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23节
    他和荀攸相识时间不长,这次在柴桑碰面是第一次会面。相处数日,荀攸就没说几句话,大部分时候只是听。可是他看得出来,周瑜有不少意见出于荀攸,至少是参考了荀攸的建议。周瑜对荀攸很信任,荀攸对周瑜也很尽心,甚至有意在避免与他接触。
    君子不夺人所好,他也不想给周瑜留下想夺人心腹的意思,一直没有私下和荀攸接触。
    见孙策神情纠结,周瑜笑了一声,对荀攸说道:“公达,伯符关心则乱,一时难以决定,需要综合多人的建议,你不妨说一下你的看法,供伯符参加。”
    荀攸见状,微微欠身。“既然如此,那我就说说我的建议。周将军说得对,于情,孙将军发自肺腑,不容置疑。于理,奉孝说得也很透彻,并无疑义。”
    孙策暗自翻了个白眼。就知道你说了也白说。
    “不过,既然袁绍的目的是迫使孙将军驰援汝南,解豫章之围,如果孙将军不解豫章之围,袁绍必然不肯罢休,很可能会增兵。届时将军不战也得战,最终还是要解围,奔赴汝南。与其如此,不如现在就去,反倒从容一些,打消袁绍孤注一掷的可能。”
    孙策听了,心中微动,已经明白了荀攸的意思。他看看郭嘉。郭嘉沉思不语,手里的羽扇猛摇了两下,点点头。“公达所言有理。用兵有虚实之分,不当为不代表不能为,我们可以以无当有,以虚代实,做好布局,以防袁绍狗急跳墙。公达,你是这个意思吧?”
    荀攸耷拉着眼皮,沉默不语。也不说对,也不说不对。郭嘉见状,哈哈一笑,用羽扇指指荀攸。“你啊,就是不痛快。”又看看周瑜。“你们倒是禀性相投,难怪说得来。”
    周瑜笑着反驳道:“你和伯符才是天生的君臣,我等望尘莫及。”
    郭嘉眉飞色舞,哈哈大笑,颇有几分自得。他看着荀攸。“公达,你虽然与将军相识未久,但将军对你却是很推崇的。若非如此,当初也不会让你在宛城木草堂白吃白喝那么久。今天之势,关系到中原得失,非一人可定。不如你我联手,为将军谋划一局,拒袁绍于河北,取豫章于江南,如何?”
    荀攸眼神一闪,略作思索,淡淡地说道:“既然奉孝有如此雅兴,恭敬不如从命。”
    第890章 渤海秘辛
    听到荀攸答应与郭嘉一起布局,孙策很意外。这不符合荀攸的性格。可是一看郭嘉那得意的眼神,孙策又明白了。
    荀攸并不是不愿意发表意见,而是不愿意随便发表意见。愿不愿意说,一要看人,二人看时。如果人和时都对了,他还是愿意表达自己的。所谓不得其人而言,失言;得其人而不言,失人。眼下这个场合不论是人还是时都非常难得,又被郭嘉刺激,他也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才接受郭嘉的挑战。
    这既是郭嘉针对荀攸设的一计,也是为荀攸创造的机会。荀攸自然明白,所以欣然应战。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将军的对手是袁绍,因此应该先了解袁绍是何等样人。”
    郭嘉清了清嗓子,说了开场白。孙策精神一振,竖起耳朵,全神贯注。他与郭嘉多次讨论过天下大势,但心随境转,形势在变,人也在变,没有人会一成不变。他对此深有体会。两年前他刚到这个世界时自信满满,以为自己是先知,现在才知道,历史记载纵使不全是谎言,至少也是很片面的。
    谁会想到袁绍才是三国时代真正的大佬?
