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75章 神将陆逊
    第275章 神将陆逊
    东吴的名士除了周瑜和鲁肃,还有一人名声不显,那就是陆逊。
    陆逊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之一,为东吴建立三分天下的王霸之业立下战功。
    陆逊也因其杰出的才能、辉煌的战功和忠君的门风,赢得了孙权的高度信任。
    虽然陆逊晚年因参与二宫之争遭孙权不满,但其死后陆氏一门长盛不衰。
    在有吴一朝始终是执掌军政的重臣之家,仍然是吴国的国之柱石。
    陆逊在三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去世是东吴由盛转衰、由强转弱的重要标志。
    “东汉灵帝光和六年,陆逊出生于吴郡吴县的一个江东世家大族中。”
    “陆家世代为官,陆逊的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堂叔祖陆康担任东汉的庐江太守,父亲陆骏官至九江都尉。”
    “陆逊年幼时父亲早卒,于是跟随叔公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舒县读书。”
    “东汉兴平元年,淮南军阀袁术因与陆康有隙,而派遣孙策攻打庐江,陆康坚守了二年。”
    “到了次年年末,庐江城终究还是被孙策攻克了,不久后陆康就病逝了。”
    “不过在病逝之前,陆逊及亲族家人,就被陆康送回老家吴县。”
    “在抵御孙策的两年战争中,陆氏家族百余人因为饥荒和战乱,死了将近半数。”
    “陆逊的叔叔陆绩比陆逊小六岁,所以,陆逊帮他支撑门户。”
    “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在当时的吴县人士中以博览群书知名。”
    “孙策因为遭到许贡三门客的刺杀而去世,孙权继位成为将军,陆逊被招募。”
    陆逊:虽说我陆氏一族和孙策有不共戴天的血仇,但没办法,形势比人强,我也不得不投靠孙权。
    孙吴政权立国江东,虽然由孙策孙权两兄弟发扬光大,但追根溯源还是到孙坚一系。
    孙家发迹在北方,而他们主要将领和谋士却大多出自江淮和江北。
    孙氏出身寒门,他们和江东本土士族们的社会身份和文化政治观念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从一开始就是敌对的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东豪强扶植了大量反抗孙氏的军事武装。
    而这些势力遭到了孙氏的强势镇压,很多士族举族被灭,可以说二者之间存在血海深仇。
    同样的,他们陆氏一族就和孙氏有大仇。
    孙策投靠袁术时,曾攻打庐江太守陆康,导致他们陆氏家族百余人死伤近半。
    就连陆康的儿子也被贬为郁林太守,最终抑郁而死。
    而他当时也在庐江,不过好在陆康为了保存家族实力,战前就把他送回老家,这才得以保全性命。
    虽然陆氏和孙策结仇,可是形势比人强。
    随着孙吴政权在江东站稳脚跟,统治逐渐稳固,肩负振兴家族使命的他就不得不投靠孙权来护佑门第。
    “孙权统领江东之后,二十一岁的陆逊开始在孙权的幕府中任职。”
    “先是担任东吴的东西曹令史,后又被孙权任命为海昌屯田都尉并掌管一县之事。”
    “当时海昌县发生严重的饥荒,陆逊打开粮仓解救遭受饥饿的灾民。”
    “度过灾荒之后,陆逊又亲自劝课农桑并教导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陆逊在治理海昌县的同时,吴、会稽、丹杨等地有不少人隐蔽在山林躲乱。”
    “陆逊上奏孙权当前急需解决的事宜,并请求招募他们。”
    “会稽的山贼首领潘临侵犯并毒害当地百姓,东吴军队连续几年没能擒获。”
    “陆逊派遣手下的部将召集士卒,讨伐藏身险要地带的乱寇。”
    “陆逊所过之处乱寇都基本投降,将自己的军队扩充到二千多人。”
