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7节
    得知蒋世济部队的真实情况后,挠挠自己光头的吴子玉立马下令,增派一个步兵师的兵力,加上原来的部队共二万多人,在小城周围形成多道哨卡,死死围困住蒋世济的部队。
    既不下令发动攻击,也不下令截断所有对外通道,吴子玉只是大大咧咧地下令,“命令各哨卡,严查大烟进入城里,一丁点都不行。”
    一个月后,打起仗来悍不畏死的蒋世济,主动出城投降了。没有了大烟的供应,发起烟瘾来,都能将汉阳造步枪的枪托都啃掉,实在是撑不住那种蚂蚁噬心的痛楚呀。
    蒋世济一投降,井岳秀的特使已经赶紧过来赎人了,他们两才是多年刀头舔血的兄弟,这是真兄弟,不是那种磕头就拜转头就坑的结拜类型。
    吴子玉也不为难,客客气气地将蒋世济请到汉口的指挥部,然后笑眯眯的递上一个东西慰劳慰劳。
    蒋世济几乎是欣喜若狂地接过大烟土,然后从不知什么地方摸出一根大烟枪,就这么站在客厅里打火抽吧抽吧了起来,已经好几天没有尝过了。
    吴子玉惊愕地看着这根凭空出现的大烟枪,围绕着飘飘欲醉的蒋世济连连转了几圈,也想不通这烟枪刚才是藏在什么地方的。
    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的特使,带着大批大烟物资,将蒋世济连同他的部队一并带去了榆林。蒋世济的部队居然没有人脱离,全部跟着大烟将军蒋世济去了榆林,可见军心之稳固。
    作为交换,吴子玉仿佛做梦一般得到了陕西的西安以及汉中一带。
    被外人称为榆林王的井岳秀,看来非常满足于现在这个陕北镇守使的位置,既不想绞尽脑计扩大地盘,也不想削尖脑袋换个位子。将驻守西安的步兵旅撤回去后,依然保持着一个步兵师一万二千多人的兵力,自保有余,又不会增加榆林的财政压力。
    西安和汉中纳入囊中之后,吴子玉控制的直系军阀地盘终于和北方军政府接壤,打通了一条畅通无阻的运输大动脉。
    吴子玉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北方军政府提出购买飞机的请求。
    无论是在新民、葫芦岛,还是在河南,北方军拥有的空军优势,让与之对敌的军阀损失惨重,就差闻风丧胆了。
    从权力巅峰跌落下来的吴子玉,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重新建立自己强大的空军部队。
    但是阶州大本营的陈安,却拒绝了吴子玉购买飞机的请求,而是建议用这笔资金建立一所类似于黄埔的培养中下层骨干的军校。
    已经切身感受过北伐军强大战斗力的吴子玉欣然醒悟,惆怅良久之后,决定重建被火灾停办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始建于民国元年。前身是早十年建立的满清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后来又改名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等,吴子玉就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然后奉命前往辽东侦查,结果先后结识陈安、张雨亭等人。
    袁世凯大总统时期,学堂正式改名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民国十二年,因为校舍火灾损毁严重,加上军阀混战,办学经费停拨,被迫停办。这所中国第一所正规陆军学校,几乎是清末民初主要军事将领的培养摇篮,甚至广东政权建立黄埔军校的骨干教员都是保定军校毕业生。
    民国十五年末,吴子玉在汉口重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为自己的部队培养初级军官。不仅如此,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吴子玉,也察觉了政治教育对部队战斗力以及士气的重大影响,居然纠集一群志同道合之士,创办了救世新教会,他自任教统,江朝宗任副教统。
    从此之后,吴子玉统帅的原直系军队,被称为救世军。而奉军的称呼,则早已被动作更快一步的张雨亭改称为安国军。
    次年春,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重新在汉口成立。参照黄埔军校做法,吴子玉亲自兼任了汉口保定军校校长一职,并且选择了与黄埔军校招收首期生一模一样的招生办法。
