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黄河牌重卡
周大忠就带着周大福来到人事科这里,然后说道:“吴干事,这是新来的员工,麻烦你帮忙办理一下入职。”
接着,他还把介绍信,以及入职通知递了过去。
吴干事接过来介绍信和入职通知后,一看发现竟然是驾驶员,立马就重视起来。
眼前这个人虽然年轻,但是以后能成为卡车司机,自己可能要需要他的帮忙,随即热情道:“你好,这里你填一下名字。”
周大福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写上自己的名字,读书的时候,他写字都没有这么认真。
“吴干事,已经填好,还有别的要填吗?”
“好的,你坐在一旁等候,我要拿去给领导签字。”吴干事解释道。
周大忠看见还要等,便说道:“周大福,我就先去上班。”
“去吧!”周大福回答道。
反正现在自己一个人也能处理,实在不行,找人问一下,也没有问题。
驾驶员跟其他职工不同,其他职工等级有八个等级,但是驾驶员的却只有五个等级,准确一点来说,应该是有六个等级,而且每个等级,都有是讲究,刚进入驾驶员这个行列。
首先从学徒工开始做起,后面就是拿到驾驶证的人,虽然也算是正司机,但是并不能算五级司机,要等新手期一年结束后,才能算正式进入五级司机,才能拿到一个月四十块的工资。
还有几别人其他职工,最高等级一个月能拿到九十多一百左右,驾驶员最高等级,一个月也就那八十多块钱,相差十几块钱。
事实上,驾驶员还有额外的补助,开卡车拉货,跑长途的话,一天能有一块钱补助,跑短途的话,也能有六毛钱的补助。
因此从工资来看,一级驾驶员并不会比八级工的工资低,而司机的福利和待遇,却是八级工比不了的。
很快,人事科的科长也跟着出来,要是换做是别的人入职,可能人事科的科长并不会出来,但是周大福可是周益民介绍过来,拉近一下关系准没有错。
人事科长说道:“你就是周大福,年轻人,前途无限啊!”
“那里,还要科长你照顾啊!”周大福懂事道。
随即,他还把提前准备好的大前门香烟,拿出来,帮忙点了一根,剩下的就很自然地放在桌上,好像是遗漏了一样。
人事科长,看见这么懂事的周大福,也是非常的满意。
他是想跟周益民拉近关系,但是不包括周大福,或者说是现在的周大福,毕竟都还没有成为正式的司机。
“小吴,你带周大福同志去领一下入职物品。”人事科长说道。
吴干事说道:“好的,科长。”
人事科长,还有别的事情,当然不会全程陪同,要是换做是周益民,才会有这个待遇。
吴干事,带着周大福来到领取物资,不过也没有什么东西基本上都是工衣、水杯、水壶、毛巾、还有一件军大衣,这个是驾驶员才有的待遇。
要知道军大衣,也是抢手货,没有一定关系,可弄不到手,要不然是钢铁厂这么大的规模,还不一定能分配到军大衣。
周大福没有想到,刚来上班就能领到这么多东西,自己都不知道多久,没有过新衣服,而且还有军大衣,自己穿出去,都不知道多有面啊!
领完东西后,吴干事就带着周大福来到运输科,刚好李队长也在。吴干事上前说道:“李队长,这位就是新来的员工,周大福。”
“好。”
李峰看了看周大福,原来这个就是周益民打招呼跟自己学车的人。
不过还要观察一下,周大福为人怎么样,自己可不想手一个白眼狼徒弟,就算是周益民开口也不行。
要知道现在师徒关系,可不像后世那么淡薄,现在讲究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这种说法。虽然自己有儿子,不用担心老了没有人养老,要知道现在,徒弟闯了祸,师傅也逃不了关系。
“李队长,那我就先离开。”吴干事说道。
李峰说道:“麻烦了。”
周大福立马就递了一根烟过去,还懂事的点上,然后说道:“李师傅,不知道我现在要忙点什么?”
自己对于驾驶员,究竟要干点什么都不懂,所以只能问。
“你的话,就跟着我跑车,还有就是要学会修理车辆,不然你是成为不了一个司机的。”李峰开口道。
学会开车并不难,难得还要学会修车,因为车辆在开车时候,或多或少也会出现一些故障,在荒山野岭中车子出现故障,然后停下来修车也是家常便饭,一款车修修补补都能跑好多年。
而且车辆的技术,安全配置比现如今要落后许多,稍有不慎就会有事故发生,也是一项高危职业。
周大福连忙说道:“那就麻烦李师傅。”
“等你正式成为一个司机后,会有一辆专属于你自己的卡车,不过在那里之前,你就跟着我。”李峰说道。
然后,他就带着周大福来到自己的卡车面前,这个可是一辆新的黄河牌的重卡。
要知道普通的解放卡车,载重量只有四吨,但是黄河卡车却是翻了一倍,载重量达到了八吨。
黄河牌汽车产于1960年,也就是今年,这辆车刚落地没多久。也就他们钢铁厂才拿到两辆,其他厂还没资格呢!
两年前,各种口号满天飞,波及到了各行各业,汽车行业也不例外。当时,汽车厂自然也不甘落后,要制造更大、更好的卡车,要跟世界接轨。
当然了,李峰不会让周大福立即上手这种大卡车。
学也是先拿老款的卡车学。
要是周益民在场,肯定会对这款车无语。
这款车的口碑不怎么好,质量问题严重。
据说,为了赶工,部分工装和图纸没有得到严格的验证,有的零部件加工不规范,导致汽车质量太差,不得不返工调整近一个月。
“远看一枝,近看一脸疤”,这就是很多人对这款8吨车的形容和评价。
甚至有人讥讽:“黄河车该响的(喇叭)不响,不该响的(零件)都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