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7节
    第104章
    要让小纨绔们办正事,他们绝对忙不迭地摇头拒绝,坚决不干。他们像是干正事的人吗?他们觉得最快乐的就是一天到晚不干正事!
    可要是让他们考虑怎么吃喝玩乐,他们绝对是最厉害的。他们得儿得儿地骑着马来到黄天荡,感觉屁股有点疼,很没形象地揉了揉,下马左右顾盼,看有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黄天荡是个湖,超大的湖,对比之下湖山书院那湖就是迷你型。
    徐昭明一行人远眺一会,见那湖面水波粼粼,浩瀚无边,不由由衷地发出一句感慨:“好大啊。”
    不愧是能把十万靺鞨人围困在里头的大湖,这占地面积也忒广了!
    徐昭明找个山坡爬到上头,视野开阔了一些,很快看到分布在周围的零散村落和临湖的荒地。负责给他们领路的当地向导说道:“到水少的季节,前头还会露出一大片空地,和那片荒地连在一起。”
    黄天荡是和江河相连的,水量会随着季节增减,要是哪天河流改道,说不准这湖就干了。
    徐昭明和寇承平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自然现象没兴趣。
    既然盛景意说要把战场当招牌,让所有人记住当年那场发生在黄天荡的大捷,鼓舞鼓舞主战派的士气,徐昭明便问:“当年韩太师是在哪里围困靺鞨人的呢?”
    韩大将军去世后被追封为太师,出身在定国公府的徐昭明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黄天荡本地的人记得更清楚,向导麻利地给他们指了个方向,说那岸上还摆着当年韩太师用过的船,他们每年都要去祭拜一番。
    早前那里立的是韩太师生祠,后来韩太师过世了,他们便改成韩家祠,淮南东路的人每年逢年过节都会过来添点香火。
    徐昭明等人听了,便想去看看传说中的战船。
    到了地儿一看,发现那船又破又旧,全然看不出当初韩家水师的雄伟。倒是那韩家祠修得确实好看,虽不算富丽堂皇,却收拾得干干净净,显见是有人常年修整才能有这样的好面貌。
    这也不太好玩,寇承平有点饿了,忍不住问:“我刚才看到前边的林子旁有个村子,那边有什么好吃的吗?”
    向导很实诚地说道:“那就是我们村子。山野之地,没什么特别的吃食,不过鸡鸭鱼鹅样样都是顶新鲜的,客人们要是想尝尝的话倒是可以跟我去看,但这种地方不比城里,具体能吃上什么还得看运气。”
    寇承平说道:“也行,领我们去吃点东西再到处看看。”
    一行人正准备走,就听有人在外头喊了起来:“铁子,快回村吧,三叔公去了!”
    向导听到这一声叫唤,登时愣住了。他看看寇承平一行人,又看看正从外头跑进来的年轻人,仿佛有点理解不了对方的话。
    年轻人跑到向导面前,眼泪顿时哗啦啦地流:“三叔公没了。”
    寇承平见状,忙说道:“你们回去吧,不用管我们,我们自己知道怎么回去。”
    向导再三告罪,眼泪也忍不住掉了下来,跟着那年轻人跑了。
    寇承平与徐昭明等人面面相觑。
    性格最老实的马遥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知道别人家有丧,是不是得去吊唁一下?”
    徐昭明听了,觉得有理,便与寇承平他们一同上马。
    等往那村子的方向走去,他们才发现田边的、江边的人都齐齐往回赶,小小的村路上顿时出现了不少匆忙的身影,许多人还边往回跑边抹泪。
    寇承平拉住个神色没那么悲苦的小男孩问是怎么回事,才知晓这村子是个“孤寡村”,当年战乱来时正当壮年的人全没了,女人也被抢掠走,只剩下一村子孤儿寡老。
    那三叔公是村里唯一能主事的男人了,他掏出所有家财把一村子老的小的养活下来,不仅操持了一群小子们和姑娘们的婚事,还养出了好几个读书人,可以说这三叔公就是一村子人的大家长。
    小男孩常年被长辈念叨这些事,虽不甚理解当年的苦难,却也对这些事烂熟于心,听说徐昭明他们要去吊唁三叔公,便竹筒倒豆子一般把村里的往事往外倒。
    说完了,小男孩忍不住问:“我可以摸摸你们的马吗?”他一脸的渴望,明显很羡慕他们有马可骑。他以前也见过马,可是不敢上前去摸,怕挨打!
