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六一五 摇摆不定
    “皇上,”窦国光说到:“臣不否认,朝中确有政商勾结敛财致富者。”
    “此为律法之不完善,非商之过。”
    “圣贤有云,不教而杀,谓之虐。”
    “律法未导人向善,诚信经营,皇上便向商贾征收重税,此谓之不仁。”
    柴宗训比较讨厌什么仁不仁的,但现在想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的确有大用。
    倘若人人都讲礼义廉耻,没有贪官,没有政商勾结,所有人公平竞争,相对来说,社稷风气将要好得多。
    “皇上,”窦国光继续说到:“向高盈利者高征税,于百姓来说,可理解为劫富济贫。”
    “虽短时间内能平衡矛盾,但长久来看,必会遏制社稷活力,况国内目前远远没有达到杨大人所说贫富悬殊尖锐的时候。”
    柴宗训说到:“朕知道没有到那个时候,但现在有这个苗头便给他掐灭不好吗?”
    “真等到那个时候,船大难掉头,就来不及啦。”
    “回皇上,”窦国光分析到:“虽然高征税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
    “可皇上,人是有惰性的。”
    “当人知道自己暴富无望,医疗无须操心,孩子教育交给朝廷,没有后顾之忧,有很大可能便会放纵自己。”
    “届时人人只顾享乐,而那些被高征税者,负担了社稷所有的福利,朝廷只能拼命维护他们,不许出现变故,而导致福利中断。”
    “而且医保司建立之后,看病不要钱,不用顾及医疗费用,百姓只要有个头疼脑热,必然会去医院。”
    “这样看上去很好,百姓的寿命会大大延长,但其实也是社稷的负担。”
    “皇上御极之初,社稷战乱百年,得户三百万,后陆续收归炎夏故土,共得户九百万,而如今我大周已得户五千一百万。”
    “比之唐最盛之时的天宝年间,还要多出一千万。”
    “须知唐时是历经高祖,太宗,高宗等六代经营,而我大周立国不过三十多年而已。”
    “照此下去,人口仍将持续发展,高征税的收入,是否还能负担所有百姓的福利?”
    “臣知杨大人也是一片忠心,为了大周基业着想,然而高征税不过是饮鸩止渴,竭泽而渔,实不可取也。”
    窦国光果然不愧为户部尚书,对国内数据掌握精准,所以分析得更通透。
    柴宗训问到:“窦卿若觉得高征税不行,那该以各种方略抑制社稷财富不均呢?”
    “回皇上,”窦国光说到:“首先须完善律法,杜绝政商勾结。”
    “其次教民以仁,皇上以仁德教化四方,万民必回报皇上以孝义。”
    “再者,义务教育中须减少术数科目,增加经典科目,教授学生忠君爱国,仁孝礼仪。”
    “倘天下皆切实以君为纲,以五伦为常,不再羡慕铜臭,则大周基业,必然万古长青。”
    立法是必须的,但要求人人仁义礼智信,这个不太现实,不可能做到。
    柴宗训思虑良久,方开口到:“窦卿家,关于平均社稷财富一事,朕委实不能当即决断,你可敢与杨延定一辩?”
    “皇上,”窦国光挺直胸膛:“臣有何不敢?”
    “好,后日正是大朝,便让百官听听,你与杨延定孰胜孰负,朕也好做决断。”
    高征税的事情已经传遍宇内,不管士农工商,还是贩夫走卒,都在讨论这件事情。
    每当议论的时候,主导这件事的杨延定也会被捎带上几句。
    有说他深谋远虑殚精竭虑的,也有骂奸相与民争利的,不一而足。
    幽州城外练新军的杨业,听到这些议论总觉得心绪不宁,便趁着休沐赶回城中,他要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杨延定接到与窦国光殿上辩论的圣旨,正在准备辩论提纲,得知杨业回来,急忙上前见礼。
    “二郎,”杨业开门见山:“这高征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回父帅,”杨延定说到:“是孩儿新近制定的一项国策,用以平均社稷财富。”
    杨业又问到:“皇上对此国策怎么看?”
    杨延定回到:“皇上有少数疑虑,倒有大半是信任的,不然也不会下旨宣传司宣导全国了。”
    “二郎,”杨业仍是疑虑:“你为相时日尚短,朝中并无根基,行事须以谨慎为要,为何上任就行此大刀阔斧之举?”
    杨延定说到:“父帅时常教导孩儿,但凡利于社稷,利于百姓,虽千万人吾往矣,怎地现时又教孩儿谨慎?”
    杨业是矛盾的,虽然屡立战功,皇上也对杨家无比信任,但一个降将的身份,让他背负了半辈子压力。
    现在杨家的权势炙手可热,杨业更加低调谨慎,严厉约束几个儿子。
    现在杨延定突然来这么一手,着实出乎他的意料:“即便造福社稷,造福百姓,却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如今宇内竟传高征税,弄得国内人心惶惶,倘有变故,你承担得起吗?”
    杨延定忠君爱国,却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而且他现在打定主意要实现这个抱负,皇上的犹疑让他内心不安,现在父亲又赶回来质疑,他更是心中愤懑。
    “父帅,”杨延定说到:“那些街头巷尾的议论,孩儿早听说了。”
    “绝大部分的百姓,都是赞同高征税的。”
    “只有少数利欲熏心者反对孩儿,如此孩儿以为,高征税是利于社稷的。”
    “为何不能做到全部人赞同呢?”
    “父帅,世间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杨业沉吟半晌:“当日你经略辽东,三郎经略朝明,四郎经略江南,五郎伴在皇上左右,六郎随我在军中,七郎入翰林院,倒也省了很多纷争。”
    “如今你却偏偏为相,杨家从此要多事了。”
    “父帅,”杨延定说到:“孩儿早已做好准备,倘高征税能功成,孩儿便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看着他坚定的模样,杨业长出一口气:“此事须得等皇上圣裁。”
    “倘皇上有旨意推行,你便竭尽心力去做。”
    “倘此事弊端过大,皇上不同意,你便还是回辽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