    他会变,袁绍也会变。就历史记载而言,袁绍前期的英明果断和后期的昏愦反差之大,常让人瞠目结舌。即使是历史上简略的记载也能让人咋舌,而现实中的现实之大比历史记载有过之而无不及。初平元年成为盟主,率山东诸侯讨董,建安四年击败公孙瓒,据有四州,再到建安七年呕血而死,前后只有十二年时间,就完成了他人生中最辉煌到最落寞的转折。
    “我曾到河北,与袁绍有数面之缘。以我观之,袁绍兼有自信与自卑两种性格,而且极其强烈,这使他既宽厚又狭隘,既仁慈又残忍,既隐忍又易怒,既理性又疯狂,而这之间的转换看似无规律可循,其实非常简单,就在于有没有触及他的尊严……”
    郭嘉一边来回走动,一边摇着羽扇,大冬天的,他这把羽扇也不离手,扇得呼呼作响。由于太用力,有羽毛被甩了出来,围着他飞舞,他却没有注意到,只是口若悬河的分析着袁绍的性格,思路极其跳跃,一会儿讲到袁绍年轻时,一会儿又说到现在,如果不注意听,根本跟不上他的节奏。
    “袁绍出奔,目标直指渤海。为什么会去渤海?原因有二:一是他的目标是冀州,渤海在冀州东界,又在海边,进可取冀州,退可跨海去辽东。二是因为他在渤海早有安排,只是当时没想到会用在自己身上。”
    “什么安排?”孙策好奇的打断了郭嘉。
    郭嘉一愣,随即看了看荀攸。“公达,你来解释一下?”
    荀攸一愣,嘴角抽了一下。郭嘉目不转睛地盯着荀攸。荀攸避无可避,窘迫地挪了一下身体,欠欠身。“当今天子原本封渤海王。按本朝故事,少帝登基后,他应该就国。先帝在世时有意易储而不能,只能退而求其次,大将军便在渤海安排了一些人,希望能辅佐渤海王安心王位,莫作非份之想。”
    郭嘉哈哈大笑。“公达,说得那么隐晦干什么,什么辅佐渤海王,就是想斩草除根,制造个意外身亡之类的。袁绍不仅是党人领袖,他还是天下游侠儿仰慕的首领,好为刺客的人比比皆是。”
    郭嘉一边说,一边戏谑地看着荀攸,眼神调侃。孙策看得清楚,心惊肉跳。他知道荀攸就是一个刺客,他和何颙曾经想谋刺董卓,只是出了意外,没能成功。除了他们之外,曹操也做过刺客的人,野史记载他曾行刺张让不成,演义里改成献七星宝刀,刺杀董卓。但历史上的确有人打算行刺董卓,那人叫伍孚,就是汝南人,和袁绍一样曾是何进大将军府的掾吏,应该也是袁绍的追随者。
    原来袁绍去渤海是因为他在渤海早就设了局,就等少帝登基,渤海王就国。后来渤海王改封陈留王,张邈随即由骑都尉迁陈留太守。没想到董卓搅了局,要废少帝,立陈留王,袁绍被迫出逃,渤海反倒成了他的根据地。
    周瑜用玉如意轻敲案几,轻笑道:“郭奉孝,说正事。”
    郭嘉歪歪嘴。“哈哈哈,我一直在说正事啊。为什么说这件事?这件事说明了袁绍两个特点:谋定而后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安排,以备不测,此其一也;他以领袖自居,身边从来不乏追随者,势倾天下,此其二也。这是优点,同时也是缺点。谋定而后动,一旦事情出了意外,没有按照预定方案进行,他就会乱了阵脚。以领袖自居,就容不得其他人的冒犯,凡是触及他尊严的人,不管他是谁,必除之而后快。”
    郭嘉转身看向孙策。“很不幸,袁公路就是其中之一,出身是袁绍最不能触碰的逆鳞。”
    听到这里,孙策已经明白了郭嘉的意思。他淡淡的说道:“就算他肯放过我,我也不会放过他的。袁将军去世前,留下三句遗言,其中一条就是要我无论如何都要干掉袁绍。”
    郭嘉早就知道这句话,周瑜也知道,所以他们都很平静。荀攸却是第一次听说,不禁愕然。这袁家兄弟还真是与众不同,都将对方视为死敌。他眼珠一转,不动声色地看了一圈,知道孙策这句话是故意说给他听的,郭嘉和周瑜早就知道。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孙策已经将他纳入这个心腹的名单之中。可想而知,郭嘉今天是要逼他表明态度,刚才让他说破袁绍在渤海的布局只是开始,不说也不行。
    这句话传到袁绍耳中,他再想投袁绍就不可能了。
    郭嘉点点头。“将军与袁绍是命中注定的对手,迟早会有一战。可这是一个意外,至少对他来说,将军从来不是他计划中的对手。所以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从来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将军身上,以为袁谭、周氏兄弟足以从南北两个方向困住将军,即使将军击溃周氏兄弟,他还以为刘繇能力挽狂澜,稳定扬州。如今将军取扬州如探囊取物,不到一年,扬州六郡只剩下豫章,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
    郭嘉摇了摇只剩下不到两根羽毛的羽扇,慢条斯理地说道:“这是一个意外,他不适应这样的意外,所以才会急于补救。急则出错,这是一个破绽。公达,你打算如何利用这个破绽?”