    徐昭明大方地道:“当然可以,你摸吧。”
    小男孩挨个摸了过去,最后才恋恋不舍地收回手,对他们说道:“我给你们领路!”
    徐昭明点点头。
    到了村头那棵大树下,徐昭明一行人就看到个十分震撼的景象:村里村外跪满了人,所有人都披麻戴孝,伏跪在地嚎啕大哭。有些小孩还懵懵懂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见此情景竟也忍不住跟着哇哇大哭起来,仿佛在比谁的嗓音更响亮。
    哭丧这件事,徐昭明他们或多或少都见过,可像眼前这种一村人真心实意失声痛哭的他们还真没见识过。
    徐昭明听人说,有些人哭不出来甚至会找人“代哭”,对比之下,眼前这些痛入肺腑的哭声便叫人忍不住跟着伤心起来。
    这样的“孤儿村”,世上有多少个呢?
    那些没有“三叔公”的孤儿村,如今又是什么光景?
    有些事是不能想的,一想心里便止不住地难过。徐昭明与寇承平对视一眼,推推旁边的马遥:“马贤弟,你给画下来吧。”
    马遥抬起头,脸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看起来非常狼狈。他吸了吸鼻头,应道:“啊?哦,好,画。”他掏出手帕想把眼泪擦干,结果擦了原来的又有新的涌出来,只能哽咽着说道,“我从小就有这毛病,一哭就止不住,等我缓缓。”
    ……
    接下来几日,金陵城分外热闹,周围不少镇县的人都听说武举的事,很多人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思来参加。
    寻常人家的男丁大多过了十九岁就该服兵役了,要是能有个武举出身的话,到了军中就不是被人管的那个了,他们可以直接去管人。
    还有不少武将之家的庶子,他们一不能靠祖荫,二不懂舞文弄墨,从前只能在军中慢慢往上爬,给自己拼个功名。现在不一样了,现在金陵城给了他们一条晋身之路!
    连临京那边都有不少武将子弟收拾包袱过来住下,准备在金陵武举上一展雄风。
    朝廷对金陵这次武举,观感很复杂,当今陛下很少插手政务,这事他亲自批了,别人也不好阻挠。
    盛景意不在,谢谨行与韩端又碰了个头。
    近来金陵鱼龙混杂,韩端在明面盯着,谢谨行在暗处盯着,双管齐下才能保证不出岔子。
    这也是谢谨行建议西岩先生带盛景意两人去上元县的原因。
    他给西岩先生的理由是近来金陵太热闹,两个小的容易分心,实则是担心盛景意两人到处瞎跑被人认了出来。眼下还不是让穆钧出现在人前的时候,他们得先把人支开等待一个揭露穆钧身份的好时机!
    谢谨行两人商量完武举之事,便各自散去。不想谢谨行刚走,王氏就拿着份书信找到韩端,说谢家六娘有事与他相商。
    王氏与盛景意虽不常见面,却时常书信往来。
    想要结交对方的时候,盛景意一向很舍得费心思,她隔三差五给王氏送封信,也不写旁的事,只写平日里遇到的有趣的事儿或者好吃的吃食。
    一来二去,两人便越发相熟。
    今天收到盛景意厚厚的一封信,王氏有些惊讶,打开一看,前头仍是和往常一样的内容,隔着信都能看出小姑娘热情洋溢的模样。
    后头那一份,却是托她转交给韩端的,她粗粗看了看,更为惊讶。
    那是一份操作性很强的策划案,里头附带黄天荡一带的地形图,与他们拟定的规划图,表明了每个区域的功能。
    整份计划没有破坏原有的良田与村庄,反而巧妙地把它们纳入其中,按照盛景意列出的数据推算,这项开发计划会给村民们额外增加不少收入。与此同时,还给金陵即将扩员的水陆两师找到一个驻扎训练的好地方。
    王氏从小读书学史,见识比许多人要强,却还是被盛景意她们天马行空的计划惊讶到了。等看到那些关于“孤儿村”的描述,她也一阵心酸,赶忙把整份策划案收拾出来,径直拿来找韩端。
    韩端见王氏带着一沓文稿来找自己,有些惊讶。等得知是盛景意让王氏转交的,他笑了笑,问王氏:“你时常与她通信?”
