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79章 575【贤相与盛世?】
    文渊阁。
    王渊斩钉截铁道:“豹房新军,不得裁撤!”
    毛纪问道:“豹房之军,本就不合规制,难道一直摆在那里?”
    王渊说道:“豹房新军乃天下精锐,可改而不可裁。其一,籍贯仍旧在边镇者,改为京卫军籍;其二,可裁撤豹房中军营(皆由太监组成),军中太监由陛下发配;其三,豹房新军不得在内校场操练,当全部移往城外军营。”
    “就依若虚所言。”杨廷和对此表示赞同。
    这个时空的豹房新军,可跟历史上不一样,全都是装备精良、久经沙场的劲卒,也就中军营那几千太监兵是样子货。
    杨廷和若敢执意裁撤,恐怕最后难以收场,因为还有一万多人留在边镇,防止蒙古入寇和边疆叛乱呢。
    让毛纪提出裁撤豹房军队,纯属漫天要价,是为了落地还钱。
    杨廷和说:“南北两京,冗余京卫、旗军、勇士、力士、军匠,必须全部裁撤掉!”
    这些冗兵冗将,一半是历朝积弊,一半得朱厚照负责。
    因为王渊的出现,大明多打了许多胜仗。而每次遇到大捷,朱厚照宠幸近臣的亲友,以及送钱跑关系的奸妄,就会滥领功赏被提拔为将校,全部挂靠在南北两京卫所当中。另外,两京因为出现大量武官,这些武官又役使军士,把大量无籍游民转为军役分子。
    王渊想了想说:“豹房勇士当中,多有骁勇之辈,拣选之后补入新军。其余无籍将校、军士,杨阁老便随意安排吧。”
    这一次裁撤,估计在十万人以上,每年可节省开支160万石以上,加上裁撤厂卫就是节省200多万石。
    杨廷和又说:“裁撤皇庄、皇店,还需若虚相助。”
    王渊说道:“陛下贤明,自会答应。”
    皇庄是皇室成员的农庄,又称“宫庄”。皇店是皇室私设的收税机构,不属于正常税收系统,严重扰乱了市场商业秩序,不但巨富大贾苦不堪言,就连勉强糊口的小商贩都难以为继。
    这两个玩意儿,虽然早已出现,却是在弘治朝愈演愈烈的。
    皇庄与皇店,皆委派太监管理,不但养了大量吃闲饭的太监,而且这些太监还暗中盘剥贪污。更严重的是,太监打着皇室旗号,私自霸占百姓土地,抢夺正常税收机构的商税,导致底层百姓困苦、国家税收减少,弄来钱粮却进了太监们的腰包。
    据统计,仅在京畿地区,弘治朝就有皇庄1.28万顷,正德九年猛增至3.75万顷,如今可能已经超过4万顷,也即京畿的皇室田庄超过400万亩。
    若再加上太监假托皇庄私占的土地,至少也在500万亩以上,而且这还只是京畿地区!
    此事,王渊不想插手,让杨廷和慢慢搞去。
    第一,裁撤皇庄皇店,朱载堻就算再贤明,心里多少也有些不高兴。其二,杨党官员裁撤皇庄之时,必然趁机中饱私囊,王渊今后能够以此切入,干翻一批不听话的杨党,彻底掌握对朝廷的控制权。
    当然,王渊派系的官员,肯定也要参与其中。
    毕竟工程量太大,只靠杨廷和来搞,不知得弄到猴年马月去。杨党为主,王党为辅,清理皇庄皇店,王党趁机搜罗杨党中饱私囊的证据。
    若有互相勾结、狼狈为奸者,就算是王党自己人,王渊也会毫不手软的秋后算账!
    投靠王渊的夏言,转任顺天府巡按御史,专门负责全程监督此事。
    历史上的夏言喜欢兼并土地?
    呵呵,至少在京畿地区,夏言必须做清官,半亩田他都不敢贪污!
    清理厂卫、清理冗兵、清理皇庄皇店的同时,杨廷和还在主持对太监的清理。正德年间,取佛、买办、制造、烧造……等差事的太监,还有腹里、地方、边镇、钞关、海关的太监,不符合祖制的,超过法定数额的,全部予以召回,接到诏书必须立即回京。
    担任镇守、副总兵的太监,不得再干预地方事务,若有违抗者予以法办!
    另外,还有不经吏部同意,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传奉官,同样全部被裁撤掉。这不是正德朝独有现象,从朱厚照的爷爷开始,传奉官数量就一直增加,到了朱厚照手里直接翻倍,这些传奉官论罪皆可杀,没一个敢说自己是清白的。
    整个朝廷都运转起来,官员们忙得昏天暗地,包括太监在内,总共裁撤超过二十万人!
    也来不及详细审理,除了吃闲饭的,但凡拥有职务者,就必定有犯罪行为。太监全部扔去遵化挖矿,冗余无籍军士移民实边。南京那边由于路途遥远,也不用去北方实边了,一部分运往殷州,一部分运往南洋,一部分运往印度。
    同时,恶名昭著又无靠山的勋贵,也被各种抄家法办。朱厚照的两个舅舅,被抄没大量田产和店铺,并剥夺他们的侯爵,只剩少数财产让他们留用——毕竟太皇太后还没死,多少得给皇室留点面子。
    如此执行三月,国库丰盈,赋税增加,百姓安定,海晏河清,一派盛世富足之景象。
    国库银钱,可供十年开销!
    朱载堻这皇帝当得很幸福,有王渊、杨廷和操办政务,他垂拱而治便可,而且干啥都不缺钱。
    唯独,粮食有点缺。
    土豆已经引进了,加上红薯和玉米,新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也扛不住那连年灾害。
    杨廷和搞改革创收不行,但消解冗员搞节流挺厉害,只可惜不敢对真正的权贵下手。比如那些国公们,同样罪恶滔天,杨廷和却选择视而不见。
    清流官员开始吹捧起来,写诗作赋、编词唱曲,把杨廷和奉为一代贤相,甚至有人在吹嘘什么“绍丰盛世”。
    渐渐的,一些改革派官员,都觉得不用再改革了。
    边疆安定,奸佞伏法,阉宦低头,国库银钱多得用不完,那还要瞎折腾干啥?
    只要继续保持现状,就必定是一个盛世!
    甚至有激进派,叫嚣着收复交趾布政司,把(豹房)新军精锐拖去南边打仗,大明故土不能一直落到安南蛮子手中。
    而且很有意思,这些新涌现出的激进派,以前有许多都是厌恶战事的守旧派。他们思想的剧烈转变,一是来自朝堂稳定,一是来自国库丰盈,一是来自历次大捷,整个文官集团的心气儿都不一样了。
    传统文臣,就算只知吟诗唱词,但谁还没想过开疆拓土,辅佐君王达成万世景仰的文治武功?
    王渊非常无语的发现,他以前搞那么许多事情,竟然大大增加了改革阻力!
    穷则思变,富强之时谁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