    “鄱阳乱寇的首领尤突作乱,陆逊再次率军前往讨伐。”
    “陆逊平定之后被孙权拜为定威校尉,领兵在利浦驻守。”
    “之后,孙权为稳定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将兄长孙策的女儿嫁与陆逊,并且在公务之余多次向陆逊讨教治国之策。”
    “陆逊建议孙权集中主要兵力对付境内的山寇,消灭其精锐力量。”
    “孙权采纳陆逊的计策,并封其为禁军统帅。”
    “适逢当时丹杨郡的山贼首领费栈接受曹操的印绶册封,又煽动山越族作为内应作乱,孙权派遣陆逊率军讨伐费栈。”
    “由于费栈的支系部队较多,但陆逊自己带的兵少。”
    “于是陆逊就增设旌旗,分置战鼓号角,趁着黑夜埋伏在山谷间并鼓噪而前,一举击溃费栈的部众。”
    “后陆逊将东三郡的队伍整编,将身强力壮者留下充军,老弱伤病者充当民户。”
    “最终陆逊新获得几万精兵,荡平祸乱之后回师驻守芜湖。”
    李世民:陆逊虽然投身于军队,但他对治国安民的谋略也很有一手。
    像陆逊这种能文能武的贤才,他是敬佩的。
    陆逊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
    陆逊从当地土地贫瘠且连年干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开仓赈济灾民,一方面鼓励农桑。
    除此之外,陆逊还曾上书孙权,对国家的严法苛刑提出批评。
    按照陆逊给孙权的建议,用仁政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要以百姓为重,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从陆逊的这一系列主张来看,这说明了陆逊作为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眼光。
    陆逊不仅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一套,在军事打仗方面同样出色。
    当时东吴深受山贼骚扰,陆逊认为山贼勾结曹魏,时常寻机生事。
    有山贼在,东吴就难以安稳发展,实为心腹大患,这一观点与孙权不谋而合。
    陆逊又趁着讨伐费栈的功夫,向孙权提出了赢者补户的政策,把俘虏中的精兵补入军队。
    这一提议让陆逊借机得到数万精兵强将,让陆氏家族得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仅此一点,就能看得出来陆逊在军事方面的谋略同样出色。
    “公元219年七月,蜀国将军关羽率军北上围攻魏国的襄阳、樊城。”
    “吕蒙上书给孙权建议自己假装生病返回建业,以此来麻痹关羽。”
    “关羽闻讯果然中计,逐渐把守备兵力调往樊城。”
    “同年冬十月,时任禁军统帅的陆逊前往拜访吕蒙,建议趁关羽疏忽大意之际进攻关羽。”
    “之后吕蒙以陆逊深谋远虑、才干超群为由向孙权举荐陆逊。”
    “并认为陆逊年纪尚轻且名声较浅,不易引起关羽的重视,这样可以暗藏真实意图伺机进攻。”
    “孙权采纳吕蒙的建议,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
    “陆逊到任之后给关羽致信,并以谦卑的口吻表示仰慕其丰功伟绩和英雄风采,称颂关羽接连胜利的战绩。”
    “关羽获悉后果然放松警惕,见到陆逊谦逊的态度而心生喜悦。”
    “陆逊随之将关羽的反应报告给孙权,并向其陈述关羽的弱点和要害。”
    “公元219年十一月,孙权于是暗中率军北上,命令陆逊和吕蒙为先锋攻克公安、南郡,然后陆逊长驱直入攻打宜都。”
    “蜀军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各城官员和少数民族首领纷纷投降。”
    “陆逊于是兼任宜都太守,被孙权封为抚边将军和华亭侯,他还请求孙权将金银铜印赐予归降的头目。”
    “次年,陆逊派遣将军李异、谢旌等人率三千士卒攻打刘备部将詹晏和陈凤。”
