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20章 根本不是谣言,就是真的
    第420章 根本不是谣言,就是真的
    “我们不怕困难,有困难才好呢,更有挑战性。而且我们相信您能够带领我们完成这项研究任务!”苏东莊道。
    难?
    他和雷鸣听着确实觉得挺难的。
    要将计算机放到坦克上,那得多小才行。
    可他们做不到,不代表李暮做不到。
    一旁的吴有望想了想,道:“李暮,这个项目的工程恐怕不小吧,我看要不要联合雷达研究所和车研所那边一起搞?”
    既然研究那些系统和电子设备的目的最终是为了造坦克,那么自然要考虑适配性。
    “暂时还不行。”李暮摇了摇头,道:“车研所那边目前正在全力突破坦克发动机方面的技术,而且我也不想让他们那么快知道。”
    他虽然打算尽快和杨英“摊牌”,但也没必要这么快。
    什么都没有准备,仅凭一张嘴,他不觉得自己能说服对方放弃研制wz-111的打算。
    除非他掏出研究方案,直接拍在桌子上。
    “这又是为什么?一起研究不是更快吗?”吴有望疑惑地问道。
    苏东莊和雷鸣也不由投来好奇的目光。
    闻言,李暮想了想,道:“那边在重型坦克上已经研制两年时间了。”
    他并没有解释得太多。
    不过这句话足够让三人猜出背后的原因了。
    “原来如此。”吴有望最先想明白,微微点了点头,没有再提。
    苏东莊和雷鸣两人反应稍慢,但也很快反应过来。
    研究了两年的东西,想要劝别人放弃,确实不太容易。
    他们是可以相信李暮,但别人不一定。
    两年日日夜夜、呕心沥血的研究,忽然来了个人说不对,哪怕明知其是最权威最厉害的专家,恐怕也无法接受。
    甚至还可能会打压、排挤说这话的人。
    想到这里,两个人当即道:“李顾问您放心,我们一定尽快拿出成绩!”
    “好,那我等着看。今天你们就先去休息,等明天我拿方案过来,我们再继续开会讨论。”李暮笑着。
    随后,他又勉励了两人一番,才让他们离开。
    ……
    待苏东莊和雷鸣走后。
    李暮又找来了黄新华,问了问他关于集成电路的研究情况。
    不过进展依旧不是特别大,仅仅达到了17.4w。
    没有光刻机的直接提升,想要再大幅度地提升集成度,确实不太现实。
    黄新华听完李暮对于车载计算机的要求后,沉吟了许久。
    然后才开口道:“如果顺利的话,一年之内,应该能够勉强做到。”
    他估算的时间,和李暮想得差不多。
    想要搞定车载计算机,首先得把16位处理器拿出来。
    然而现在他们的处理器,才刚刚开发出8位而已。
    在历史上,8位处理器于72年出现,而16位处理器为78年,相差了6年左右。
    黄新华敢放言一年就做到,已经是沾了分布式投影光刻机比较先进的优势。
    “不用那么着急,还是要保证质量,如果顺利的话,我还想在里面加入火控计算机、炮塔计算机和车体计算机。”李暮道。
    99式主战重坦上的车载计算机,可不仅仅只有一个。
    黄新华道:
    “好,听你的,不过你得给我招些人了。”
    “现在进所里的年轻人,个个都奔着往软件工程开发组那边去。”
    “我这边都没有几个像样的,只靠我一个老头子,可有点熬不住啊!”
