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25章 学衡派梅光迪?全盘西化不可取!
    第325章 学衡派梅光迪?全盘西化不可取!
    1912年,大同大学创办在沪市。
    乃是辛亥之后华夏国内的第一所私立大学。
    校名出自《礼记》中“天下为公,是为大同”。
    也算是与孙先生的理念一脉相承。
    在办学的四十余年过程之中,大同大学可谓是全国私立大学的翘楚。
    有“北南开,南大同”之称。
    华夏科学院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在全国各地都创立了办事处。
    大同大学便是据点之一。
    而这里也拥有如今国内最早的近代先进实验室,对于各类研究工作,有着极大的裨益。
    包国维达到这里之后,本以为会有什么波澜,没有想到很顺利的便找到了华夏科学社位置。
    无他,实在是如今包国维这个名字,太过于响亮了。
    普通人或许不认得包国维,可学界的许多大人物以及大学教授,早就将包国维这个名字给说烂了。
    茶余饭后,包国维这个少年文豪的话题,从来都不会断过。
    以至于,包国维一走进大同大学的校园之后,便被一个人给认了出来。
    “秉文,你此篇《肖生克的救赎》实在是令人感慨,我从前于美国留学之时,常常感慨我华夏国内没有西方戏剧那般精巧,可看了你的话剧,也不由得赞叹万分,什么时候去金陵坐一坐,给我手下的那些学生也讲讲课。”
    梅光迪,这位先生是一個自来熟。
    四十岁的年纪依旧是精神奕奕,他穿着一身笔挺西装,浓眉深目,有着西方人的长相,却是一个十足的华夏人。
    包国维拱拱手谦虚地说道:“先生谬赞了,秉文还是一个学生,还需要各位师长多加帮助才是。”
    在这位面前,包国维可不敢装逼。
    于后世,梅光迪的名气或许不显,可在这个时代的文学界,梅光迪属实算得上一个厉害人物。
    他是华夏首位留美文学博士,也是学衡派的创始人。
    这位先生对于文学发展的理念,包国维是极为认可的。
    一边跟着对方朝华夏科学社的办公室走去。
    他一边说道。
    “先生看起来很了解我的作品,实际上我对于先生也是佩服的。”
    “果真?那秉文可否说一说,对于我梅光迪的评价?”
    梅光迪眼前一亮,可还是不免有些怀疑,包国维真的不是客气么?自己与他素不相识,他如何能够了解自己。
    自己倒也没有什么,十分大热的文学作品。
    却不想,包国维侃侃而谈说道。
    “说到,梅先生就不得不提到《学衡》杂志衍生而出的学衡派。”
    “秉文竟然也知道学衡派?”
    梅光迪眯了眯眼睛,仅仅通过这句话,他便知道,对方或许的确是对自己有所“研究”了。
    他没有插话,期待着对方的评价。
    包国维说道:“比起先生的作品,我更加喜欢先生对于文学理论。”
    一语中的,梅光迪感觉自己的心脏似乎停跳了一拍。
    学界的互相吹捧是常有的事情,哪个教授大师,见面不好好夸赞一下对方?
    无非是人情世故罢了。
    可大多数人,见面吹捧的无非是梅光迪的什么作品,但梅光迪心里清楚,自己的作品并不比周树人等人出彩。
    每每听到吹捧,都觉得有些反感。
    包国维这句话,可谓是击中了他的软肋。
    梅光迪的眼睛里面越来越期待了,期待对方后面会说出什么来。
    “学衡派的保守观点,也是我对于文学发展的观点。”脑袋里面回忆起,历史上学衡派的理论基础,包国维结合历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许多在新文化运动之中存在一些激进的观点。”
    包国维回想到这段历史,便是有些后怕的。
    因为在近代诸多屈辱之下,许多海归学者觉得要做到不破不立,彻底的抛弃华夏之传统文化。
    例如胡适、钱玄同就曾经发表过一些过激言论。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等等。
    后世,即便是保留了汉字,极大弘扬传统文化,依旧能够出现那么多“反贼”。
    包国维不敢想象,要是在这个时代,实现了所谓的汉字拉丁化,华夏的文化界会被渗透到一种什么地步。
    后世的棒子国,韩语之中所留存的众多英文词汇,跪舔西方的各种行径,便是前车之鉴。
    所以,包国维认真地评价说道:“于我个人而言,是坚决反对所谓的全盘西化,赞同先生之学衡派所提出的文化保守理论。”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继续说道。
    “华夏人是需要文化自信与担当的,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价值,不应该被全盘否定,断然将传统文化割裂,于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白话文应该得到推广,可文言文也该得到保留!”
