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6章 暂安处162号
    第86章 暂安处162号
    九月中旬。
    一大早,燕园37号学生宿舍楼,畏畏缩缩走进一老头。
    引来一帮牲口可劲瞧稀奇。
    老爷子支支吾吾说,找李建昆。
    诶!
    那这人我们熟啊。
    “李建昆,你爷来了!”
    “建昆哪,家里给了说媳妇儿,你爷撵你回家相亲!”
    “什么相亲?事都定了,让伱回家生娃去!”
    一群王八羔子。
    照面后,李建昆也不好让许大爷久待,怕旁人一个打听,老爷子忒实在,嘴门把不住关。
    这事可不好在学校传开。
    属实没辙,这年头哪有啥移动通讯,他但凡猫在燕园,有什么话,许大爷只能亲自来捎。
    “叮铃铃~”
    一路载着许大爷,带着股激动,李建昆直颠五道口。
    在菜门营鸽子市放出消息小半月,让许大爷密切留意,可算有了喜讯。
    “大爷,是靠路边的房子吧?”
    “嗯,挺大一宅子,西墙靠马路。”
    吼吼!
    那就妥了!
    李建昆心头狂喜。
    这是他唯二的要求:靠马路边,占地凑合。
    地段上还好说,但凡在五道口,偏学院路,或偏中关村,问题不大。
    呼哧呼哧!
    李建昆麻利蹬车,迫不及待。
    许大爷坐后座上指路。
    打燕园东门出来,过成府路第一个十字路口,右拐,不多时,经过五道口商业片区。
    要说这个地段,现阶段最优。
    “小李师傅,还往前。”
    得,咱也不指望。
    很快,路过清华和北大的夹道处。
    许大爷伸手道:“还走,还在前头!”
    李建昆啧了一声,真要跑进中关村啊。
    刚驶过十字路口,念头还未落下,耳畔混合着风声传来一句。
    “就这儿就这儿!”
    “吱!吱!吱!”
    由于载着老人,李建昆使的是点刹。
    左右瞅瞅,有点发懵。
    惊喜来得太突然!
    这是啥地界?
    喏,旁边是钟灵他们的北语。
    后世五道口宇宙中心……的,正中心!
    “大爷,哪个宅子?”
    许大爷指向马路对面,道:“呐,围墙最大的那个。”
    呦嗬!
    心怒放啊!
    李建昆搭眼望去,岁月斑驳的青石砖墙,西面这侧,约有三十米长。
    院墙里,青瓦翘角的屋顶,连成片。
    纵深显然也非常要得!
    一座典型的京城四合院。
    半拉大的院。
    宁说真正的大四合院?
    文化大家朱家溍先生,曾留下一张儿时照片,是在自家院中池塘划船的情景。
    当时朱家实际已经没落,原祖宅萧山会馆,毁于义团兵火。
    过马路,来到这座四合院外面。
    李建昆锁好自行车,沿着西侧围墙,往北,用脚丈量着。
    宽47步。
    长75步。
    他一步约为70厘米。
    也就是说,这座四合院占地超过1700平方。
    美了美了!
    再大,放这年头未免有些嚣张,吃不消。
    太小,搞不起还算凑合的阵仗,吃不饱。
    虽然里头是个啥情况,李建昆并不在乎,他想要的只是这块地。
    但既然来都来了,还是找到朝南向的院门,打算进去瞅一眼。
    好家伙!
    甫一进门,便被一股刺鼻酸臭,熏得睁不开眼。
    那叫一个脏乱差!
    这四合院曾经在五道口一带,大抵也辉煌过。
    如今荣光早已不在,房屋木料遭虫蚀严重,接地处生满霉斑。
    院子里毫无章法地,搭盖起十来个小厨房。
    地上坑坑洼洼,石料损毁严重,入眼的几间厢房外,各有一滩污水,里面黄的黑的,不堪入目。
    当农村的化粪池使。
    不是自个的房子,就这样糟蹋?
    “喂,干嘛的?”
    有人发现这一老一少,听闻动静,其他屋内又走出几人,皆带着一股审视。
    呦嗬!
    这白嫖客,还挺理直气壮!
    嗯,如果按许大爷的说法,这些人全是白嫖。
    这座四合院,属私有性质,且没有对外出租。
    见怪不怪。
    这不大批知青返城嘛,许多人一时找不到地方住。
    你说他们原本的家?
    这么些年,家里不得添点人丁?
    人口一添,就得另想法子。
    这年头城镇居民,多半居住空间,有限得紧。
    越是大城市,越是如此。
    “噢,没事,就看看。”
    李建昆笑着搭话,不好跟他们搞僵。
    倘若此处确为私宅,那么接下来,少不了要跟他们打交道。
    “甭看了,告你吧,厕所都没空,一人都挤不进!”
    你就算腾间房出来,我也不住啊。
    真是的,无论怎样,既然住在这里,就算为自身着想,也得把卫生搞好呀。
    皆是一帮小年轻。
    暂未发现女同志。
    “哎。”旁边,许大爷长叹口气。
    本以为自家过去日子恓惶,跟这些孩子一比,那都算幸福,高低有个窝。
    这一叹,叹得李建昆也特感慨。
    城市住房问题,随着人口日益增多,形势越发严峻。
    否则也不会提出房改。
    要知道,国家刚建立那会,咱们面对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北平还在,已是万幸。
    大量房屋损毁于战火,存余极其有限,不少人流离失所。
    50年代,为使人人都住得起房,不得不启动房屋公有化,建立房地产公司,集体管控房屋,抑制租金。
    饶是现在,在京城租房也是真便宜。
    大抵就是人均每月块把钱。
    谁都消费得起。
    京城这年头,有相当一部分家庭,都是租房住。
    但如今的问题是:
    公有房总量的增加,远不及人口成倍增长,房地产公司已经没有余房。
    离开院子后,许大爷递过来一张纸条,道:“小李师傅,人留的地址。”
    李建昆接过一瞅,在海淀小镇,正好,他得先去趟房管局。
    房屋性质必须确认清楚,否则问题就搞大了。
    当年许多私房转公房,即便手头攥着房契,现阶段,没鸟用!
    似乎是在85年,才启动过一次返还,为期两年。
    两年内仍没拿房契来申请……嘿嘿。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新闻,啥背景忘了,民国时家族在京城拥有一百多间房。
    战火年代,举家颠了,五十年后,后人拿着一摞房契,回来要房。
    律师说,不好意思,废纸一摞。
    啧啧,百多间首都房产嘞,得是多少个零?
    告别许大爷,李建昆颠了。
    一路驰骋,来到海淀小镇,路上捎了五斤刚上市的青皮橘子。
    直奔房管局。
    “哟,小同志,忒客气!”
    “应该的应该的,大家为人民事业劳心费力,吃点橘子不打紧。”
    这话说的,不吃都不合适,人民群众的一片热心哪!
    查个房屋性质,小事,记事簿哗哗哗翻开。
    有了!
    暂安处,162号,房屋九间,性质:私有。
    铁坨!
    李建昆眉笑颜开,当年据说有个政策,人丁兴旺的家族,可以保留十五间以下的私房,作为自住。
    遂循着纸条上的地址,直奔区政府方向。
    南大街?
    话说,阿彪家是不是也搁这块?
    得,当时少问一嘴,不晓得哪个门,否则把阿彪带上,说不定事半功倍。
    先走一遭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