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8节
    直等王氏收拾好厨房后进来,李满囤方从怀里掏出两张房契给了王氏。
    “今儿,我买了两处房屋,”李满囤告诉王氏:“一处是宅子,对方就在孔庙和县学的对面,大门开在百岁巷。”
    “这宅子大,比咱们现在住的宅子大,有三十来间房屋。”
    “另一处是个铺子。”
    “铺子就在北城门口。”
    “就是铺子不大,统共才一个门脸。”
    “这铺子,我打算卖粮。”
    “我算了,咱们粮食直接卖给粮店不合算。”
    “一石谷子才500文。”
    “一石谷子可出七斗精米,两斗米糠,一斗碎米。”
    “但一石精米就要一千两百文。”
    “这相当于一石谷子加工费就要三百四十文钱,而且还有许多的米糠和碎米剩下。”
    “咱庄子里就有磨坊和牲口,咱们粮食虽然不多,但一年也要卖三十多石。算下来,也能有十来吊钱。”
    “给庄仆们四吊辛苦费后,咱们也能得六吊。”
    “而且,咱们还可以收粮食加工。”
    “还有,咱们有9000斤玉米要卖呢。”
    “这个玉米的加工费便宜点,但一石也有200文,这9000斤,就是50石,也有10吊钱。”
    “其他似红薯粉,面粉之类的,也都能卖。”
    自从秋收得了几十石粮食后李满囤便一直留心卖粮的事。进城逛了几家粮店打听过收卖加工粮食的价钱后,李满囤便觉得粮店生意他能做––他有粮有人缺的只是一个铺子而已。
    横竖他粮食也不多,一个门脸的铺子就足够用,故才赶着买了个小铺。
    粮店这笔账,李满囤搁心底已经翻滚了无数次,故当下说得是流流下水,没打一点愣。
    王氏闻言,自是点头不已––李满囤的账算得太快,王氏的脑筋根本转不过来。但这又有啥关系呢?王氏想:横竖铺子、粮食和人工一切都是自家的,最坏不过是粮食卖不出去,自家吃而已。亏不了钱。
    只要不亏钱,王氏啥都不怕。
    前世还在念幼儿园就被亲妈给送去学珠心算的红枣自是飞快地算清了账。正因为算清了账,红枣不觉稀奇地打量李满囤,心说:没看出来啊,她爹竟然还蛮有生意头脑的。不过,她爹既然有这样的脑头脑,今儿又咋会把自己给饿成那样?
    她爹,还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一夜无话,李满囤早起吃过早饭便即去老北庄找余庄头商量自己开粮店的事。
    余庄头闻言自是喜不自胜,他家祖辈希望脱离庄子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似开店这种好事当然要优先推举自家人了。余庄头想都没想就立刻跟李满囤推荐了自己的弟弟余财多。
    李满囤问了余庄头后知道他弟弟余财多识字,能简单记账,便就点了头。横竖他那店铺就一点粮食,也没啥复杂账目,用不着一个青壮,很干脆地就同意了。
    确定下了人选,李满囤就和余财多、潘安一起用骡车拉了一筐劈柴、十来块盖羊圈剩下来的石头以及搭草棚子需要的木头稻草去了店铺。
    铺子进出的门太小,骡车也进不去。李满囤很干脆地开了铺子后门,进铺子歇了铺门板,把骡车拉进了铺子。
    骡子是很贵的牲口,李满囤可舍不得让它在露天里挨冻。
    李满囤眼见铺子里啥都没有,便即就去了杂货铺,只留了潘安和余财多在铺子里收拾。
    不用一日,潘安和余财多就在铺子小天井的西墙边倚墙搭了个草棚。草棚底拿石头垫底,上面又架了三根横木,然后横木上才堆劈柴。有了劈柴,东屋的炕立就烧了起来。
    炕烧起来的时候,李满囤也买了水桶、泥炉小灶、铁锅、猪油烧锅、菜刀、锅铲、木盆、碗筷、扫帚、鸡毛掸子、马桶之类东西回来。
    有了水桶,余财多和隔壁铺子的人打听了水井的位置后去担了两桶水回来。
    李满囤瞧这院子实在太小,就把泥炉灶似家里一样放到了铺面的墙角。
    铺子里只余财多一个人,若为了做饭,耽误了生意,可是不划算。再就是,这样的天,铺子还得敞着门做生意,若铺子里再没个火,这看铺子的人也受不了。
    等余财多把水担回来,洗了锅,然后又卷一把草塞进泥炉灶,然后再自炕洞里抽一根劈柴塞到灶底,泥炉灶就燃了起来,铺子的一角,立就有了一丝暖意。
    眼见天色变暗,李满囤一天没吃饭饿得不行再不愿多待,便让余财多拿了猪油铁锅和他一起乘潘安的骡车回庄子后再慢慢养锅,自己则回了家。
    这一天老北庄里的余庄头也没闲着。他安排了庄里的木工做店牌、柜台、桌凳和几个量米的升、斗、石这些量器,安排了篾匠做几个装粮食的扁箩和箩筐,妇人们舂米以及余财多的媳妇看着另一头骡子大黑磨玉米面,准备要卖的粮食。
    次日,李满囤又和余财多一早乘潘安的骡车去了铺子。今天一早,李满囤昨儿订的四口缸就到了。
    四口缸,一口搁堂屋,做水缸,三口搁铺子里存粮。
    午饭的时候,余财多用半碗米打底,熬了一锅玉米稀饭。李满囤也不嫌弃,和余财多、潘安蹲一处喝了。
    这天晚上余财多没有回庄,他留在了铺子。
    当天回去后,李满囤想着余财多的铺盖全是窟窿,衣裳也都是补丁,实在寒碜,便即就把家里的旧棉被和他两件补丁还算齐整的旧衣打了个包,准备早起带给他。
    第64章 沈鞋匠
    第三天, 也就是十一月十二, 李满囤一早提着旧被旧衣在村口等到潘安的骡车,瞧到上面箩筐和夏布袋装着的玉米面, 以及连油漆都没有的招牌和柜台笑道:“粮食有了,咱们可以开业了!”