    “率领水军的李异和率领步兵的谢旌截断险要之处,击败詹晏并将陈凤生擒,后又击败房陵太守邓辅和南乡太守郭睦。”
    “秭归的地方豪族文布、邓凯等纠集几千少数民族士兵联合西蜀,陆逊再次布置士卒击败文布、邓凯,二人逃至西蜀并被任命为将军。”
    “于是陆逊派遣使者引诱,文布等人率众投降东吴。”
    “陆逊前后斩获招纳共几万人,因此孙权晋升其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后陆逊建议给予新归附的荆州人士以官职,使其为江东效力,孙权采纳了陆逊的建议。”
    李隆基:依朕所见,陆逊在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丝毫不弱于诸葛亮。
    他之所以如此认为,是有事实依据的,并非瞎吹捧。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善于忍辱负重,不计较当前得失。
    巧夺荆州一战,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谦卑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
    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专注于樊城之战。
    而夷陵之战中,作为东吴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
    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伺机破敌的战略。
    刘备四万之众来势凶猛的时候,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
    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不顾手下的非议,静待时机。
    经过半年相持,深入东吴腹地的蜀军由于战线过长,粮草补给困难,又值盛夏暑热,将士疲备不堪。
    陆逊趁机发动全面攻击,刘备大军顿时土崩瓦解。
    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
    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
    而且陆逊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
    使曹魏无机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
    陆逊虽说在防御战较为沉稳,但在进攻战时则表现的较为保守。
    石亭之战时,朱桓曾建议用自己的部队断路,使得曹休投降。
    吴军可以借机乘胜长驱直入,攻取寿春,割据准南。
    但陆逊认为不可,结果这个决议就没有实行。
    “公元221年秋七月,刘备自率诸军攻打孙权。”
    “孙权派遣南郡太守诸葛瑾向刘备求和,但刘备不听诸葛瑾的劝告。”
    “当时东吴人谣传诸葛瑾私下派人暗通刘备,陆逊向孙权上奏表示诸葛瑾并无此意。”
    “公元222年,蜀汉中王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率军进攻吴国西部边界。”
    “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抵御刘备。”
    “刘备从巫峡、建平到夷陵地界,连续扎下几十座营寨,并用金银锦缎和官爵赏赐来诱惑各个少数民族军队。”
    “另外派遣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先锋,辅匡等各为别督,命令吴班率领几千兵马在平地扎营挑战吴军。”
    “东吴诸将都想迎战吴班,但陆逊以蜀军有诈为由阻拦,后刘备果真率领八千伏兵从山谷撤出。”
