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15府北(三)
    在徐珲部向西而动的同时,作为赵营的另一把尖刀,覃进孝也带着左营向南方挺进,韩衮部下的孟敖曹带着五百马军负责策应。
    与主要作牵制试探汉中府官军动静的徐珲部不同,赵当世给覃进孝与孟敖曹派下的任务就是搜寻小红狼主力,主动发动实质性的进攻。只可惜,小红狼蓄谋已久,屡屡避开了覃进孝的锋芒。以至于覃进孝与孟敖曹两部越追越远,都到了远离府城的东南方的西乡县境内。
    纵然汉中官军消极,小红狼也一味避而不战,但出于谨慎的考虑,赵当世不愿使自己的兵马过于分散,正欲给覃进孝发出收兵之令,不想那边的军报不期而至。
    头一道军报,一般都是汇报大略情况的。这道不出惯例,很简洁,短短九个字——“荞麦山遇狼,战,力败之”。
    军报虽短,却使赵当世大为振奋。自从在西安南部吸收了许多人马后,赵当世对于自家兵士战斗力的评估一直不确定。一年未见,赵营能脱胎换骨,小红狼未必就不会卧薪尝胆。好在这一场胜仗的到来,及时打消了赵当世长久以来的忧虑。
    解决郭虎头一事暂时想不出法子,赵当世也不会逼大伙儿苦绞脑汁。就借着这个由头将讨论的议题转到了东南方面。
    徐珲十分稳健,即便是手下爱将受困,这时候还是抛却愁肠,振作精神参与到西南军务的讨论中。他认为,覃进孝过于突前,悬师深入,不是好事,侧翼已经暴露太多。击败小红狼,敌军胆气已丧,应该见好就收,果断召他回来。
    穆公淳则持相反意见。他新来赵营,急于表现,也不管徐珲在军中的地位,直截了当就表示覃进孝好不容易挫败敌锋,不说继续追击,至少西乡县西面要趁着此刻完全掌握下来。只要占了东南的西乡县,加上现在徐珲部驻扎的城固县在北面,完全可以从北、东逐步向中间蚕食。西面是官军重兵集结的汉中府,南面又是险峻的大巴山,小红狼部插翅难飞。当然了,西乡、城固两县的县城还在官军手里,不过和汉中府一样,他们只会坐守,不足为虑。
    徐珲之言为老成持重之策,以此行之,安全保险;穆公淳之言偏于激进,但并非妄想,只要成功,收获必巨。
    比起侯大贵,徐珲的脾气内敛许多,自不会一言不合就开始破口大骂。而穆公淳说到底在营中基础尚浅,也不敢对高级军将穷追猛打。所以两人提出意见后,不再做声,都把视线转向了赵当世,让他做出判断。
    两个提议各有利弊,赵当世短时间也拿不定主意。过了不久,帐外军报又至,赵当世放下讨论,急召兵士入内通报。
    这一道军报也是覃进孝传来的,内容比起头前,详实不少。覃进孝与孟敖曹进入西乡县后,其实也萌生了退意。只是在找到几个被小红狼等抛弃的营盘后,孟敖曹判断其众应当是新近离开,不会距离太远。因此,他向覃进孝建议,将左营向东北面转移,作出后撤的迹象,自己则率五百马军北上,然后突然折返。
    小红狼部探知覃进孝的动作,的确以为他是想退回北面。考虑到汉中方面官军的压力,小红狼等也着实不敢向西退得太多,是以偷偷摸摸,卷土重回。孟敖曹抓住机会,率马军突然而至,在荞麦山一带牵制住了小红狼。小红狼已感觉不妙,想要抽身,不过覃进孝及时掩军回攻,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小红狼再次遁走,现在覃、孟二人正驻扎在荞麦山等候进一步的消息,至于具体的战损缴获等,还需要接下里的清点。
    东南战情紧急,覃进孝与孟敖曹虽说新胜,毕竟人少。若听了徐珲的,就得快速将他俩召回;若行穆公淳之策,也得尽快抽调兵马支援。不论这两项选择哪一个,都迫在眉睫,否则一旦小红狼缓过神,凭借兵力优势吃掉了覃、孟,那可就坐失良机,欲哭无泪了。
    郭虎头的事未了,新的难题又迎面而来,赵当世实在有些郁闷。正在此时,覃奇功开口说道:“东南之胜,岂非天助都使解救郭把总?”
