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43节
    满达海亲领一个甲喇,三千余八旗甲士,强攻东南角控军台。
    所谓控军台,其实就是独立于城墙之外的堡垒,比城墙略高,用于呼应城墙防守,形成交叉火力。
    姜镶在四座控军台分别布置了八门大佛郎机火炮,但在清军优势火力轰击下,损失颇重,只以东南面而言,已经只剩下三门火炮。
    战斗打到最激烈时,满达海亲自着甲提刀,入城下二十步内督战,令精锐甲士反复冲击。
    战斗持续了一天,直到傍晚时分,守备在台上的五百多士卒伤亡过半,最后主动投降。
    大同城这边几次想派兵出城支援,但阿济格早已命新军面向城门严阵以待,此时出城无异于正中清军下怀。
    随后,西南、东北角的控军台也先后沦陷。
    但到六月十一日,情势发生了变化。
    姜镶之弟,新任光复右军都督佥事姜瑄率两千骑兵已经迂回至清军侧后。
    阿济格不得不将抽出一个甲喇调往监视堵截。
    与此同时,榆林卫的姜让,已经派军直抵黄河畔,隔河相望。
    山西、陕西之间,黄河湍急,但自古以来也形成了几个历史悠久的渡口。比如龙门渡、风陵渡、茅津渡、扎陵渡等等。
    而靠近榆林方向的,就只有位于吴堡之侧的孟门渡。
    经由孟门渡,就可以北上抵达李自成老家米脂,从而退居陕北。
    由于一直以来并非前线,也不是腹地,清军在陕西的守备力量非常薄弱,合计不过三四万绿营而已,主要兵力都紧守关中,尤其是潼关、风陵渡。
    故而,榆林的姜让一起兵,整个陕北几乎都望风而降,没有遇到太多抵抗,
    而更为广阔的陕北地区则陷入空虚当中,对于“打通川陕,断虏一臂”的战略,明军当中诸多将帅都鼎力支持,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作为顺、西等众多农民军的首义之地,陕西可谓是军中一半以上将佐的故乡。
    原本在偏头关的万练所部,也急速向东运动,接应即将后退的明军。
    -------------------------------------
    天色刚明,尚在拂晓之时,整个大同城的明军将士已经准备好了。
    经过二十多天的鏖战,清军伤亡不小,士气渐落,将卒疲敝。
    明军分为两部,一部分聚集在南门瓮城中,另一部分集中在西门内的钟楼周围。
    随着数声炮响,南门首先动作,千余骑兵主动出城袭击清军营寨,但很快就被清军防备力量发现,组织反击。
    骑兵一击未得手,也不继续消耗,而是迅速回城。
    被惊动的清军反攻南门,但凭借着层层瓮城和城门,难以快速突破。
    而且侧后白登山数十里外的姜瑄所部骑兵,也无法忽略,大部分骑兵都在那边和姜瑄周旋呢。
    姜镶立刻把剩下三千骑兵全部拿了出来,集结在西门瓮城之内,只待南城外清军开始攻城,这边就立刻发动,开门奔袭而出。
    通过各方牵制,明军在西门外形成了骑兵数量对清军的压制,清军在北线战场一共也就一万多八旗士卒,其中骑兵约占六千余,为了应对万练、姜瑄、刘迁等人的逼近,不得不分出大量人马打援,这下子居然在骑兵数量上,输给了姜镶所部。
    不仅如此,锦衣卫还特意联系了正在长城外侧反清的蒙古二楚虎尔部,对方直接从张家口直接威胁到了清军大后方宣府。
    “杀出去!”
    骑兵带头冲锋在最前,其次是甲士护持侧翼,最后其余大军跟在后面。
    他们并不需要走太远,只需抵达距离大同城不远的大同左卫即可,届时万练的人马便会过来接应。
    阿济格这才反应过来对方的意图,连忙让赵良栋率军前出缠住对方。
    但这一次,清军也体会到了缺乏骑兵的窘境。
    曾经在江南战场上,明军所遇到的尴尬,又在清军身上重演,并且这地方可比水网密布的江南更适合骑兵奔驰。
    “围射!”