    “陆逊在刘备撤军之后,向孙权上奏表示夷陵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并陈述刘备排兵布阵的失误之处和必败的结果。”
    “后诸将都认为主动出击刘备对己方不利,但陆逊决定先出兵攻打刘备的一处营寨。”
    “虽未占到蜀军的便宜,却使其研究出对抗蜀军的计策。”
    “于是陆逊命令手下的将士每人手持一把茅柴,点上火扔向蜀军营寨。”
    “火势变大之后陆逊率全军进攻,斩杀蜀将张南和蛮王沙摩柯,攻破四十多座蜀军营寨。”
    “刘备的部将杜路、刘宁等人迫于形势,不得不投降陆逊。”
    “刘备登上马鞍山排兵布阵,陆逊则督促诸军从四面围困。”
    “蜀军顿时土崩瓦解,伤亡士卒多达万人。”
    “刘备趁着夜色逃离战场,只有驿站的士卒将士兵留下的铠甲等物烧掉以阻挡追兵,刘备这才进入白帝城修整。”
    “蜀军的战船、武器、物资等损失殆尽,军中士卒的尸体拥塞江面而随波漂流,而刘备也为自己被陆逊所击败而感到惭愧。”
    “当初,东吴安东将军孙桓率领别部在夷道攻击刘备前锋却被刘备围困。”
    “孙桓向陆逊求救,但陆逊以孙桓士气旺盛和城池坚固为由拒绝救援。”
    “后来刘备战败而孙桓果然得救,称赞陆逊带兵调度有方。”
    “后孙权因陆逊宽宏大量和忍辱负重而加拜其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苏轼:为了完成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忍辱负重这个成语的来源正是三国时期陆逊的历史典故。
    夷陵之战前夕,孙权任命当时年纪尚轻的陆逊担任大都督在夷陵抵抗刘备。
    当时诸位将领,或是孙策时期的旧将,或是宗室贵戚,自负看不起陆逊,对陆逊的号令从来是虚与委蛇。
    对此陆逊表示自己虽然是个书生,但主公孙权愿意任命自己为都督,并委屈诸将来听从指挥。
    是因为认为自己还有一些长处,能够忍受这样屈辱承担重任的缘故。
    之后陆逊责令诸将不可再轻视自己,众将虽然依旧不服,但也有所收敛。
    等到刘备被打败,计谋大多出自陆逊本人,众将这才心悦诚服。
    “刘备逃亡白帝城后,东吴将领徐盛等人纷纷上书请求乘胜追击并擒获刘备。”
    “孙权没有表明态度,于是询问陆逊的意见。”
    “陆逊与朱然、骆统三人认为曹丕现正大规模集结军队,表面上托辞帮助吴国讨伐刘备。”
    “但实际上居心叵测,而吴军应该谨慎起见而断然撤兵。”
    “没过多久,魏军果然出击使得东吴三方面受敌。”
    “公元223年,刘备退守白帝城后不久病逝。”
    “刘禅承袭皇位,而由诸葛亮主持朝政,蜀国打算和孙权商议和谈。”
    “孙权根据具体的情况让陆逊告知诸葛亮相关事宜,并将刻好的孙权印玺放置在陆逊的居所。”
    “孙权每次与刘禅和诸葛亮往来的书信,都经常出示给陆逊查看,有不适当的地方就令其更改再以印封行。”
    “公元226年,陆逊以治所粮食较少为由,上奏孙权请求令诸将增加耕地农田。”
    “同年十月,陆逊就相关事宜上奏孙权劝谏其减轻刑罚和赋税,施以德政。”
    “孙权为此专门下诏令有关部门草拟法规条文,并派遣郎中拿给陆逊和诸葛瑾。”
    “表示如果他们二人有认为不适当的地方,可以允许他们自行修改或增补。”
    “公元228年,孙权令鄱阳太守周鲂诈骗魏国大司马曹休。”“曹休果然中计进军皖县,孙权于是征召陆逊赐以黄钺,任命其为平北大都督迎击曹休。”
    “曹休发觉受骗后感到耻辱,自恃兵马众多精良要和陆逊交战。”
    “陆逊自领中路军,令朱然、全琮率领左右两翼军队,三路并进冲散曹休的伏兵。”
    “往北尽力追击败逃的敌人,径直赶到后斩杀俘获一万多人,缴获牛、马、骡、驴等车一万辆。”
    “将魏军军用物资、兵器抢掠一空,曹休败退后发背疽而死。”
    “吴军各军整顿过武昌,孙权命令左右侍从用御伞遮护陆逊出入宫殿大门。”
    “凡是赐予陆逊的东西,都是御用的上等珍品,其时没有谁能同此相比。”
    赵匡胤:陆逊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社稷之臣,还是一位有着宽宏大量的高尚人士。
    刘备天下称雄,被曹操和孙权所忌惮。
