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4节
    “朕年龄是你的二倍以上,兵力又比你多五千,要是再采取守势,岂不被人笑掉大牙?!”安禄山冷冷一笑,双目中精光四射。从自己的右翼抓起六根竹筹,恶狠狠地向宇文至的左翼砸将过去。“这些都是部落兵,由阿史那从礼、室点密、耶律雄图等人统率。战斗力比朕亲手训练出来的幽燕精骑稍逊,但用来试探你的虚实,是最好不过了。”
    “末将拿西域诸国的联军对敌。人数不如陛下,但不求取胜,只求缠住阿史那从礼等人,令其无法寸进,想必也不会太难!”宇文至笑了笑,把左翼四根竹筹直接拿起,与安禄山抛过来竹筹混做一团。
    ”倒也是个办法!不过你也太小瞧朕麾下的各部健儿了!”安禄山手捋胡须,轻轻点头。此举一点儿也没出乎他的预料。即便未曾亲临战场,他也知道敌我双方第一下会亮什么招。部落兵对西域联军,都不是嫡系,战斗力都很平平,用来试探彼此的虚实,消耗主将耐心,再好不过。即便死光了,也没人会心疼。
    “末将刚才还有一事忘了奏知陛下!”宇文至想了想,又缓缓开口,“王明允与末将在经过疏勒时,仗着手中实力雄厚,把安西军存在疏勒的军械库,给仔仔细细梳理了一遍。其中光是骑兵专用的伏波将军弩,就得了九千多具。给刚才出战那四千将士,每人配备两把,还绰绰有余!”
    “嗯!”安禄山猝不及防,被打得微微一愣。随后摇摇头,大声冷笑,“靠几把兵器占得先机,能风光到几时?朕有的是办法,将局面搬回来。不过换了孙孝哲么......”想了想,他按照孙孝哲的用兵习惯,迅速又丢下两根竹筹,“这回朕给你面子,派两千骑兵上去打开僵局。定南将军周锐,素有勇力。孙孝哲肯定会第一个想到他!”
    “末将用角声,命令西域联军跟着阿史那从礼将军的部落勇士走。敌人走到哪里,联军跟着到哪里!”宇文至点点头,镇定自若地做出调整。
    混在一起的黑黄两色竹筹被他分开,在战场中间,露出一条宽阔的通道。安禄山后丢下来的两根竹筹没了阻挡,正对上了代表安西军中军的红色部分。
    “嗯.....”安禄山又楞了楞,眉头紧紧锁在了一处。
    宇文至微笑,手指轻叩木图边缘,“乓,乓,乓......”错落有致。
    “你确信这样能应付得了?!”安禄山被敲得心烦意乱,竖起眼睛,顺手将两根失去了目标的竹筹,推向对方中军。
    “为了避免被孙将军看出端倪,王明允应该还有这样一手!”宇文至又想了想,把自己一侧的所有竹筹,除代表中军主帅直属的红色那根之外,全都抓了起来,径直摆到安禄山的右翼。
    “呃!”安禄山喉咙里发出了非常难听的声响,然后皱着眉头,沉默无语。
    宇文至花光了大部分筹码,也不再做任何动作,双手抱住肩膀,静静地看着安禄山的反应。
    两个懂得领兵打仗的人都装起了哑巴,可苦了严庄这个外行。对他来说,米筹木图推演本身就乏味的要死。更何况半晌都没有新的花样出现?在旁边耐着性子陪了好一会儿,终于支撑不下去,清咳了一声,笑着说道:“宇文将军恐怕弄错了吧,照这种摆法,你已经没兵可用了,此战岂能不输掉?!”