    在上千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三百五十名,另有百余名的备选生。吴子玉在重建大会上说道,“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救世的事业”,并且珍重承诺今后适宜时机,会将军校迁回保定原址。
    一石激起千层浪。
    几天之内,救世军总部居然收到了成百上千国内不少军界人士的祝贺信,不乏长江南北此刻正在对抗的双方高级军官,甚至毕业于保定军校陆军速成学堂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也寄来来一封贺军校重建的信函。
    也是了,昔日保定军校黯然关闭,曾经引起多少军校毕业生伤心落泪,如今母校重建自然受到众人瞩目。在这些昔日学子的心中,这是一种沧海桑田的记忆,更是一种风雨彩虹的镌刻。
    汉口保定军校主要使命就是为新组建的救世军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步、骑兵、炮、工、辎重五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参照德国与日本的军事教育。
    保定军校的重建是直系军阀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救世军从此走上关内争霸舞台,也悄然预示着以黄埔军校生为核心的广东政权终于遇到了最难缠的敌对势力。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湘军草创实力不足,屡屡遭到太平军毁灭性打击,但是却屡败屡战,终于形成气候,剿灭了宿敌太平天国。救世军的崛起,是否昭示新的湘军成长,亦是在两可之间。
    保定军校、黄埔军校是中国最著名的军校之一,可谓是名至实归。只是明眼人都知道,最具有实力的军校,却不是这两所,更不是安国军的奉天讲武堂,而是北方军的阶州武备学堂。
    阶州武备学堂的校名,如同顽固的北方军名称亦或者思想一般,从满清一直留用下来没有更改。但与其他著名军校都冠以陆军军官学校不同,不改名称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武备学堂中不仅培养陆军士官生,还同时培养海军、空军士官生,甚至在陆军专业中增设了装甲一科,这是独一无二的。
    第四十三章 马莲花开
    蕴涵丰富水汽的清风悄然飘过,似乎有些异乎寻常的温润,今年暖春来得太早,以至于漫山遍野的马莲花都提前绽放了自己。蓝白相间的花瓣一簇簇,散溢出淡淡的清香,就连四溅而落的溪水珠儿都彷佛有了清新的灵动。
    陇南的马莲河畔,静谧的小山庄和泛着青光的水田,不时穿过的农夫吆喝着耕牛缓缓前行,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相比外紧内松的警戒网,在山庄的一隅连片平房内,气氛就不那么轻松了。
    大概是暖春太快有些烦躁,馥郁清香的绿茶入口,也似乎如同嚼蜡,干脆都当成开水喝了。北方军大都督陈安,毫不客气地大口吞了几杯茶水,害得虎子只好站起来,一而再地给他的茶杯加水。
    如今的光景,国内的几大势力都时兴称大元帅,比如安国军的张雨亭,就准备在几个月后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民国首脑行使统治权,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三十二届内阁。还有吴子玉的玉帅头衔,都是上了美国人的时代周刊的。
    当然还有喜欢用其他名义的,比如盘踞江、浙、皖、赣、闽五省的孙传芳,原本是直系军阀分裂出来的势力,干脆自号五省联军总司令,拥兵十几个师。为了勾搭上日本人,孙传芳毫不掩饰地聘请日本军官冈村宁次为高级军事顾问。
    同样喜欢用总司令的,还有广东政权的蒋介石,统领北伐军的蒋介石,正式职务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总司令还来不及从日本人那里搞到援助,就受到了苏联人的热情鼓励和支持。苏联人首先是派一名叫巴甫洛夫的人到广东政权,担任军事顾问一职,可惜此人命不好,到后不久居然溺水身亡了。