    骑兵将领正是胡国鼎,他带着三千多骑兵分为数队,以弓马、火器袭扰对方阵型,令其不得不就地结阵,难以快速进展,而且此时天刚拂晓,明军本就是突然出城,清军大营反应不及,临时动员过来的部队散乱不堪,被轻易击退。
    快一个时辰后,清军大营才算重新整顿,派出八旗骑兵追击。
    可阿济格也是慌了头脑,他目前麾下可用骑兵不过两千,除了哨骑、护卫以外,一共也就一千五百骑可用,大同镇骑兵虽说不如八旗,但也并不平庸,哪里会如此不堪一击?
    大军行出数里外,就发现了身后跟来的骑兵,姜镶一个骑令,胡国鼎所率的明军大队骑兵便折返回去。
    到了明清之际,骑兵之间的交锋已经不再是纯冷兵器的搏杀了,三眼铳、掌心雷、火枪,也成为了战斗中的常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八旗铁骑以雁形阵相迎,马蹄轰隆作响,各色正白、镶黄的三角绘龙旗猎猎作响,骑矛、弯弓、火铳、短斧,以及精良的甲胄在朝霞下闪烁。
    宣大骑兵曾经是整个明廷最庞大的机动力量,虽然在精锐程度上,可能略逊于关宁,但就数量而言,最高峰一度达到四万五千骑的规模。
    这是因为不同于辽东,宣大几乎完全面向蒙古部落,双方经济交流甚广,所以贸易所得更多,甚至会雇佣蒙古骑手,最多达到数千骑。
    当然,到了崇祯以后,宣大逐渐废弛,和其他边军一样,一方面军阀化严重,另一方面缺额甚广。
    虽然没有明确数据记载,但从后金到满清多次入关劫掠时,所遭受的抵抗来看,战斗力已丧失大半,更兼李自成入山西后改编了一部分,清军又拆分了一部分,如今只剩下不到六千骑。
    两军骑兵,先是各成环形阵列,抄起手里的弯弓,便是一阵输出。
    “嗖嗖”
    如雨泼般箭矢在两军间你来我往,不到两刻钟,人喊马嘶,留下上百具尸体。
    清军人数劣势,无法支持太久,而且此行任务是缠住明军,可没时间这般空耗,干脆重新结队,朝明军骑兵中间突去。
    于是,两军骑兵就这样面对面的冲击起来。
    “杀鞑子!”
    “斩首一级,赏银十两!”
    “砰砰”
    骑矛、弯刀,和临近击发的三眼铳火舌,交驰往来,最后变成人马之间的碰撞。
    骑兵对决,并无所谓“大战几百回合”,往往都是一合之间,就判别生死。
    并且格外残忍,即使只是受伤落马,在兵荒马乱之中,也绝无生还可能,反而会被踩踏而亡。
    骑矛、刀刃和甲胄、**摩擦与切割的声音伴随着叫喊声,响彻数里之内。
    八旗铁骑颇为凶悍,尤其还装备精良,相较而言,**、减员深重的大同骑兵在个人作战能力上,难以匹敌。
    断臂残肢铺满战场,刺鼻腥臭味弥散开来。
    但大同骑兵在人数上占据优势,胡国鼎命部下分为两翼,凭借兵力压制,以钳形左右夹击清军。
    战斗持续了半个多时辰,八旗骑兵留下四百多具尸体,不得不在远处赶来的步兵掩护下退出,当然,明军骑兵伤亡更是超过五百。
    至此,清军一时丧失了追击能力,眼睁睁看着姜镶撤到大同左卫,和万练义军汇合。
    阿济格愤然之下,率领大军突入空虚大同城中,只见火光一片,明军撤退前居然纵火焚城,大同城内人口本就不多,而且多为军属,清军还在宣府时就已经将老弱撤离到刘迁、万练等义军处,青壮则随姜镶一同西走。
    只给阿济格留下一座空城,还把府库给烧了。
    第32章 重庆
    四川布政使司,重庆府治巴县
    满清四川总督李国英面色阴沉,心中越发绝望。
    李国英虽然也姓李,但跟八旗汉军当中的那个李氏家族没关系,他原本是左良玉部下,后来跟随左梦庚降清,在清廷之前和张献忠的战争,以及后来陆续平定四川各府县中立下大功,先是被提为四川巡抚,后来又加授四川总督。
    成为了清军在四川除豪格、吴三桂外的第三号人物。