    “回禀右相大人,末将已经赢了!”宇文至笑着看了看他,非常自信地回应。
    “赢了?”严庄得到了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愈发是满头雾水。抬起眼睛偷看安禄山的脸色,却见对方用右手的拇指与食指紧紧托住下巴,双目中满是痛苦与不甘。
    “你这小子,故弄什么虚悬。你看过了战报,当然知道结果是什么!所以怎么摆都会赢!”唯恐安禄山恼羞成怒,严庄赶紧板起面孔,大声替皇帝陛下出气。
    “严相,你别难为他。朕的确输了!输了!”安禄山突然放下了胳膊,直起腰,长长地叹气。“后生可畏,后生可畏。老封,你的确死得冤枉!如果不是李隆基那糊涂蛋杀了你,朕在洛阳城里,如今真不知道能不能睡得安慰!”
    “陛下.......”严庄越看越糊涂,压低声音,小心翼翼地恭请安禄山指点迷津。
    “朕曾经跟你说过,兵法上又一招,叫做倒卷珠帘。用到精妙出,足以凭少击多,以一当十。孙孝哲,就是输在了这一招上!”安禄山又苦笑着摇了摇头,沉声补充,“封常清带的好徒弟啊,非但孙孝哲不是他的对手。即便换了朕,贸然与其相遇,恐怕也未必能占到多少便宜。你且来看........”
    有意在行家面前展示自己的真实本领,安禄山手指木图,慢慢将当日的情形重现。“别看战场中央这段,这段全是障眼法。为的就是把人弄糊涂掉。孙孝哲那厮轻敌大意,应对失当。在这时候,马蹄扬起的烟尘遮天蔽日,他根本看不清对面是什么情况!”
    “臣受教!”其实根本不清楚孙孝哲为什么会看不清对面的情况,严庄依旧装作一幅恍然大悟摸样。
    安禄山此刻正沉浸在对一局“绝妙好棋”的复盘当中,没注意到他的表现,也没心思去注意他的表现。点点头,继续补充道:“孙孝哲看不清楚对面,对面的王明允,却将他的所有表现,都算计了个清清楚楚。周锐带领着两千骑兵,失去的阻挡,定然要趁势直扑对方中军。而对方中军,肯定有个大陷阱在等着他。先用杂兵或者其他办法,挡住他的第一次冲击,让他失去速度。然后陌刀手出阵逆推。周锐所部猝不及防,肯定瞬间就被砍个稀里哗啦。然后对方再赶在孙孝哲作出反应之前,倒推着周锐所部的溃兵,去冲击阿史那从礼。阿史那从礼到了此刻,已经跟西域诸侯的兵马厮杀了好一阵子,精疲力竭。恐怕连挡一下的勇气都没有,立刻转身逃命。他这一退不打紧,却等于把西域联军完全给腾了出来。王明允手中一下子就多出了几千可用兵力,直接调头向右。孙孝哲的右翼这边,恐怕也立刻就支撑不住了。到了这时,孙孝哲即便把手中所有曳落河都派上去,也于事无补。不用安西军来杀,光自家溃兵,就能将他们活活踩死!”
