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9节
    沈羲和点了下头,“赐婚的旨意最好,别的我就不求了。”
    宋昭清也别无所求,给点赏赐意思意思得了,“祝兄,赏赐都是什么赏赐?你跟我说说,我心里好有个谱儿。”
    祝修远:“都是规制内的东西,银子,布料,笔墨纸砚,还有摆饰首饰之类。”
    算不上多贵重,但有宫内刻印。
    宋昭清有些失望,沈羲和倒是挺高兴的,这些可以拿回去,给顾筱做新衣裳。
    祝修远又道:“年关六部会发年货,东西还不错。”
    发的是米面,油糖,茶酒,全是实在东西。
    盛京的年味比别处要重,各家夫人小姐要置办新衣裳新首饰,各府也要置办年货,街上都喜气洋洋的。
    食肆每日客人不少,生蚝日日有送,每天送五百斤,差不多全能卖光。
    到了十二月中旬,天就更冷了,食客吃着饭,不止一次提起,要是有烧酒就更好了。
    盛京城有酒坊,顾筱去看过,里面有竹叶青,汾酒,女儿红,还有烈一点的烧酒。
    就是没她想要的啤酒。
    顾筱想让沈大娃去南方看看,能不能找到口味相近的酒。
    顾筱也是怕卖烧酒烈酒出事,本来安安稳稳的小食肆,再出一群酒鬼出来,那就不美了。
    当然也有自带酒水的,拿个酒葫芦,浅酌一两杯,误不了事儿。
    临近年关,陈氏又开始念叨沈大娃了,“出去心都野了,哪儿还记得自己还有个娘,过年还不回来,等他回来了我非……”
    李氏道:“大嫂,大娃出去干正事去了,哪儿能这么快回来,他是个念家的孩子,过年前肯定能回来。”
    “谁知道,就不应该答应他出去。”
    二娃进来端菜,“大哥出去挺好的,男子汉不就该出去闯荡,顶天立地吗。”
    陈氏板起脸,“你别和你大哥学。”
    沈二娃瘪瘪嘴,端着菜就出去了。
    十二月的天极寒,送了菜沈二娃就坐在柜台后面记账。
    谁来了就看是哪桌,然后把账结了。
    柜台前站了一人,沈二娃翻开账本,等了一会儿不见人说话啊,“客官是哪桌的?”
    “哪桌……连你哥我都不认识了?”
    沈二娃猛地抬起头,面前的人戴着棕色的兔毛帽子,浓眉大眼,脸冻得发红,咧嘴露出一口白牙。
    身上的衣服不是走时穿的那身,但确确实实是他亲大哥。
    “大哥你回来了!”
    沈大娃摸了摸二娃的脑袋,“回来过年,外头有东西,快给搬进来。”
    二娃使劲点点头,“我喊二叔去。”
    二娃一声把家里人都喊出来了,“娘,二婶儿,我大哥回来了!”
    陈氏擦干净手从厨房出来,远远看着沈大娃,眼圈一下就红了,“还知道回来……”
    二娃看他娘还哭了,伸手拍拍陈氏的肩膀,道:“大哥说带东西回来了,二叔,快来帮忙。”
    陈氏摸摸眼睛,“带东西,啥东西呐……”
    外头冷风萧瑟,吹的人骨头缝里冒凉气,沈大娃冲陈氏笑笑,“娘,我带回来不少海鲜,正好过年吃。”
    沈大娃把东西从马车搬出来,好几麻袋,沉甸甸的,陈氏他们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一头雾水地跟着把东西搬进去。
    大冷天,东西冻得邦邦硬,好几个麻袋,沈大娃力气大,动作麻溜的很,搬完东西又和车夫寒暄几句,把人送走。
    陈氏回屋把袋子打开,里面全是瞪着眼睛的鱼。
    长的扁的,银色的黄色的,全是没见过的。
    沈大娃抱着一个小匣子进来,“这是我从那边带过来的特产,蒸着吃炖着吃都行,那个长的,裹面糊炸着吃可好吃了。”
    沈大娃又问:“小婶呢?我有东西给她。”
    陈氏看着一地的冻鱼发愁,这么多,可怎么吃,“你小婶在那院,你要是急就先过去,顺便把东西带过去。”
    大娃点点头,他正好有事和顾筱说。
    沈大娃又租了辆马车,吭哧吭哧把东西运到沈宅。
    周氏看着四大袋海货,不由问:“咋带回来这么多。”
    “天冷坏不了,能吃好久,这是给小婶带的东西。”大娃看看周氏,想了想又补充一句,“奶,这些鱼没花钱。”
    顾筱愣了一下,周氏看着长孙,她觉得才两个月没见,人就长大了,像个大人了,“啥叫没花钱?”
