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节有了大胸怀就有了大力量
    第三节 有了大胸怀就有了大力量
    此时的黄春江坐立不安,在生物系的走廊上走来走去,无形中看到了宣传栏里对刘筠事迹的介绍。
    刘筠于1948年考入湖南国立师范学院。
    1949年转入湖南大学生物系。
    1953年,刘筠从湖南大学生物系毕业,被分配到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任助教,兼任系秘书。
    时任生物系主任董爽秋先生对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很有远见,年轻又勤奋的刘筠得到了他的重视和关注。
    1956年,董爽秋排除论资排辈的阻力,向各方倾情推荐下,刘筠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进修实验胚胎学,师从著名科学家庄孝惠和朱冼这两位先生,自此他迈进了鱼类研究的大门。
    刘筠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于1958年初秋时节,从中科院学成回到了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
    他的血管里奔腾着不甘平庸的血液。
    他坚信,事业的价值就在于有着高尚而执著的追求,有敢于面对未来的创造。
    刘筠给学校打报告,主动请缨,要求下乡实地考察和实验是否能对洞庭湖区草鱼、青鱼、鲢鱼、鳙鱼这四大家鱼进行人工繁殖。
    他的理由是:中国淡水鱼的生产由于自古以来只能依靠在自然条件下生殖繁衍,有限的渔业资源严重制约了渔业的发展,完全靠水里捕鱼捞虾,完全靠天吃饭,淡水渔业很难有大的发展,渔民生活很难富裕起来。他要开始从一个新的领域开垦。
    为此,他顾不得与新婚妻子胡运瑾的团聚,卷起铺盖带着学生直奔祁东县农村。
    刘筠一心扑在教学、科研上。
    他从事淡水鱼类研究,他的家庭也同淡水鱼类牵挂着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
    1959年,刘筠的大女儿出生时,他正在进行鲢鱼的人工繁殖方面的研究,为铭记这一奔向新目标的垦荒性冲刺,他为女儿取名刘白鲢。老二降生的1960年,刘筠正在探索草鱼的人工繁殖,而草鱼又称鲩鱼,他又为二儿子取名为刘鲩。
    刘筠的妻子胡运瑾同是生命科学院的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上是骨干,在家里又是管穿管用、管吃管喝的女主人。管上管下,管左管右的当家人。
    她称刘筠为“鱼痴”。因为他除了鱼,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知道。
    他们的3个孩子出生,没有一个在他身边带过,他只知一天到晚泡在实验室、蹲在养鱼基地,摆弄他的那几条鱼。
    胡运瑾理解自己的丈夫,当有人问她对刘筠有无怨言时,她响亮地回答说:
    “鱼类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实验有其特有的连续性,一项实验没有完成就不能离开,否则就可能半途而废。”
    刘筠把对科学研究工作和教学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
    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工作上从不计较时间,从不计较报酬。
    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自动加班,他的脚印几乎都是教室、实验室、实验基地这三点一线。中国四大家鱼繁殖全部由自然王国迈上了必然王国。刘筠被公认为我国家鱼人工繁殖的创始人。
    黄春江看了刘筠的事迹介绍,内心很是感动,并拿自己与刘筠对照,觉得格外脸红。刘筠比他只年长6岁,却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天地有多大,刘筠的心就有多大。不,他的心比天地还要大。他的心完全可包藏宇宙,吞吐天地。只有大胸怀的人,才会干大事业,才会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有了大胸怀,就有了大力量。一切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刘筠从事家鱼人工孵化事业正是如此。
    他如果有刘筠的一半眼光,他如果有刘筠的一半抱负,他如果有刘筠的一半痴心,充分利用自己身在水里,身在鱼中,识水性,知鱼音的有利条件,像刘筠一样早日开展人工家鱼繁殖,此时也恐怕有了新的研究成果,至少不会像眼前这样被动。
    黄春江觉得自己与刘筠比较起来真是斗米相隔了箩箩远。他想见到刘筠,拜他为师的心情更加迫切。不仅仅是请求他对家鱼人工繁殖作出指导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向他学习那种站得高看得远的眼光,那种身在实验室想到全世界的博大胸襟,那种攻坚克难契而不舍的精神,那种功成名就之后艳而不俗品行。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刘筠请去春柳湖。他再不能让机会从指尖滑过。无论花多大精力和代价,他都要达到这一目标。身为男子汉,看准了的事就要做到底,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黄春江抬头遥望岳麓山,那雄伟的云麓峰给了他坚定无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