    “啊......”饶是不通军旅之事,严庄也被惊了个目瞪口呆。前几天还在偷偷骂孙孝哲愚蠢透顶,此刻却明白,此人败得其实一点儿也不冤。非但是此人,换了大燕国的任何一位将军上去,如果不收起轻慢之心,仔细应对的话,恐怕在王明允手里也讨不到分毫的好处走。
    “末将只是根据以往的用兵习惯,推测王明允的所作所为。具体与事实符合不符合,还不敢妄下断言。”宇文至这会儿又突然学会了谦虚,拱了拱手,笑着说道。
    “恐怕他在战场上的杀招,还不止这些!”安禄山在军旅方面,还是相当务实的一个人,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你刚才说得对,西征军主将人选,朕的确需要仔细考虑。不能再输于安西军之手,徒坠了我家士气。”
    “末将还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感激安禄山对自己推心置腹,宇文至稍作犹豫,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说!”此刻安禄山的心思正沉浸在大战后的酣畅之中,点点头,笑着鼓励。
    “先不进攻安西军,把战略重点放在朔方和蜀中!”宇文至受到了鼓励,声音变得有些激动,“安西军也好,淮南等地的残唐余孽也罢,都不过时疥癣之痒而已。陛下只要能解决掉李隆基、李亨父子,安西军自然也失去了效力目标,不战自溃了。”
    釜底抽薪,当然不失为一个妙计。然而却不太对安禄山的心思。他同样是个骄傲的人,不肯轻易认输。更不肯因为面前出现了某块可能绊脚的石头,而选择绕路而行。想了想,念在宇文至乃一片忠心的份上,笑着道:“这等军国大事,朕不能一言而决。你下回去休息吧,朕会让右相将你的提议记录下来,明日早朝时当众讨论。今天太晚了,明天朕会命人在城中挑一座府邸给你,朕的镇国将军,不能连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
    “陛,陛下.....”宇文至的嘴巴张了张,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躬身,施礼,“陛下厚恩!末将纵然粉身碎骨,亦难以为报!末将告退!祝陛下圣体安康,早日一统四海。”
    “下去吧!”安禄山笑着挥手。
    打发走了宇文至,他将目光转向窗外的夜空,久久不发一语。
    平心而论,年青人今天的表现并非完美,很多地方,都显露出无法遮掩的生涩。然而,即便如此,依旧给他一种惊才绝艳之感。不忍舍弃,也不敢舍弃。因为像这样有才华且知道进退的年青人,他的大燕朝廷根本找不到。而李唐那边,却早在数年前,就于白马堡中培养了数以千计!
    即便把封常清本人离开后,由高力士和陈玄礼两个粗制滥造的那几期排除在外。光是跟王洵、宇文至等一道从白马堡走出来的,据安禄山所知,就有近千人。哪怕这一千人中,能达到宇文至这种水准的,只是百里挑一。那也有十余位之多,在李唐那边慢慢成长起来,个个都将成为横在大燕帝国前头的绊马索!
    况且在大燕帝国的包铁战车上,眼下匮缺的不仅仅是能引领战车向前疾驰的千里马,更缺乏的是,能沉下去,成为车轴、车轮、车架、车辐的都尉、校尉、旅率、队正,缺乏的既能准确领会主将意图,又能凝聚周围士兵的底层军官。早在几年之前,李唐帝国就在封常清的倡导下,开始了类似的人才储备。白马堡大营,经过封常清和一众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安西军将领手把手教导,完全由长安附近的良家子和勋贵子弟组成,对李唐的忠诚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年青才俊.....
    别人可能意识不到这里边所包含的意义,作为卧薪尝胆多年,为造反作出周密细致准备的大燕国皇帝安禄山,却能敏锐地意识到危险的临近。偏偏当他意识到之时,已经太晚了。长安城被攻破之后,一干从白马堡大营培养出来的飞龙禁卫,死得死,散得散,肯留下来追随边令诚投降的,只是极少数最窝囊的废物。而王洵以封常清嫡传弟子的身份出现在长安城外围,对那些曾经在白马堡大营受过训的年青人,无疑是一面聚兵旗。所竖之处,用不了多久就有大批人才来投奔。说不定,就在大燕国朝廷为该不该处罚孙孝哲吵成一团时,那支安西军残部,已经又悄悄地发展壮大了数倍!
    ‘该死,该死的封矮子,咱老安跟你到底有什么怨仇?你都死了这么久了,还在给老安添堵!’。望着夜空中的星斗,安禄山恨恨地跺脚。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有所感应,一颗硕大的流星从西北方迅速滑过来,瞬间照亮整个天宇!
    第三章 国殇 (四 上)
    第三章 国殇 (四 上)
    严庄最怕的就是现在这种情况。安禄山没让他离开,他不敢擅自告退。而对方又一直望着窗外,不肯说话,猜不到底在想什么,是喜是怒?下一刻会不会突然又变了脸色,抬脚踹将过来。
    可就这样一直干等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向李猪儿做个了求援的眼色,他小心翼翼向前蹭了几步,低声召唤:“皇,皇上.....”
