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0节
    她四处瞅瞅,跟一旁守着的护卫和魏王的亲事帐内卫打个商量,让他们站成一排,挡住那头司农寺和皇庄的人的视线。
    魏王府亲事典军瞧了一眼,手一抬,亲事帐内卫站成一拍,跟在林福身边护卫的魏王亲兵带着人去监督皇庄的人授粉,不准他们分心乱看。
    这里的小动作林福没发现,她很严肃地跟秦崧说:“假如燕王支持太子,待太子登基后,燕王可就是从龙之功,太子恐怕不会像陛下一样死盯着燕王。那么,有了喘息的燕王是不是就能暗中积蓄力量,然后干掉侄子,自己上位?”
    林福做了个手起刀落的动作。
    “不无可能。”秦崧顿了一下,又说:“该说有很大可能才是。”
    若燕王没有野心,在益州老老实实当个闲散王爷,日子难道不好过?
    可他偏偏在严防死守下还能小动作不断,这就让人不得不对他提起十二万分的提防了。
    “此事该告知陛下吧?”林福问。
    秦崧想了想,摇头:“此事全凭揣测,并没有真凭实据,一个不小心恐会落下诬蔑储君、大逆不道的罪名。倘若走漏一点儿风声,接下来就会是群臣疯狂的弹劾。”
    林福抿着唇,知道自己想当然了,但是储君与藩王私下勾结,岂能不告知陛下及早防范呢。
    “一切交给我来办。”秦崧说道。
    “可是,你禀告陛下的话,难道就不算诬蔑储君了?”林福摇头不赞同,“而且你的身份更加敏感,完全有诬蔑储君的理由,恐怕太子更不会放过你。”
    秦崧笑了,轻拍了拍林福的手,说道:“别担心,我不会莽撞的。已经派了不少的探子前往益州,就算父皇一时没有发现,察事监的也不可能没有发现动静,我会想办法引察事听子往此事上查的。”
    而且,秦崧没说,还有秦峻秦峰,稍稍给两人透露一些细枝末节,不怕这两人不探究到底。
    林福点点头:“那你小心些。”
    秦崧又笑了一下,转移了话题。
    “我听说你在种什么杂交麦,那是什么?”
    说到了这个,林福便干脆待他去麦田那边去看。
    “这一块就是杂交春小麦。”林福指着面前的一片麦地,“雍州有个小麦品种,产量比较突出、麦粒饱满,就是秆高,容易伏倒,所以每一茬的产量也不算太高。我选了青州一个矮秆的品种与其杂交,你瞧瞧,这片是不是比旁边的要矮一些。”
    秦崧从各个角度对比了一番,点头:“是比旁边的要矮一点儿。”
    然后又到了另外一片麦地,“这里是跟西北那边的品种杂交的,培养耐旱特性。”
    林福就带着秦崧一片麦田一片麦田走过,给他说自己做过哪些实验,选了哪些地方的麦种,都用了哪些药剂,顺带吐槽一下化学大佬道长们慢吞吞的研究进度和敝帚自珍的性格。
    “我定的春小麦育种目的,培育前期抗旱,后期耐湿,抗病能力高,综合形状好,稳产、高产、优质的春小麦品种。”
    秦崧含笑看着侃侃而谈的林福,眼中仿佛星光璀璨,特别的可爱。
    “你一定能行。”他说。
    林福立刻笑得杏眼弯弯,更可爱了。
    接着又说起了屯田司新进的两个主事。
    罗关和晏陈调走后,通过流内铨的书令史康谷补上了一个主事的缺,另外一个是吏部安排来的,以前是门下省的掌固,名唤班阴。
    说起这两人,林福憋了一肚子槽,终于找到人一吐为快了。
    “真的,我从未见过如此话痨之人,没人给回应,班主事一个人都能叨叨一盏茶功夫,若是附和了一句,哪怕一个‘嗯’,哇……那不得了!”
    “两个主事,一个沉默寡言,一个啰啰嗦嗦,这两人都不能中和一下么!”
    “我怀疑吏部故意整我,否则怎么会安排一个话痨进屯田司,这难道不是打着烦死我的主意?用心险恶。”
    “还有晏主事,哦,现在是晏御史了。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的,他都已经能独立实验育种了,偏偏这次升官,居然被御史台要走了。我完全觉得他可以跟罗主事,哦,现在是罗署令一样,去了司农寺还能为实验室发光发热嘛!”
    “咳咳,”秦崧干咳两声,偏头眺望远处群山,负手淡声道:“御史大夫牧良玉很欣赏晏御史,称他口才了得。”
    林福拉长脸:“屯田司就这么一个口才了得的。”
    “这不是又来了个爱说话的。”秦崧笑说:“口才不提,至少能说。”
    “派他出马烦死对手吗?”
    “……也是一个办法。”
    林福大笑,连连说机智。
    两人离开麦田再回到西瓜地来,皇庄的农人给西瓜花人工授粉已经快接近尾声了,不少已经干完手上活的人来问林福给果树人工授粉的问题。
    林福一一解答了后,忽而转头对秦崧说:“你说,我跟陛下上疏,在国子监里开设农学课,如何?培养一批做农业研究的生徒,将来可以下沉到各州县指导当地农人耕种。”
    “可行。”秦崧说道:“京畿及天下诸县令,皆掌导扬风化,抚字黎氓,敦四人之业,崇五土之利,务知百姓之疾苦。习得农学,更能教化当地百姓。”
    林福不停点头,对的对的,周朝的县令要管的事情超级多,须是全才,尤其是耕种一事更是重中之重。
    接着她发散思维,说:“我觉得还可以开设化学课,就让几位道长给生徒们授课,百花齐放,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人才,科学技术更要全面发展、长足发展。
    秦崧也不停点头表示赞同。
    林福说着要如何开课,要请什么人编写书本,如何传播宣贯科学的重要性,诸如此类,越说越来劲儿,按捺不住要回去写奏疏了。
    “天色也不早了,我准备回城,你也快去庄子上吧,夜路不好走。”林福对秦崧说。
    秦崧沉默一息,说:“明日还需早朝,我也回城。”
    咦?
