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13章
    理由很简单,他怕自己猜错了。
    一错,就完蛋了。
    张超仔细地算了时间,至少还需要两天,王俊才能率部退回到延安府,也才能前来支援自己,如此一来,自己在三川口就能紧持更长的时间。
    而兰四新退回到京兆府之后,也会不遗余力地摧促周边部队前来救援自己,再加上张诚去收拢周边的小股部队,只要自己还坚持上数天,一切便会好转起来。
    或者萧定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做出假象引诱自己出击。
    萧定用兵上的狡滑,张超已经是见识过了。
    这位曾经被誉为大宋朝未来中流砥柱的年轻将领,的确是像狐狸一样的狡滑,像老虎一样的凶猛。
    萧定的确已经离开了。
    他并不急于将眼前的这些宋军一口吞下去,虽然眼下他们已经差不多算是毡板上的鱼肉了。在他的眼中,不管是郑雄的部队,还是王俊的麾下,眼下显然都要比张超手里的这些鱼腩要厉害得多。
    要是一口把张超这个超大号的鱼饵给吞了下去,只怕郑雄和张超便都要跑了。
    所以听到郑雄率部回返,一路急奔向三川口方向,萧定反而是大喜过望。他留下了辛渐,自己却是带着三千铁鹞子,去抄郑雄的后路了。
    要是郑雄不管不顾张超而是一门心思硬要拿下神堂堡,李义就算守住了神堂堡,其损失也必然是极其惨重。而萧定挖空心思,想尽了一切办法兵行险招,其目的就只有一个,尽量地减轻己方的损失。
    他牢牢地记着萧二郎萧诚跟他讨论过的一个问题。
    即便是西军在对宋或者辽的战争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但损耗也决然是西军承受不起的。这是对方庞大的国力最直接的体现。哪怕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战败,但用不了多久,他们便可以将损失补充回来。
    而西军不能。
    就像现在的大宋,全国在藉的丁口超过了五千万,辽国也有二千万丁。
    而西军呢,说起来地跨千里,地盘甚至比宋国还要来得大,但真真正正的地广人稀,哪怕萧定等一众高层从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停地吞并甚至于掳掠,但到现在为止,仍然只有三百万丁。
    巨大的人口基数差距,就决定了双方在人力之上无法弥补的差距。
    而且萧定必须还要关切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的核心部众仍然还是宋人。而到了现在,这个问题大概可以扩大到抱括汉人。当雷德进郑吉鸿在进攻西域的时候,发现了大批量的唐时迁移过去的汉人族群,便让萧定喜出望外。
    这些生活在异域的汉人可不像眼下的宋人,一代代必须要战斗才能生存下来的这些汉人,保持了彪悍的性格与好战的性子。而宋人,在数代的和平和富裕的日子中,却是养成了很是绵软的性子。这也是为什么大宋边军在与内地禁军的战斗力之上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
    别看现在西军之中高层汉人占着更大的比例,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在基层军官之中,却是党项人占据着大多数,这可是一个不小的隐忧。萧定或者还没有注意到,但张元这样的人,却不可能不考虑。
    要是到时候真让党项部族反客为主,那可不成一个笑话了吗?
    萧定必须要获胜,而且还要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是一个矛盾的命题。
    不是萧定不想以堂堂之师横推竖碾,而是实力不允许。
    这样的战斗,或者更稳当,即便不胜,也不可能大败。
    但对于萧定的西军来说,它就是一剂慢性毒药。
    萧定便只能冒险,一次又一次地行走在悬崖的边沿。
    就像正在进行的这场事关生死存亡的大战一般。
    要是那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整个西军说不定便会发生连锁的不良反应,最终把他们彻底摧垮。
    好在到现在为止,依仗着西军强悍的战斗力,无以伦比的行动力,一切都还在掌控之中。
    而打赢了对张超的这场战争,击垮了宋朝好不容易再度拼凑起来的这十几万大军,然后回过身去再去对付辽人。
    只要同时打赢了宋辽两个巨人联合起来的这一场围剿,西军才算会真正赢来喘息之机。
    用张元的话来说,一旦耶律俊登上辽国皇帝宝座,必然会把目光投向一统天下的这个宏伟的目标,这个契丹人受汉学影响太深,骨子里铭刻着要成为一个大一统帝国皇帝的执着。
    真走到了这一步,那西军就会成为香饽饽,偏向谁,谁就会大占优势。
    当然,对于西军来说,自然是谁弱就去帮谁。
    如此,才是西军的生存之道。
    真要让辽或者宋一统了天下,西军还能独存吗?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这句话,适用于每一个英雄或者枭雄。
    郑雄在洛水之畔,遇到了萧定先前安排下来的阻截部队。
    金汤城和德靖寨两个军寨,兵马不算太多,但却牢牢地卡住了郑雄渡洛水的渡口,郑雄想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三川口,这就是一个他无法绕过去的地方。
    郑雄强渡洛水。
    两条连夜架起来的浮桥,无数简易的木筏子,乌泱乌泱地向着对面竞渡而去。
    在金汤场与德靖寨的西军数量并不多,两处都只有一千人,郑雄就是觑准了这一点,来了一个全面开花,你这点子人手,必然就是顾头不顾腚,顾东不顾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