    第891章 袁绍的三个意外
    郭嘉两眼发亮,脸色微红,像一团火。
    荀攸依然默默地坐着,脸上连一点笑意儿都没有。面对郭嘉的邀战,他微微欠身,慢条斯理地说道:“诚如奉孝所言,袁绍好谋而后动,应付意外的能力有所不足。”
    孙策一下子没听懂荀攸究竟想说什么,但他并不着急,轻轻嗯了一声,目不转睛地看着荀攸,脸上带着浅浅的笑容,示意他继续说。
    “袁绍志在天下。他欲效光武帝故事,占据冀州,再取幽并,以幽并突骑俯冲洛阳,取中原腹心。袁安四世尚抚胡之策,无论是匈奴人还是乌桓人、鲜卑人,诸部大人皆对袁氏感恩,刘虞施政尚宽仁,得胡汉之心,与袁绍连和。公孙瓒有骁勇之名,威镇漠北,是以袁绍入渤海之初,即遣使结好。若得公孙瓒臣服,幽州即为袁绍所有。至于并州,北有匈奴人,南有王允等党人世族,亦可传檄而定。”
    “但计策尚未施行便出现了一个意外。”荀攸呷了一口水,润了润嗓子。“讨董时,袁绍身为盟主,统领十余万大军,无尺寸之功,袁公路却因为令尊接连击败董卓,威名大振。面对这个意外,袁绍派周昂夺豫州。大敌当前,兄弟交兵,此举实属不智,不仅让人看到了他的狭隘,而且直接导致了另一个意外:公孙越死在豫州的战事中,公孙瓒因此与袁绍离心。”
    孙策突然有所领悟。郭嘉之前就说过,袁绍——准确地说是袁家——早就有以河北为根据地的构想,但他没有细说,现在听荀攸一说,袁家的计划就更清晰了。公孙瓒现在和袁绍是死敌,但这并不是袁绍的本意,他和公孙瓒原本并不是敌人,反而是同盟——他们都和刘岱有姻亲关系。
    但他和公孙瓒的关系出了意外。因为袁绍不顾大局,急于争豫州,导致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死在流矢之下。公孙瓒把这个仇记在了袁绍头上,两人因此生隙,并最终成为死敌。
    这个意外导致袁绍在幽州浪费了将七八年时间,给曹操提供了崛起的机会。如果不是袁绍当时急于力压袁术一头,出此下策,后面的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模样。没有公孙瓒牵制袁绍的主力,曹操就不会有机会在兖州坐大,袁绍很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统一中原,就像光武帝刘秀当年一样,形势甚至更好。刘秀起兵的时候可没有袁家的显赫身世,就连他那个宗室的身份也不稀罕,比比皆是。
    “幽州未下,并州又被西凉人所占,当前形势与袁绍当初设想不同。当务之急,袁绍必先解决公孙瓒和西凉军才能大举南下。公孙瓒有勇无谋,难以持久。西凉人残暴好杀,无法在并州立足。他们都不是袁绍的对手,如果袁绍能及时调整计划,他依然优势在握。但意外从来不会缺少,将军异军突起,坐断东南。面对这个意外,袁绍再一次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本末倒置,两线作战。不仅如此,他这个决定还暴露了一个破绽,这个破绽就是他们君臣之间利益的分歧。”
    荀攸眼神微缩,嘴角挑起一丝冷笑,眼中闪出愤怒的火焰。“豫州乃是衣冠之地,党人有大半是豫州人。汝颍士人虽然崇尚德政,主张安抚胡人,却严守夷夏之辨,绝不会容忍胡骑践踏中原。建此计者,必冀州人也。袁绍纳此计虽可得逞于一时,却失汝颍士庶之心,因小失大,殊为不智。经此一难,豫州人当知将军仁德,将军在豫州的根基不仅不会动摇,反而会更加稳固。”
    孙策忍不住轻笑一声,不置可否。或许荀攸说得对吧,但前提是他能打退袁绍的进攻。不能说人心不重要,但毕竟是软实力,能不能转化成硬实力,中间还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
    “将军发笑,是担心自己不能击败袁绍吧?”