    “刷——”一颗硕大的流星恰恰划过天际,将屋子内的人和景物照得雪亮。严庄的后半截话被憋在了喉咙里,两眼盯着流星过后的夜空,呆呆发楞。
    对于他这种饱读杂书的文人来说,流星、月食、地震、暴雪、大风、甚至过分强烈的闪电,都意味着某种上天给人类的暗示。需要仔细解读,耐心领悟,才能趋吉避凶,遇难成祥。此颗流星起于西北而坠于东南,到底预兆着什么事情要发生?莫非逃到西北边的那位太子殿下,真的要否极泰来了么?
    安禄山对流星的出现,也非常震惊。他是突厥人的后裔,敬畏长生天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而刚才他心里正想的是封常清如何在死了之后还要找自己的麻烦,流星就突然出现了,这会不会是.......?
    “封老将军的遗体葬在什么地方了,你知道么?!”如果鬼使神差般,安禄山压低了声音询问。
    “陛下说的是哪个封老将军?”严庄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木然回应。随后看见了安禄山眼里的凶光,赶紧向后退了几步,连声道:“是,是封常清封矮子么?陛下且容臣想想。他,他被边令诚杀死后,头颅挂在潼关城头示众,尸体,尸体好像随便埋在潼关城西北的一座荒山上了。哥舒,哥舒翰那厮接管安西军之后,好像,好像为了安抚将士们的心,又,又把他的头颅和尸体缝合起来,重新给安葬了一次。至于具体是在哪里?臣,臣明天一早就找哥舒翰去问!”
    “不用一早,今晚就去。甭管哥舒翰那老匹夫睡没睡下!你顺便替朕拟一道圣旨,以故唐凉国公之礼,厚葬封常清。日后任何人不准再称封常清为封矮子,违者,朕一定会打烂他的屁股!”
    “诺!”严庄大声答应着,然后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提醒,“陛下如果准备厚葬封,封老将军,何不赐他一个大燕国的封号。就是,就是封常清的那些弟子门生听闻后,也会感念陛下的恩典!”
    “这个.......”安禄山低声沉吟。严庄的提议里边,对大燕国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却远远超过了现实世界中某种利益的诱惑,“算了,朕是真心佩服封老将军。他生前对旧唐忠心耿耿,死后估计也不愿意接受朕的封赐。朕不强人所难。你派得力人手专程操办此事,以旧唐的国公之礼厚葬封老将军。然后替朕写一篇祭文,以昔日同僚的身份,不要以大燕国雄武皇帝的身份。朕佩服他的本事,也敬他的为人!”
    “是,臣记下了!臣回头就派人去办!”尽管对安禄山的想法不是很理解,严庄还是小心翼翼地表示服从。然后,又看了看安禄山疲倦的脸色,试探着问道:“宇文,那个宇文将军.......”
    “人才难得!”安禄山用短短四个字,让严庄彻底将心放回了肚子内。
    既然宇文至今天的冒失,没给自己带来太大麻烦,严庄也就不再提心吊胆。想了想,又试探着说道:“微臣也以为,他是个可造之材。就是为人太毛躁了些,有点儿不知道好歹!”
