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05节
    孙策依着袁衡折好的书角翻开书,看了一眼,是一篇名为《君父》的政论,的确是新文章,之前的版本里没有。孙策拿起来,翻到这篇文章的开头,读了起来。
    文章并不长,不到一千字,却论述了秦汉史上的几对皇帝父子,由秦始皇、扶苏、胡亥说起,直到汉灵帝、汉献帝。袁衡看到的是汉高祖、汉惠帝这对父子。看折痕,应该不是第一遍读,甚至不是第二遍。
    对孙策来说,这很正常。这个时代的人写文章言简易赅,有些涵义要细品。可是袁衡通常没这个必要,很少有什么书需要她读两遍。
    “有感想?”
    “臣妾胆小,不敢想。”袁衡抿嘴而笑,难得地和孙策开起了玩笑。
    宫女端来了水,孙策洗漱完毕,重新坐了下来,拿起书。“皇家无父子,是不是后悔了?”
    “习惯了。”袁衡在一旁坐下,轻轻将头靠在孙策肩上,幽幽地叹了一口气。“岂止是皇家,世家大族也一样。若非争权,臣妾阿翁也不至于兄弟反目,至死不能相容。不过这也看人,陛下高瞻远瞩,首立退位之制,将来必能父慈子孝,各尽天伦。”
    “既然如此,那你又叹什么气?”
    “臣妾担心陛下功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嗣君不及陛下万一,难免有周亚夫之事。”
    孙策眼神微闪,沉默了片刻,放下了手里的书。类似的话,他已经听杨修说过了,此刻袁衡又说,看来他们已经通过气,取得了共识。至于仲长统新增的这篇文章又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又是谁影响了谁,一时却难以判断。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件事关系到皇位传承,的确不容忽视。即使没有袁衡影响,贤良文学们也会讨论这个问题,仲长统不写这篇文章,也会有别人提出类似的议题。
    “这可怨不得我。”孙策伸手揽住袁衡的肩膀,轻轻晃了晃。“谁让你这么久才生,要是早生几年,我还能带着他上阵,现在就算我抱着他上阵,也没什么用啊。”
    袁衡忍不住白了孙策一眼,笑道:“陛下,你这可是欲加之罪,臣妾岂敢怨陛下。”
    “是啊,怨还是怨的,只是不敢说而已,对吧?”孙策哈哈大笑,靠在凭几上,将袁衡横抱在怀中,轻轻摇晃着。“不管你们怨不怨,这件事呢,的确是我当时读书少,疏于考虑,有些激进了。不过你也不用急,还有三十五年时间,肯定能想出解决的办法。至于绍儿,有你这么聪慧的母亲,他绝不会是个无能之辈,三十五年之后,他一定会是一个优秀的嗣君,我还指望着他青出于蓝呢。”
    第2491章 亲征
    孙策陆续找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尤其是枢密院祭酒朱儁。
    和郭嘉的态度相似,朱儁认为军中贪腐的确有,但不多,各部都督、将领本身就能处理,最多报到枢密院,毋须惊动陛下。至于倒卖军粮的案子,还在查,到时候看结果再定是否要上报。
    朱儁带来了相关的文件,里面的确没有王粲提到文件,朱儁说回去查一查,路粹熟悉的人就那几个,一问就清楚。
    话锋一转,朱儁又为路粹打抱起不平。王粲等人自以为家世好,排斥路粹这样的小门户,对枢密院也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枢密院及下属三个处都对他们印象不太好,尤其是都督处和军情处。
    原因也很简单:五大都督中,只有周瑜、沈友出身世家,其他三人都是寒门出身。即使是周瑜、沈友也无法得到王粲等人的认同,庐江周氏的名声也不太好,从周景开始就为世人所讥,与山阳王氏无法相提并论。吴郡沈氏只是地方豪族,名声不出江东,连庐江周氏都不如。