    他说完后,不免叹了口气。
    软件工程的大热,让这个半导体研究所都变了味了,要不是名字没改,都快成软件工程研究所了。
    当然,他也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毕竟比起枯燥的集成度提升研究,显然是蕴含着无数可能性的软件工程开发,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
    平时不着急的话,他倒是可以坚持。
    但现在要搞尽快实现集成度的突破,拿出16位处理器,就需要大量的人才补充了。
    “这方面我去解决,您放心吧。”李暮点了点头,干脆地点头道。
    不就是要人嘛,那多简单。
    只要按照后世的资料一查,有的是大佬可以挑。
    他之前不这么做,只是担心因为自己的影响,让这些大佬们的人生偏离了原来的轨迹。
    万一因此使得大佬们最后泯然众人,那就得不偿失了。
    但现在他从杨天形、苏东莊等人身上得到了印证——只要培养得当,便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那就不用担心了,要多少就招多少。
    ……
    回到特楼时,已经是深夜。
    和黄新华、吴有望,以及后来开完会赶到的王绶觉一直谈到了11点左右,李暮才离开。
    但到家之后,他也没有立刻休息。
    而是来到书房,继续筹划歼-10战斗机的研制问题。
    99式主战重坦固然强大,然而没有打起来的话,毕竟不能直接骑到m帝和老大哥的头上“拉屎”。
    只有把歼-10搞出来,才能够在常规状况下,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产生威胁。
    坐在书桌前。
    李暮慢慢地看着研究资料。
    歼-10的一个核心技术,叫做静不稳定设计。
    这种设计是指飞机的气动中心位于中心之前,导致飞机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具有向下的运动趋势。
    利用它,可以使得飞机在机动性和灵活性方面取得显著的优势。
    然而想要实现也十分困难,需要搞出先进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来辅助驾驶才行。
    “现在的电传飞控,还是模拟式啊!恐怕很难满足歼-10的需要,只有数字电传飞控,才能够支撑歼-10安全起飞。”李暮暗暗皱眉。
    电传飞空的技术在55年便已经出现,然而哪怕是以现在m帝最先进的技术,都不可能达到歼-10电传飞空系统的研发条件。
    直到88年,空客才推出了数字电传飞控。
    30年的技术差距,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不想办法将其填平,歼-10上天便是无稽之谈。
    “看来是我有些想当然了,有了80年代的超算水平,可不一定有那时候的半导体水平和计算机水平。”李暮暗道。
    不过他倒是没有因此而气馁。
    有问题,那就去解决。
    一两年搞不出来,那就五六年。
    两年的时间,他便能让夏国的半导体领域,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
    他还就不相信,上五六年,没有办法把电传飞控的问题解决!
    想到这里,李暮眼中重新恢复了斗志。
    迟一些不要紧,反正只要拿出来便能乱杀几十年。
    “先把这个问题记下来,回头找老师问问,说不定他有办法解决。”李暮忽然想道。
    他没有闷头研究的打算。
    一个人再聪明,智慧也是有限的。
    自己解决不了,完全可以摇人帮忙。
    当然,普通人未必能有这个能力。
    不过老师不是普通人啊!
    大佬之所以是大佬,就是因为其具备超越时代的眼光和想法。
    说不定自己想不出来解决办法,对方想出来了呢。
    “不过除了电传飞控,还有无源相控阵雷达、砷化镓t/r组建、平板缝隙天线……”李暮回想着之前背下的资料,只觉得头皮发麻。
    背的时候只觉得稀松平常,但现在对照这个年代的技术水平一看,个顶个都是难以解决的难题。
    看来他高兴得还是有些太早了!
    ……
    次日,早。
    洗漱锻炼完后,李暮便出了门。
    来到半导体研究所。
    王绶觉、苏东莊和雷鸣三人早已等在门口。
    不过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个熟人也同样站在一边,抿着嘴唇,眼神中似是还带着几分忐忑。
    看到几人,李暮走上前,先打了个招呼,然后才看向周溪令,笑道:“你怎么跟着来了?”
    “李顾问,我也想跟着您一起研究!”周溪令大声说道。
    他昨天觉得有点不太舒服,所以比往常提前了一些时间回家休息,没想到竟然错过了李暮回来。
    知道这件事情,他悔得肠子都快青了。
    要是因为迟了一点,便错过这个机会,恐怕他的后半辈子,夜里都会睡不着了。
    “哈哈,不错,精神可嘉。”李暮笑着夸赞了一句,然后继续道:
    “不是我不带你,只是你们三个要是都跟我走了,那之前的项目怎么办,不管了不成。”
    闻言,周溪令一直不安的内心稍稍平复了些许,不过仍然坚持道:
    “李顾问,原先的项目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完全用不着我管理。”
    “再说有诸位专家和教授在,有我没我其实差别并不是特别大。”
    “相反,如果能让我加入新的研究项目,肯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说完后,眼中露出渴望之色。
    当初他和苏东莊、杨天形两人一起进入半导体研究所,雷鸣比他们要晚上一些时间。如今杨天形去了三省,苏东莊和雷鸣加入了新的研究项目,只有他一个人还在研究以前的东西。
    要说没有点落差是不可能的。
    李暮知道不解释明白,周溪令肯定不会放弃,于是道:
    “你以为我不带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够吗?”