    而陆逊正值盛年,威名并没有显现,但却能将刘备打败。
    他既感叹陆逊精奇的谋略,又赞叹孙权用人得当,所以才能够成就大事。
    之后陆逊忠诚至极,为国家忧虑乃至最后亡身,而这正是社稷之臣的表现。
    陆逊为人很沉稳,擅长深思熟虑,只要是筹划过的事情没有一次不应验的。
    根据他的了解,有一次陆逊对吴国的重臣诸葛恪说。
    自己见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一定尊重他,见到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一定扶持他。
    而陆逊批评诸葛恪盛气凌人,气势侵犯到地位在诸葛恪之上的人,又轻蔑地位在诸葛恪之下的人。
    诸葛恪不听陆逊的劝告,最后果然被杀。
    还有陆逊在早年任职期间,会稽太守淳于式向孙权上奏。
    表示陆逊违法征用百姓,打扰当地的社会治安,孙权于是召陆逊询问情况。
    陆逊之后到达都城,言谈举止之间称赞淳于式为政绩良好的官吏。
    孙权对此感到不解,淳于式向自己陈述陆逊的不是,但陆逊却极力推荐此人,于是询问陆逊原因。
    陆逊认为淳于式这是为百姓着想,因此向孙权控告自己。
    但如果陆逊自己再诋毁淳于式以混淆孙权的视听,这种不好的风气绝不能助长。
    孙权听后称赞陆逊之言是智者说出来的话,宽宏大量的举动一般人做不到。
    这种宽宏大量的胸襟,连他也敬佩不已。
    “公元229年,陆逊被任命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并令其辅佐留在武昌的太子。”
    “掌管荆州和豫章三郡政务,处理和督察军国大事。”
    “在武昌辅佐太子期间,陆逊严厉批评建昌侯孙虑在堂前建造斗鸭栏的享乐行为,敦促其勤学经典。”
    “当面将军纪松弛的孙权亲信、射声校尉孙松的手下施以刑罚、剃光头发。”
    “陆逊虽在外任职,但心系朝廷时政。”
    “陆逊向孙权上疏陈述时事,表示应当减轻刑罚,宽待小错以安定百官的情绪。”
    “并提拔任用没有大错的贤良人士,以帮助东吴完成大业。”
    “公元232年十二月,陆逊引兵攻打庐江。”
    “但魏将满宠认为庐江城不易攻取,反而整军前赴杨宜口,陆逊获悉后连夜撤军。”
    “之后,孙权打算派遣部队前去夺取夷州及珠崖,派人咨询陆逊的意见。”
    “但陆逊上书以人口损失减少为由反对,并建议孙权韬光养晦、放宽赋税。”
    “依靠团结民力和道义鼓舞来平定天下,结果孙权不听陆逊的劝告依然征讨夷州而败北。”
    “公元233年三月,孙权派遣兵马万人,并备足礼品封公孙渊为燕王。”
    “但在同年十二月,公孙渊将张弥、许晏等人斩杀,俘获东吴将士一万余人,被魏明帝拜为大司马,受封乐浪公。”
    “孙权获悉公孙渊背叛盟约后打算前往征讨,陆逊上疏表示公孙渊的行径可恨但不至于兴师动众前赴讨伐。”
    “陆逊建议孙权以强敌魏国为主,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孙权采纳陆逊的意见而退兵。”
    乾隆:东吴人才,周瑜之后,首推陆逊,大战时态度沉着镇静,实在是不能够超越。
    陆逊为人朴素勤俭,生活知足。
    且性情忠正耿直,说话没有私心,在朝为官非常严肃端正。
    自从汉朝以后,文武官员逐渐分开。
    但是仍然有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等人运筹帷幄之中,并在外建功立业,成为当时的重臣。
    也正因如此,时任大唐礼仪使的颜真卿上奏唐皇追封古代六十四名将。
    并提议让这六十四名将配享武成王庙,按照西周诸侯的规格悬挂相对应数量的乐器。
    其中三国时代入选的名将包括曹魏张辽、蜀汉关羽、东吴周瑜、东吴陆逊、曹魏邓艾、蜀汉张飞、东吴吕蒙、东吴陆抗共八人,而陆逊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的左列。
    甚至北宋宋徽宗依照礼部的建议,将武成王庙祭祀的名将增至七十二人,陆逊的画像位于其中的第四档。
