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明宫小食光 第19节
    她的心亦如流云一般, 因方才皇后娘娘所言之事而动。
    一朝天子一朝臣, 女官与皇后亦是如此。更何况皇后娘娘年轻,身边得力的宫人不多,任谁都知道,她必定是要提拔自己人的。谁能成为自己人?每一个有抱负的女官都期望是自己。因此, 有许多女官都憋着一口气,希望能在皇后娘娘面前崭露头角, 获得重用, 最好是能成为皇后娘娘的心腹。
    单单就沈琼莲知道的, 就有去找周太皇太后说情的女官,也有找王太后门路的女官……总而言之,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银子洒得如流水, 就为在新皇后面前挣一份脸面。
    这个时候不出头, 什么时候能出头?
    托关系的人多了,下面没关系的女官可就慌神了,不是人人都有银子能够打点关系呀!
    人心惶惶。
    为了这事,谢尚仪还特地找过沈琼莲,怕她手头紧, 想借她一些银子,让她去打点。
    “这可是关键时期,你可不能甘于在他人之后。”
    这些都是谢尚仪多年来存的养老银子,她无儿无女,就指望这些银子安度晚年。沈琼莲哪里肯要,连忙谢绝:“这我不能收,尚仪大人也知道我的性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再说,我与张娘娘接触的不多,但也隐隐觉得,她并非是任用亲信之辈。这个时候没头苍蝇一般找门路,说不定会弄巧成拙。”
    话虽然这么说,可是沈琼莲心里仍打鼓。皇后娘娘到底年轻啊,若是周太皇太后与王太后当真倚老卖老,硬要她提拔一些女官,孝字当头,皇后娘娘也未必不会答应。
    直到今日这宫人试的安排一出,沈琼莲的一颗心才算是稳稳落下。
    皇后娘娘这是要唯才是举,以成绩选人。
    今日她既然已经放话出去,要提拔谁,不提拔谁,全看弘治元年的宫人试,而宫人试的成绩又白纸黑字摆在哪里,这样一来,什么门路都不好使。
    周围使银子托关系的女官脸色多多少少有些难看。沈琼莲立在众人之中,半点不慌张。论学才,她颇有些自负。
    沈琼莲出身江南沈家,乃是明初巨富沈万三的子孙。当年天下之财,有三分在沈家。虽说经历过抄家之难,到如今,沈家早不似从前的辉煌,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沈家藏书之丰厚,是一些寒门秀才毕生所未见过的。她自幼饱读诗书,苦读几十载,若是宫人试她都考不出头,那还不如拿块豆腐一头撞死。
    她心里正盘算着如何在闲暇时用功温书,才走了没几步,忽然听见许尚仪在后头叫她。
    沈琼莲快步走过去,谢尚仪语速很快,同她仔细叮嘱:“你方才也听清了,两个月后的宫人试,你一定要考中才行。”
    “尚仪放心,我自当拼尽全力。”
    谢尚仪见沈琼莲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笑了:“你呀,别大意失荆州才是。”
    她看一看四周,见无人盯着,向沈琼莲附耳过来,说:“许尚宫年纪大了,有告老还乡之心。等到宫人试之时,六尚之首的位置大概就空出来了。”
    许尚宫要告老还乡了?
    沈琼莲心里一惊,想想,也觉得合情理。六尚掌印女官大多都不年轻了,若是皇后娘娘恩准许尚宫还乡,那其他年老的掌印女官,多半也会乞骸骨。如此算下来,弘治元年,六尚女官的位置,真的会有大变动。
    她又叮嘱了两句,急匆匆返回坤宁宫去。
    大会开完开小会。方才皇后娘娘在大会上所言,多半是些场面话,私底下的小会才是重头戏。
    谢尚仪走进西暖阁,悄悄站入班列之中。
    能留下来的女官不多,全是各局掌印,肃穆站着,一言不发。
    因是冬日,坤宁宫西暖阁也换了装饰,宝座上铺着白色的貂皮,没有一丝杂色,瞧着很柔软。
    宝座左右立着两面大穿衣镜,将窗外的日色反射进室内,在金砖上投下淡淡的光晕。
    皇后娘娘进来,和颜悦色的赐座,又叫宫女斟茶送点心。直到每位女官手旁都有一盏热茶与一盘点心,皇后娘娘这才开口说话。
    “我年纪轻,许多事,还需诸位掌印女官多多提点。”
    众人都道不敢。
    谢尚仪心里暗自揣测,依这位侍长往日的所作所为看,怕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要布置下许多事情才好。
    她不由得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等着听吩咐。
    皇后娘娘笑吟吟地道:“本宫初次执掌宫务,实在毫无头绪,还诸位说一说如今在管些什么事。”
    女官们便自己手中执掌之事一一说了。
    后宫的事务,多且繁杂。几乎每一个掌印女官禀告时,都将自己所负责之事渲染得无比重要。
    张羡龄两手放在膝上,拨弄着深青色霞帔两侧的珍珠。等一众掌印女官都说完了,才悠悠道:“知道了。”
    她抬起眼眸,轻轻笑道:“还请许尚宫将宫人名录与后宫账目整理一番,稍后送到坤宁宫来。其他的事,都照旧例办。行了,下去歇着吧。”
    谢尚仪愣了一愣,以为自己听漏了什么。
    这……皇后娘娘怎么不按照常理出牌呢?