    深感尴尬的苏联方面赶紧又派出了加伦将军,来广东担任军事总顾问,北伐军的组成就是在加伦将军的指导下成军的。并且,整个北伐战争的总体作战计划,也是由这位杰出军事才华的加伦将军建议和主持制定出来的。
    只是这位加伦将军的命更不好,在十几年之后,曾经筹划北伐军进攻日本人支持的孙传芳势力的军事总顾问,居然被自己国内的契卡以密谋叛逃日本的名义活生生打死在审讯室内。
    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民国几大势力中,唯一仍然使用都督这个民国初期称号的势力,只有北方军政府这个顽固派了。也许不能称为顽固派,只不过北方军政府里到处充斥着保存国粹思想,王朝遗风非常浓厚,只要不影响作用发挥,越是熟悉的叫法越懒得去改了。北方军政府中,各省政府依然叫做布政司,负责人依旧称为布政使就是一例。
    甚至于当年北方军使用的蟠龙盾徽始终没有改变,陈安的都督职位也就没人去争执要改成什么大元帅、总司令之类了。
    这不过是一次例行的军政府高层会议而已。
    先是财务署汇报了近几年的财政收支情况,以及今年的收支预算安排,总之不过是一句话而已,债台高筑呀,至少比北京的城墙高多了。
    然后是情报署通报了国内以及国外周边的形势变化,参谋本部的几名高参根据这些情报,对今后的形势发展进行了一次粗略的判断,也一并做了讲解。
    听完这一段,军政高层都沉默下来,国内是打得吐火如荼,生灵涂炭不止,周边是形势恶劣得令人窒息,难以承受。
    民国十六年初,国内依然军阀混战不断。除了掌控京津地区和冀鲁大部分以及东三省的安国军之外,其他势力都处在一片征战之中。
    表面上看,安国军沉醉于建立民国第三十二届内阁的权势盛宴之中,事实上是东三省的财政已经接近崩溃边缘,虽然从关内大肆收刮依然没有填补这个巨大的窟窿,实在无力组织军队继续南下。
    而缩在绥远苟延残喘的冯玉祥,重新和惊恐不安的阎老西勾搭起来,疯狂地扩充军备,准备接应广东政权的第二次北伐,以及顽抗救世军有可能发动的进攻。
    借助长江天险意外挡住北伐军之后,吴子玉的救世军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尤其是汉口保定军校的重新开张,给救世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汉阳兵工厂的大批军械弹药,加上紧急出炉的速成基层军官,救世军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剿灭心腹之患冯玉祥和阎老西了。眼看新的一轮中原大战就要拉开。
    更南方的广东政权成功击败吴子玉在长江以南的势力后,大概是觉得进攻湖北吃力不讨好,终于调整兵锋,准备顺江南下,直扑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了。江浙是膏腴之地,岂能容他人占据。
    也许是北伐军放弃进一步攻打救世军的计划,也许是蒋介石已经明显暴露出和英美势力勾结的迹象,广东政权和苏联人的合作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痕。而民国十六年即将开始的第二次北伐重点从西线转向东线,就是这个裂痕的明显表现。
    江浙一带多是英美势力范围,而此时盘踞于此的孙传芳却是日本人的贴心人,如何能让英美势力放得下心来。郎有意妾有情,眉来眼去一来二往,蒋介石很快就和江浙财团为代表的英美系势力顺利勾搭上了。
    只是在北伐重点上,同样和苏联人有着共同利益的日本人,并没有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日本人一边扶持孙传芳对抗即将开始的第二次北伐,一边悄悄在广东政权内部物色有可能的代理人。
    披着羊皮的狼很快被日本人发现了,汪精卫所代表的一派势力不甘心被蒋介石边缘化,完全出乎日本人意外,主动和他们勾结上了。
    但是倒霉的是,日本人在甲午战争后在中国的名声是臭不可闻。汪精卫无奈只好继续披上了亲俄的外衣,大赞苏联人的慷慨支援。不料这个举动,却一不小心晕乎了不少国内仁人志士的眼睛,对汪精卫赞誉有加,失去了应有的警惕。
    这是国内的纷乱。
    北方军政府周边形势也是糟糕得一塌糊涂。
    北方军政府毕竟只是一个新生的政权,甚至只能称为一个无法无天的军阀势力而已,在国际上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哪个岌岌可危的政权会选择北方军政府作为自己的主要后盾。