    赵当世一愣,听出他话里有玄机,俄而忙问:“青庵所言何意?”作为赵营的头号谋主,覃奇功或许比不上穆公淳诡计迭出,然而他有一个大好处,就是稳当。只要他开了口,那么说出来的主意一定是十拿九稳的。
    覃奇功笑道:“现有两难,本孤立无联,只能逐个击破,然而东南既胜,则此两难串于一处,迎刃可解!”
    赵当世豁然起身,惊问:“还有此事?快快说来!”
    徐珲等人闻言,亦是面流讶色,伸长了脖子。穆公淳则阴着脸,冷眼旁观。
    覃奇功不卖关子,先分析情况:“目前郭把总陷于敌手,要安全救他出来,以华清郡主易之最为妥当。然而华清郡主乃和隋之珍,咱们侥幸获得,不拿她做些文章实在可惜,所以以人换人,难称佳计。”
    这时穆公淳幽幽飘来一句:“郭把总为军中栋梁,人才难得。若是急功近利,抓着小利不放才是下策。”
    覃奇功并没有在意穆公淳话里行间的酸味,对着赵当世道:“以兵强夺,为下策;以郡主交换,为中策;而另辟蹊径,将武大定收入麾下,不但可救回郭把总,还能丰我羽翼,乃上策!”
    此言一出,满帐皆惊,赵当世愕然道:“你的意思是招降武大定?”
    覃奇功目光炯炯,颔首而言:“正是。武大定为人反复,堪称当世吕布,综合其人过往,很难相信他会真心实意侍奉小红狼这么个土寇。若说前番他还心存侥幸,那么这次覃、孟力挫小红狼等,必令他不得不多加考虑。”
    见赵当世沉思不语,覃奇功进一步道:“徐千总言,明日武大定会再派人来交涉,莫若派一舌辩之士随之返回,对其晓以利害。属下相信,武大定能混迹这么多年而不败亡,也绝非鼠目寸光之辈。劝之来归的可能极大!”末了再道,“若此计不行,再行换人之策未为晚也。”
    徐珲听罢,出声赞同道:“参军之言可以一试。若真的成了,是再好不过。”他为人谨慎,但并非没有眼光,似这种无本万利的事,有什么么理由不做?
    赵当世还是没作声。他之所以犹豫,是考虑到了徐珲未曾想到的方面。对于徐珲,份内职责就是为主帅征战,只要能达到目的,过程不重要。但赵当世和他不同,想得更多。覃奇功之言听上去美妙,做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首当其中就是要找一个论士替赵营出使。这此出使不同以往,要求此论士不但得能言善辩,而且还要胆勇过人。毕竟现在只是口头猜测,真到了孤身入敌营的当口,谁也无法保证武大定会是如何抉择。空有满腹经纶,临阵却吓得肝胆俱裂,这样的表现是绝对无法说动武大定来归的。
    而赵营目前儒生不多,能稍微和智勇兼备搭上边的更是凤毛麟角。赵当世惜才如金,不太想把优秀的人才置于险地。
    他正犯难,覃奇功洪声振袖道:“都使,属下愿意明日一行,必说得武大定来归!”
    赵当世几乎是立刻回绝:“不可,青庵如我臂膀,使你履险,我心难安!”
    覃奇功再请道:“都使放心,没有十足把握,属下绝不敢请命。”
    赵当世只是摇头,全无应允之意。目光无意间掠到穆公淳那里,却见他此刻低着个脑袋,脸上半黑半红。说起来,他不负巧舌如簧之名,而且新来投靠,要表现这是最好的时机,就如在施州卫覃奇功主动担任使者一样,很快就能在赵当世面前确立自己的地位。但他却实在没那个胆量,他是惜命之人,功名没了可以再取,性命丢了那就再找不回了。所以,此时此刻,他不敢面对赵当世热切的目光。
    对方没反应,赵当世有些失望,就在这时,另一端人声乍起:“小生愿去!”
