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93章 489【武科大比】
    明朝初年,是不设武举的,主要原因为祖制约束。
    朱元璋举办了三年文举,认为那些年轻进士不堪用,于是决定废除科举制度。这一废就是十二年,但找不到更合适的选拔方式,只能再次恢复科举考试。
    此时,礼部建议开武举,朱元璋不置可否。
    三年之后,礼部再次请开武举。朱元璋便批复道:“另设武举,是将文武分家,长此以往,天下就没有文武全才的人了。”
    有了朱元璋这句话,后代君臣不能违抗,大家都不再提武举的事儿。
    英宗时期,边患频发,盗贼四起,军队疲弱。
    于是,文官们请求开设武学(军官学校),英宗下令在南京和北京各办一所。结果学校还在筹办当中,突发土木堡之变,皇帝直接被俘虏了,军官学校的事情就这么搁浅。
    到了朱厚照的爷爷宪宗那会儿,世袭武官制度已经弊窦丛生。
    敢作敢为的宪宗朱见深,以法律形式确定武举,直接颁布了《武举法》,并且宣布举办武科考试。
    但很尴尬,大明全国范围内,竟无一人报名参加。
    宪宗皇帝的脸,都快被现实打肿了,从此再不提武举的事情。
    究其原因,那个时候的卫学还不兴盛,军户子弟认真读书的并不多。而读过书的,又希望参加文举,考进士做文官多爽啊,他们才看不起武举前程。
    真正想考武举的军户子弟,又碍于学问有限,都懒得去报名碰运气。因为当时武举内容太“高端”,考试科目有《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和《武经七书》,笔试如果不过关,连参加武艺测试的资格都没有。
    明代第一次武举,是在弘治年间,但办办停停,根本不成规模。
    又因为没有武举殿试,皇帝不会亲自过问,所以没有真正的武状元。比如许泰,说他是“武状元”纯属顺口,他只是武举会试第一而已。
    大明第一个武状元,问世于崇祯四年。
    当时参加会试的武举人当中,只有王来聘、徐彦琦能舞百斤大刀,发榜时徐彦琦竟没考中武进士。崇祯皇帝得知以后,认为肯定有人作弊,把主考官、监试御史统统革职下狱,下令重考并亲自批阅试卷。
    王来聘由此成为大明第一个武状元,直接实授副总兵!
    若非这次王渊增设武科殿试,恐怕报名者都不会很多。但既然有殿试,那就能入皇帝法眼,全国各地自然纷纷报名应考。
    正德二十一年七月,俞大猷来到北京武学校场,同至者还有来自全国的近两百个武举人。
    主考官:礼部左侍郎王渊。
    副考官:吏部左侍郎汪鋐、兵部左侍郎王瓒。
    监试官:右副都御史俞谏、右副都御使边宪。
    这个考官阵容堪称豪华,全都是朱厚照亲自挑选的知兵之人。
    王渊就不说了,大明战胜。
    汪鋐在广东主动出击,拔掉那里的葡萄牙人城堡,被朱厚照钦点入京担任左侍郎——历史上,此人深受嘉靖信赖,成为明朝唯一身兼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的超级重臣。论实权,吏部尚书第一,兵部尚书第二,此君竟一人兼掌两部。
    俞谏担任操江总督时,曾剿灭刘六刘七的江淮残部,又在江西剿灭匪寇数万,是在林俊之后、王阳明之前平定江西的大臣。
    边宪曾在直隶文安一带,剿灭刘六刘七残部。又担任宁夏巡抚,率部抵御鞑靼进攻,五日七捷,深得朱厚照器重。
    除了王瓒没打过仗,其他考官和监试官,都是纵横沙场的文臣。
    王渊身为礼部官员不能做主考?
    朱厚照可不管那么许多!
    “第一场,射艺!”