    中亚的伊万诺夫,在所谓的浩罕共和国艰苦撑过一段时间以后,待苏俄因为余粮征集制引发大灾荒而放缓攻势的情况下,马上抛弃昔日盟友北方军政府,而投向掌控波斯一带的英国。
    并不喜欢看到北方军政府强大的英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接纳了中亚这股反苏俄势力,甚至当做是干涉土耳其战争失败后英帝国主义的一次振奋人心的外交胜利。大批大批的英国援助,通过波斯地界送进了中亚地区。
    见利忘义的伊万诺夫,得到英国援助后,立马决定减少和北方军政府的一切军火交易合同,并且还秘密决定派出主力部队驻扎巴尔喀什湖边界一带,筹划反击北方军政府的所谓重现帝国荣光行动。
    北部军团的胡景翼果断采取行动,直接喊停了一切输向浩罕共和国的军火物资,并且在边界之后一线重兵部署了军团主力,甚至干脆派出大批战斗机越境进入中亚地区大肆侦查,才勉强威慑了伊万诺夫没有妄动。
    情报署经过研判之后,认为伊万诺夫的异动似乎有着契卡的影子,说不定伊万诺夫和骄傲的英国人都被无孔不入的契卡设了套跳了进去。
    英帝国毕竟是老牌帝国主义,难怪伊万诺夫并不相信北方军政府。不仅是伊万诺夫,就是远东的尤登尼奇上将,也存在着对北方军政府怀疑满腹的态度,正在悄悄向远在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伸出求助的双手。
    白人的世界里,永远都不会相信我们黄种人。如果直接翻译成为汉人的语言,也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罢了。
    所幸远东共和国和中亚的浩罕共和国不同,他们唯一能够常年停靠运输船只的大型港口,只能是已经回归北方军政府但是被列为国际港的海参崴而已。
    如果得不到北方军的支持,不仅连人口都缺的远东共和国得不到各种外购物资,甚至留在海参崴的远东太平洋舰队残余也必将失去母港。虽然远东共和国还有鄂霍茨克这个对外港口,但是无论怎么样,最便利最有效的远东交流港口还是海参崴。
    虽然没有明着表示出彻底靠向美国的迹象,但是远东共和国已经或明或暗地和北方军政府开始大大小小的摩擦。要不是尤登尼奇也实在看不起日本人,没有选择和日本人狼狈为奸,从而使日本人幻想和尤登尼奇东西夹击北方军政府海参崴地区的计划成为泡影。
    美国人财大气粗,直接用轮船几乎是日夜不停地向新投靠的小弟远东共和国运输军火弹药生活物资,大部分在海参崴卸货,小部分也选择在鄂霍次克卸货。
    在这种情势下,尤登尼奇选择了慢慢疏远北方军政府的策略,最明显的就是军火订单的大规模减少。
    在中亚已经取消军火订单的情况下,远东共和国又缩小了军火订单规模,直接带来的结果不仅是周边形势恶化,更是北方军政府的军费来源迅速缩水,更是增加了已经难以承受的军政府债务状况。
    第四十四章 仿制雷诺
    敢于疏远近在咫尺的强邻北方军政府,尤登尼奇还是有一定底气的。在三年前去世的原苏俄领导人小秃头,想当然的在苏俄控制区内实行战时布尔什维克主义,以求一步跨入理想社会。
    作为战时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余粮征集制,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事实上这个政策被无限地扩大了执行范围。几乎被收缴了全部口粮的农民,要么被饿死,要么就逃荒,无奈的俄罗斯农民纷纷选择四处逃散。
    除此之外,莫斯科还决定禁止一切商品交易,甚至允许对罢工者实行即捕即行枪决。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服务于罢工者的政党,倒是和沙俄帝国立国时的残暴堪有一比。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苏俄很快就经济崩溃了。在实行战时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三年多时间里,契卡逮捕并枪决的俄罗斯人至少有数百万之多,俄罗斯国内还有超过五百万人因饥荒而饿死。
    据说,当时的彼得格勒城市失去了四分之三的人口,不是饿死就是逃荒去了,空荡荡的城市稀疏的民众,几乎形同一个鬼城。而莫斯科也好不到哪里去,全城人口也减少了一半左右。
    被逼无奈的大量俄罗斯民众逃向西边的波兰,或者东边的远东共和国以及中亚浩罕共和国。
