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皇兄何故造反? 第433节
    于谦风尘仆仆的面容,从帘子后面显露出来。
    “见过于总督!”
    如今,于谦身上的差事是两边总督,陶瑾又是武将,所以,自然以此相称。
    于谦点了点头,算是回礼,旋即,他便叹了口气,开口道。
    “劳烦诸位前来相迎,实不相瞒,前几日老夫在甘肃查案,接陛下圣旨,命老夫赶往宣府,劝谏太上皇早日回京,并全权处理太上皇在宣府的一切事务。”
    “老夫接旨之后,马不停蹄的朝宣府赶来,结果却发现,太上皇已经起驾,倒是我来晚了。”
    陶瑾愣了愣,显然没想到于谦这么直接。
    不过话说回来,他这个时候,其实很想问,既然您知道来晚了,要不,您往前继续赶路,说不定,还能追上太上皇?
    可惜,他不敢问。
    倒是耿九畴,拱了拱手笑道:“少保大人一路辛苦了,太上皇起驾回京,乃是好事,大人这一趟倒也不白跑,下官已在城中设宴,为大人接风洗尘,还望大人不要推辞。”
    于谦点了点头,似乎也轻松不少,道。
    “原本因着太上皇之事,老夫心中焦急,一路不停,如今太上皇起驾,老夫也刚好歇歇。”
    “不过,耿大人说得对,老夫这一趟,也的确没有白跑。”
    “这次老夫奉命出京,乃是追查罗通倒卖军器一案,有口供称,部分军器流入了宣府,说不得,老夫这次要在宣府盘桓数日,还望几位大人不要嫌老夫叨扰。”
    耿九畴也有些意外,他本来就是客气客气,没想到于谦还真的打算在宣府住上一段日子。
    不过,上官都这么说了,他又岂敢推辞,当下便热情的道。
    “少保大人客气了,您是奉旨行事,为国分忧,我等自然竭力配合。”
    原本,到了这个程度,也就该宾主尽欢的一块进城饮宴。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在旁沉默的副总兵杨信忽然开口问道。
    “于总督,你要查罗通的案子,只需有他倒卖军器的口供便是,那些军器经过数年,已经辗转各地,许多应该也都损坏了,何必要您一件件亲自寻找?”
    这话问的有些突兀,让陶瑾和耿九畴都拉下了脸。
    宣府城中,如今的局势实际上也有些复杂。
    虽然说,陶瑾是宣府总兵官,但是杨洪在宣府镇守多年,他的儿子杨俊,侄儿杨信,杨能,都在军中效命,战场搏杀。
    杨氏一族,在宣府的影响力早就不止是杨洪一人了。
    虽然说,如今杨洪调走了,但是杨信仍在,杨洪的三个后辈当中,只论才能,杨信是最好的,其次是杨能,最后还是杨洪的亲儿子杨俊。
    而杨洪自己,在军中呆惯了,习惯赏罚分明,虽然杨信不是他的亲儿子,但是他对杨信的倚重,却胜过杨俊。
    如此一来,便导致了,杨洪虽然回京了,但是在宣府当中,杨信的影响力反而提高了。
    很多时候,陶瑾即便是担着总兵官这个名头,但是许多事情,若是没有杨信的帮忙,他也是做不成的。
    最明显的一次,就是那次张軏等人的使团来信,想要让陶瑾出兵伏杀喜宁。
    当时,就是杨信力主不可,并且二话不说,把使团的信直接递到了朝廷,可见杨信的底气有多足。
    不过,虽则如此,杨信平时还是十分谨言慎行的。
    这也是陶瑾和耿九畴觉得脸上挂不住的原因,是,你杨氏一族,在宣府的确是有偌大的影响力。
    但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们两个都这么热情的邀请于少保了,结果你一个副总兵,竟然质疑于少保的来意?
    这不是在问于少保,而是在打他们的脸!
    当下,陶瑾便喝道:“杨信,你此言何意?于少保奉旨行事,自然要将案情察查详细,不留一丝疑惑,我等竭力配合便是,何必多问?”
    杨信没有说话,他平常就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表达完了自己的意思,就再也不肯多说。
    场面顿时有些尴尬,陶瑾的脸色迅速变红了起来。
    倒是于谦,脸色平静的望着杨信,片刻之后方开口道。
    “陶总兵说得对,老夫奉旨而来,自然要将一应细节都查的清清楚楚,无论碰到什么困难,为国效力,自然不敢懈怠半分,这话,今日老夫对杨副总兵说,待日后回京,见了杨侯,也是这么说。”
    杨信沉默着,以至于让人以为他不会再说话了。
    但是,到最后,他还是开口了。
    他轻轻点了点头,口气也同样的波澜不惊,但隐约中,却带着一丝凉意,道。
    “明白了,既然于少保是奉旨行事,那自然是畅通无阻,不过,于少保不念伯父和您的香火情,但末将相信,陛下总是会顾念他老人家为国立下的汗马功劳的。”
    说着,杨信侧了一步,让开一条路,道。
    ”于少保,请!”