    大娃挠挠头,深吸一口气,“就是没花钱,等我娘他们回来了,我和你们细说吧。”
    大娃还挺高兴的,“算了,还是现在说吧,我有点忍不住了。”
    沈大娃去了抚宁之后,先谈好生蚝生意,约定每日送五百斤,一斤十文钱。
    周氏就给了他十两银子,本钱路费,也就够一日送的。
    幸好顾筱还给了他六十两,沈大娃总不能写信要钱,所以就先挪用了一部分。
    六十两银子也不够,出门在外,沈大娃才知道花钱多,几十两银子看着多,可花着少,做生意要本钱。
    要是再这么花下去,沈大娃连回来的盘缠都没有。
    后来他见村里人捕鱼卖鱼,一斤鱼才几文钱,索性做起了倒卖海货的生意。
    本钱是从顾筱这里借的,第一次他运了六百多斤海鱼去县城里卖,抛去来回的路费,总共赚了八两银子。
    八两银子虽然不多,但那是沈大娃自己赚的第一笔钱。
    后来就从村里买鱼,往周边县城省城送,还往南方送。
    卖一斤鱼赚十几二十文,沈诚卖的多,赚的也就多了。
    他这回是从南边回来,剩下的几袋子直接当年货。
    现在天实在太冷了,也没人下海挖生蚝,得来年开春了,二月份再挖。
    不过村里人还捕鱼,养家糊口也是不易。
    沈大娃准备在家里待到十五,然后再出去。
    周氏听的啧啧称奇,心道我大孙子出息了,“不错,能赚钱了!”
    大娃嘿嘿笑了两声,“我也是撞运气,那个村子小,卖鱼得去县城卖,周边还有好几个这样的村子。”
    “奶,总共送了三十二天的生蚝,算上路费这些天花了一百八十两,我临走前您给了我十两银子,所以还得再给我一百七十两。”沈大娃说这话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
    周氏点点头,她当长辈的,哪儿能让孙子白掏钱,再说了,都说了赚的钱交一半,谁都一样。
    周氏取了一百七十两给大娃。
    沈大娃又道:“然后我赚了一百八十两,交一半,再给您九十两银子。”
    沈大娃给周氏一张五十两的银票,还有四张十两的。
    他手上还剩八十两,剩下的就是顾筱的账了。
    木匣子里都是珍珠,村里有养珠人,也有下海捡的,珍珠多是白色,也有淡粉淡紫的。
    珍珠要贵的多,像粉色的紫色的一颗就要一两银子,这匣子珍珠总共一百三十七颗,要五十两银子。
    贝壳只花了几百文,这回还带了珍珠贝壳回来,是村里人送的,没要钱。
    大娃也就财大气粗地把零头抹了,他还得给顾筱十两银子。
    沈大娃在外面吃住都要钱,忙活两个多月,手里还有七十两呢。
    沈大娃心里美滋滋的,把麻袋里的鱼弄出来,这些鱼别人弄他不放心。
    “小婶儿,泡化了就能做,也不怎么腥,清蒸淋点热油,特别香。”沈大娃说的口水直流,“咱们晚上吃嘛。”
    顾筱看有带鱼黄花鱼,还有扁扁的叫不出名字的,“那就晚上吃,给大嫂他们留着。”
    大娃:“小婶你就随便做,怎么做我都吃。”
    沈大娃累了一路,手冷脚冷,他回屋梳洗收拾,顾筱把珍珠贝壳放回去,泡了几天。几条带鱼和几条黄花鱼。
    沈大郎在家,收拾鱼的活自然轮不到顾筱,她想了想,带鱼炸着吃,黄花鱼清蒸,海鲜海鲜,吃的就是一个鲜字。
    剩下的鱼,还装进麻袋里,就放在厨房屋檐下边。
    收拾好的带鱼切段儿,用盐葱姜蒜腌制半个时辰,再裹上鸡蛋面粉调好的面糊下油锅炸。
    带鱼段炸成金黄色,闻着又香又鲜。
    黄花鱼一条清蒸,一条大锅红烧,几条小鱼仔裹上面糊过油炸,直把鱼骨头也炸酥了。
    炸好的鱼三丫吃了一条,先吃鱼尾巴,咸咸的酥酥的,鱼骨头也能嚼动,里面的鱼肉一丝一丝的,有点干,还很嫩。
    “小婶儿,这个好好吃呀。”三丫举着炸黄花鱼到顾筱嘴边,“小婶儿也吃。”
    顾筱弯腰咬了一口,炸的东西的确好吃,“炸带鱼让奶奶喂你,一会儿你小叔回来就能开饭了。”
    除了鱼还有排骨汤,炖鱼锅边还贴了玉米饼,一个素菜是白菜炒豆片,里面放了牛肉辣椒酱,不仅入味,颜色还好看。
    顾筱把排骨和鱼留出一半,剩下的端上桌,等沈羲和回来开饭。
    因为大娃回来,还特意开了一罐黄桃罐头,大冬天吃冰凉凉的东西,好吃还解腻。
    这人一向是报喜不报忧,沈大娃在外面能吃到什么好东西,等沈羲和回来他就埋头大口吃饭。
    这里面他最喜欢的就是炸带鱼,把两边的刺咬掉,然后再吃中间的肉,最后剩一排整整齐齐的刺。
    清蒸黄花鱼有淡淡的姜味,剩下就是鱼鲜味,夹一口一点刺都没有,全是白嫩嫩的鱼肉,吃着极其过瘾。
    红烧的就增了不少调料味,也好吃。
    沈大娃这顿吃了三个玉米饼,三碗米饭,周氏一直让他多吃点多吃点,要不是真吃不下了,周氏还得给他再盛一碗。
    沈羲和吃的比往常多,海鱼比河鱼刺少,也更鲜嫩,滋味是不一样的。
    周氏也觉得好吃,一想房檐下面还有不少冻鱼,心里都欢喜,今年过年连鱼都不用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