    这种种行为,都说明陆逊的才华横溢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公元234年,孙权率军攻打魏国并进入巢湖口驻扎。”
    “准备集结号称十万的大军攻打合肥新城,同时派遣陆逊、诸葛瑾率领万余将士从江夏攻打襄阳。”
    “但在秋七月,魏明帝曹叡乘船东征。”
    “同时魏将满宠又招募壮士焚烧吴国攻城的器械,并射杀孙权的侄子孙泰。”
    “孙权听说魏国大军已到,而东吴的吏士大多生病,于是就撤军返回建业。”
    “公元236年,孙权北征魏国,派陆逊与诸葛瑾攻打襄阳。”
    “陆逊派亲信韩扁携奏章进呈孙权,但韩扁在返回途中的沔中地区被敌军抓获。”
    “诸葛瑾听说后十分恐惧致信陆逊,建议其赶紧撤军。”
    “陆逊收信后并未答复,却催促士卒种豆并和部将从容娱乐。”
    “诸葛瑾亲自来询问陆逊,陆逊以撤退会使军心动摇为由说服诸葛瑾。”
    “并设计让诸葛瑾督率船只,而自己率军攻向襄阳城。”
    “敌人由于畏惧陆逊而赶回襄阳城,诸葛瑾随即放出船队并配合陆逊整顿队伍,虚张声势以威慑敌人。”
    “暗中派将军周峻、張梁等人攻打江夏郡的新市、安陆、石阳三县,斩首活捉魏军士兵共有一千多人。”
    “陆逊在战后保护安抚并善待魏军俘虏,邻境地区的人因感动倾慕而前来归附。”
    “魏国两位将领及少数民族首领梅颐等人都率领党羽部下前来依附陆逊,陆逊拿出所有财物赡恤他们。”
    “后魏国江夏太守执掌当地兵马,成为吴国边境大患,但与魏国老将文聘的儿子文休一向不和。”
    “陆逊听说这一情况就假装致信江夏太守,引诱其前来归附吴国,并声称将秘密来信呈报给魏国。”
    “吴军将信放在两国的境界上,江夏太守惶恐不安。”
    “于是亲自送妻子儿女返回洛阳,但江夏太守的部下再也不亲近他,后被罢官免职。”
    朱棣:陆逊四次北伐无一败绩,可惜东吴还是无法消灭曹魏。
    在东吴历史上,实际上对曹魏发起了多次进攻。
    对于陆逊四次北伐曹魏来说,取得了三胜一平的战绩,极其辉煌,战果丰硕。
    于敌境中来去自如,可见陆续过人的军事才能。
    不过,陆逊和东吴并没有趁机消灭曹魏。
    究其原因,实际是非常无奈的,这是因为东吴不具备消灭曹魏的实力。
    一方面,这是因为东吴的实力和曹魏之间存在太大的差距。
    只要曹魏不犯严重的错误,东吴根本没有可乘之机。
    虽然从控制范围上来看,蜀汉和东吴的疆域,并不比曹魏少多少。
    但是,在人口和兵力上,蜀汉加东吴之和,也远远比不上曹魏。
    虽然东吴的兵力强于蜀汉,却仍然不到曹魏的一半。
    更为关键的是,曹魏当时控制的黄河流域,发展比较先进和繁荣。
    而东吴的大部分疆域,在三国时期都是人烟稀少的偏远之地。
    因此,在整体实力存在巨大差距的背景下。
    东吴想要消灭曹魏,必须要曹魏出现较大的内乱。
    另一方面,虽然陆逊北伐的战绩非常好看,三胜一平,可谓无一败绩。
    但是在规模上,除了第一次北伐时的石亭之战。
    余下几次北伐,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进攻。
    这注定其对于曹魏的损伤,是非常有限的。
    或者说,陆逊凭借个人能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却难以在战略上击败曹魏。
    并且,即便是第一次北伐,也只是造成曹魏一万人左右的阵亡。
    这和曹魏的整体兵力比起来,实在不能说是元气大伤。
    进一步来说,对于陆逊北伐曹魏来说。
    更多的是为了自保,而不是为了消灭曹魏。
    这也和诸葛亮北伐一样,都是攻势防御理念的体现。
    如果陆逊不多次北伐的话,那么曹魏就会集中兵力来进攻东吴。
    在敌强我弱的背景下,被动的防御也是极大的消耗。
    于是,陆逊通过北伐曹魏,可以让曹魏疲于应付,从而难以集中人力和物力来进攻自己。