    一边说着这些言不由衷的话,他一边偷看安禄山的眼睛。以免火候没把握好,既起不到向后者表明自己大公无私的作用,又枉做了小人。
    安禄山还是没有回头,目光对着窗外璀璨的夜空,叹息着道:“他能念跟安西军的旧情,不是什么坏事。至少朕不认为,念旧是件坏事情。今天他如果毫不犹豫地接下朕给的差事,朕当时会很高兴,过后,心里难免会对他的人品有些看法。而现在,朕倒是越发看好此子的未来了。封老将军有本事啊,身边一个随随便便点拨出来的亲兵,就将朕这边的年青人都比了下去。那些被他视为嫡传弟子的家伙,还不知要强悍到何等地步!“
    “陛下无须为此事懊恼。咱们大燕国这边的年青才俊,其实也未必差到哪去。只是都出征在外,本事没机会被陛下看见罢了。”不愿见安禄山老长敌人志气,严庄笑着反驳了一句。
    “大不一样!”安禄山兀自沉浸在对封常清的佩服当中,苦笑着摇头:“你想说的那几个年青人,朕心里非常清楚。可他们不是这个的儿子,就是那家的侄子,遇事总是被家族利益所羁绊,领兵打仗的风格,也受其父辈影响极重。不像封常清老将军培养出来的这些人,几乎没有什么家族烙印。可以随便用,不必担心其引发的牵扯。”
    这倒也是句大实话。安禄山麾下的年青武将,都是老一代的后人。讲究的是个口传身教,家学渊源。而封常清在白马堡那边,则是延请不同风格的武将授课,各项技能都打得非常坚实。更重要的一点是,安禄山自己乃造反起家,最恨的便是别人造自己的反。似宇文至这样成批打造出来的年青人,最合他的胃口和需要。
    但作为大燕国的右相,严庄却不能直接戳穿谋主的心思。想了想,绕着弯子安慰道:“那又有什么关系?反正无论当年封矮,封老将军给李唐培养了多少青年才俊,李唐都不会重用他们。反倒是陛下这里,总是能慧眼识珠!”
    这下马屁,算是拍到正地方了,安禄山高兴得回过头来,哈哈大笑,“噢,朕还有这本事?朕怎地不知道?你且说说,朕怎么慧眼识珠了?”
    “臣,臣当年不过是个落魄书生,若非得遇陛下,这辈子都不会有今天!”严庄故意装作一幅讪讪的摸样,自我标榜,然后,又掰着手指头,挨个数大燕国的一干功臣名将,“像田承嗣将军、蔡希德将军、崔乾佑将军,还有史家父子,哪个不是陛下亲自挖掘出来的人才?即便是今天的宇文将军,不也是被残唐埋没了,却在陛下这里得以重见天日么?”
    “嗯!”安禄山笑着点头,“你说得对。朕手中人才稀缺,却可以把残唐埋没的人才招揽过来,归朕所用。拟旨,从明天起,准许各地贤才自荐。无论出身良贱,也无论其从前是否跟朕做过对,只要能有过人的本事,朕查实后,都会委以重用。朕说到做到,决不食言!”
    “陛下圣明!”严庄提高了嗓门儿,大声称颂。
    “圣明不圣明,要看今后朕能不能一统江山。毕竟,历史总是归赢家来记述。若是天命不再,朕和你等还不一定被史家糟蹋成什么摸样!”安禄山打了个哈欠,脸上终于露出了几分疲倦之色。
    “李隆基父子,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虽然只打下了一小部分江山,提起大唐的残余势力,严庄还是满脸不屑。“陛下只要稍微再加点儿力,就能将他们收拾掉......”
    “别说得那么简单!”安禄山笑着打断,“怎么加力?朕手头就这么点儿兵马,底下的将军们又开始各打各的小心思!”
    “将军们不努力,陛下派人申斥他们就是了!没必要过多为此事烦恼!”眼看着安禄山的脸上的浮云又开始增多,严庄赶紧笑着开解。“实在不行,实在不行。其实,其实宇文将军今天提的那个建议,也有可借鉴之处。先集中兵力,将李隆基、李亨父子,特别是李亨这边荡平了,其他.....”
    “你不懂!”安禄山横了他一眼,大步走回书案之后,“你真的不懂。朕领兵打仗这么多年,岂不知道宇文将军所献的这招叫做釜底抽薪?但能否将王明允和他麾下的安西军击败,还涉及到我军的威望和士气,不仅仅是一场局部胜负那么简单!所以朕必须及早解决这个难题,越晚,其带来的麻烦越大!”
