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12章 镇国太子
    李恪的奏疏到达京都三日后,雍帝突然下旨:
    “……皇太子李恪,既灭逆顽,又正道统,有大功于国,册封为镇国皇太子,常驻花城,平靖海疆……”
    这道旨意丢在刚刚平静下来的京都城中,不啻于晴天霹雳一般,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被这个消息炸的不轻。
    不过,对于这个消息,京都城内外的表现却又各不相同。
    那些前段时间在股市中吃了大亏的世家大族中,少不得有人幸灾乐祸,而后斩钉截铁的断言:
    “此父子相残之始也!”
    普通的市井百姓考虑的没那么多,反倒是大多都为太子殿下高兴,一则是因为广南大捷让大家心生自豪,二则是随着股市的发展,京都城内比之以往更加兴盛,百姓们的营生也受到了有利的影响。
    更让大家高兴的是,册封李恪为镇国太子的圣旨刚下,东宫立即传来消息:
    “为了庆贺太子殿下殊荣加身,太子殿下决定按照往年的夏秋两税额度,东宫将在来年为天下农人承担其中一半的赋税。
    去年朝廷岁入为白银四百六十万两,东宫将在十日内向户部押解白银二百三十万两。
    若有不足部分,东宫将在夏秋两季缴税时期补足。”
    比起“镇国太子”的封号,太子殿下为九州万民担起半税的重任更加震撼人心。
    不仅仅是宫中,就连朝堂上都为之失声。
    反倒是民间欢声一片,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人群,不管是京都城外的农人,还是市井中的百姓,人人都对太子殿下的大手笔赞不绝口。
    更有些上了年纪的农人,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嚎啕大哭的向北叩首。
    等到被人提醒太子殿下现在在南方之后,这些老农又毫不犹豫的转身,对着南方结结实实的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当然了,免税也不是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好事。
    比如禁宫内的雍帝有没忍住,再次打死了两个倒霉的小内侍。
    宫内对此事讳莫如深,没有人敢到处乱说,生恐惹祸上身,但是神奇的事,这件事当晚就传遍了京都城。
    除了雍帝之外,各个衙门里也有一大群人对免税的事情十分不满。
    尤其是负责收税的户科书吏、衙役、白役,甚至是各衙门的大老爷们,都对此抱有强烈的不满态度。
    他们当面不敢非议太子这等冠绝古今的仁德之举,私底下的牢骚和抱怨却是沸反盈天。
    反倒是些衙门里的老吏对此丝毫不以为意,反而心底下鄙视新鲜出炉的镇国太子:
    要免税,问过我们没有?
    朝廷收多少是朝廷的事,我们该收多少还是收多少,至于多出来的部分,哈哈哈,那就感谢太子殿下发银子给我们大家发财了。
    对于太子殿下的财力,那是世所共知,有目共睹的,大家都不怀疑太子殿下有这个代天下农人缴其半税的能力。
    但这些好处到底被谁得了去,那就不是太子殿下能控制的了的了。
    哪怕是前无古人的镇国太子也不行!
    ……
    对于这种情形,李恪并不是毫无预料。
    在这个交通蔽塞的年代,想要完全杜绝此类贪腐是绝对不可能的,李恪也不会天真到做此打算。
    不过只要物统局调查到的,李恪就会毫不迟疑的进行严厉而残酷的打击——正好沅水三郡缺人缺的厉害,到时候把人直接流放一万里,丢三郡来做免费的劳动力就好。
    虽然这种不如意处会有很多,李恪也早有心理准备,但他还是要这样做。
    除了收买人心刷声望之外,李恪更多的是想向这个时代的人做个启蒙,他要告诉这个时代的人,除了营田之外,还有大把的取利之处。
    只要能有那么一批人,能够从李恪“代缴两税”的大手笔中受到启发,从封建的农奴式生产方式向前跨越一步,李恪就觉得自己这两百多万两银子不亏。
    再则说来,来自后世的李恪深知市场经济的厉害之处。
    可按照这个时代,那些土地所有者们的德行,简直是恨不得把劳动者手里最后一颗粮食都巧取豪夺到自己的仓库里去。
    哪怕这些粮食很多到最后都无法变现,出现陈腐发霉的情况也在所不惜。
    李恪的眼光却与他们完全不同,数以千万计被压迫的农人,但凡有那么百分之一能够从这“代缴两税”中获益,那也是对底层市场的一次巨大推动。
    或许这些人暂时还不是李恪的市场终端消费者,但李恪相信,这些收益人迟早会加入到他的市场当中来。
    事实上,很多大雍人都是因为这一次的代缴两税,才对李恪这个太子死心塌地,连带着后续的许多事务都变得畅通无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