    有些话,点到即止便足够了。
    于谦没再多说,而是放下帘子,命人驱动马车,进了城中。
    既然杨信是这样的态度,那么,就看看陛下,到底会如何决断吧
    在这件事情上,于谦的自信,要比杨信强得多!
    第537章 老将迟暮
    京城,昌平侯府。
    怀恩穿着一袭蟒衣,连连推拒着想要出来相送的杨洪,不停的道。
    “杨侯太客气了,咱家此来,就是代陛下前来探望您的,他老人家特意交代,您不必起身相送,只要您身子康健,那就是最周全的礼节。”
    虽则如此,但是杨洪却依旧跟着送到了庭院当中,然后才停下脚步,让自己的嫡子杨杰,继续将怀恩送出去。
    此刻的杨洪,和在宣府的时候相比,明显消瘦憔悴了许多,身躯也变得略略有些佝偻,就如同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迈老人,丝毫不见赫赫有名的“杨王”风采。
    事实上,这是大多数在外征战的武将的常态。
    镇守在各地的时候,他们仿佛像一座丰碑屹立不倒,带给整军蓬勃向上的军魂。
    但是,一旦被调回到京师,他们就仿佛一下子变得苍老起来。
    不仅是整个人的精气神,就连原本康健的身子,也会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出现。
    这并非是杨洪偶然一人,而是众多武将的常态。
    似他们这样的武将,常年征战沙场,宛如一柄历经百战的长刀,浸满了血光和杀戮,单是望之,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杀伐之气。
    但是实际上,这柄长刀,早已经伤痕累累。
    它身上每一缕干涸的血迹,是功绩和荣耀,也是伤痕。
    在军中时,有一股精气神撑着,但是一离开军中,这股精气神一泄,各种各样的旧伤就接踵而来。
    对于杨洪来说,在宣府的日子,他就像是一把长弓。
    弓弦被不断的拉开,不断的拉,这几年下来,他声势越重,心中就越不安。
    因为,他清楚,自己这把长弓,已经被拉了满圆,再拉下去,迟早弦断弓毁。
    所以,天子调他回京的时候,杨洪明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是还是毫不犹豫的回来了。
    他已经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了……
    时间已近十月,京师的天气越发的冷了,杨洪的腿上有旧伤,每到这种季节,就会复发。
    所以,刚从庭院当中回来,书房当中便被关的严严实实,好几个炉子一起烧着,将屋子熏得暖呼呼的。
    “父亲,怀恩公公走了。”
    房门被推开了一道小小的缝隙,一个看起来颇为英俊的年轻人闪了进来,边说着话,他边立在火炉旁边,先将自己的身子烤热,祛了寒气,才来到杨洪的身边,小心侍奉着。
    杨洪招了招手,示意他坐下,脸色却有些复杂。
    这是他的二儿子,杨杰,同时,也是他唯一的嫡子,但是,因为常年不在一起,所以,父子二人总隔着什么,有些生分。
    杨氏一门,世代从军。
    到了杨洪这一代,更是如此,他有一兄一弟,同上战场,但是最终,只有他活了下来,一步步搏得了现在的功勋。
    至于他的哥哥和弟弟,皆英年早逝,战死沙场。
    所幸的是,还留下了一点骨血,也就是他的两个侄子,杨信和杨能。
    杨信,杨能,加上他的长子杨俊,同镇边境,铸就了杨氏一门的壮烈声威。
    但是,却鲜有人知,杨俊只是杨洪的庶长子,他真正的嫡子,是眼前这个从未上过战场的年轻人,名为杨杰。
    倒不是说杨洪偏心,而是杨杰先天不足,根本练不了武,虽然说天资聪颖,但是却体弱多病。
    所以,杨洪只能将他放在京师,好好将养着。
    以至于杨杰和他的兄弟堂兄弟都不同,杨俊等人英武健壮,一派武人风范,但是杨杰却青衫儒冠,仿若书香门第培养出的士子一般。
    应该说,这本不是什么坏事。
    战场凶险,杨洪自己也并不希望,自己的一个个子侄都要上战场搏杀,安心的在家读书,也是好事。
    但是,让他感到无奈的是,或许是因为见面的次数太少,又或许,是因为读了书,杨杰再他面前,始终礼节周到,不像杨俊等人一样疏阔随意。
    当然,孝亲之道,杨杰是丝毫不减的。
    杨洪回京这段日子,他的衣食住行,都是杨杰亲自照料,这个孩子细心,谦逊,温和,懂礼守节。
    刚刚进门驱散寒气的小细节,就只有这孩子会注意到。
    努力的将自己多年板着的脸再收了收,换上慈和的笑容,杨洪拍了拍身旁的垫子,道。
    “坐,刚刚怀恩公公说的话,你都听到了,说说看,你觉得天子是什么意思?”
    杨杰有些犹豫,不是因为杨洪的问话,而是因为杨洪的态度。
    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性格并非如此,但是,他在为自己刻意改变,可说实话,杨杰并不希望他这样子。
    杨洪觉得杨杰跟他生疏,但是杨杰,又何尝不是这么觉得?
    自小,父亲对三个哥哥都严厉有加,唯独对他,却从不训斥,这次回来之后,更是变得有些小心翼翼。
    这让杨杰有些无奈,但却没有法子。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