    荀攸抬起头,直视着孙策的眼睛。孙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一时愣住了。荀攸什么时候也学郭嘉了,如此咄咄逼人?他想了想,坦然地点点头。“这应该是事实,不算丢人吧?”
    荀攸点点头。“将军所言甚是,这是事实,承认这一点并不丢人,明知不敌还能迎难而上,这才是真正的勇者。”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眼光。不谋天下者,不足以谋一域。将军欲与袁绍相争,切不可着眼于一州一郡,而应该放眼天下。”
    孙策这次没有笑,而是微微点头。他已经明白了荀攸的意思。一个人打不过袁绍,可以拉兄弟们一起围殴他啊。别的不说,公孙瓒就憋着一口恶气,准备捅袁绍的菊花呢。以贾诩为首的西凉人也在并州虎视眈眈,怎么能让他们闲着。至于陶谦,他已经被袁绍打得鼻青眼肿了,不用号召,他也要和袁绍拼命。
    孙策坐直了身子,微微前倾。“公达,详言之。”
    荀攸起身,走到挂地图的架子前。陆议连忙递上荆竹。荀攸接过荆竹,点了点青州的位置。“幽州贫瘠,青州对公孙瓒而言事关生死,公孙瓒绝不会轻易放手,只是袁绍大军在侧,公孙瓒无力增援青州,将军若能出手相助,公孙瓒必然响应。”
    孙策恍然大悟。这是祸水东引啊,青州毗邻冀州,公孙瓒想要,袁绍同样想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一旦青州告急,袁绍哪里还有余力攻豫州?
    “怎么出手相助?”孙策摩挲着唇边的短须笑问。
    “上计,用大船横渡渤海,助公孙瓒驰援青州;中计,派兵参战;下计,为田楷、陶谦提供军械、粮食。”荀攸又在乐安、临淄附近点了一下。“如果能将袁熙诱入北海、琅邪一带,再攻占乐安、临淄,切断他的退路,逼袁绍出手相救。待袁绍主力尽出,冀州空虚,则公孙瓒击其北,西凉军击其西,将军击其南,袁绍必败。”
    孙策想了想。“我已经派太史慈统兵去青州,增援陶谦、田楷,可否?”
    “可,但不够。”荀攸说道:“太史慈只是一偏将,素无名声,难与陶谦、田楷比肩,不合轻重之义。”
    “以公达之见呢?”
    “此战不仅关系到豫州安危,更关系到天下形势,争霸中原从此战起,将军宜自往。”
    第892章 尊王攘袁
    月色婆娑,天地悠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彭蠡泽的夜色安静而迷人。
    孙策背着手,沿着湖边缓缓而行。周瑜跟在一旁,面带微笑,神态从容。彭蠡泽就是后世的鄱阳湖,但具体的位置有点偏移,并不完全重合。彭蠡泽的位置偏北,与长江联成一体,冬天水浅,面积缩小很多,也没什么风浪,到了夏天,这里一大片都是水域,彭蠡泽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孙策前世来过著名的庐山,也在这里看过大江,看着眼前异样的风景,不禁心生感慨。
    “公瑾,荀公达是个人才。”孙策说着,转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郭嘉和荀攸。郭嘉换了一把羽扇,正手舞足蹈地说着什么。荀攸拱着手,默默地站着,又恢复了那副不死不活的模样。但孙策知道,这个看起来沉默寡言的人心里有一团火,一旦爆发出来,威力惊人。
    周瑜转头看着孙策,眼神清澈。“伯符,荀公达才不止于谋士,他足当一面之任。”
    孙策点点头。他知道荀攸不仅有谋略,还通晓武艺。荀攸没有露过武功,但他的武功肯定不差。否则他不会去做刺客,想刺杀董卓。董卓出身行伍,武功高强,在他之前,伍孚行刺董卓,被董卓当场击杀。他听周瑜说,荀攸已经决定将家属迁往吴会,有依附之意。如今又遇上袁绍纵胡骑践踏豫州的事,他才受郭嘉之邀,为他谋划了一个争霸之局。
    争霸的核心是四句话,两个步骤:尊天子,霸中原。执牛耳,开新风。
    孙策出身不足以袁绍相抗,但朝廷可以。借助朝廷的道义,得到朝廷的授权,孙策就可以成为山东除袁绍之外实力最强的诸侯,集结众人之力,完全有机会击败袁绍。这就是尊天子,霸中原。霸者伯也,并非霸道之意。项羽被称为霸王,指的就是他为诸王之首,并非指他武力过人,横行霸道。
    击败袁绍,孙策成为诸侯之首,就可以借助自己的权势和实力推行新政,将他在南阳的新政推行于天下,造福于民。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来改变这个世界,比现在更容易。