    林福看着秦崧。
    秦崧挺直了任她看,还把别在革带上的折扇拿出来,刷一声打开,扇扇。
    盯着看的林福:“……”
    扇扇子的秦崧:“……”
    好一会儿林福才收回目光,翻身上马,坐稳后往前引手,道:“王爷先请。”
    秦崧双耳绯红,上马都上不太利索,好不容易坐稳了,疑似听到旁边一声小小的轻笑,差点儿没掉下马去,耳朵更红了。
    林福轻夹马腹,让枣红马走在黑马旁边,目视前方,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音量说:“王爷今日格外俊帅,让太阳都为之失色哩。”
    “咳咳……林员外林下风气。”秦崧亦目视前方。
    林福勾起嘴角,秦崧也是嘴角含笑,两人一甩马鞭,快速奔回长安城。
    -
    紫宸殿。
    常云生无声快步走进殿内,走到皇帝身边低声汇报:“大家,听子来报,魏王府今日派出一批探子往南边去,瞧着是往西南去。”
    “西南?”皇帝搁下朱笔,瞬间就想到西南那边的心腹之患,“益州?”
    “瞧着像是。之前魏王府在打听一个人,虽然隐蔽,但听子还是想办法摹了他们手里的画像。”常云生从袖笼里拿出一张叠好的画像,展开给皇帝看,画像上的人吊梢眼、塌鼻梁、厚嘴唇、嘴上两撇小胡子,是那种扔进人堆里很难找出来的长相。
    “查到这人是谁没有?”皇帝问。
    “查到了,是燕王的人。”常云生说。
    “呵……”皇帝靠向凭几,目光犹如粹着冰,“荣保不会无的放矢,看来秦汕又不太老实了。查清楚燕王怎么惹到荣保了,还有西南军的情形。”
    常云生躬身应喏。
    “还有,给燕王世子赏些东西。”皇帝又道:“赏什么你自己看着办。”
    常云生再应,再退出殿内前,想了想,还是说了:“大家,大王下晌去了万年县,与林员外举止有些亲近。”
    皇帝沉默片刻,摇头叹息一声:“罢了,荣保自己有分寸。看他郁郁寡欢的样子,朕也是不忍。”
    常云生行了个礼,退出了紫宸殿。
    第111章
    林福突然有灵感想让国子监开农学课, 培养农学人才,但回去时并没有头一热就上疏皇帝, 此举还得仔细思量, 务必做到不上疏则以, 一旦上疏了必须要打动圣人以及朝中半数大臣, 才行。
    她先去找父亲兄长们说了自己的想法。
    林尊听完,沉吟道:“国子监增开一门农学, 恐支持者不会多。”
    国子监学有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其中国子学的生徒为三品以上官家中子弟,太学生徒为五品以上官家中子弟,四门学生徒为七品以上官家中子弟,教授的是儒家经典。
    律学、书学、算学的生徒则是八品一下官家中子弟和庶人。
    这些生徒无论学的是什么, 都是想借由国子监荐送到礼部参加科举而入仕的。
    周朝科举常科有进士、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 对应国子监六学。
    这加一门农学, 却没有对应的科举途径,生徒们愿不愿意学是一回事, 朝廷的财政支出也会让户部尚书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
    “自打卢虎坐上户部尚书位, 问户部要钱是越来越困难了。”林尊毫不客气吐槽同僚,“前儿个为父上表圣人,要求修缮边备武库,被卢虎那老匹夫一句没钱给蹶了回来。”好气。
    林福心有戚戚焉:“我也是, 将作监少匠做出新农具,我问户部要钱广大宇内屯田,也被一句没钱给蹶了回来。”
    林昕也小声说:“还有, 你说的那个用矿石做透明琉璃,我已经琢磨出头绪来了,还有显微镜,也快了。我们少府监问户部要钱购置各种原料,可户部也是一句没钱,我们府监嘴巴都磨薄一层了,还在和户部磨呢。”
    三人同时看向唯一没说话的人。
    “……”户部度支司郎中林昉已退出群聊。
    三人继续看。
    林郎中继续假装不在。
    “林郎中,难道你没有什么话要说?”
    “我觉得,”林郎中说话了,“户部的银钱不是最要紧的,而是官宦子弟恐怕没什么人愿意学种田,国子监这课怕是开不起来。”
    转折之生硬之尴尬,简直就是尬转之典范。
    三人:“……”
    还是让他继续退出群聊吧。
    林福和父兄讨论一番,没得到什么比较乐观的建议,她考虑再三,决定先编写一本农学方面的基础教材,编好后再拿着去拜访一下国子监祭酒,讨一讨意见。
    时间就在林福白日办公种田,晚上回家编教材中度过,立秋过后,春小麦要着手收割,还有南方的稻米也要准备收割了,然江南忽然传来八百里加急,大霖雨,河水泛滥冲垮堤坝,毁屋无数,庄稼颗粒无收。
    朝中立刻派人前往治水,以及放粮赈灾。
    太子、魏王、吴王、楚王都在争取赈灾差事,魏王争取尚好说,他遥领扬州大都督职,淮南、江南二道军备皆在他的辖制之下,江南大雨,百姓流离失所,他前去赈灾没人能说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