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我在1982有个家 第918节
    淡水问题一直是外岛的头等大事。
    岛屿能不能养人,就看有没有淡水。
    因为海洋广袤,岛上不能种粮食不怕,可以捕捞鱼虾蟹和海藻海草,一是卖了能换粮食二是可以自己吃填饱肚子。
    但淡水这问题没法自己办,岛上没有淡水那就活不了人,毕竟全靠摇橹去外队打水不靠谱。
    毕竟哪个岛上的淡水都不足,谁愿意让外人来打水?
    所以天涯岛生产队能自己找水脉、自己打水井这可是太牛了。
    哪怕在22年都很牛。
    王忆想打口井还得先找地质勘查队、再找打井队才能解决这事。
    这样老汉们对天涯岛自己能打井这回事感到震惊,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们围着王忆进行询问,王忆客气的说一句‘我本事不大只能找到清晰简单的水脉’然后就出门而去。
    没必要玩人前显圣的把戏,能帮这些村庄、这些渔家人解决个吃水问题那比什么都重要。
    再说几个老师也在这里呢。
    他能糊弄这些老汉却很难糊弄教师们,多说多错,不如不说。
    现在下午还没有上课,王忆安排教师们先行去多宝小学。
    外校教师来听课,不是简单的找了学校进去就行了,得跟人家的校长领导打招呼、进行接洽。
    多宝小学校长姓彭,叫彭培傲绰号膨油条,名声不太好,王忆不愿意跟他打招呼,就让祝真学去跟他打招呼。
    祝真学名气大、资历深,反而更适合代表天涯小学跟外面的公家人物接洽。
    这样王忆便跟随着李老古在岛上三个队里转了转。
    一边看他一边绘制简单地图。
    面色肃穆、笔耕不辍,看起来很忙碌很专业的样子。
    李老古给他一个有用的建议:“王老师,你去县里图书馆借一本地图册吧,那里有挨个岛屿的地图册,都是国家整理出来的,又清晰又准确。”
    王忆一听还有这样的好东西?
    那行了。
    借一本地图册回头在22年复印一波,就说在学校印刷机上复印的,这样不就方便了?
    他们溜达着,李岩京也来了。
    像一只欢快的小兔子,蹦蹦跳跳的迎接向王忆:“王老师,你终于来听我的课了,我是天天望眼欲穿呀!”
    王忆说道:“我早就想过来听听你讲课,跟你学习一下,但我一天天的也是听忙碌的,所以一直未能过来一趟。”
    他已经把岛屿大概转过了,便跟李老古告别,跟着李岩京去多宝小学。
    多宝小学人多学校大。
    他们岛屿也大,农田多、水井多,三个村庄合计起来人口也多。
    跟天涯岛的校舍一样,他们学校也是海草房,位于李家庄旁边,背靠全岛屿最肥硕的一片农田,前面则是一片平整细腻的沙滩。
    外岛的小学都挺美的,主要就是环境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说起来多宝岛祖上是阔过的,这是外岛最早的几座有住户的岛屿之一,岛上学校不是什么部队营房或者祠堂改的,它是李家曾经的家族长李天德主持着修建起来的学堂。
    路上李岩京给王忆介绍了他们学校的历史。
    多宝小学创建于1918年,当时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李天德是晚清秀才,是李家的家族长、是多宝岛上的地主,有财力也有能力。
    他有文化,注重后代教育,所以最早做了岛上的私塾先生,后来民国了,县政府说他是文明士绅,让他担任现在的长龙公社曾经的长龙乡乡长。
    李秀才此人是真的有几把刷子,他虽然装了一肚子《四书》《五经》、学了一脑袋的之乎者也,却对现代化教育接受得很快。
    在他的倡议和组织下,多宝岛上建起了真正的学校,最早是只有两座校舍,一座是学堂,一座是教员办公室和宿舍。
    学堂位于岛屿东方,取全岛最肥硕的土地和海边沙滩之间的区域,本意是让学生们可以学习也可以近距离接触农活——
    对封建社会的农村地主而言,他们一旦有文化了,便向往耕读传家、半耕半读的生活。
    起初校舍是正房八间,虽然是海草房但相对来说高大巍峨,房梁都是双层的,里面有立柱,这曾经是外岛一景。
    李岩京骄傲的说道:“我家里都是读书人,我爷爷就是在这学堂念的书,我小的时候,他就给我经常朗诵他们当时上学时候学的课文。”
    “咳咳,”他咳嗽一声摇头晃脑的说道,“秋风起,天渐凉。暑假满,进学堂……”
    说话之间他们到了学校。
    现在多宝小学已经扩建了,八间教室被隔成了三个班级,另外还盖起了耳房,另外两个班级就在这两个房间里。
    学校跟天涯小学一样没有围墙,只有一排排的大杨树,十多米高的大杨树。
    冬天到了,杨树树叶掉光了,只剩下繁茂的树枝,海风一吹这些树枝摇晃摩梭发出‘沙沙’声。
    这是旧时光的声音。
    此时下午快要上课了,学生们在沙滩上奔跑打闹,人很多,王忆很怀疑这五间教室能容纳下这么些人。
    很快他的怀疑得到了证实,他也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
    上课时间到,一名老校工拿着个铁铃铛出来摇晃。
    在叮叮当当的脆响中学生们分为两半,一半潮水似的涌进教室,还有一半在沙滩上玩耍。
    多宝岛上的孩子并没有全部入学,虽然早在前年也就是1980年,国家就颁发了《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国各地普及小学教育,让育龄儿童必须得上学。
    但这政策执行的并不好。
    国家的意思是,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必须从小学抓起。
    这点没错,问题是念书是花钱花劳力的事!