    “是,臣刚才把事情想得简单了!”严庄点了点头,老老实实地认错。
    “不是简单,而是你非行伍出身,没体会过士气和信心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安禄山今晚是难得的好脾气,耐着性子向严庄解释。“原本咱们大燕国铁骑所向披靡,将士们与唐军相遇时,打心眼里瞧不起对方,所以士气也就稳稳压住唐军一头。但是现在,将士们会想,对面领兵的是哪个啊?所统率的是百战老兵还是新招募的民壮啊?兵器和铠甲配备得怎么样啊?一旦打不赢该怎么办啊?没等开战,自己的心志已经不像先前那般坚定了。而残唐那边,肯定会想,一个从安西远道跑回来的无名小卒,都能打得过孙孝哲,我们先前是不是太窝囊,太胆小了?以上各种因素虽然对结果的影响都不明显,但是彼此叠加起来,麻烦可就越来越大了!”
    “陛下英明!陛下高瞻远瞩!”严庄不断点头,阿谀奉承之词滚滚如潮。
    得到头号谋臣的真心赞颂,安禄山心里也觉得有些飘飘然,想了想,即兴发挥道:“既然宇文将军那么敬重封老将军,重新安葬封老将军的事情,你干脆就派他去做吧!朕听说他投奔你时,还带了几个昔日一道在白马堡受训的同僚。都是封常清的门生,估计他们也差不了哪去!你也一并给他们保举个官职,待处理完了老将军的身后事,朕另有大用。”
    严庄继续点头,答应立刻就着手安排。安禄山皱着眉头又想了一会儿,又继续吩咐:“在宇文至去安葬封老将军之前,让他跟阿史那承庆见个面。将安西军和王明允本人的情况,向阿史那将军详尽交个底儿。朕改天再从身边的近卫中,调两万精锐和一千曳落河出来。交给阿史那承庆带领,去增援孙孝哲。顺便告诉孙孝哲,如果这样了还打不赢一个后生小辈,就不用回来见朕了。趁早找个歪脖树,自己吊死算了!”
    “是,臣明天就去通知宇文将军!”严庄恭敬地答应,心里对安禄山的决定很是不解。无论与公与私,他都不希望自家谋主把赌注还押在孙孝哲身上。第一,此人已经被王明允打得龟缩在长安城的高墙后不敢露头,即便得到了增援,也未必能顺利翻盘。第二,孙孝哲这厮专横跋扈,本来就已经不把很多同僚,包括自己这位右相放在眼内。如今有了雄厚的本钱,恐怕更是要把鼻子翘到天上去。
    可是这些心里边想的东西,他没胆量跟安禄山当面说。犹豫再三,从侧面迂回道:“那崔乾佑将军该怎么办?陛下直接抽调身边精锐增援孙孝哲,岂不容易让崔乾佑将军心生疑虑?!”
    “不管他。让他自己生闷气去!”安禄山拍了下书案,大声说道。随即又觉得自己这样做决定,不符合皇帝的身份。想了想,笑着补充道:“他不说正在剿匪么,朕支持他。传旨,让他兼领关内道节度使,自行扩充麾下兵马。只要做好准备,随时都可以向北方发起进攻。如果能把李亨的脑袋给朕砍下来,朕就封他为晋王。世代袭爵,永享荣华富贵!”
    这,已经等同于变相认可严庄先前的部分建议了。后者受宠若惊,赶紧笑着将命令记了下来。接连解决了几件烦心事儿,安禄山也觉得肩膀上的压力减轻了不少,笑着伸了个懒腰,大声道:“让崔乾佑不要太着急封王,朕听人说,李亨那小子正准备把他阿爷架空了,自家在穷乡僻壤关起门来当皇帝。崔乾佑最好看准时机,等李亨那边宣布即位了,再带兵杀过去。一则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二则也给李隆基老儿卖个好,安某在帮他教训不孝儿子!嘿嘿,就是不知道,那老货肯不肯承安某人这份情!嘿嘿!”