    荀攸没有讲接下来怎么办。他可能对朝廷还有眷念,不愿意说出那句话,但以荀攸的智商和见识,他应该知道结果是什么。他可不是曹操,藏着掖着,最后才露出不臣之意。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份太多,所以他本不指望荀攸能为他出谋划策,就像他知道荀彧不太可能为他效力一样。
    所以说,他今天其实很意外。
    但他还是不想给荀攸独当一面的机会,尤其是现在。人的想法是和实力相匹配的,现在的荀攸没有兵权,他是一种想法。等他有了兵权,可以左右天下形势的时候,可能又是另一种想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主动献计,看似为郭嘉所迫,未尝不可能是因势利导,故意如此。
    将取先予,又不是什么特别高明的理论。之所以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也许是他有意误导呢。你怎么想是你的事,反正我没有说过支持你造反,不存在食言这回事。
    用他可以,但一定要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以内。孙策摇摇头,拒绝了周瑜的建议。周瑜很聪明,但是他毕竟太年轻,还有些少年意气,推崇古直之风,意气相投便推心置腹。在荀攸这种城府极深的人精面前,他未必是对手。
    荀攸今年三十七,人到中年,不像郭嘉、虞翻,没这么容易转变。计可以用,该防的还得防。
    “公瑾,如果我北上,你一个人负责柴桑的战事,有困难吗?”
    周瑜用玉如意轻拍手心。“刘繇孤立无援,柴桑迟早必破,只是耽误些时间罢了,并没有什么难度。”
    “耽误就耽误吧,千万不要急。我们可能缺很多东西,唯独不缺时间。”
    周瑜沉吟片刻,忍不住笑了,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才十九岁,的确不缺时间。“你也不要急,该着急的是袁绍。”周瑜轻声叹息。“知其不可而为之,我看到的不是壮烈,而是狼狈。”
    ……
    “公达,你将来一定会后悔。”郭嘉猛摇羽扇,显得有些焦躁。“形势如此,你还犹豫什么?你在南阳住了那么久,难道还不知道天下所归?这么好的机会错过了,将来你一定会后悔。”
    荀攸面对湖水,微微地眯着眼睛。等郭嘉说完了,他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奉孝,你与孙将军朝夕相处,难道就没觉得他有什么古怪吗?”
    “我没觉得他有什么古怪,我倒觉得你古怪。都到这一步了,还说话留半句,真搞不懂你在说什么。”
    荀攸嘴角微挑。“你啊,就是离得太近了,当局者迷。这可不是谋士应有的本份。身为谋士,拾遗补阙,时时警惕,以期有所匡正,如何能视而不见?”
    郭嘉怔了怔,转头看向荀攸,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又放弃了。
    “我说的没错吧?你也有这样的感觉,但你没有认真想过,或者说你不愿去想。就像人在做梦一样,明明知道那可能是一场梦,可是这场梦过于美好,所以自欺欺人,沉迷其中,不愿醒来。”
    郭嘉眉梢轻颤,嘴角挑起一抹浅笑。他明白荀攸想说什么了,但那是孙策的秘密,他不会告诉任何人,哪怕这人是荀攸。忽然之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得意,就像站在高处,看着荀攸在迷宫里摸索,苦苦寻找出路,明明出口就在眼前,却又错过了。
    “庄周梦蝶,是庄周梦为蝶,还是蝶梦为庄周,谁又说得清?天天考虑这些问题,岂不是无聊得很?”
    “不为无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荀攸转过身,慢慢向前走去。“等你到了我这个年龄就知道有时候还是慢一点好。慢了也许有遗憾,却不会后悔。逸马驰聘固然快意,却容易马失前蹄,有不虞之祸。”
    “且——”郭嘉扬扬羽扇,不想再聊这个话题。他加快脚步,赶上荀攸。“孙将军北上,你和周公瑾负责江南战事,可不能这么慢悠悠的。江南早一日平定,孙将军便能早一日争霸中原。”
    荀攸云淡风轻。“奉孝尽请宽心,期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