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我不读兵书,但我代表兵家,谁有意见
孟夏之月的最后一天。
如约好的那般,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长安城南的官道上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纶巾文士。
有的头发白,有的年轻朝气,有的乘牛车而来,有的纵马疾驰而去。
他们都有同一个目的地。
博望苑。
最先抵达此处的是道家代表团,之所以用‘团’来形容,因为代表道家出面的,不止庄青翟。
还有一位,当今天子潜邸旧人、曾官拜九卿、濮阳汲氏家主,汲黯!
而且。
与两位道家大佬同行的,还有十余位后辈子弟。
“老师,汲公,请上座。”接士殿内,刘据拱手一礼,对面两人还施一礼,率先入座右侧首位。
此时庄青翟代表的是道家,遂没有和太子过多寒暄,刘据礼让完他们,也未逗留,又去殿门处接待下一位大佬。
没办法。
他是太子,对方却是长者,该有的礼节得有,况且今天是个刷名声的好机会。
刘据不介意做些惠而不费的事情。
第二波到场的,是医家代表团,唐安、宋邑两老头的住所就在博望苑内,他俩却偏偏要先出去。
再从正门重新进!
说是今天事情隆重,不能丢份……
义妁也由着他们,又挑了几个弟子撑场面,与刘据见礼后,随即该入座入座。
医家之后,是墨家,来者仅仅蔡成一人。
墨家没啥说的。
他们现在只求低调发育,如若不是为了给太子捧场,蔡成压根都不愿意出寺工院。
再之后。
便是名家,代表人物毋庸置疑,必然是东方朔。
也不知道他从哪儿找了两个人,像模像样的跟在自己身后,充当名家子弟。
至此。
诸子百家中,与太子宫相熟的都已到场,之后的诸如小说家、纵横家、农家等。
他们既没有请到大佬,也和太子宫不熟,谈不上需要刘据相迎,只是与他们寒暄了几句。
就这。
依旧让对方受宠若惊,连连俯身施礼。
“切勿多礼,快快请起。”刘据虚扶了一下,之后看向身边的苏武,苏舍人立刻会意,伸手往里示意道:
“请。”
虞初一行人知道斤两,又对着太子拱拱手,方才跟着苏武一同入殿。
等他们走后,刘据旋即看向不远处走来的两人,一脸苦笑加无奈。
走向他的那两位,人未至,声先到。
“哈哈哈哈!”
李广扯着大嗓门,一身戎装,左手按刀,右手拍着胸脯大笑道:“殿下主持的百家盛会,老夫岂能不捧场?”
他一缕胡须,“老夫熟读兵书,兵家代表非我莫属!”
这头话罢,另一头不软不硬的话便来,“我向来不喜读兵书,但我说由我代表兵家,谁有意见!?”
霍去病如是道。
刘据见状苦笑更甚,只能引着两位兵家大佬入殿。
兵家。
看似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鼎盛、大一统后有所落寞的学派,但他们的落寞,更像一种大隐隐于市。
秦汉后,确实没有如孙武、司马穰苴等著书流传千古的人物,但踊跃出来的名将依旧不少。
如秦国白起,汉初韩信,以及如今的卫青。
由兵家典籍熏陶出来的这些将领,笼统来说,都能算兵家门人。
儒术独尊后,当今朝堂上的将军无需靠着一个兵家子弟的名头过活,非必要,没谁自称。
然而。
还是那句话,有必要的时候,可以称一称!
当太子宫要开百家招揽大会,即使李广、霍去病不是来自荐的,也要来捧场!
他们身后同样带了一大帮人,不是门徒,而是五大三粗的亲兵,乌泱泱兵卒一入殿,立刻吸引了殿内众人的目光。
“看什么看?”
打头的李广大大咧咧道:“我们是兵家门人,就允许你们带人,我们不能带啊?”
殿内发生了何事,暂且放下。
话分两头。
将李广、霍去病两人迎进去后,殿外又来一行人,见到领衔的那位,刘据赶忙前走几步,拱手道:
“张公。”
“呵呵,见过殿下。”
致仕退休后的张汤,浑身少了些肃穆,多了几分亲和,当下对着刘据施礼道:
“小儿辈们不济事,只能我这个老家伙走一趟。”
身后的张贺、王温舒等人面色如常,对张汤的点评丝毫不以为意,甚至深感赞同。
如今的法家。
张汤是绝对的执牛耳者!
纵使张汤已经致仕,王温舒依旧官居九卿,当张汤站在前面时,他都得乖乖跟在后面。
昔日张汤致仕的原因,天下人可能不知内情,可朝堂顶层那些人物,多半都能看清。
再者。
张汤次子张安世,如今是陛下近臣,其长子张贺又是太子亲信,张家荣宠不失,反而更盛从前!