    在欧战结束后,侥幸获得复国的波兰共和国接收了最多的俄罗斯难民。结果引起莫斯科的极大不满,本来就有着大俄罗斯扩张主义思想的苏俄领导人,趁机决定发动进攻波兰战役,力图将波兰重新纳入俄罗斯的控制之中。
    为了加强波兰战役,苏俄高层甚至决定暂缓在中亚以及远东地区的大规模进攻态势,转将苏军主力投入到波兰作战。毕竟和富饶美丽的波兰相比,中亚以及远东天寒地冻不说,财富人口更是少得可怜,实在没有什么好的作战效益。远东真正的明珠是海参崴,可惜现在被北方军控制着,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拿下的。
    明显感受到压力锐减的中亚和远东,趁机吸收了大量越境而逃的俄罗斯难民。也许是对中亚始终高举沙俄帝国旗帜有些惶恐,更多的难民选择越过北方军控制边界进入了远东共和国。结果造成远东共和国俄罗斯人口暴涨,一举突破千万人口,这让老而弥坚的尤登尼奇有了充足的对抗底气。这个对抗,不仅是对苏俄,也是隐隐约约针对北方军的。
    没过多久,经济上一塌糊涂的苏俄,在波兰战场更是输得差点被人家反攻进来。到底是三十万苏军,还是五十万苏军被协约国支持的波兰复国军所歼灭,莫斯科咬紧牙关始终没有承认。但是,非常明显的,在中亚和远东的战事强度马上跌落了很多。
    苦不堪言的莫斯科回过头来,马上宣布废止战时布尔什维克,实行新经济计划,拼命发展实力缓和局面,终于撑到了民国十六年。
    “根据各种迹象综合分析,参谋本部认为今年在我们周边至少会发生两场大战,一是广东政权第二次北伐,目标是盘踞江浙徽闽赣的孙传芳;二是苏军有可能再次发动对中亚的新一轮进攻。”徐永昌简要地说了一下,然后示意作战参谋拉上窗帘,反映幻灯片。
    咔嗒一声,黑乎乎的的室内,忽然出现一块白色的光幕悬空挂载在墙壁上,随着轻微的滋滋声,一张张照片或者示意图凭空出现在光幕中间。
    幻灯机据说是作为传教士的传教道具而出现的。
    十七世纪的时候,最初的幻灯机的外壳是用铁皮敲成一个方箱,正前方的圆筒中用一块可滑动的凸透镜,使用时,把幻灯机置于一个黑房内,将幻灯片插入凸透镜后面的槽中,点燃蜡烛,光源通过反光镜反射汇聚,通过透明画片和镜头,形成一根光柱映在墙幕上。
    到了电气时代,光源已经改成了聚光灯,并且使用了照片品质的幻灯片,传动装置也成了自动了。
    这个幻灯机,当初北方军还是从兰州大学的教室里借用的,比较尴尬了。不过以前因为很少有侦查照片,军方参谋都没怎么想到幻灯机还可以这么用。直到情报署和空军侦察机大规模列装照相机之后,才有作战参谋发现可以使用幻灯片实现共享阅读。
    几张特工**的照片很快就晃过去了,都是北伐军在江南集结和积蓄弹药储备的情况。广东政权准备发动第二次北伐的消息,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北方军高层也不感兴趣。至少去年年末的时候,北伐军为了扫清上游制肘,就曾在江西安徽和孙传芳的部队大打出手。
    接下来是几张飞机侦察照片了,明显是老毛子在大规模集结,不少军队和大炮正在往前移动,甚至被拍到了一张坦克前进的照片。
    已经进入而立之年的陈安,性格稳重了很多,眼神更加犀利了,忽然挥手喊停,“那是什么型号的火炮?好像不像原来的76毫米野炮。还有那个坦克部队是怎么回事?”
    主管军械发展的孙岳站了起来,直接走到光幕旁,接替了徐永昌进行介绍,“情报署的获取的情报说明,苏军新装备的野炮仍然是76毫米口径,但不是笨重的1902年式,而是新研发的1927年式。”
    苏式1927年式76.2毫米野炮,全重900千克,弹重6.23千克,最大射程7700米,最高射速每分钟10-12发,炮班成员至少5人。
    “老毛子很有意思,这款新炮,是按山炮的标准去研发野战炮,因此虽然重量略轻了一点,但是射程却不见得有多少好。破甲能力在五百米距离,九十度角能击穿31毫米装甲。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使用两匹马就可以拉着到处溜达了,机动性非常不错。”
    说道这里,孙岳想了想,又添了一句,“我们列装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装甲不过6-22毫米。”言下之意是雷诺坦克在这种苏军列装团级的野炮面前,根本是不堪一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