    “恰恰相反,让你留在原来的项目里面,是因为你是你们几个人里面最厉害的,能够兼顾几个研究项目的继续开发。”
    “要知道,你要干得可是原来4个人的活,任务是十分的艰巨。”
    他说完之后。
    一旁的苏东莊和雷鸣本来还打算给帮忙求情。
    听到这番话,反倒有点酸了,纷纷露出羡慕的神色。
    见周溪令还在发楞,李暮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好了,继续去工作吧,有你在,我才能放心地开始新的研究啊。”
    看着他真诚的眼神。
    周溪令心中级既愧疚又感动,当即道:“李顾问您放心,我给您保证,这边的研究绝对出不了任何问题。”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说完,他不再有多言,转身直接离去。
    ……
    将人“哄”走之后。
    李暮便带着苏东莊和雷鸣来到所里的会议室。
    此时时间尚早,一些专家和教授还没有过来。
    他先和两人简单地说了说任务的分配。
    99式主战坦克上的电子系统非常之多,一些已然具备研究的基础,一些现在却还并不具备。
    当然,到最后肯定都是要研究的。
    只不过需要分出一个先后,比如较为简单的通信系统和雷达系统,便可以先解决,然后再集中力量攻克火控系统、激光压制系统和车载计算机这几个方面。
    苏东莊和雷鸣听完李暮的介绍,问道:“李顾问,我们怎么听着,您说得这个火控系统,和我们了解的不太一样呢?”
    他们昨天得到李暮打算搞型的研究项目的时候,回去便熬夜查了相关的资料。
    然而听到现在,除了一些专有名词比较熟悉,其他内容都十分的陌生。
    ——这一晚上,可以说看了个寂寞。
    “听不懂很正常,既然要研究,肯定不能按照m帝和老大哥的步子来,那样只会跟着他们的屁股后头吃灰。”李暮道。
    他就没有想过按照现在主流的科研想法走。
    拥有着后世资料的他,想要复刻现在m帝和老大哥的科技不说是轻而易举,也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而且如果是造m-60这种坦克的话,难度无疑会大大地降低。
    夏国的工业基础水平虽然造99式千难万难,但努把力,一两年内搞出来完全可是一说是轻轻松松。
    苏东莊和雷鸣对李暮十分信服,自然也不会怀疑他们搞不出来,只是好奇地问道:
    “那您要不跟我们说说,这个火控系统造出来以后,和现在的相比有什么厉害之处?”
    李暮道:
    “现在的火控系统,主要是在光学瞄准镜的基础上,增加体视式或合像式测距仪和以凸轮等为挂便是关于边缘化吧的机械式弹道计算机。”
    “而我想法是将其改为由光学瞄准镜、光学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组成,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配用一些弹道修正传感器。”
    “如果能成功搞出来,在2000米左右的范围内,对固定目标的首发命中率,至少也能达到85%。”
    他的介绍让苏东莊和雷鸣两人一时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2000米固定目标首发命中率85%,这个数据只能用恐怖来形容。
    要知道夏国现在装备的59式坦克,也仅仅只能在1000米内达到80%左右。
    如果能把这个火控系统搞出来,无疑能让他们的陆军实力提升一大截。
    “当然,对比m帝最先进的m-60主战坦克,首发命中率还是有所不足,但我们也未必没有超越的机会。”李暮继续道。
    就固定目标的首发命中率而言,m-60要比99式还要高上5%左右。
    不过这个差距并不算大,而且也能想办法抹平。
    毕竟李暮可不仅能够参考99式的资料,等阿斯克回国,他还可以参考m帝那边的资料进行补充研究。
    当然,即便没成也不打紧。
    李暮又道:
    “首发命中率只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弹道计算系统、惯性导航系统和激光压制系统这些。”
    “只要能够更快地发现敌人,更快地打出炮弹。”
    “这5%左右的概率,其实无足轻重,因为我们的优势并不在此。”
    三代坦克采用了大量的单板机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装甲也是复合装甲,且能够在行进中开炮射击。
    对比二代坦克,纯纯数值碾压,基本不存在对轰的时候落败的情况。
    “我们明白了!”苏东莊和雷鸣当即点了点头,恍然大悟。
    虽然还是有些似懂非懂,但他们只需要知道最后的成品会非常厉害,这便足够了。
    至于要怎么去实现它,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
    三人闲谈了半刻钟的功夫。
    得王绶觉通知的专家和教授们,开始陆陆续续地来到会议室。
    每个人进来的时候,都好奇地向李暮询问打算研究什么新东西。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说,而是等人都到齐之后,才走到台上,将公文包里写的初步研究方案拿出来,让苏东莊发了下去。
    纸上的内容并不多,只有一面,很快便被看完。
    众人的神色也都十分精彩,有人跃跃欲试,有人迟疑,也有人在看向他。
    见状,李暮笑道:“大家看了计划书之后,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一说。”
    话音刚落,下面便有人举起手。
    他微微点头,示意对方说话。
    举手的教授立刻道:
    “李顾问,将半导体电子元器件放到坦克上我觉得没问题,但计算机放上去,未免有些太夸张了吧。”
    “虽说从研发至今,搞出的计算机确实有着越来越小型化的趋势。”
    “然而想要将之放到坦克上,技术上便有许多困难。在成果无法预料的情况下,贸然研制,是不是不太稳妥?”