    周瑜、沈友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安东大都督甘宁最惨,直接被人称为锦帆督、铃铛督。至于军情处,因为监察军情,难免会看到一些官员的隐私,更是被王粲等人私下称为告密处。
    情况稍好些的是军师处,但也只是稍好而已。在王粲等人看来,真正的君子只有饱读诗书的儒生,其他的都等而下之,不值一提。路粹人缘不好,一方面是他过于功利,品性的确不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弟弟路招是军中将领,受到了王粲等人刻意的排挤。
    朱儁显然也是忍了很久,说得火起,像头暴怒的老狮子,一掌拍得案上杯盘跳起,茶水洒了一地。
    “天下还没有太平,这些鲰生就目无余子,非议军中将领。若是取了益州,天下无征,朝堂上还有我等武夫的立足之地吗?依老臣之见,他们就是坐着说话不腰疼,发到军中操练几天,他们就全怂了,用不了一个月就全做了逃卒。”
    孙策哭笑不得。王粲等人平时在他面前毕恭毕敬,他还真不知道背地里有这样的事。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兖州并不是武力征服的,山阳大族损失有限,既没有像豫州世家被杀得血流成河,元气大伤,也没有像冀州世家一样兵临城下,反而从之前的贸易中得了不少好处,世家大族的傲慢还在。具体到王粲本人更是如此,少年成名,跻身中枢,不到而立之年就做了尚书令,自然目空一切,能入他眼的屈指可数。
    孙策由此想到了更多。既然周瑜这样的世家子弟都受人鄙视,孙家又能好到哪儿去?既然兖州在卧榻之侧数年还这么傲气,如果议降成功,新政又岂能在益州顺利推行?
    恩威并施,有恩无威就是不行。
    这些蜡烛!
    孙策嘱咐朱儁彻查相关事件,并严肃公文的交接程序,不得再出现公文称交不给回执的事。至于尚书台,他自然也要敲打敲打,但不是现在,否则太露痕迹。
    过了几天,孙策传诏三院及三公府、九卿寺,讨论益州方略,请相关官员献言献策。
    军师祭酒沮授事先得到授意,提出御驾亲征益州。理由也很充分,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军事乃国之大事,不可委权于人。之前战事规模不大,对手不强,还可以委托诸将。如今益州的战事已经证明非一都督可取,目前已有四个大都督级的将领参战,将来还可能有更多,如此复杂的战事,非陛下亲征不可。
    事关兵权,没人敢轻易反对,分歧主要集中在什么时候亲征,又出动多少人马,需要多少钱粮。
    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做出结论:秋后出征。如果在此之前,曹操举益州而降,那当然最好。如果曹操不降,在八月秋收以后,皇帝陛下亲征,进驻江陵,逆长江而上。
    考虑到长江水急,体型太大的楼船难以逆水行舟,需要从各部水师抽调中一部分中小型战船和精锐力量,加强中军水师的力量。待秋冬水浅,强行突破三峡天险,进逼益州。
    即日起,中军水师奔赴洞庭湖进行集训,做决战前的准备。
    为了方便协调,尚书令王粲等人随中军水师行动。
    左都护孙尚香率部移镇关中,接管关中军事,筹备对汉中的攻势。安西大都督鲁肃移驻凉州,集结马腾、阎行等西凉诸部,准备从武都发起进攻,解决蜀军曹昂部。
    右都护孙翊率部进驻楚州(原荆州江南)武陵郡,进行战前准备,秋后由沅水上游进入贵州(原益州南部)牂柯郡,配合太史慈、周瑜部作战,解决蜀军曹仁部。
    军师处拟定方案,做好预算,分发相关部门准备。
