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_分节
    初步解决妹妹的事,郑平去衙邸完成这一日的工作,正准备找老友孔融,突然听到孔融被人弹劾的消息。
    弹劾的罪名是亵渎公职,以权谋私,收受贿赂……能安上的罪全都安上了,并且“物证”准备得极全,煞有其事。
    由于情节严重,加上曹操对孔融心怀不满,想杀一杀他的锐气,便命人比照汉律的旧例,先撤了孔融的职,把他关在府邸等候提审。
    听到这个消息后,郑平面色微沉。
    孔融前脚才写信嘲讽曹操,后脚就被弹劾论罪,若说其中没有猫腻,怕是曹操自己都不会相信。
    同时郑平知道这件事并非曹操的手笔——虽然起因是因为曹操,但曹操若要整治孔融,没必要这么大费周折。根据郑平的猜测,此事八成是想要讨好曹操的朝臣故意闹出来的。
    郑平第一个想到了郗虑,就是那个撞他不成,自己落了水的郗小郎君的父亲。
    郗虑父子当年陷害自己不成,反丢了颜面。郑平回到许都后,因为刚回来就救下曹丕,被曹操纳入麾下重用,郗虑哪怕再怎么怀恨在心,也不好在明面上为难郑平。
    由于郗虑本人给自己的定位是“曹操的刀”,替曹操做不能做的事,除不能除的人,荡平一切障碍。所以在曹操重新对郑平起真正的杀意之前,郗虑绝不会违背曹操的意愿,对郑平下手。
    而这次惹怒曹操的孔融,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磨刀的对象。
    郑平赶到孔融府邸的时候,正是晌午。他被孔家的门房引入后院,看到孔融。孔融正在院中石桌上摆棋谱,听闻响动,见是郑平过来,眼中露出一瞬间的喜色。
    这喜事很快就化为虚无,孔融微昂着头,将鼻孔的方向朝着他,随即冷哼了一声,背过身去。
    这一副因为恼怒而不愿搭理人的模样甚是罕见,郑平没有哄老友的心思,熟稔地让孔家仆从给自己上一杯桃浆汤,舒适地坐在院中铺陈的席上。
    孔融等了好一会儿,没等到郑平的劝哄,不由大怒。
    他张口讽刺道:
    “仲由不知负米劳,曾参不知啮指痛。”
    郑平闻言一乐。
    仲由和曾参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极为纯孝,二人最出名的典故就是“百里负米供养双亲”以及“啮指而痛与母连心”。如今孔融把这两个典故前面各自加了一个否定词……看来真是气得狠了,用改写这两个典故的方式讽刺他的“不孝”,怒斥他对自己的不闻不问。
    郑平倒不至于为了孔融的一时气话而生气。他只是慢条斯理地在院中喝着桃浆,对孔融的怒火视而不见。
    直至孔融爆发前,郑平才放下玉杯,对孔融道:
    “你前几日写给曹操的信,也是用这种歪曲典故的方式来激怒他?”
    郑平这话颇有几分明知故问,乃是为了打开话题而做出的故意之举。
    孔融冷笑道:“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1]。你去辅佐你的曹司空,管我这个糟老头子做什么?”
    连司马相如的《长门赋》都念了出来,郑平只怕自己再不安抚老友,他真的要发疯抓狂。
    郑平缓缓道:“过去文举常劝我‘看开些’,不要与曹操作对。怎么如今我‘看开了’,又换成你‘击鼓骂曹’了?”
    孔融闻言略有些恍惚,他想到过去的种种,只觉得恍若隔世。
    谁能料到,多年后,当初果身与曹操对骂,几乎与曹操不死不休的祢衡如今已被曹操重用;而当初大力居中说和,上书为曹操歌功颂绩,为二人牵桥搭线的孔融反而成了憎怨曹操的一方。
    孔融怔忡于世事无常,又恨自己当初被曹操蒙蔽,将野心者当成忠臣。
    “我未想到他竟堂而皇之地迁徙军机重地,毫不避忌地将天子视如无物。”
    孔融乃儒家传人,所讲究的正是一个“君君臣臣”。他早知道曹操有野心,但他没想到曹操的野心会这么大,还未真的统一天下,就敢大胆地架空天子的权利,丝毫不把他们这些汉臣放在眼里。
    郑平不是孔融,他虽然能理解孔融为国君而忧的心思,却始终对皇权缺少一分敬畏。
    他只道:“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
    万物皆有其运作的道理,不会因为君主的贤德与否而改变。
    或许刘协是一个好君主,但汉室倾颓已成必然之势,凭借个人之力,根本挽救不了汉朝数十年国祚的崩裂。
    除了迂腐的酸儒,大部分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百家之士提出“五德终始论”,他们用“天命”洗白自己夺权的行为,却又教导子民有关儒家的“君君臣臣”之论,要求子民们恪守本分,不许向皇权发动挑战。
    郑平怕孔融因为研究儒家经学研究久了,将治民之器用以自治,故委婉地开口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