    其他掌印女官的反应,与谢尚仪大致相同。众人面面相觑,最后不约而同的,都将目光投向六尚之首许尚宫。
    许尚宫上前一步,弯着腰:“臣遵旨,娘娘若有旁的事情,只管吩咐。”
    张羡龄沉吟片刻,说:“旁的倒没什么事。对了,六尚局的藏书室,我今早已经让人又添了些书籍,你们记得提醒下别的女官,有空闲的时候,多读读书。”
    说完,她两手捧起茶盏,低头,喝了一小口甜奶茶。
    这是端茶送客的意思。
    见皇后娘娘当真没有再吩咐些什么的意思,一众女官方才行礼告退。
    人走完了,张羡龄立刻换下了燕居冠服。
    这燕居冠服虽然比翟衣凤冠轻上许多,但穿戴起来还是累人,张羡龄是一刻都不想多穿的。
    周姑姑服侍她换上轻便些的冬衣,鹅黄色缎面短袄,衣领处有一圈白绒绒的狐狸毛,这毛领是张羡龄特意吩咐尚功局的针线宫女做的,显得脸小,又可爱。
    周姑姑往日一向严肃,今日却难得有了些笑意。
    张羡龄都看在眼里,她知道周姑姑为什么高兴。大概周姑姑以为,她一接受宫务,就会大动干戈,励精图治。结果她竟然什么都没改,一律照旧,这便使周姑姑心安了。
    张羡龄笑着说:“周姑姑今日瞧着气色可真好。”
    周姑姑将拆下来的燕居冠稳稳当当放在桌上,回道:“娘娘今日办事很妥当。”
    “那当然。”张羡龄的语气略有些自豪,“我又不是莽撞人,刚刚当上皇后,接手宫务,连水有多深都不知道,就紧赶慢赶的要过河,那不是明摆着上去踩雷吗?”
    这些天来,每当她去向周太皇太后和王太后请安,耳朵里不知听了多少推荐人的话。这个说某某女官办事老练,可以重用。那个暗示某某女官可以接任某局掌印……烦不胜烦。
    张羡龄总是一脸憨厚的笑容,装傻充愣。
    好家伙,若真按照两位老娘娘的安排,六宫掌印女官都给包圆了,她以后再想做什么事,全都得受掣肘。
    不说新人,就是现如今六尚一局的近百位女官,哪一个是省油的灯?有些资历深的女官,在宫里待着的年月,比张羡龄两辈子加起来的年龄还要大。掌管六司一局,就好比在盘丝洞里跳舞,到处都是密密匝匝的蜘蛛网。一个弯弯绕绕没顾及到,就能闹得灰头土脸的。
    这种时候,一动不如一静,她得好好看一看,再得出应对之法。
    “娘娘要是一直如此,老奴也不用担心了。”周姑姑替她理了理毛领,一脸的欣慰。
    张羡龄笑着拢住她的脖子:“我知道周姑姑对我好。”
    虽说有的时候,周姑姑的劝告也挺烦人的,但张羡龄心里明白,她是真心实意为自己考虑。周姑姑是老人,经历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一国之君可以沦为鞑靼人的俘虏,锁在南宫里的太上皇还能重登皇位。周姑姑活到这把岁数,什么事没见过?所以万事求稳。是以每回张羡龄弄些新玩意,周姑姑都些担心,生怕她不小心犯了忌讳,失了帝心。
    也多亏有这么一位老人在后头拖着拉着,张羡龄才不至于野马脱缰。
    周姑姑被她拢着,肩膀都僵硬了:“娘娘!这不成体统。”
    张羡龄只好放开她,嘟囔道:“周姑姑这样子就不可爱了。”
    周姑姑瞪了她一眼,转身叮嘱掌司衣的宫女将燕居冠服好好挂起来。
    换了一身衣裳,有点冷。
    两个小宫女抬来一小筐红箩炭,往炭盆里添了些新的。
    张羡龄见了,开始琢磨烤火的事。
    眼看天气越来越冷,屋里不用炭是行不通的。可是炭盆放多了,人又不舒服。
    从前做的蜂窝煤该派上用场了。
    张羡龄把坤宁宫管事牌子文瑞康叫来,问:“上个月要惜薪司做蜂窝煤,你去瞧瞧,看做好了没有?若是好了,就着人拖回来。对了,再去御用监看一看,那煤炉子打好了没?顺道一路带回来,正好要用了。”
    文瑞康领着人走了一趟,先去御用监,拿了两个怪模怪样的煤炉子,叫人送回坤宁宫。然后再往惜薪司去。
    一到冬日,惜薪司就成了炙手可热的衙门,管你是哪一宫的娘娘侍长,总得用碳不是?
