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从1983开始 第293节
    其实谁都清楚,死亡不可避免,累死累活就为了在这世界多留一会儿。什么信仰啊,祖宗啊,那东西太远,不真正死一次谁也不知道。
    那从最现实的角度,我觉得人的死亡,起码要经历三个阶段。”
    “怎么说?”大伙来兴趣了。
    “第一个,当你心跳停止,呼吸消逝,这是医学上的死亡。
    第二个,当你举行追悼会,人们穿着黑衣出席葬礼。他们宣告,你已经离去。这是社会关系上的死亡。
    第三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这是情感记忆中的死亡。
    人的一生,势必要经历这三次,然后才是彻底消失。
    但对某些人来讲,还有更加延续的存在方式。音乐、影视、文学史、教科书……如果他们足够伟大,他们可能永远不会逝去。”
    “……”
    一片沉默中,许非看看时间,站起身,“好了,吃饭!”
    ……
    青年出版社。
    信誉还是可以的,说下半年就是下半年。许非拿到了《论影视剧的自我修养》的正式版本,爱不释手。
    封皮按他的意思重新设计,腰封也妥当,上写:
    “十几位名家联合推荐,看得懂的影视艺术鉴赏。”
    “汪朔:别拿观众不当盘菜”
    “莫言:影视爱好者入门读物”
    “葛尤:他教会我怎么演戏”
    其实编辑觉得很羞耻,从没干过这事,问:“许老师,要是没意见的话,过几天我们就正式发售了。”
    “你们打算怎么发售?”
    “就是在各书店铺货啊。”
    “没了?”
    “……”
    编辑心累,“您想怎么着啊?”
    “还是弄个读者见面会好,现在让开了吧?”
    “让是让,可这……”
    “哦,你们就帮着说一下时间地点,剩下我自己弄。”
    许非本打算搞签售会的,一想不对。现在只有领导才能签名,明星、作家要给人签名,会被骂的。
    得等九十年代流行歌曲火爆,港台势力大举入侵,最早的一批脑残粉出现,才带来这种签名文化。
    “婆婆,我要听《星星点灯》。”
    “哦,点灯啊,我也会唱。”
    就这种。
    许老师公费出书,自费宣传,联系于佳佳,于是《京城青年报》又开始抽奖了:
    “《论影视剧的自我修养》将于五日后正式发售,并举办读者交流会活动,本日起可报名参加,最终选出二十名……
    时间:八月二日,上午九时整
    地点:东城区大菊胡同28号”
    第299章 交流会
    书房内,茉莉茶甜,金蟾吐着烟。
    金蟾便是那茶宠,里面可放香,从嘴里冒出来。烟气缥缈笼罩蟾身,栩栩如生,在这夏夜竟有了几分玄妙之感,仿佛时钟都开始迟缓了一秒钟。
    许非放下两部小说,在本子上写下一行字:“《雪山飞狐》剧本初稿。
    时间顺序:胡一刀结识夫人,怀有身孕,胡斐出生,接《雪山飞狐》客栈情节,与苗人凤惺惺相惜。
    夫妇二人身亡,平阿四抚养胡斐,接《飞狐外传》,结识程灵素、袁紫衣,接《雪山飞狐》苗若兰情节……”
    没错,他心心念的合拍剧,正是91版三地首次合作的《雪山飞狐》。
    “寒风萧萧,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回首望星辰……”
    在本剧之前,港剧吊打台剧,本剧之后,台剧忽然通透,开启了本地制作+大陆山水的牛逼模式。
    不仅造就了辉煌的九十年代,更在《流星花园》成功转型,以一系列狗血偶像剧大杀四方。
    许非特喜欢这版《雪山飞狐》,长白山实景拍摄,银装素裹,大气磅礴,吊打tvb的塑料瀑布。
    尤其迷恋程灵素,以至于后来的《雪花神剑》,为喜欢梅绛雪还是聂小凤苦恼不已。
    后来发现想多了。
    91版飞狐和94版《倚天屠龙记》,就“人生短短急个球啊,不醉不罢休……”那个,堪称台湾金庸剧的两大巅峰。
    当然回过头看,还是有不少毛病的。
    比如程灵素死的时候,胡斐抱着她说:“二妹,你还这么年轻,就为我牺牲了。”
    比如吃两个馒头就给人家十两金子,前后几十次出现的客栈,场景一模一样,老板一模一样,连店小二都没换过……
    《飞狐外传》讲胡斐少年时的故事,《雪山飞狐》讲胡一刀和胡斐成熟之后的故事。
    结尾还留了个关子,胡斐要砍苗人凤,这刀是砍还是没砍啊?