    急目看去,竟是刘孝竑。
    他会决意接下这个使命,说奇怪,其实也不奇怪。
    最早被裹挟进赵营,他半是悲愤,半是痛苦,心里更是恨透了玩弄手段的赵当世。读了二十多年的礼义经典,君君臣臣的观念早已深入他骨髓。落入贼手,就如落入污秽,将令他一生都蒙受难以洗刷的污点与耻辱。原本甲科正途的愿景化为乌有,前路瞬成齑粉。他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自处,而且心里害怕在旁人眼里他是不是早已成了为贼卖命的欺宗灭祖之人。若非偃立成极力劝阻,重压与自责下他恐怕早已自裁。
    所以最开始他完全不愿意与赵营有着半点瓜葛。没了求死的欲望,他冷眼旁观,想要见证这样一个凶残罪恶的流寇团体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结果,出乎他的意料,赵营在赵当世的带领下居然于官军的四面剿杀下连战连捷,一路发展壮大。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放在赵营身上,完全失去了效力。
    苍天无眼,欺良助恶!
    赵营越强,刘孝竑就越愤怒。到后来,他萌生出暗地里给赵营搞破坏的想法。哪料营中人对他的脾气早有了解,一个个避之不及,想找个人聊聊天都不太可能,更别提什么离间拉拢了。而赵当世似乎也瞧出他的心思,完全不委任实务。所以闹到最后,他才悲惨的发现自己是有心无力,弱小得像一只尘土里的蝼蚁。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激烈的情绪慢慢消了下去,以至完全对前途失去了希望,几乎成了一个麻木的人。每天就是按部就班地吃饭、睡觉、排泄或是跟着部队茫然地转移。生就生,死就死,对他都无所谓了——直到赵当世给了他一个为军队立军纪的差事。
    起先,他认为赵当世不过是在哗众取宠。区区流寇,抢掠为业,搞这些条条框框完全是在沐猴而冠。但因实在是闲的慌,也不算助寇为虐,他就答应了。即便认定对方只是装模作样,认真的性格还是驱使着他全力以赴完成了军纪的初版。他审度自己洋洋洒洒写下的律令,无比骄傲,同时又一派傲然,想看看赵营的这些牛鬼蛇神会闹出什么样的笑话。
    偃立成与他交好,且在军中任职有机会接触外事,刘孝竑便通过他有意无意打听军纪的施行情况。但是,在听说赵当世为了推行军纪不遗余力甚至杀了几个军中宿老后,他震惊了,没想到,这个年轻的贼渠居然真的把这份军纪当成了一件要事来做。而后来陆陆续续又听说了赵营行军的纪律以及作战的原则,他才最终确信,自己的一番苦心,全然没有白费。
    有什么能比自己的才华受到他人认可来的欢欣快乐?
    刘孝竑早有才名,但也仅仅只限于在一帮高谈阔论的同学中流传。而这份军纪,却是让数以万计的兵士们遵守的典范。纵然他们都是贼寇,但能为这么多人所认可的激励,还是让刘孝竑备受鼓舞。尤其是后来他想到自己是在“劝恶从良”,虽处贼窝,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儒家的内涵与精髓,没有自甘堕落,辱没圣贤教诲,更是振奋。最后他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完全没了当初那种希望赵营败亡的想法。他没说出口,但心底里乾坤扭转,竟是开始隐隐期望赵营能越发壮大,在影响力扩大的层面上将自己的这一番心血也传播出去。
    有时候,人思想的转变只需要一个契机,而刘孝竑也借此重新对赵营进行了审视。不单对于赵营军将兵士,也对于它的领导者赵当世。最终,他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赵营有仁师气象。
    这倒不是说赵营已经脱离了流寇的本质。在没能自给自足前,剽掠是不可避免的。但刘孝竑曾经耳闻目见,深知赵营这种程度的自律不要说放在流寇中,就在官军中也属少见。就施州卫内各族各司互相攻伐,也多有大屠杀发生,而赵营盘据施州卫所那么多日子,最终离开,愣是没妄杀一个人,强烧一栋屋!
    刘孝竑开始疑惑,他不知道这种状态下的赵营改归于哪一类。站在官府的角度,他们自然是贼;但站在黎庶的角度,他们的作风甚至胜过大部分官军。即便现在赵营还是无法杜绝残忍恶行的发生,但刘孝竑不是出生在盛世天朝,而是就在动荡不安中长大,赵营的自律程度,已经很让他吃惊了。
    这些都是前因,真让他作出今晚这一出人意表决定的导‘火索则来自白日的所见。皂吏杀人掠财,流寇为民除害。官贼身份倒换,让他既感到荒唐,也感到愤慨,同时对赵营的规矩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在这个官不官,贼不贼的时代,他又怎能独善其身?想通了这一点,心头那个重压已久的包袱才终于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