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5章 废史立牧?
    第55章 废史立牧?
    目前来说,内地的郡国,如果没有生乱,郡兵一般维持在千人左右的规模。
    兵权归于太守。
    刘辩所想的,更多的是利用一个地位只比郡守、国相低一档的都尉,来制衡太守,并与太守互相监督,有两个人,起码能和地方势力组成一个三角,不会都那么轻易地被地方势力所拉拢。
    毕竟,光武帝时代所需要担心的地方上成规模的有职业素养的军人已经不存在了。
    以现在郡兵的规模和所经受的训练,完全比不了西汉时期那些专门挑选出来的接受野战正规军训练的骑士、材官等。
    即便是现在朝廷募兵优先选择的位于雒阳周边的三河骑士,更多的是指有战斗经验,因为真正的骑士制度,已经随着都尉一起被废除了。
    卢植在不是没当过郡守,还带兵平过叛,对于这些事一清二楚,他认真思索之后,先是肯定:“今之郡县,县中诸多事务被收归郡守府中,郡守可凭此统管全郡上下,殿下所虑,不无道理。”
    随后又不得不给刘辩泼一盆凉水:“郡守、国相、县令皆需守三互法,然郡国自丞以下,功曹、主簿等百石,皆由豪族大姓轮替担任,太守若无兵权,一旦郡国事有不顺,若都尉不能相助,仅靠太守一人而无凭仗,恐难以制衡地方。”
    百石属于郡守不用通报朝廷就能任命的官职,但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地方豪族的自留地,豪族靠着这些基层官吏掌控地方。
    其实严格来说,这不算是完全的坏事。
    光武帝当初经历了被儒生吹捧起来的王莽和其新朝的覆灭,依旧选择推广儒学。并借助儒学对士族的影响力,成功将西汉时期横行乡里、侵渔小民、习削贫者的豪强变成了赈济贫乏、诗书传家的贤良。至于代价,则是豪族对乡里的掌控权。
    也因此,对于那些依旧不识诗书不修自身的豪强,贤良们发自内心的鄙夷。
    刘辩曾听过讲座,听讲台上的教授谈起,儒家的知识分子有两次大的实践。
    一次在西汉,一次在东汉。
    西汉用儒家经典《春秋》和《周官》做配合,《春秋》负责改朝换代,《周官》负责建政。
    这就是王莽的新朝。
    两汉之间的悲惨乱世表明了儒家对政治的整体架构方向的尝试失败。
    东汉儒家在光武帝的力推下,诗礼大盛。
    诗礼美其身、修其身。即先从个体出发,把每一个人都教育成好人,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结果……
    东汉末年分三国。
    这一套民间修身的尝试依旧失败。
    等到天子血溅街头,三家归晋,圣朝就只能以孝治天下了。
    真正的道德沦丧。
    随着理想的破灭,道德也不重要了。
    对于刘辩来说,他愿意为了这一份理想而努力。
    ……
    总而言之,刘辩对于卢植前面说的话是了解的,很早就有的祖宗之法嘛!
    与士人共治天下,又不是大宋独有的。
    他也知道以汉室目前这个情况,地方豪族的乡里原本已经被宦官子弟侵扰过一次,现在还不宜触碰。
    只是他没想到兵权如今竟变得这么重要,已经成了太守必须要有的力量,用以压制地方。这与刘辩所想的太守大权独揽相比未免过于撕裂了。
    不过他很快就意识到,卢植所说的是另一种利好于朝廷的情况,即太守与地方豪族大姓互相对立。而他所要防止的,则是太守与地方豪族沆瀣一气。
    二者需要找一个平衡。
    刘辩马上有了个新主意:“边郡的郡兵有郡守与都尉各领一半的,不若将内郡的郡兵也一分为二?”
    一人一半,够平衡了吧。
    卢植:“……虽无不可,然郡国兵本就不多,讨贼时还需合兵一处……”
    差点忘了还有平乱这一项,刘辩正要思索着其他方法,又听卢植继续说——
    “殿下可曾想过,都尉从二千石,都尉丞六百石,新增这些郡国都尉每岁要支出多少俸禄?”
    刘辩只粗略一算,两千万钱起步,他便明白,灵帝不一定会同意,毕竟国库早就亏空啦!钱从哪里来呢?
    他问道:“卢师有何想法?”
    卢植道:“我以为,若郡守只掌一千郡兵,并不需分其兵权。”
    刘辩点了点头:“若地方不生变故,一千郡兵称不上多,足以维持治安,但郡守可以有招兵之权。”
    “殿下想要的,是将州刺史对州内的监察下放到郡中,尤其是对于位高权重的太守。”
    刘辩又点头。
    却半天没听到卢植再说话。
    “卢师?”
    “一时三刻,仓促之间我亦想不出什么好主意,殿下可有什么想法?”
    保证太守权威、监督太守、确保地方平乱能力、尽可能省钱……
    刘辩觉得,他愿称这四项为不可能四角。
    他这边正思考四全其美的办法呢,有人已经给出了答案。
    宗正刘焉在朝会中上书,曰:“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
    州牧有过前例,成帝时更刺史为牧,秩二千石,待到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
    刘焉自荐去最遥远的交州担任州牧,若非刘辩清楚历史上的他成为益州牧之后干的事,说不定会和灵帝一样,真把他当成一心为国的宗亲了。
    州牧可以理解为在州这一层面的郡守。
    刘辩这边正考虑怎么削弱郡守呢,那边又搞出一个州牧?弄啥哩!
    最关键的是,灵帝也有些意动。
    其实严格来说,历史上的灵帝,一共就派出了三个州牧,分别是幽州牧刘虞、豫州牧黄琬、益州牧刘焉,三人上任后都很好的平定了州内的叛乱。
    除了本就别有用心的刘焉封禁了蜀中道路,另外两人皆保持住了对汉室的忠诚。
    刘虞拒绝了袁绍拥立他为帝的企图,黄琬则与王允一同谋划杀了董卓。
    即便如此,对于刘辩来说,权力如此之大的州牧绝不可取。
    他找到灵帝,劝说道:“宗正言刺史太守盘剥百姓,以致离叛,焉知州牧不会行此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