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9节
    张纮点头赞同。“是啊,如果当初能对西凉人多一点宽容,对武人多一点宽容,也不至于酿成这样的大祸。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将军有志于天下,首先就要能包容天下。唯有包容并蓄,方能兼济天下。”
    第480章 父母心
    见郭嘉和张纮争执,孙策并没有阻止。分歧是客观存在的,说出来比藏在心里好,互相刺激也许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当然这也给他带来了难处,他如果不能主动思考,也很容易被误导。毕竟都是有情绪的人,不是全知全能,绝对客观理性的机器,再聪明的人也会有偏见。
    张纮提醒的两个问题客观存在,西凉人名声不好,而且生性野蛮、残忍好杀,如果说杀人有时候还是迫不得已,把人用大锅煮了,或者裹上浸有猪油的布活活烧死,只能说明他们的确不是什么好人。和这种人结盟不仅会有名声影响,还要小心他们反噬。
    贾诩就是这种典型,他没什么道义可讲的,一切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为先。
    孙策又想起了那个神秘人,便把贾诩送他项羽刀的事告诉蒋干,问他有没有注意到相关的情况。蒋干一听就明白了。他也一直觉得贾诩有事瞒着他,很多事不直接做决定,好像要和谁商量。开始他以为是牛辅、董越等人,后来发现牛辅、董越根本就是武夫,对贾诩言听计从,他才怀疑到另有人在,几次试探,却一直没能找到贾诩破绽。
    “贾诩滴水不漏,不过我也不是一无所获。我和牛辅部下的张济、李傕等人聊过,董卓手下除了贾诩之外,原本还有一个谋士叫李儒。贾诩随牛辅出征,李儒留在长安,因为劝董卓警惕王允、吕布,受到董卓冷落,常留守郿坞,可能因此逃过了一劫。”
    郭嘉眉头微皱。“是鸩杀弘农王的那个吗?”
    “是的,他是左冯翊郃阳人,曾被征为博士,学问应该不错,但出身一般,仕途一直很黯淡。董卓驻兵河东时,他赶来投效,那时候董卓麾下没有智谋之士,对他言听计从,托为心腹。董卓入洛阳之后的行动几乎都是由他谋划的。后来董卓欲收天下之心,大肆征召名士,他极力反对,才慢慢离心。”
    张纮抚着胡须,沉吟不语。郭嘉苦笑着挠眉。孙策倒是释然。他已经猜到可能是李儒,只是不能确定而已。演义里说李儒与董卓几乎同时被杀,但历史上李儒当时并没有死,李傕当政时还推荐他任侍中,被汉献帝拒绝了。他带着项羽刀逃到河东一点也不奇怪。
    孙策没有太在意,一两个谋士并不能起什么作用,他们必须要依附到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要得到充分的信任才能发挥作用。李儒再强,未必能强过贾诩,更不可能超过张纮、郭嘉,大可不必为他太操心,让郭嘉留心这个人就是了。
    孙策随即安排人送消息回汝南,让孙坚、张昭送点船来,并联系陈王刘宠,请他率领强弩兵护送。请刘宠出山的事由孙策来办,朱儁已经以太尉府的名义出具公文,孙策奉命行事即可。
    说起来,朱儁毕竟读书少,条条框框的不多,再加上形势严峻,只要能为勤王帮上忙,孙策一提,他就同意办了,省了孙策很多麻烦。有个太尉在上面罩着终究还是有点好处的。
    ……
    汝南,平舆。
    孙坚看着孙权、孙翊拉弓搭箭,连续射中立着的草人,露出欣慰的微笑。跟着陈王刘宠学习了两个多月的箭术后,这些孩子的射艺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已经能十中五六,可以算上一个合格的弓弩手了。
    “伯符这个决定做得好。”孙坚满意地点点头,对一旁的吴夫人说道:“就算让我亲自来教,也不可能进步这么快。”
    吴夫人浅笑着,瞅了他一眼。“还真是难得听你夸伯符,现在才知道他好?你在外征战的时候,这个家都他在支撑。就连这豫州也是他帮你打理的,也没听你夸过他一句好。”
    “我儿子嘛,怎么可能差。”孙坚揪着修剪得整整齐齐地短须,露出几分得意。“正因为伯符好,我才不能轻易夸他,要不然他会骄傲的。他那性子本来就张扬,再夸他几句,尾巴还不翘上天了。”
    “这倒也是,这孩子别的都好,就是有些轻佻。说到底还是我失职,没能督促他好好读书。”
    “行啦,夫人你能将几个孩子教成这样,已经出乎我意料了。我们孙家就没有读书的种子。”孙坚转过头,看了一眼静静站在一旁的孙匡。“也就阿匡安静些,将来也许能多读点书,其他几个没一个安生的。”
    “阿翁,你是说我吗?”孙尚香跳了过来,仰着脖子问道。
    “当然有你,特别是你,一个女娃娃整天舞刀弄剑,像什么话。”孙坚将孙尚香抱了起来,高高举起,放在肩头。嘴上虽然在责备,语气中却充满了溺爱。几个孩子中,孙尚香的箭射得最好,弓射十中七八,弩射十中八九,天生是个好苗子,孙坚以前还真没注意她,现在却是最宠这个小女儿。
    吴夫人沉下了脸。孙尚香见状,吐吐舌头,主动溜了下来。孙坚有些不高兴。“夫人,尚香虽然不是……”
    吴夫人瞪了孙坚一眼。孙坚乖乖的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孙尚香却笑道:“阿母,我知道,我知道,我将来是要做将军的人,不能太调皮,我去骑马了。”说完,转身就跑了。
    孙坚眨眨眼睛。“她……刚才说什么?她要做将军?”