    目前如火如荼的论政、论道短时间内不太可能结束,转由太尉吴景负责,具体事务由首相张纮、御史大夫钟繇主持,如有急务,由快马传送行在,请旨决断。
    ……
    孙权伏在草丛中,慢慢举起张好弦的六石弩,闪着寒光的弩矢直指盯着五十步外的乳虎。
    乳虎仿佛感应到了什么,昂起身子,转动着耳朵,举目四望,同时低声咆哮。
    孙权嘴角微挑,手指搭在了弩机上,只等乳虎起身。他现在就可以一箭射中,但射中卧虎没意思,远不如射中行走时的虎更有成就感。
    其实按照他的本意,他是想直接持刀格杀这头乳虎的,而且他有必胜的把握。只是身边的亲卫担心他的安全,死活不让他这么干,只好改用弩伏击。
    就在这时,乳虎突然起身。孙权一惊,随即扣动弩机,射出劲矢,出手便觉不妙。弩箭插着乳虎飞过,射中一旁的村干,“嗡”的一声闷响。乳虎受惊,加快了速度,一转身,消失在密林中。
    功败垂成,孙权很恼火。他知道,肯定是有人动了,惊动了这头乳虎。虎的听觉比人灵敏,尤其是卧在地上的虎,能通过地面的震动感受到很远处的动静。
    “谁?”孙权起身,怒目而视。
    “大王,是……外面。”一个亲卫怯生生的抬起手,指了指远处。
    孙权侧耳一听,听到了马蹄声,脸色更加难看。他举目望去,只见一匹黑色战马飞奔而来,闯入林中,骑士在警戒处翻身下马,将马缰扔给亲卫,快步奔了过来。
    孙权将弩扔给亲卫,又挥了挥手。亲卫们会意,散到四处警戒。
    骑士奔到孙权面前,躬身施礼,气喘吁吁的说道:“陛下有诏,秋后亲征益州。”
    孙权眉梢微挑。“当真?”
    骑士看看孙权,欲言又止。孙权也没理他,来回踱了几步,又问道:“可曾决定什么人随驾?”
    “亲征在秋后,眼下还只是准备,并未明诏。”
    孙权瞅了骑士一眼,挥挥手。骑士会意,转身离去。孙权双手叉腰,目光投入幽暗的密林,权衡了半晌,咬了咬牙,转身出林。
    附近的亲卫见状,纷纷跟了上来,在林外集合,翻身上马,拥着孙权向汝阳奔驰而去。
    ……
    看着快步进殿的孙权,孙策看看一旁的日历。
    “仲谋,怎么提前回来了?”
    孙权走到孙策面前,躬身一拜。“陛下,臣听说,陛下决定秋后亲征益州?”
    孙策笑了,放下手中的文书,起身走到孙权身边,绕着他转了一圈。“你也想去?”
    “这是臣最后的机会,实在舍不得放弃,这才提前赶回来,冒死向陛下请诏。”
    孙策抬手,放在孙权肩膀上,轻轻拍了拍。“仲谋,说实话,本来是想留你在汝阳的,这边的论战还有一阵子才能结束,你熟悉情况,最适合主持此事。可是你心结未解,不让你去,你怕是要恨我一辈子。”
    “臣弟岂敢。”孙权尴尬地笑了笑。“只是……”
    “行了,我明白,我明白。”孙策抬起手,打断了孙权。“我没问题,你去问太后。太后同意你去,你就去。如何?”
    孙权直起身,看着孙策。孙策面带微笑,眼神平静,带着几分调侃,几分讥诮,也不知是觉得孙权的执念可笑,还是相信吴太后不会同意,又或者有其他的意思。
    孙权拱拱手,转身告退。
    当天晚上,孙策便接到吴太后懿旨,请他过去吃晚餐。席间,吴太后问起亲征之事。孙策将亲征的原因说了一遍。吴太后听了,也没多问。她一向不主动过问朝政,召孙策来也只是关心一下,毕竟这个消息太突然,之前一点风声也没有。既然孙策亲征之计已定,她也没什么意见。
    吴太后随即说起孙权。孙权求到她面前,苦苦哀求,非要随孙策出战。吴太后苦劝无奈,只好将孙权托付给孙策,希望他能照顾孙权,不要让他太冒险。
    孙策想了想,说道:“母后,此次出征,阵势虽大,但双方实力悬殊,只要谨慎些,不会有什么意外。此战之后,天下太平,估计几十年内都不会有这样的战事。母后若不怕辛苦,不如随行,为我和叔弼、尚香壮壮声势。”
    吴太后听了,有些意外。“我也去?”