    总的来说,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陆逊都多次北伐曹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因为曹魏强大的国力,这些损失不至于伤筋动骨,最终也没有扭转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实力差距。
    “公元237年,中郎将周祇请求在鄱阳招募士卒,孙权将此事询问陆逊。”
    “陆逊考虑到该郡民众容易发动扰乱,难于安分守已,不可前往招募,恐怕由此招致他们成为贼寇。”
    “而周祗坚持要求招募,郡民吴遽等人果然作乱杀死周祗,攻占了几个县城。”
    “豫章、庐陵的惯匪,一起响应吴遽为寇作乱。”
    “陆逊听说后当即前往征讨并将其击败,吴遽等相继投降。”
    “陆逊从中挑选精兵八千余人,三郡由此平定。”
    “嘉禾年间担任中书典校的吕壹滥用权柄,陆逊与太常潘濬对此感到忧虑,后吕壹被孙权诛杀。”
    “之后谢渊等人上奏陈述当前应办事宜,打算改变一些政治措施为国家牟利。”
    “孙权将此事下交陆逊审定,陆逊建议措施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公元239年,吴国太常潘濬病逝。”
    “孙权任命镇南将军吕岱代替潘濬任职,陆逊和他共领荆州文书,二人共事融洽为当事人称赞。”
    “公元244年,陆逊接替顾雍担任丞相,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仍然保留,之后孙权下诏勉励陆逊。”
    “陆逊担任丞相期间,全琮报知陆逊太子与鲁王两官并立、朝廷内外的官员大多派遣子弟担任侍臣的情况。”
    “陆逊认为这些子弟不能私自任命为官,放任下去必然会彼此结成帮派。”
    “全琮的儿子全寄依附鲁王并与鲁王轻率结交,于是陆逊致信全琮并警告其预防祸患。”
    “但全琮不仅不接受陆逊规劝,反而与陆逊结下怨隙。”
    “之后太子孙和的位置不稳,陆逊多次上书劝谏孙权保障太子皇位正统继承人的身份。”
    “甚至请求前至京城亲自劝谏孙权以纠正得失,但孙权并不听从陆逊的意见。”
    “而将亲附太子的顾谭、顾承、姚信等流放外地,将多次与陆逊有书往来而获罪的太子太傅吾粲下狱致死。”
    “孙权多次派遣宫中使者前往责备陆逊,陆逊最终于公元245年悲愤痛恨而死。”
    “陆逊时年六十三岁,死时家无余财。”
    “陆逊的长子陆延早年天折,次子陆抗继承了他的爵位,担任建武校尉。”
    罗贯中:陆逊聪明一世,但却糊涂一时,本应保持中立的他却卷入二宫之争。
    虽然江东士族融入了孙吴政权,可是二者之间的隔阂并没有消除,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存在强烈分歧。
    政治上,陆逊为代表的儒学世家出身,向来推崇德政,主张轻徭薄赋、缓刑轻罚。
    可是孙权对此嗤之以鼻,对陆逊轻徭薄赋的提议从不采纳。
    军事上,作为三分天下的帝王之一,孙权并不满足于割据一方,而是希望问鼎天下。
    可惜陆逊志不在此,只想守住江东这一亩三分地。
    孙权对此很不满,批评陆逊没有雄心壮志。
    陆逊和孙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矛盾,使得陆逊对现今皇帝的不满便转嫁为对下一任皇帝的期许。
    于是陆逊极力培养太子,把愿望寄托在下一代皇帝身上。
    可是随着太子突然病死,孙权对陆逊为首的士大夫心怀戒备,怕皇权旁落。
    所以孙权在立嗣一事上优柔寡断,想扶持鲁王孙霸,造成了二宫斗争的局面。
    朝中激烈内斗使孙权对陆逊越来越不满,最终一代名将死于宫斗。
    陆逊之死直接原因是孙权晚年昏庸,在立储一事上与孙权的观点不和,可根本原因还是孙吴政权建立起始就有的阶级矛盾。
    虽然在根基未稳时,孙权和陆逊为顾全大局,表面上和睦相处。
    可这个炸药桶还是在立储时爆发出来,直接导致了陆逊被逼死。
    陆逊的死也标志着江东大族和孙氏政权的矛盾浮上水面,孙吴霸权也从此由盛转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