    国家也明白这事,所以当时就说这事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说强行把育龄儿童塞进学校来。
    要普及小学教育得根据各地区经济、文化基础和其他条件的不同,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分区规划,提出不同要求,分期分批予以实现。
    而且现在不是义务教育,要念书要交学杂费的。
    这方面国家在《决定》中也讲明了。
    说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的大国,普及小学教育不可能完全由国家包下来,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充分调动社队集体、厂矿企业等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这就是现在外岛小学众多且多数跟社队集体有关联的原因,国家现在鼓励群众自筹经费办学。
    所以一个学校办的好不好,主要看生产队有没有钱。
    天涯岛以前没钱,那学校就办的垃圾;现在有钱又有人,学生们全体入学还能好吃好喝好穿着,学校当然办得好,学生也学的好。
    目前来说,恐怕全县所有小学只有天涯小学一座完成了全生产队符合学龄的儿童全数入学的壮举。
    多宝岛还有好些学生没有入学呢。
    这种情况下便制造出一个问题,学龄不统一。
    按理说孩子到了七八岁要上学,但家里没钱这怎么办?或者家长鼠目寸光不愿意培养学生怎么办?
    那只能是让学生先不去上学,等家里条件好了、家长经过生产队干部说教后醒悟了再把孩子送去上学。
    这样很多一年级学生其实是十几岁才来。
    李岩京教一年级,他的班级里便有好几个大孩子。
    这些大孩子很调皮捣蛋,上课了还在打闹,其中有两个竟然在教室门口摔跤,引得其他孩子纷纷喊:
    “加油、加油!岩标加油!”
    “庆宝加油、庆宝加油!”
    李岩京看到这一幕脸色顿时红了。
    王忆就在他身边、他很尊敬的祝真学老师等同志就在门口,然后他的学生们却在上课时间不进教室,这真是太伤人了。
    打人不打脸。
    这些学生现在是撕扯着他的脸一个劲的抽。
    李岩京生气的上去分开学生。
    可他身材瘦小,都有点奈何不了那个叫李庆宝的少年,他努力想把两人分开却屡次被连推带撞了几个趔趄。
    学生们便哄笑起来,有些学生为了吸引同学的注意,刻意笑的前仰后翻。
    李岩京愤怒的叫道:“都给我站好!要上课了,赶紧给我进教室去!”
    他又是羞愧又是生气,嘴唇哆嗦、声音也哆嗦。
    学生们多数还是胆小,看到老师发火便拥挤着进教室。
    但还有几个无动于衷的,打架的两个学生还在激战正酣。
    李岩京没辙,只好说:“李庆宝、李岩标,我放学以后要去你们家里做家访!我要把你们今天打架的事说给你们爸妈听!”
    这话多多少少有些威慑力,两人只好分开。
    李庆宝不把李岩京放在眼里,说:“你去就去,我家门天天开着,你可以天天去。”
    祝真学背着手慢慢的走到了少年的跟前。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凝练出了老教员独有的威严和杀气,他一个眼神扫过去,少年们噤若寒蝉老老实实进屋了。
    李庆宝也服帖了,从身边同学手中拿过自己的棉袄穿上,慢慢悠悠走进教室。
    王忆冲他的背影笑。
    笑的慈眉善目。
    这个学生还挺大佬,打架之前让人帮自己拿着外套,打完架披上外套——把自己当许恒大了啊?
    李岩京这边一下子丧气了。
    他羡慕的看了眼祝真学,垂下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
    王忆上去拉住他肩膀把他拉直了,说:“你背上背着你的名字呢,任何时候你都要挺胸抬头,让你的名字光明正大的摆出来!”
    “行了,进去上课!”
    李岩京把他当大哥——道义上的大哥不是亲属中的大哥,所以他跟告状一样说:“我咋上课?王老师,他们就这样,我、我年纪大可辈分小,这班里好几个我的长辈,他们总是欺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