    “好!好!好!”
    梅光迪眼睛里面放光,连连拍手叫好,脸上抑制不住地激动,他义正言辞地说道。
    “就该如此!”
    包国维这个观点,在后世或许是稀松平常,可在民国时期,却是十足的少数派。
    便连学衡派的观点,当时也并不是主流,不被大多数文化人士所认可。
    包国维这样一个受到大多数公众认可的少年文豪,能够有这样的见识,实在是难得,这也是梅光迪激动的原因。
    梅光迪不由得停下脚步,认真地看向包国维说道。
    “秉文对于西方文化如何理解?”
    他对于这个问题很认真,是真的期待在包国维口中得到答案。
    沉默了一会儿,包国维回答说道。
    “西方文化具有先发优势,这点是不可辩驳的,也是他们能够取得先进的原因,可对于西方文化我们要存一个审慎的态度,因为西方人与我们的历史发展不同,民族性格也大相径庭,一味的模仿,想要复刻对方的成功,是不太现实的。
    我们寻求文化创新的宗旨不该是全盘接受,而是“有”中生优,并非无中生有,从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是王道。”
    “好一个有中生优!”
    梅光迪连连赞叹,原先对于包国维,他或许仅仅只是赏识罢了,可这会儿竟然有些佩服,甚至还有些惺惺相惜之感。
    这小子,所说的理论与自己不谋而合啊!
    梅光迪笑着说道:“人人都说,此生定要与包秉文谈论一番,不然枉费来这世界上一遭,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当然,梅光迪也不是没有疑问的,他最后眯起眼睛说道。
    “秉文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如今的激进派想要将传统文化全盘否决,这简直就是在乱搞,可是激进派还说了,正所谓不破不立,前清就是因为改革不彻底,所以才落得一个失败,你又如何看?”
    你是十万个为什么吗?
    怎么这么多问题?
    包国维心里不免吐槽,可这种问题,显然难不倒他。
    “所谓的不破不立,破的应该是制度,破的应该千年来与普通人身上的枷锁,破的应该是当权者软弱和妥协,与文化有什么关系?”
    包国维冷笑说道:“前清的错误在于,底层的矛盾并没有经过变革,当权者面对涉及利益的东西,他从根子上就已经烂了,可这是前清烂了,与华夏千年来的文化何辜?”
    他强调说道:“本质上,文化仅仅是工具而已,真正作用的乃是如何使用的人,华夏文学一途,应该是中西合璧,以实用主义为宗旨,避免盲目崇拜,也要避免墨守成规。”
    一番慷慨激昂下来,包国维有些不好意思,含蓄一笑看向梅光迪。
    “这便是我对于华夏文学之未来的理解,先生觉得如何?”
    “我我.”梅光迪彻底地服气了,一时间竟然说不出话来,见识广博的他,在担任过许多著名学校的教授,也在美国见识过无数天才的风采。
    可包国维这样的,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他又震惊又惊喜,竟然手足无措起来。
    这个时候,他抬起头来,似乎找到了解围的地方,兴奋地指责面前的办公楼说道。
    “到了到了!竺可桢教授便在楼上,你不是想要了解华夏科学社的事情,跟我上去见一见吧!”
    说话间,他便一溜烟跑入了大楼之中。
    跟在后面的包国维,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根本没有想到对方的反应竟然会这么大。
    自己不过是,将今后梅光迪所阐述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表达了一遍而已。
    他抬头看向二楼,此刻天已经完全黑了,有一处办公室的灯光还亮着。
    一个瘦削的身影在灯光上伏案写作,应该便是竺可桢先生了。
    不再想许多,包国维迈步向前,如今最为紧要的,乃是寻求科学社的帮助,在一个月内推进青霉素的研究。
    可刚刚到了楼梯口,却听到梅光迪咋咋呼呼的声音。
    “竺教授!竺主任!快些出来看看,我这回可给你带回来一个了不得的人物!”
    包国维无奈地摇摇头,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登上楼梯,推开了办公室的门。
    房间里面有些闷,散发出发霉的书页气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