    “嘿嘿嘿!”严庄陪着一阵奸笑,目光转向北方,满脸轻蔑。
    注1:安禄山虽然残暴好杀,行事乖张。在造反之前,却颇有识人之能。提拔起来的部将在他身故多年后,依然是藩镇割据的主力。而不肯归降他的中唐名臣,颜真卿兄弟,也是安禄山一手提拔。
    第三章 国殇 (四 下)
    第三章 国殇 (四 下)
    “啊嚏!”啊嚏!”刚刚入秋,天气还没来得及转冷,大唐监国太子李亨,却不断地打喷嚏。每一个喷嚏下来,都是涕泗交流,头晕目眩。
    这日子过得太艰难了,也不怪他的身体承受不住。前阵子从长安一溜烟跑到灵武,在路上连号称能日行八百里的宝马良驹都跑死了十几匹。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了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气还没等喘匀,却又听闻朔方军为了着急入卫长安,不幸被史思明父子从背后追杀,大败亏输的消息。
    登时间,李亨吓得魂飞天外,恨不得摆起车驾,继续向西北跑。亏得房琯、杜鸿渐、魏少游、崔漪、李涵、裴冕等一干勋臣宿将力谏,才勉强答应暂留数日,继续观望动向。
    正所谓人有旦夕祸福,就李亨等人惶恐不可终日的当口,仿佛晴天打了霹雳般,一个好消息将所有人惊得目瞪口呆。安西军采访使,大宛都督王洵王明允,带着所部万把疲惫之师,竟然于永乐原大败孙孝哲,阵斩敌军将士七千余人,俘获战马、铠甲、辎重不计其数。孙孝哲狼狈退走,从奉天城一路跑回了长安。安西军乘胜追击,差点儿连长安都给夺回来。
    紧跟着,原本不以武事见长的陈仓县令薛景仙也一鸣惊人,借着京畿道附近人心惶惶的当口,将先前入侵到扶风千余叛军一鼓脑全歼,砍下来的人头装了整整三大车。而孙孝哲忌惮王洵抄他的老窝,居然连屁都没敢放一个,硬捏着鼻子认下了这场侮辱。
    这下,整个灵武可就震动了。百官们都说,是大唐天命不绝,所以屡有贤臣良将出世。至于这个屡字么?就有发挥空间了。薛景仙大人原本就是太子的嫡系,当然算是一个。从大宛万里回援的王洵王明允虽然态度模糊,但跟李亨这边也没什么旧怨,勉强也算是一个。剩下的,房琯、杜鸿渐、魏少游、崔漪、李涵、裴冕,能在危难关头对太子不离不弃,都堪称肱骨贤臣,在正东方堵住了井陉关,让史思明不得继续向西的郭子仪、李光弼,当然也要被包括在内。
    这样算下来,已经日薄西山的大唐帝国,前途上便又透出了几分光明。特别是灵武这边,原来就有数千边军精锐留守,如今又汇集了太子殿下嫡系的东宫六率一万五千余人,河西行军司马裴冕所带的五千余人,关内道盐池判官李涵、李苾兄弟所拉来的盐丁三千多人,再加上各地仓促拉起来的民壮、乡兵,林林总总,已经近三万之数,也算得上兵强马壮了。
    想想王明允只带了万余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师迎击孙孝哲的一万五千大军,就能将后者打得落荒而逃。原本一直压在李亨等人头上的战争阴云,就显得不那么恐惧了。凭着手中的充足兵力,即便没本事也给叛军当头一棒,至少凭借山河之险,暂且守住灵武附近这一亩三分地儿不会成为太大问题。
    既然安全不再成为问题,人的野心就迅速增长起来。太子李亨原来听从鱼朝恩的建议,在马嵬驿发动兵变之后,剪除了父亲的大部分羽翼,却没有直接继承皇位,目的其实有两个。第一,让老皇帝去蜀中对付杨氏一族的余孽,借刀杀人。第二,让老皇帝继续吸引叛军的注意力,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喘息时间。如今由于杨氏一族的彻底崩溃和战事突然出现转机,当初的两个目的都已经失去了意义,再遮遮掩掩不肯向前一步,就显得太虚伪了。