    他迷茫了……
    你迷茫个粑粑啊!剧本这么写,得让人喷死。
    许非现在就是把两部小说融合到一起,再来个圆满结局。
    说实在的,他觉着自己那点底子,快被胡同掏干净了,下部戏肯定要换风格,何况还有现成的饼。
    按正常发展,台湾三大制作人之一的周游,明年会提出跟大陆合作拍戏的计划。他打算早点提出来,剧本先写好,尽量多争取一些话语权。
    主导是不可能的,一个是经费,肯定湾湾出大头。第二是技术设备,也肯定人家先进。
    这边能提供的,无非场地和人手。但还必须得拍,特别“两岸三地演员首度合作”这个气势,一定要有。
    如此规模庞大,政治正确,促进交流的影视作品……别人攒不出来,我能。
    这叫资本。
    ……
    8月2日,晨。
    于佳佳带着摄影记者早早赶到大菊胡同,这片她来过,正是《胡同人家》的拍摄地,好像在,在……
    她站在门前惊奇。
    没记错的话,26号应是那大杂院,现在门锁着。旁边的院子却敞开,新换的铁门,甚至还带点漆味。
    于佳佳进去就一惊。
    门口靠墙围了一圈篱笆,种了些花花草草,碎石甬路略窄,走几步豁然开朗。敞亮亮的大院,小屋子全扒了,数间大屋窗明几净,里面铺的都是瓷砖。
    一角还搭了个大遮阳棚,摆着几套桌椅,桌上全是水果饮料各式点心。最里边有个月亮门,通往隔壁的大杂院。那院子倒没拾掇,保留着片场格局。
    许非正带着几个京台的朋友忙活,招呼道:“来这么早?九点才开始呢。”
    “你打算干嘛啊?”
    “这以后就是我一据点,有什么小活动应该都在这里搞,多关注关注。”
    “不是,你什么时候装的啊?”
    “就最近,原本准备装住宅,后来有了新想法,这都是扒了重装的。”
    艹!
    于佳佳爆粗,狗大户!
    等了一会,别家记者也来了,到八点半左右,院门口已经堵住。没有老的,全是中青年,数量远超二十,但非常自觉,门开着都不进。
    许非过去,扒着门框开始聊,“我就找二十个,你们这么多人干嘛啊?”
    “凑热闹还不行啊,我们不进。”
    “就是,我陪朋友来的。”
    “哟,那我们还招待茶水点心呢,你们就在外面看着?”
    “我带饭盒了!”
    一个女学生样的妹子,真掏出铝饭盒晃了晃,惹得一阵哄笑。
    这里头有的见过面,大部分没见过,但感觉特熟,不客套。因为他的剧本和文章,就给人一种随意不羁的感觉。
    何况本人也真逗。
    许非瞧人越来越多,影响交通,索性道:“先进来吧,凭证拿好啊!虽然我不忍心,但做事得公正,一会给你们发汽水,找个阴凉地方慢慢等。”
    于是排队检票,来了十九个。
    众人进院,先奔隔壁,活生生的胡同片场。那屋子,那井,尤其那俩树桩子,每人都要过去坐一坐。
    带照相机的拍照,还帮别人拍,完了留下地址,简简单单就成了朋友。
    约莫九点钟,在最大的一间屋子里,活动开始。
    摆了好多座椅,最前面有桌子,许非和于佳佳坐在后面,道:“还剩一个,先不等了,咱们开始。
    我先说说这本书,这是新年茶话会的时候,也请了观众座谈联欢,讲了些东西。然后于大记者,就我旁边这位,说你既然有这么多想法,为嘛不出本书呢?
    我一听这好事得干啊!所以就联系出版社,出版社让我在报纸上试试水,才有了那十篇文章。
    至于这个交流会,主要是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