    “伯符答应她的。”吴夫人哼了一声:“你一有空就扑在军营里,家里这几个孩子,你除了看他们练武,还关心过什么。”说完,带着侍女转身走了,把孙坚一个人晾在那儿。
    孙坚很尴尬,刚想说什么,一个信使匆匆走来,在孙坚面前站定,双手奉上一只铜管。
    “将军,太尉府急令。”
    孙坚连忙接过,打开铜管,抽出里面的命令展开,扫了一眼,浓眉不禁一挑,一抹笑意从眼角绽放。“这小子,果然没让我失望。哈哈……”他转身对孙河说道:“伯海,你看紧点,别让他们受伤。”
    孙河躬身领命。
    孙坚带上韩当和两个亲卫,翻身上马,向太守府急驰而去。
    第481章 讨价还价
    张昭正在忙碌,屋里来来往往的全是掾吏,大多手里都捧着公文,许劭等几个大吏也在忙,一个个脸色憔悴,双眼布满血丝。秋收还没完全结束,张昭就催他们行文各县,催缴租赋,还要清查那些侵吞户口、隐瞒土地的,一项项任务逼得他们团团转。
    与孙策不同,张昭是大儒,引经据典,论说朝廷制度,他都来者不拒,许劭等人说不过他,又不敢和他耍蛮,真要逼急了张昭,等孙坚、孙策父子出现,情况可能更不利。每到这时候,许劭都期盼从兄许靖能回来接替他这个功曹之职,他是真的一天也不想干了。
    可惜,许靖一直没回来,只给许虔回了一封信,孙坚、孙策以军功起家,我和他们处不来,就不回去了。反正我家里也没什么土地,不用担心他抢,你们土地多,好自为之,千万别惹他,白白送了性命。许劭看完这封信差点气得吐血。许靖这分明是看他笑话,报当年被他逼得为人磨麦之仇。
    可是,让许劭真的放弃功曹这个职位,他还真舍不得。功曹负责人才选拔,虽说眼下不能一言誉人,一言毁人了,可是全郡三十七城,大小数百个职位的决定权岂是说放就能放的。真要没了权力,别人上位,许家会更倒霉。
    有恒产者有恒心,家族的命运就搁在他肩上,他做不到许靖那么洒脱。
    见孙坚大步走进来,许劭连忙站起身,虽然没有迎上去,却先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之前孙坚做豫州牧的时候,许劭嫌弃他是武夫,不愿意搭理他,由孙策代理过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还是孙坚好糊弄。
    “孙将军。”
    孙坚点了点头,直奔张昭。许劭有些尴尬,看看四周,却发现没人注意他,又若无其事的去忙了。张昭正在看一份统计数据,听到孙坚的声音,头都没抬,只是招呼了一声。
    “将军先坐,我把这份记录看完就来。”
    孙坚应了一声,却没有坐,四顾打量着忙碌的掾吏,心里颇有几分得意,万万没想到汝南士族也有这么温顺的时候。孙策有功啊,整治了许劭,又请来了张昭这个读书人,才能将汝南这样的大郡摆平。汝南好啊,在籍户口还有三十多万户,一百五六十万口,比长沙强多了。
    张昭看完记录,叫来一个小吏,吩咐了几句,这才走到孙坚面前,脸色有些不太好。“将军怎么有空到我这儿来?不是说好了吗,九月份结束,十月份出征,这还没到中秋呢。”
    孙坚也不解释,把手里的命令递了过去。张昭接过,扫了一眼,眼神微闪,眉心也跟着蹙了起来。命令并不复杂,不过数行字,他却考虑了很久,起身请孙坚进后堂。随即又命人把许劭请了过来。许劭跟了过来,张昭一边走一边和他低声说话,又将手中的太尉府命令给他看。许劭看完了命令,还给张昭,也不说话,只是面露难色,不住的苦笑。张昭又和他说了几句,还两次拱手,神情恳切,许劭勉强应了,拱拱手,转身回到前堂去了。
    孙坚站在廊下,看在眼里,心情很不好,却又无可奈何。许劭是功曹,张昭是太守,可是看他们的态度,反倒是张昭在请许劭帮忙似的。事实也的确如此,许劭是汝南豪强的代表,如果没有他的协助和支持,张昭什么也干不成。别说朱儁要一百万石粮,一百石都危险。