    没必要的虚伪,李亨向来不愿意干。其身边鱼朝恩等人,也不希望他继续客气下去。于是乎,君臣几个商量了一下,便在灵武唱了一折子劝进的好戏。那裴冕虽然不是优伶,但唱念做打几项基本功俱臻化境。寻了一群河东、关内道的古稀宿老,联名上表。请求监国太子李亨,为大唐江山计,为天下苍生计,早正大位。
    李亨当然要把孝子的戏码做足,掩面不肯受,裴冕带着宿老们痛哭固请,李亨再辞。如是者五次,“迫不得已”,太子李亨才向西南方磕了几个头,遥拜父亲李隆基为太上皇,然后穿上龙袍,正式即位,改元至德。
    既然正式即位了,新朝自然要有些新气象来装点。恰恰天降祥瑞,有大星夜起于西北,坠于东南,照得半壁山河亮如白昼。于是乎,新皇帝李亨带领群臣,在灵武郊外祭天,感谢上苍垂怜,使得李唐国祚绵延不绝。随后大封功臣,根据往日之功,封裴冕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房琯为招讨西京、防御蒲潼两关兵马元帅,王思礼为兵部尚书。其他各部主事官员,皆由杜鸿渐、魏少游、崔漪、李涵等从龙之臣充任。为了表示公允,对目前依旧替大唐奋战的各地将领、官员,皆各升一到数级不等。如张巡、郭子仪、李光弼等,或为节度使,或为大将军,一个都没有落下。
    重中之重,当然是新近刚刚打了大胜仗,稳定了京畿道局势的王洵这边。此人的态度,不光决定着安禄山的势力能不能继续向西扩张。还决定着李亨的皇位能否坐得安稳。毕竟眼下太上皇的余威尚在,一旦太上皇不甘心丧失权力,从蜀中召集起兵马前来“问责”,驻守在汾州一带的王明允将成为左右局势的关键。如果他奉了老皇帝的旨意,挥师向北,刚刚建立起来的灵武小朝廷,即便能将其击退,也势必遭受重大损失。而如果他记得往日怨仇,不肯奉老皇帝的“乱命”,则成了横亘在新老两位皇帝之间一道雄关。蜀中前来问罪的兵马想要抵达灵武,先得问问王大将军肯不肯借一条通道。
    所以,不管王洵的想法如何,李亨这边,是绝不能放弃任何与他拉近关系的机会。几个从长安一道伴着太子殿下到灵武,鞍前马后没少受苦的太监,只是因为曾经跟高力士和边令诚两个有瓜葛,便被稀里糊涂地按上奸佞的罪名,砍了脑袋。几个当初在朝堂上弹劾封常清丧师辱国,不杀不足以严肃军纪的御史,也被寻了罪名下了狱,时刻准备丢出去平息王大将军的愤怒。至于目前仍旧分散在各地的安西军旧部,如白孝德、李嗣业、段秀实等人,则纷纷被褒奖,重新委以显职。虽然一时半会儿内,除了一个口头虚衔外,朝廷拿不出任何实际东西赏赐他们。
    原安西大都护、封赏清则被朝廷洗刷冤枉,官复原职。其两个被贬谪为白身,目前不知所踪的儿子,也被追授了官爵。说来也巧,灵武小朝廷对封常清的身后褒奖,几乎和安禄山的厚葬他的举动,同时发生,同时在京畿道传播开来。闻者想起当年封常清带领一帮新募之兵,独力阻挡叛军西进的故事,无不摇头叹惋。
    叹息过了,投向封常清嫡传弟子,王洵王明允身上目光就越发集中起来。新朝廷这边出手大方,直接封了王洵为安西都护府副大都护,兼领安西节度使、营田使。几乎完全继承了封常清当年的职位和权力。当然了,这道圣旨能不能得到贯彻执行,还要看王洵本人今后的发展。反正眼下疏勒那边已经音讯断绝。王洵日后能否从当地部落手中将安西给夺回多少来,尚属于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