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七十一章 君臣之议
    “有甚么想法,不妨直说。”李世民感觉到李诚话里有话,便直接问了起来。
    “陛下英明神武,这等事情还要做臣子的明说么?”果然是李诚啊,看起来是在拍马屁,实际上就是在讨价还价,要我说?真的要我说么?还是要我说呢?
    李世民抽了抽嘴角,竖子,这是在报仇啊。高昌一战,他没捞着好处。
    “朕可是把侯君集和薛万均都放了,怎么,还嫌好处不够多么?”李世民开始还有点生气,但是很快就觉得好笑。这家伙,总归还是个年轻人啊,别看他外表老成的,有时候做的事情,让人想发笑。
    “侯君集和薛万均,那是臣在帮陛下纠正错误。他们又不傻,真正感激的是陛下,又不是微臣。”李诚歪歪嘴,一副欲求不满的样子。
    李世民看出来了,跟这家伙生气没必要,不紧不慢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好茶,回头让人再送一点来,上次送的都不够喝。”
    “陛下,做人要厚道,微臣送的茶叶,您拿来赏赐给其他臣子,喝完了还找微臣要,这就过分了。”天底下敢当面吐槽李世民的,也就这么一号了。偏偏李世民还就是不生气,为啥啊?很简单,别的臣子面对李世民,那都是戴着面具的。
    像李诚这种属于基本上快绝种的奇葩。一点茶叶而已,换成别的臣子,那真是巴不得天天给皇帝送,好在皇帝跟前晃悠,让皇帝记住自己,有机会就提拔一下。能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对于一般的臣子来说,那是太重要了。
    假设你是个人才,每天能在领导面前晃悠那种,当你做出成绩的时候,领导就会说:xx不错嘛,平时看着就挺能干的。然后领导心里印象加深了,下次有提拔机会的时候,领导就会说:xx一贯表现优秀,这个我是知道的。应该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嘛。
    如果领导不认识你,做出成绩来了,领导也就是表扬一句:不错,继续努力。转头事情忙起来,可能就会忘记你了。这就是事前没印象,时候忘的快。这也是很多能干的人,因为就知道埋头做事,却不能被领导赏识提拔的原因了。
    所以说呢,在唐朝,天子近臣的地位,那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求的东西。这些道理呢,李世民也很清楚,也不打算改变。用人嘛,当然用我熟悉了解的人。很简单的道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算是精力再旺盛的人,也不可能记住每一个下属。
    李诚看起来不在皇帝的身边干活,实际上也是天子近臣的范畴,而且还是很近的那种。不过李诚成为近臣的方式,与一般的臣子不一样。开始是李靖的推荐,后来是接二连三的搞事情,还都是大事好事。
    这么说吧,李诚这个近臣呢,其实不像一个臣子,反倒像是李二的亲戚晚辈。这就不简单了!而且还是那种比较亲近的晚辈,这就更不简单了。一般的晚辈,就算是李世民的儿子,敢这么随口吐槽么?
    天子都是孤家寡人,但本质上还是个人,人有其社会性,需要得到同类的认同,这点在皇帝的位子上很容易得到。但是另外一种东西,也是人的必须品,那就是亲情友情。这两样东西,对于皇帝来说就是稀缺品了。
    李诚这种在李世民看来完全心理不设防的言行,对于皇帝来说就更为珍稀了。
    “少废话,朕就是要喝你家的茶叶,你不送,朕就派人去取。”李世民也不讲理了,讲道理没意义,重点是特么的讲不过这小子,这小子一肚子的歪理。
    “你是皇帝你说了算!”李诚歪歪嘴的样子,李世民很想一脚把他踹飞。想想还是忍了,没事看这小子吃瘪,还是很愉快的。
    “哼哼,三国之事,赶紧说说你的想法,朕的时间很宝贵。”李世民悻悻的开口。
    李诚看看四周,没有别人,只有一个徐慧在一旁似乎隐形了。心道,看来陛下最近独宠徐慧,可以坐实了。这地方是李世民的书房,平时批阅奏折的地方,只有徐慧一个人,啧啧。
    李世民可不年轻了,典型的老牛吃嫩草。嗯嗯,老夫聊发少年狂。可不是老夫么?李世民的鬓角白发可见,这皇帝当的不轻松啊。
    “陛下,其实三国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大唐周边的小国。顺从还是不顺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唐国力始终强盛,军威不可阻挡。”李诚缓缓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生怕李世民不接受。这年月,做天可汗还是要有“德”的。
    “朕不用你来教。”李世民觉得这就是废话,很不爽的怼了过来。
    “陛下,臣没打算教育陛下,臣只是想说,三国之间的矛盾,大唐不用多插手,让他们去闹就是了。到时候,看看怎么处置对大唐有利,那就怎么处置。听话的,给根骨头,不听话的,一棒子敲过去。”李诚总算是说完了。
    李世民瞪眼道:“竖子,这话不怕被御史听了,弹劾汝为佞臣,蛊惑君上行无得之举耶?”