    奉命领三万绿营和两千八旗汉军东进重庆,打算先坚守住这个巴蜀重镇。
    但他很快就认识到了这个任务有多么艰巨。
    如果说,之前的明军和清军之间,还没有武器装备上的本质差别,那从这次战役开始,两者之间,在装备上的鸿沟就已经展现出来了,其背后可以看到工业规模的落差。
    从川东顺流而下,直往重庆的,除了数万大军外,还有五十四门火炮。
    经过快两年的不断生产,武备局对于新式野炮的生产技术已经相当纯熟,并且还在不同批次间做出许多改进。
    比如,之前东征时,许多将领就反映,新式野炮方便是方便,但不适合攻坚,还需要一些大口径攻城炮,用来对付城池。
    于是乎,这川东前线的一个炮营五十四门火炮中,就有一个重炮哨十八门攻城重炮。
    按照武备局标准,都是十八斤(弹丸重量)以上的大口径火炮,其中四门甚至达到二十二斤,相当于同时期的欧洲三十二磅炮。
    为了运输这十八门重炮及其弹药,枢密院专门给炮营多批了四百匹滇马和驴骡,纵使如此,也极大拖累了炮营行军速度,好在只要运入川东,从夔州可以顺流而下,直接走水路运输到重庆府。
    于是乎,就出现了让李国英逐渐绝望的这一幕。
    明军水陆并进,顺长江而下,云阳、万县、忠州、酆都,要么不战而降,要么便摆开架势,用大炮轰城。
    要知道,明军镇守辽东和满清入关时引以为依仗,视之为神器的所谓红夷大炮,普遍威力也就是十二磅炮的水平,少量稍大一些的,也没有超过二十四磅。
    而明军这次带来的,可是三十二磅级别的庞然大物,光炮弹就得两个人才能抬进炮口,需要八匹马骡来拉动。
    面对四川内陆地区主要以夯土为主的县城,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一阵硝烟和轰鸣之后,地动山摇,不到两个时辰,便能轰塌城墙,失去了城防依仗的绿营士卒自然被吓得面色苍白,如见天神下凡,纷纷出城请降。
    仅仅用了十二日,便连下数县,直抵巴县。
    重庆在后世有山城之称,但此时这地方其实称不上多么易守难攻,因为巴县和大同不一样,作为在三江交汇之处繁荣起来的城镇,尤其是明代以后,随着南宋时期的南北对立时代结束,四川从边塞重新变成了内陆地区,它的商贸航运功能才是最主要的,而军事地位逐渐下降。
    从具体方面的表现就是,城防年久失修,许多原本在南宋时期,极为重要,拱卫咽喉的山城、营寨基本废弛。
    面对城外那一溜黑洞洞的炮口,实在让人不知如何应对。
    “通通通……”
    几发试探性炮弹朝着城墙飞驰过去,却又都没击中目标,让城头上的清军松了口气。
    也许是出于释放压力,许多人甚至嘲笑起来,隔这么远,明军简直就是在瞎浪费炮弹。
    教导师原本的架构现在全部都转移给了武备兵学苑,但在它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前,已经为大明军队输出了超过五千名经过至少一年基础教育的军事人才。
    这些基层军官回到一线后,都会被分配到从队副至哨总不等的职务,五千人,可以说已经控制影响了全军一半以上的单位。
    而如果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炮兵。
    因为相较于其他兵种,炮兵是陆军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也是文化教育成果最能体现的兵种。
    以现在川东的这个炮营为例,全营队官及以上,全部都出自教导师,而且对于士卒,平时也有进行基础文化教育的传统,可以说,全营一千多人,文盲率不会超过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