    王氏应道:“对,谢六妹妹时常给我说些外面的趣事,或者与我分享一些吃食的做法。”
    相比之下,她的回信就比较乏味了,只能给盛景意回一些读书感悟,偏盛景意还可着劲夸她写得好,一个劲怂恿她给《时尚》投稿。她明面上没应下,私底下化名写了份稿子送去,想看看自己不靠“韩夫人”的名头、只靠自己的文章到底能不能选中。
    成亲以后的日子没有她想象中难熬,反而因为盛景意这个新朋友的存在而添了几分亮色。
    王氏说道:“我刚看完了,觉得谢六妹妹的想法很好,你若是得空也看看吧,我好给谢六妹妹回信。”她只说了这么一句,便抬手接过小厮手里的水壶,亲自坐到一旁煮起茶来,没多干涉韩端的决定。
    韩端点头,接过那叠厚厚的信坐下看了起来。
    盛景意给的这个黄天荡开发计划,先是阐述了当年战后的遗留问题,认为可以搞好黄天荡的发展(比如曾经的孤儿村),给曾经被战火波及的百姓们创造点农闲时期的就业机会。接着又鼓吹起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要把黄天荡这个曾经获得大捷的地方打造成军事圣地,树立起青少年们对抗靺鞨人的信心,要让他们意识到,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打他娘的,是能够打赢的!
    摆在最后的当然是一份详细的发展规划,盛景意表示要韩端做的事不多,他只需要一声令下把黄天荡列为水师训练基地,在把武举选出来的军事人才扔过来训练水师,剩下的事情交给他们办就好,一点都不用他操心。
    韩端不禁有点纳闷,谢谨行不是说将他俩打发去上元县是为了把他们支开吗?
    怎么才去没几天,这小姑娘就拿着这么大一计划来和他商量?
    这里头真没有谢谨行的手笔吗?
    他不太信!
    作者有话要说:
    韩府君:我怀疑这计划是谢二搞的
    谢哥哥:?
    第105章
    与此同时,谢谨行也收到了盛景意的信。
    这信没那么详细,只说了自己要和韩端商量黄天荡之事和他们的初步构想。
    虽然大部分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武举上,但那群小纨绔从金陵销声匿迹,还是有不少人注意到的。
    至少定国公这个当祖父的就肯定知晓。
    定国公一直没什么动静,谢谨行还有些纳闷,叫人去打听过,却只知道徐昭明他们在黄天荡一带到处浪,唯一出格的就是把上元县最大的酒楼给买了。
    谢谨行有点明白韩端为什么对徐昭明这群小纨绔另眼相看了,在波诡云谲、尔虞我诈的朝堂待久了,应当会格外羡慕徐昭明他们的直率与热忱。
    这种一言不合跑去买个酒楼的事,他们是做不得的;这种听说小伙伴去了某个地方,立刻呼朋唤友一块找过去的事,他们也是做不得的。
    正因为做不得,所以才觉得格外难得。
    如今筹备好些天,那家金玉楼六号店估摸着已经开张了吧?
    金玉楼六号店确实快开张了。
    由于上元县的房价着实便宜,寇承平大手一挥,陆续把旁边的两处临街小院全买了,一处充当他们的临时住处,一处则充作“子弟学校”。
    这是延续了前五号店的福利体系,保证酒楼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甚至连酒楼员工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夜校”,认几个字、学点算数。
    可以说金玉楼除了薪资比别处高之外,这个条件是最为诱人的,谁不盼着自己孩子好?哪怕自己一辈子只能这样了,心里总存着点孩子未来会飞黄腾达的念想!
    初时上元县的人都没当一回事,只觉得金玉楼是在作秀,等金玉楼聘来几位在上元县小有名气的夫子,众人才知道那不是虚话!
    一时间,连金玉楼扫地的差使都成了香饽饽。
    除了金玉楼,上哪扫地能给自家孩子扫出个读书机会?他们自个儿咬咬牙,固然能够把某个孩子送去开蒙,可一般人家里都不止一个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偏向哪个他们都心疼!
    经商之事,自古以来都被许多读书人瞧不起,大多都觉得商人不事生产、蝇营狗苟,满身的铜臭味!
    金玉楼这一手,却叫许多人大为赞许。
    虽说这学堂只收金玉楼员工子弟,却是让上百个家庭的孩子有了读书的机会,这些人真要能培养出来,最差也能当个账房先生!这事于教化而言,大善啊!
    当年范文正公回家买千亩族田,以族田供养族人读书,惠及全族,这已经是为人称赞的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