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33章
    如果猜得不错的话,袁熙能有这么大的功劳,和追随他的袁氏门生故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奖赏袁熙,表示朝廷对这种情况的默认,会导致更多的袁氏门生故吏聚集在中山国。会不会留下隐患,这是必须考虑的战略问题。
    虞翻最干脆,首先挑明了自己的态度。
    他建议刘协按照军功簿进行奖赏。一来尊重刘备的意见,树立刘备身为中山王的权威;二来也鼓励心存不满的袁氏力量出海。
    既然到了这一步,他们还不肯放弃与袁绍的君臣之义,与其强留在中原,成为隐患,不如让他们出海,相忘于江湖。
    至于中山国,反正是海外,就算出事,影响也有限。
    换句话说,就把中山国当作一个放大的渤海吧。
    贾诩支持虞翻的看法,又补充了一条。
    可以将中山国的情况通报天下,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朝廷的胸怀,怀念袁绍的人都可以去。与此同时,也能促使益州称臣。
    兵法讲围三阙一,穷寇莫追,政治上也是如此。
    给不合作者一个出路,比逼着他们反抗有利。
    太尉和讲武堂祭酒意见一致,其他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补充了一些细节后,方案就这么定了下来。
    刘协接受了这个方案,随即命人拟诏,并将刘备上报的军功簿同步发表在邸报上。
    正如贾诩、虞翻所说,刘备东征的捷报不仅给了普通百姓一个谈资,更让那些对袁绍心怀残念的人一个希望。更不乏不得志的人浑水摸鱼,表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去,我要去中山国,为中山王效力。
    对于这类人,刘协从来没有正眼看。
    他更关注的是益州。
    腊月二十八,一匹快马冲进了宛城,带来了益州的消息。
    益州牧刘璋亲自赶到雒县,向北军中候士孙瑞递上降表。士孙瑞接受了降表,率部进入成都,在成都升起了大汉的战旗,宣布益州的割据状态结束。
    刘璋等人已经在奔赴宛城的路上。
    士孙瑞建议优待刘璋,以此削弱益州南部的抵抗,为教化减小阻力。大量的士人已经集中在成都,只待朝廷下达命令,就可以进入南部诸郡,推行教化。
    战争结束了,但教化的脚步不能停止。以当地人为主力,推行教化大业,既有利于益州的稳定,又能加快教化的进程,一举两得。
    看完士孙瑞的奏疏,刘协就明白了士孙瑞的言外之意。
    他已经和成都大族达成了协议,会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回报。与此同时,他又不希望张济留在益州,更不希望由张济来负责进攻益州南部的战事。
    天下要太平,益州士族要机会,而他本人要首功。
    不得不说,他眼中毒辣,摸准了朝廷的脉博,知道刘协也不愿意张济再立大功。
    于是,与三公商议了一番,走了一遍流程后,士孙瑞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士孙瑞暂驻成都,领益州刺史,全面主持益州的度田事务。
    张济部撤回江南休整,着手准备进军交州的事宜。
    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春秋》之义
    皇嫡子诞生,益州称臣,宗室刘备在海外建国,一连串的喜讯为建安九年的春节带来了浓浓的喜庆气氛。
    让刘协最高兴的,却是多年的努力之后,度田制度终于在山东州郡落地,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朝廷朝政因此出现了一个惊人的涨幅。
    经司徒府再三核准,去年财政总收入首次超过了历史最高值,达到了八十三亿。
    去除地方官员的俸禄以及必要的其他开支后,能够上缴朝廷的结余近二十亿。
    往年这个数字从来没有达到两位数,一直在五六亿左右。如果不是刘协将皇室的开支几乎压没了,这点钱连皇室都养不起,更别说在朝官员的俸禄了。
    山东州郡的实力由经可见一斑。
    为此,刘协难得大方了一把,不仅在朝官员的俸禄发了全额,还多发了三个月。
    大小官员们为此欢欣鼓舞,大有苦尽甘来之意。
    君臣之间的气氛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和谐。
    正月初一,大朝。
    仪式依然简朴,但气氛却很热闹。君臣济济一堂,互相祝贺新年。天子、皇后并坐,刚满百日的嫡皇子也由乳母抱着,坐在一旁,睁着又黑又亮的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一大群兴奋莫名的人们。
    当着众臣的面,刘协为皇嫡子赐名。
    按照规矩,初生儿不能命名,至少要等百日之后,以免夭折。
    刘协翻了几天书,又请教了几个老臣,最后决定取名为冯。
    冯者,马行疾也,又有坚墙之意。《诗·大雅》云:削屡冯冯。
    马行疾,象征大汉一日千里。
    墙坚实,象征大汉根基扎实,固若金汤。
    一动一静,一攻一守,可谓兼得,充分体现了君臣对大汉前景的殷切希望。
    太尉夫人贾氏、司徒夫人袁氏领头,依次向皇后问安,送上美好的祝福。
    袁氏最开心。
    年前收到消息,得知袁熙因功封侯,一直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总算卸下了。
    虽说只是中山王治下的侯爵,终身不得再入中原,毕竟洗清了污点,脱离了有罪之身。
    作为袁氏女,能做到这一步,她对得起家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