    他说完之后,会议室内的一些专家和教授忍不住跟着点头赞同。
    在计算机方面,他们现在确实站在了世界的最前面。
    但哪怕以现在的技术,想要把计算机放到坦克上,也不是简单的事情。
    虽说他们不懂坦克研究,但多少知道坦克的内部情况。
    想要在狭窄的驾驶舱里再放下一台计算机,除非不要车组人员。
    “现在的技术确实满足不了,但未来可不一定,试问两年之前,大家有谁能想到,占据几个房间大小的计算机,能小到和衣柜一般大?”李暮道。
    他并不在意众人的质疑。
    有疑问提出来是好事,总比带着问题去研究的好。
    举手的教授微微颔首,没有再继续问下去。
    毕竟李暮的这个答案,没有任何反驳的可能。
    别说是两年之前了,就是现在他们看着03型个人计算机都觉得有些梦幻,根本不敢相信这是夏国能够造出来的东西。
    既然如此,那么相信一下李暮又有何妨。
    另一位老专家接着举手。
    “请说。”李暮伸了伸手,示意对方提问。
    老专家道:
    “我很相信李顾问您的能力和判断,既然提出了这个研究项目,那么便一定有着成功的可能。”
    “不过我还是有个问题一定要说,您的方案中惯性导航系统的阐述中有关于卫星技术结合的说法。”
    “可您要知道的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发射过一颗卫星,难道要靠向国外租借来解决吗?”
    他的话让众人俱是一愣,然后纷纷看向手中的研究方案。
    方才他们只关注技术方面的问题,倒是忽略了这一点。
    是啊,他们现在连卫星都还没发射上去呢,拿什么去结合研究。
    国外倒是有,但他们能给夏国用吗,显然不可能。
    “卫星我们现在确实是没有,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研究这项技术。虽然原因我不能说,但我可以告诉大家,3年之内,我国的人造卫星绝对能够成功上天。”李暮笑道。
    他搞的那么多技术,可不是开玩笑的。
    不提3+2轴数控铣床对制造工艺水平的直接提升,正在建设的高空台一旦完成,对人造卫星的研发和测试同样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还可以使用第二代超算的计算机仿真技术,
    去模拟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和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心儿,从而验证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历史上夏国搞出人造卫星是在70年,以现在的条件,他觉得提前个5年完全没问题。
    必要的话,他自己上,还能够更快。
    老专家听完李暮的话,无奈地叹了口气,道:“李顾问,您要是都这么说的话,那就没法儿讨论了!”
    ——他们说现在没有什么什么条件。
    李暮就说以后一定会有。
    而且连具体的时间都给了出来,那还聊什么,直接干就完事儿了。
    “徐老,请您,也请大家相信我,我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妄言,我们一定能够将这项研究完成。”李暮郑重道。
    说完,他想了想,又道:“而且我相信装配这些系统的坦克,足以让我们夏国在坦克方面,领先国外至少二十年!”
    “您不用说了,我们怎么可能不相信您呢!”老专家直接从位置上站了起来,道。
    其他人也纷纷站了起来,表示愿意相信李暮。
    即便李暮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坦克这方面的研究,他们也从一开始便打定了主意要跟着研究下去。
    最近京都的学术圈里有不少人传谣言,说:“李暮研究什么成什么。”
    他们其实很想告诉那些人——这根本不是谣言,就是真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