    一想到那一百万石粮食,孙坚也觉得肩头沉甸甸的。孙策愿意支持朱儁,给他这个父亲挣足了面子,他当然高兴。可是这一百万石不是那么好拿的,按照预估,汝南今年的收成不到两百万石,支付了大小官吏俸禄、邮驿供给之后,剩余的还不到一百万石,供养父子两人的大军都有些难度。孙坚正指望着秋收之后用这些粮食拿下庐江、九江,补足缺口,如果给了朱儁,他这个指望就全落空了。
    他来找张昭,是想请张昭想办法,可是看张昭这样子,大概也不行。
    还得等伯符回来。孙坚暗自咬牙。要对付许劭这些人,还得伯符,张昭也不行。
    就在孙坚沉思时,张昭上了堂,请孙坚入座。在前堂,在许劭等人面前,他是汝南太守,当之无愧的主人。到了这里,他就只能请孙坚上座了。孙坚是征东将军、豫州牧,是他的上官。
    “将军来找我,应该是担心供应了朱太尉一百万石粮食之后,将军就无米下锅了吧?”
    孙坚点了点头,咧了咧嘴角,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朱太尉是老臣,一心为国,不计个人得失,固然令人敬佩,却也没什么意外。讨逆将军能有这样襟怀,却着实让我很意外。将军有这样的儿子,应该感到欣慰才对。”
    孙坚抚膝长叹。“府君所言甚是。朱太尉是我的故主,他有心勤王,迎天子回京,我自然是赞成的,伯符能够这么做,也是体谅我的一片苦心,我并无反对之意。只是这样一来,汝南便无余粮可用,寸步难行,恐怕还要府君多方筹措,以免断炊之困。”
    “这是我职责所在,不敢有所推辞。”张昭笑道:“不过,朱太尉只是说要支付一百万石,并没有说现在就要。他刚刚抢收了不少粮食,短期内不会缺粮。他现在最急需的应该是船,我们先把船送过去就行。等战事结束,再分批送粮不迟。就算迎回天子,百官俸禄加上大军开支,一个月也不过十余万石。一百万石至少可以分成五个月。有五个月时间,将军应该足以拿下九江、庐江了吧?”
    孙坚恍然,一拍额头,拱手笑道:“我真是急糊涂了,还是府君从容。”
    张昭笑道:“将军,令郎虽然年轻,却是个谨慎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他是不会轻易答应的。”
    孙坚大笑,眉眼间全是得意。“府君过奖了,府君过奖了。”他放下了心思,又关心起了张昭的政务。“我看许劭言语间不甚恭敬,是不肯支持朱太尉勤王吗?”
    张昭笑得很从容。“将军可知令郎为何如此慷慨,一开口就是一百万石?”
    第482章 少年老成
    “唉,还不是为我撑面子。”孙坚一边拍着腿一边感慨道,既得意又心疼。孙家有多困难,孙策有多困难,他就算不全清楚也能理解大半,若非朱儁是他的故主,孙策肯定不会这么大方。说不定还要从朱儁那儿捞点好处。
    “令郎这么做,的确有为君父分忧的考虑,但如果仅止于此,他就不值得将军得意了。”张昭脸上挂着浅浅的笑。看向孙坚的眼神虽然温和,却多少有些一遗憾,还有一些说不出的忧虑。孙坚英勇善战,但是他对政务一窍不通,大局观更是一点也谈不上。相比之下,孙策更有城府,甚至有城府得让人心生不安。
    大汉有这么一个臣子,究竟是祸是福?
    孙坚不解其意。“哦,还请府君指教。”
    “将军刚才也看到了,许劭对太尉府的命令不是很赞同,将军想过为什么吗?”
    “那还用说,自然是因为他们不肯出钱出粮。”
    “这当然是原因之一,却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文书不是太尉府所出,而是司徒府所出,我想他们不仅不会反对,而且会全力支持。”
    孙坚眼神凌厉起来,正要说话,张昭摆摆手,示意他不要着急。“由公而言,太尉府掌兵事,不管民事,的确不能直接给汝南郡下命令,由司徒府下文书才是名正言顺。这也是朱太尉将命令下达给你这个征东将军,由你转达的原因。由私而言,一百万石超出了汝南能够承受的范围,有所抵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孙坚拧着眉头,很是不高兴,却无法反驳。他沉默了好一会儿。“那府君能征收到了足够的粮食吗?”