    文瑞康到惜薪司的时候,正有宫人往外拖炭火,煤渣在地上拖出一条黑黢黢的线。三个内侍站在惜薪司门口,就着份例里的炭火讨价还价,希望多拿些好炭,少拿些被润湿的木炭。
    见是坤宁宫的掌事牌子来了,惜薪司掌印太监亲自出来相迎,一张老脸笑成了一朵花:“我说今日怎么一大早听见喜鹊叫喳喳呢,原来是您老儿来了。之前交代的蜂窝煤,我们早早就做好了。”
    他一面陪着笑,一面领着文瑞康去看做好的蜂窝煤。
    五百多个蜂窝煤,都是一模一样的大小,整整齐齐码在墙角处,外头用油纸布罩着,很干净。
    “文爷爷别说,依照皇后娘娘的法子做出来的蜂窝煤,造价少不说,烧起来还真没什么杂烟,就是比起红罗炭来,也差不了多少。”
    惜薪司掌印太监原本以为皇后娘娘是闹着玩的,结果蜂窝煤当真做出来,试着用过一次,惜薪司掌印太监这才晓得蜂窝煤的好处。原料就是碎煤和炭粉,多便宜的玩意儿,烧起来却比寻常的木炭要实用的多。
    文瑞康检查了一下蜂窝煤,确认无误,方叫小内侍用独轮车拖了一车蜂窝煤回坤宁宫去。
    见东西都拿回来了,张羡龄亲自拿了火钳,夹了两个蜂窝煤放到炉子里,炉子的大小是按照蜂窝煤的尺寸做的,恰好放进去,严丝合缝。
    用火折子取火,将蜂窝煤引燃,不一会儿就暖和起来。
    张羡龄笑道:“这东西做得还真不错。”
    光有蜂窝煤和煤炉还不够,张羡龄又叫梅香从库房里寻出一个四四方方的木架子,往上面罩了一套厚实的桌布,又安了一块薄薄的木板。
    之后,张羡龄让把煤炉子放在木架子里头,又叫梅香拿来四把椅子,围着木架子摆。
    如此,一个暖桌就做好了。
    张羡龄拉开椅子,把腿和手都放到厚桌布里头去,十分暖和,她简直不想起身了。
    都说寒从脚起,其实也并无道理。从前宫里取暖,就十分注重让腿脚暖和起来,坤宁宫里就放着好几个银制的暖壶,是专门放在脚边的。只是这种暖炉比较麻烦,一会儿要换一个,并且温暖的范围有限。暖桌则不同,坐在暖桌边上,腿脚是一定不冷的,连带着整个人都暖洋洋的。
    “这暖桌好用,但你们务必要记得,人若是不在暖桌边坐着,就一定得把煤炉子给熄灭了,不然很容易失火的。”
    张羡龄怕他们不当回事,语气郑重地和梅香她们交代:“你们记得把这一点同坤宁宫其他宫人都说一遍。”
    紫禁城里这种纯木制的宫殿,最怕失火,再怎么小心也不为过。
    张羡龄在暖桌边窝了一会儿,忽然想起在乾清宫的朱祐樘来,他这时在忙国事,批奏本,想来手会凉吧?
    思及此,张羡龄忙叫文瑞康照例做一个一模一样的暖桌,给乾清宫送去。
    文瑞康正要退下,张羡龄又喊了一声:“你等会儿过去的时候,万岁爷也该用午膳了。今日我叫膳房备了涮羊肉火锅,你劝万岁爷多吃一些,就说是我说的。”
    文瑞康笑着应了。
    盯着内侍宫女重新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暖桌,带上蜂窝煤和煤炉子,文瑞康领着人往乾清宫去。
    虽说从位置上来看,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并不远。但实际上,要从坤宁宫走到乾清宫,是需要绕一个大弯子的。因为两宫之间是用红墙隔开的,相望却不相连。虽然说两宫之中夹着交泰殿,可以从交泰殿穿过去,但交泰殿的穿堂一般是不开的,只有万岁爷才可以从其中过。
    宪庙老爷在时,就是王老娘娘要去给他请安,都得从景和门出去,沿着东长街绕半个圈才能到乾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