    “陛下,不管是那个臣子弹劾微臣,陛下就让他去高句丽教化蛮夷便是。”李诚一句话把李世民给说乐了,竖子,太缺德了。大唐的臣子中,确实有一些读书把脑子读傻的。不过总体上来说,这种书呆子还是少数。
    毕竟在这个时代,不断的开拓进取,不断的想歪扩张,炫耀武力,才是大唐风气的主流。
    “嗯,朕回头跟诸相商议一二,看看如何处置。你回吧,有什么好的想法,来跟朕讲。”李世民明白李诚的意思了,三国怎么打都没事,大唐的利益不受损就行。而且大唐要做裁判,他们的是非对错,大唐说了算。
    李诚正要告退呢,李世民抬手招呼:“等等,新罗百济倒也罢了,高句丽,不好办啊。”
    “陛下,高句丽如不肯从,则令幽州总管,以轻骑扰边,再搞几次操演,令可禁绝起商路,驱逐其使臣。以彰显大唐之威严。”这一套李诚在新闻里看的多了,没看见现代的半岛局势,动不动就联合军演么?
    大国外交,最终还是为了国家利益服务。做老大的,就是要刚猛,事情的发展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大唐现在的地位,就是现代的灯塔国一般。不过因为交通和距离的因素,缩小到了东亚的范畴内。
    “朕知道了,高昌之事,朝廷欲设安西都护府,侯君集谏言,归还焉耆被高昌掠夺的土地人口及牛羊。自成亲历此战,有何看法?”李世民把话兜了回来,不想再谈半岛三国了。
    “陛下,按照臣的意思,焉耆那边,归还牛羊,再拨一点粮食就可以了。土地和人口,大唐也是缺的。尤其是在高昌,那边的人口可不密集啊。”李诚想了想,还是说了真话。
    其实李诚心里很明白,李世民同意了侯君集的意见。
    “此言明日在大殿上说吧。”李世民露出戏谑的表情,仿佛看见李诚明天在大殿上被群臣集火的场面,好刺激。
    “呵呵,臣担心焉耆使者要哭晕在大殿上,臣就不做这个恶人了。”李诚很果断的放弃了抗争,这应该是朝廷上下君臣之间,达成共识的事情。自己一个人,还是算了吧。
    李诚再次告辞离开,李世民叹息一声,起身背手在书房里踱步。李诚的建议,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难的是朝廷内部,总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在半岛的问题上。
    高句丽不是高昌,完全是两个概念。高句丽很强,这点隋炀帝已经证明过了。朝廷内部,对于高句丽的态度,存在着分歧。历史久有征高句丽之心,却一直没提出来。就是因为反对的力量太大。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魏征。
    李世民悠悠叹息一声,现在还不是时机,至少眼下更要紧的事情,不是高句丽。
    回到家里的李诚,迎面见着的是崔媛媛,手里拿个本本递过来:“有人送来了厚礼。”
    李诚接过本本看一眼,新罗使者朴正勇,送来了一份“土产”,百济使者,也送了一份土产,唯独高句丽没有送礼。真不会做人。礼单附拜帖。
    关于高昌的后续事宜,次日的朝会上,终于有了个结果。长孙武及“倡议”下,大臣纷纷附和,李世民最后拍板,以浮图城为庭州,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乔师望为第一任都护。
    至于鞠智盛,则被李世民拜为左武卫将军,爵金城郡公。什么意思呢?安心呆在长安,一辈子夹着尾巴做人到死吧。唐朝第一次对西域露出了野心。
    李诚当然是没上朝的,在家里睡觉呢,这不是还在假期么?早晨起来,那边估计都散朝了,蹲在门槛上捧着大碗喝粥。立秋过了,天气还是那么热,但是夜里凉爽了一些。
    这个时代平均气温偏高一些,对于农耕文明来说,算是个好消息吧。不像明朝,小冰河时期。如果不是小冰河时期,明朝的国运还会坚持一段。
    自然气候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太重要了。明朝那种冬天,真的能冻死一片一片的。
    “媛媛,派人去通知一下,今天我的在家,想来拜访的就来吧。”李诚指的自然是朴正勇和沙罗,人家送的东西可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