    干了半辈子的苦力,余财多特别珍惜眼下这份看铺的工作。
    昨儿余财多一人留铺看店。夜里, 他独自一人睡在东房的火炕上狠哭了一场––他终于住上了砖瓦房,他终于要熬出头了。
    早上起来,余财多根据昨儿打听来的消息先把马桶放到门外,等城里的粪车过来倒了马桶后回去便拿了水桶和扁担,去井上挑水。
    来回两趟, 余财多挑满一缸水不算,还又额外担了一担水搁在店铺里备着, 然后方给自己煮粥做早午饭。
    所以等李满囤他们到的时候, 余财多的早饭碗都洗好了,铺子里的地也都扫过了, 装粮食的三口缸擦得光可鉴人, 没一点尘星。
    这一次,李满囤没再让骡子进铺子。潘安帮余财多卸了车里的东西后便即就回了庄,只留余财多在铺里摆放。
    李满囤则拿了招牌,去东街寻了街面上与人代写书信和春联的秀才,使100个钱请他拿黑墨在木本色招牌上帮写了“李家粮店”这四个大字。
    秀才干惯了为人代写招牌的营生,写完招牌还不忘招揽生意。
    “客官,你可要代写水牌。”
    这提醒了李满囤, 他立刻点头:“要的。”
    秀才捧出一沓他与人写春联的红纸,说道:“红纸60文,润笔40文。”
    李满囤自是点头,于是李满囤口述,秀才写道:“
    李氏粮店
    今日牌价
    新精白米壹石壹仟叁百文,壹升玖文
    新玉米面壹石六百文,壹升陆文
    稻谷加工费壹石叁百肆拾文文,伍升拾七文
    玉米加工费壹石贰百文,伍升拾文
    小麦加工费壹石伍百文,伍升贰拾伍文
    糯米粉加工费壹石伍百文,伍升贰拾伍文
    其他面议 ”
    付秀才200文,李满囤夹着招牌和价目单回到铺子。
    铺子里,余财多已全部都收拾好了。
    炉子的前方,放了全店唯一的一张柜台做遮挡。柜台的里侧有两个抽屉,可以放钱和账册。写字的笔砚则放在灶炉旁的方凳上。
    天冷,墨汁若不贴火存放,就很容易冻住。
    三口缸和柜台排成一行,以方便客人看粮。其余的量器则和扁箩叠放在缸后。
    李满囤四下望望,便选定了铺子后墙的中间张贴价目。
    掏出怀里秀才赠送的包着浆糊的纸包,李满囤和余财多齐心合力贴好了价目表。
    铺子的屋檐下原就预留了挂牌匾的位置。
    踩上凳子李满囤接过余财多递上的牌匾刚将其在屋檐下挂好,周围便即就有人拢来围看。于是,“李家粮店”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开张了。
    眼见关闭多日的铺子忽然有了动静,附近铺子里的人已私下观望了几天。只是碍于不熟,不好多问。现终于瞧到挂匾,便都围拢来打探。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雉水城北街上的铺子基本都是家铺一体的小铺,铺子一家人的生计也都是大碗茶、烙饼子、窝头、馒头这类的苦力生意。现眼见又要再开一个铺子,自是要多多关心这个新开的铺子是否和自家生意有妨碍。
    所以,不少人瞧清这处开的只是一家粮店后,不觉都舒了口气。
    北街的两家粮店都在近县衙的地方。他们这处并没有粮店。
    放下心里的担忧,围观的人中就有人进了店铺问价。
    城里人家也不是家家都有地,而且即便是家里有地的人家,其粮食也都是佃户们送来的耐存的谷子,他们家常吃米,还是得找粮店换。所以,北城门口这边的铺户和住家眼见家门口有了粮店,自是要进来瞧瞧。
    做生意的基本都识字。他们进店瞧了价目表,不禁奇道:“掌柜的,你这店只卖新粮,不卖陈粮?”
    新粮价钱贵,陈粮要便宜一些。
    李满囤闻言笑道:“今年只有新粮,陈粮得明年夏收后才有。”
    众人一听便知这铺子的东家是个才刚发家的小地主。
    于是又有人说:“掌柜的,看在大家往后都是街坊邻居的面上,这价钱你可得便宜些才是!”
    李满囤极老练地拱手回道:“这位客官,自古以来,这粮价都是公价,小店可不敢自专。”
    进城买东西多了,李满囤也算是锻炼出来了,知道如何应付讲价。
    众人于是知道小地主也不好随便忽悠。
    不过想也知道,这年头还能发家的,都是聪明人。
    朱中人每天出入北城门以探听市情。今儿他瞧到北街有新店开业,而且还是自己居中成交的铺子,当即便决定给捧个人场。横竖他家没地,平素都是买粮吃,这粮食搁哪里买还不是一样?
    找街面上相熟的人家借了两个米袋,朱中人挤出了人群。
    “李爷,哈哈,”朱中人笑着拱手:“开业大吉,开业大吉!”
    李满囤赶紧回礼:“朱中人,您大驾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