    张昭胸有成竹。“将军大可放心。只要朱太尉稳定了洛阳形势,就算再难,我也能筹措好这一百万石粮食,保证不会耽误将军的行动。将军现在要做的就是准备秋后的战事,争取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拿下九江、庐江。这才是令郎全力支持朱太尉的原本。确保洛阳安全,袁绍的势力暂时无法直接影响汝南,我们才能在汝南大规模的度田,清查被世家豪强隐匿的户口。”
    孙坚很满意。虽然他不知道张昭会用什么办法,既然张昭这么说了,他就愿意相信他。其实他也不是相信张昭,而是相信孙策,相信孙策选择张昭做汝南太守是正确的。
    得到了张昭的保证,孙坚满意而去。
    张昭随即安排人征集船只,送往战场。
    ……
    孙坚回到大营,叫来了程普、黄盖等人,又派人请来黄忠,一起商量要不要派人增援孙策。朱儁的命令中只有征调陈王刘宠和他麾下三千强弩兵的命令,没有要求孙坚派人增援。孙坚在朱儁麾下大半年时间,知道除了孙策和曹豹的部下之外,其他各营的战斗力都不怎么样,面对袁谭和他所领的兖州兵,朱儁其实没什么优势可言。
    诸将意见不一,有的觉得应该支持,否则这可能是一场惨胜,特别是作为主力的孙策会损失很大。有的则觉得没有必要,既然孙策没有提要求,就说明他有把握,孙坚还是把精力集中在即将开始的战事上好。如果来回奔波,将士们的体力肯定会受影响。
    决定不下,孙坚难以决断,最后还是询问黄忠的意见。他虽说是孙策的父亲,但他和孙策一起作战的机会不多,相比之下,还是黄忠对孙策的实际战力更清楚。
    黄忠谦虚了几句,谨慎地表达了自己看法。他说,孙策作战往往谋定而后动,不会轻易与对手决战。如果他觉得兵力不足,一定会主动要求增援。既然他没说,暂时就没有必要,增援只会增加辎重供应的负担。况且不仅仅是汝南有兵,颍川、陈国、梁国都有驻兵,许县还有屯田兵,随时可以策应孙策。
    孙坚觉得有理,这才打消了增援的计划。
    三日后,三百多只船赶到陈县,与陈王、袁敏会合,进入陈留郡。张邈早就收到孙策的知会,知道这些人都是去增援的,不是攻击他。收到消息后,他非常“震惊”,立刻率部阻击,双方发生战斗。在陈王刘宠神乎其技的射艺面前,率先出战的一千余人还没能赶到水边就被射倒了几个,吓得纷纷驻足,不敢进入射程之内。
    张邈派人敲锣打鼓的喊了一阵就放弃了进攻,一边率部尾随,一边派人通知袁谭。
    ……
    袁谭手一抖,琥珀色的酒液险些泼出来。他不动声色的吸了一口气,又慢慢吐出来,与辛毗交换了一个眼神,眼神中既有欣喜,又有不安。
    孙策来了援兵,是真是假?如果只是张邈不想参战的借口,那也就罢了,反正也没指望他出力。如果是真的,那可有些麻烦。眼下双方实力相当,他还有取胜的机会。如果孙策再增兵,主动权就不在他手里了,胜负要由孙策说了算。
    辛毗拿起张邈的书信,纸是上好的南阳纸,看来张邈是一点也不遮掩他和孙策的关系啊。这倒也是好事,可以证明他没必要说谎。他将张邈的信看了一遍,又问送信来的人。
    “敢问足下姓名乡里,在太守府任何职?”
    “小吏卫恂,无字,陈留人,出自行伍,在太守府任兵曹吏。”
    “兵曹吏?”辛毗很惊讶。通常来说,做使者的都是擅长辞令的读书人。“那你是怎么成为使者的?”
    卫恂犹豫了片刻。“是……高文惠向府君推荐的。”
    辛毗很茫然,他不认识这个人。袁谭想了想。“是陈留圉县高家的高柔吗?”
    “正是。”
    袁谭点点头,对辛毗解释了一下高柔和高干的关系,特地点明了他的法家学问。辛毗哦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眉宇间却有些鄙视的意思,张邈真是急了,居然让一个文法吏推荐的行伍贱人担任使者,可见没什么人才可用。当然了,这也可能是张邈藏拙,不想让真正的人才出现在袁谭面前。和袁谭相比,他的号召力不够,人才很容易被袁谭抢走。
    “既能为使,想必张府君对你很是信任。你可曾亲眼看到豫州来的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