更多了。
    而,在这场走出去的运动中,人口的迁移也在第一时间随着展开。
    恰在这个时候,随着大晋与海外各国的交流深入,再加上林陌这位激发了前世记忆的小蝴蝶,大晋的资本主义萌芽加快了脚步,那些失地的百姓越来越多,封建大地主们,也向着工厂主的身份转换着。
    除了一些成功的转为工人阶层的人外,还有很多人,成了失业的人,别说养家糊口了,连自己都要养不起了。
    面对这样的情形,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提早预料到了,再不处理,怕是会形成一场民、变,心中无比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