    十人一组,携弓箭上场,每人步射十箭、骑射十箭。
    步射最为精彩,所有武举人,在试射之后,开头三箭必然命中靶心。全是好手,没有滥竽充数者,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艺这种东西想作弊都难。
    俞大猷步射十箭,九箭命中靶心,剩下一箭也离靶心不远。可惜骑射比较拉胯,因为他家中无马,没有进行过长期练习。
    接着又比力气,不同型号的石锁让他们举,不同型号的大刀让他们舞。
    强中自有强中手,俞大猷只能舞八十斤大刀,却有四人能舞百斤大刀。这玩意儿,可不是举起来就行,还要舞得精彩流畅,能耍开的都是大力士!
    你可以想想一百斤有多重,明代的斤还更重一些,普通人连举起来都难,这四个家伙居然还能舞刀。
    “真壮士也!”汪鋐大赞。
    边宪捋着胡子颔首微笑:“行伍之中,能舞百斤大刀者,我巡抚南北数省,只在宁夏见过一个。不曾想,一场武科会试,就能见到四人!”
    王渊其实对这玩意儿不看重,但又不得不承认,古代战场确实需要武勇之辈。眼前这四位猛士,都可做破敌陷阵的骁将,关键时刻往往能够创造奇迹。
    又经过多项考核,终于来到器械科目。
    一人一根木棍,捉对厮杀,限时三分钟。三分钟之后,胜者组、败者组再各自厮杀。循环往复,只比十场,以胜利次数得出排名,最大程度的保证公平性。
    这些都是王渊制定的内容,甚至加入了负重跑步。
    俞大猷身着棉甲,头戴铁盔,提着一根沾满石灰的齐眉棍,抱拳说道:“请指教。”
    “不敢当!”对手回礼说。
    旗令官挥舞令旗,鼓手敲击大鼓,器械比斗立即开始。
    对手突然挺棍刺来,俞大猷举棍格挡,对方棍头一甩,宛若毒蛇吐信般刺向俞大猷胸膛。
    这明显是枪法,只不过暂时化为棍法,若换成一杆大枪绝对威力倍增。
    俞大猷则用棍使双手剑法,他目前还没跟着李良钦学剑,却在赵本学那里习剑数年。赵本学主职民间大儒,兼职军事理论家,再兼职民间武术家。
    只见俞大猷轻移右脚,棒身斜挑,接着变招猛刺,棍首在对方胸口杵出一个白点。
    对手惊呆了,都看不清俞大猷如何变招,只能感叹道:“兄台好剑法!”
    俞大猷笑道:“承让,兄之枪法亦不俗。若我拿剑,兄台用枪,胜负还未可知。”
    对手有了面子,顿时哈哈大笑:“那咱们约好喝酒,私下再用趁手兵器比试一场。在下河间献县李扬,敢问兄台大名?”
    俞大猷抱拳说:“泉州晋江俞大猷。”
    “好汉子,今晚不醉不休。”李扬说完便退场,等着下一场比赛。反正要比十场,以胜利次数判出甲、乙、丙等,失败一场并不碍事儿。
    俞大猷运气很糟糕,第二场遇到大力士,就是能舞百斤大刀的其中一个。
    比斗开始之后,对方一棍横扫而来。俞大猷闪避之后打算反击,但对手明明力气已经用老,却又硬生生横扫回来,这已经打破了武艺基本常识。
    俞大猷终于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做一力降十会!
    人家就是力气大,就是不玩花活,连续反复横扫,偶尔还带个斜劈,打得俞大猷只能不断躲闪——这货用的是狼牙棒法或者锏法,给他一件趁手兵器,他能在战场上变成绞肉机。
    三分钟时间快到了,一个追,一个躲,居然还没真正接战。
    那猛士急道:“你别跑啊!”
    俞大猷笑道:“我又不蠢。”
    时间到,此场平局。
    可惜此时的俞大猷,尚未跟随李良钦学剑,还没进化为完全体,不是跟戚继光并称的“俞龙戚虎”。
    历史上,武艺大成的俞大猷,路过少林寺时专门拜访。对和尚们的表演非常失望,认为少林寺的剑法真诀已失传,于是让少林和尚跟着自己习武打倭寇——史料记载只是这样,传到民间,就变成俞大猷单挑少林寺,把和尚们打得服服贴贴。
    十场比完,俞大猷九胜一平,被三位考官判为器械“甲上”等。
    甲上,共六人。
    朱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