    “是的,就当一次巡视吧,皇后也去,正好随行侍候母后。”孙策又对姑母孙大长公主说道:“姑母,你有没有兴趣?正好让华儿等人也见识见识巫山风云,开开眼界,说不定能画出几幅能传世的名作来。”
    话音未落,陪在一旁的徐华便跳了起来,连连向孙大长公主作揖央求。孙大长公主笑了,转身吴太后。“太后,既然陛下盛情相邀,你我就走一趟吧?”一边说,一边挤了挤眼睛。
    吴太后会意,只好答应。
    第2492章 最后的机会
    孙权有些不知所措。长身欲起,却又停住,欲起不起。张口欲言,话到嘴边,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孙策含笑的目光扫了过来。“仲谋,你还有什么要求?母后和姑母都在,不妨直言。”
    孙权咽了口唾沫,嗫嚅道:“陛下亲征,劳动母后大驾,未免兴师动众,天下不安。还请陛下三思。”
    孙策笑笑。“此战乃是平定天下的最后一战,需动用大军二十万,多几个人又有何妨?”他捻了捻手指,又道:“之前因为交州的战事,你我兄弟至今心有芥蒂。这几年,我常常想,或许是我太严厉了,对你有些不公平。今天就当着母后和姑母的面,我们做个约定,如何?”
    孙权眼神微闪,心中不安。“什么……约定?”
    “这次你随驾出征,我给你机会,证明一下你自己的能力。从千人校尉做起,你若能作战立功,我就随例拔擢,直到战事结束。你若能将万人,我就让你做万人督。你若能像叔弼、尚香一样将数万人征战,我就让你和他们一样为都护,统兵征伐海外。如何?”
    孙权看着面带微笑的孙策,一时迟疑。
    他当然清楚孙策对他坚请出征不悦,想借这个理由让他知难而退。他是长沙王,不可能弃了王位,去做什么万人督。孙翊、孙尚香是左右都护,本部就有两万人,再加上从属他们的人马,有四五万人。一场大战,就算他再善战,又怎么可能从一个校尉积功升迁至万人将,甚至指挥数万人作战?
    中军那些骄兵悍将听不听他的命令都不好说。如果孙策给他们命令,他们趁乱砍了自己都有可能。
    只是推辞容易,以后他就无法再提类似的要求,否则任何人都会觉得他无理取闹。
    “臣自揣妄陋,岂敢与左右都护比肩。”孙权心中恼怒,脸上却不露出分毫。他早就估计到孙策不会这么轻易的答应他,肯定会设法阻拦,让他自己放弃,此刻并不意外。他拱拱手,恭恭敬敬地说道:“只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蒙陛下不弃,臣感激不尽,愿率长沙将士,随陛下征战,破蜀国,擒曹操,杀士燮,报杀父之仇,然后解甲归田,死而无憾。”
    提到杀父之仇,孙策眉毛轻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孙坚之死是他心头的一根刺,本不想提,既然孙权主动提出来了,他也不便拒绝。
    “既然如此,那你就先回长沙,整顿兵马,秋后为大军前锋,直取益州。”
    “唯,谢陛下。”孙权松了一口气,躬身拜谢。他原本还担心孙策不同意他回长沙征发士卒,这才抬出为父报仇的理由。长沙是孙坚做过太守的地方,如今又是他的封国,虽说新征发的士卒还需要训练,不如现有的军队精练,却是他有可能掌握的力量,至少比孙策调拨的将士更可靠。
    长沙是大郡,近三十万户,再加上附近山里的蛮越,征发一两万人很容易。
    虽然闻得到孙策、孙权之间的意气,可是见他们达成了一致,吴太后还是很欣慰。她知道,孙策这次让步很大,诚意无可置疑。如果这一次孙权还不满意,他就真的太过份了。
    商量已定,孙策又坐了一会,起身告辞。
    吴太后命孙权送送孙策。孙权应了,起身跟了出去。吴太后看着兄弟俩的背影,幽幽地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