当年那个酷吏的所作所为,都在一场致仕风波里被盖棺定论。
如今退休的张汤,看似沾染了一身污泥,可不碰官场,仅以法家门徒自处时。他何尝不是逆境重生,铸就了一道金身呢?
张汤本就是曾经官居三公的人物,又有法家这个强盛学派做后盾,他的到场,算是今天最重量级的一个人物!
额……
倒不是说大司马骠骑将军不是重量级,主要是霍去病的学派身份存疑,他也无意掺和学派争斗。
纯属是来给自己小老弟捧个人场的。
这位主。
在之后可预见的学派争锋中,不能算作参会选手,顶多算个……混子吧。
临近巳时。
前面该来的、要来的小虾米、大鳄鱼,基本已经到齐,这时候,掐着点、算着人的最后一个学派。
压轴登场了!
不是儒家还能是谁?
今天本该董仲舒来,当年皇帝陛下正式掌权之初,召天下贤良文学之士入京,参与者遍布诸子百家。
便是在那一次,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击败无数对手,打动皇帝的心,随后将儒家一举推上神坛!
也给自己铸了一道金身……
现在。
又有太子召百家门人,齐聚博望苑。
诸子百家贼心不死,欲要行鬼祟之事,儒家岂能不到场?儒家到场,董仲舒岂会不来?
但因不可抗力,他确实没来……
董仲舒想来,可不巧的是,皇帝今天特别想见他,一早便将其召入宫中。
不得已。
儒家领衔人物,换成了孔安国。
至此,诸子百家中该到的都到了,没到的,那就是真没法到。
比如,杂家,阴阳家。
原本在大汉,杂家也是有代表人物的,而且尊贵无比,很可惜,他造反了,连带着杂家也被杀惨了。
是的。
说的就是淮南王刘安,还有他那数千门客。
由于淮南王大肆招揽杂家门人的缘故,在他造反失败后,杂家被打上了乱臣贼子的标签。
他们敢来博望苑,刘据都不敢让他们进门!
而那阴阳家。
刘据可以放他们进来,不过估计他们没那个胆子。
须知,大名鼎鼎的文成将军,皇帝座上宾的方士少翁,可是被太子硬生生堵在未央宫里。
先扒个精光,再打个半死,最后一命呜呼啊!
血淋淋的例子摆在这儿。
还有哪个阴阳家门人敢在太子面前晃悠?还来博望苑?是找刺激吗?
“诸位!”
接士殿内,群贤在座,刘据端坐于主位,抬手压了压,殿内嗡嗡嘈杂声随之停下。
见众人都将视线投向自己,刘据适才温和笑道:“今日大家能齐聚于此,是给孤面子。”
“在此谢过了。”刘据朝周遭拱手一礼。
两个托最先表态。
李广粗声道:“那是,老夫冲的便是太子。”
霍去病正襟危坐,肃然道:“太子的面子,必须给。”
他俩话都撩出来了,太子礼也施了,旁人还能说什么,顺势应了下来呗,庄青翟、张汤等人齐齐拱手,口称:
“殿下言重……”
大殿内一阵轰鸣声,而在大殿角落一个正奋笔疾书的青年听来,心中只感太子手腕超绝。
今天诸子百家齐聚博望苑,是看在太子的面子上吗?
不尽然。
想寻求进身之阶的小门小派或许是,但道家、法家,却是存着与儒家打擂台的心思,他们来,是为仇敌而来。
儒家更不用说。
是为了镇压宵小而来!
可太子一句客套话,便将诸家齐聚的原因,归于给自己面子,诸家还顺势应了。
别小看这一说一应,无形的威望、名声,就是如此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即使太子今天一个贤才都没招揽到,仅凭刚刚的一番话,也已经是大有收获。’
‘董师诚不欺我啊!’
司马迁心中感慨,笔尖动作却一直没停,他今天的任务,便是记录下众人的言行举止。
他不代表儒家。
司马迁的确称呼董仲舒为老师,那是因为他跟着人家学《春秋》,可除了儒家经义,司马迁也学其他经传呀。
谁说老师就只有一个?
司马迁的主业,其实还是受他父亲司马谈、以及列位先祖的影响,主要负责写史。
此时此刻,他正在做的,便是记录历史。
而派他来的,是皇帝!
某种角度来说,司马迁代表的是皇帝的眼睛,因为他落于笔下的文字,最终都会落于皇帝眼中……
“既如此,孤便不再多啰嗦,今日是太子宫招揽俊才的策问,孤只有一个问题,你之才学,是否于国有用?”
“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奥,得提醒一句。”刘据笑道:“只谈才干哦。”
他意味深长的话语,使得殿内众人一阵哄笑,并非爽朗的笑,而是充满火药味的……
冷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