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85章 开清第一功洪承畴
    第285章 开清第一功洪承畴
    中华十大谋士其中一个是洪承畴,他是明清之际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
    有观点认为,洪承畴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
    参与清朝中央政务治理,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有观点认为,洪承畴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是一个可悲可叹的人物。
    洪承畴的一生,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
    前半生在明朝,镇压农民起义,后与清军作战失败被俘,皆不应肯定。
    后半生投降清朝,为清朝征服东南和西南出谋划策。
    其中镇压老百姓抗清和农民军余部,确实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的破坏。
    但从清朝势力日趋强盛,实际成为全中华新的统治者,并迅速完成对全国的统一来看。
    洪承畴审时度势,发挥自己的才能,所做出的努力,于社会进步有利。
    所以总的来说,对洪承畴的评价正面多于负面。
    “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洪承畴出生于锦田外祖父家。”
    “洪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
    “他七岁受启蒙教育,因家境不好,之后便辍学回家帮母亲做豆腐干。”
    “洪承畴在水沟学馆附近卖豆腐干,为了能够多卖豆腐干,他还帮学馆里的学生作对子。”
    “水沟学馆是洪启胤开的,洪启胤发现洪承畴帮他人作对子一事,于是不收学费将其招入学馆学习。”
    “洪承畴学习刻苦,经常向洪启胤家中借书。”
    “从《史记》《资治通鉴》到《三国志》《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尤其喜爱政治、军事方面的书籍。”
    “洪启胤认为洪承畴将来定有所作为,还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的评语。”
    “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
    “万历四十三年,洪承畴中本省乡试。”
    “次年,洪承畴又中会试二甲第十七名,赐进士出身。”
    “洪承畴中了二甲进士后,在京城为官,前后在刑部做了六年小官。”
    “六年,洪承畴在刑部换了三個位置,先后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刑部贵州清吏司主事,改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天启二年,洪承畴离开刑部,外调到浙江。”
    “两年后,洪承畴升任两浙承宣布政使左参议。”
    “天启七年,洪承畴离开浙江,转到陕西升任陕西督粮道参议。”
    “洪承畴进入官场后,辗转刑部、浙江、陕西等地方为官,前后十一年,职务多有变动。”
    “虽略有升迁和政绩,但仍属于中下级官员。”
    洪启胤:洪承畴小小年纪就聪明伶俐,我一早就看出他将来一定有所作为。
    他发现洪承畴为了让学馆里的学子多买一块豆腐干,就帮助这些学子对对子。
    他试了试洪承畴的才学,愈加欣赏。
    在了解到洪承畴因家境贫寒而无法上学,就免费让他上学。
    洪承畴凭借聪明才智深受他的器重,成为了他的得意门生。
    在收下洪承畴入学后,他了解到关于洪承畴更多的事迹。
    洪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聪明好学。
    据说八岁那年,洪承畴的外公傅员外去世,母亲带他去送殡。
    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洪承畴却张口说有。
    进入灵堂,洪承畴向外公的灵位恭敬地跪拜行礼后,就振振有词地念道祭文。
    神风呼请上大人,子孙跪拜孔乙己,金银纸钱化三千,猪头礼品乃小生。
    这个祭词是套用《三字经》的句子,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但作为当时八岁的洪承畴能出口成章,足见其思维敏捷。
    还有洪承畴受到他的推荐,到泉州城北学馆继续深造。
    泉州乃是府城,学馆里读书的人大多数家境不错,衣食无忧。
    一些富家子弟,见洪承畴穿着寒酸,甚是瞧不起这位乡下同学。
    据说,有个同学也算有点文墨,还会吟几句诗。
    曾在洪承畴面前,吟了首打油诗,讥讽他是山里鹧鸪。
    山里鹧鸪咕咕叫,撒泡尿儿自己瞧,粗布衣衫番薯腔,一块朽木岂能雕?
    洪承畴听罢,不气也不恼,只用自己的才气,随口回击。
    谁说府城才子能?不信鲤敢跃龙门,眼睛长在屁股上,只看衣衫不看人。
    这位同窗受到这样的回敬,方晓得这个山里鹧鸪非同凡响,可不是那么好惹的,从此便收敛多了。
    从洪承畴小时候种种事迹来看,将来的洪承畴前途无量也是不奇怪了。
    “洪承畴初到陕西,农民起义兴起,官军四处围剿。”
    “崇桢二年,陕西农民王左挂率起义军进攻耀州。”
    “洪承畴率领一部分官员联合本地乡勇一万余人,将起义军围于云阳,迫使这支农民起义军乘雷雨之夜突围出去。”
    “洪承畴实行了以剿为主,剿抚兼施,各个击破的方针。”
    “王左挂此后又在怀宁河再败,于是在崇祯三年向明朝请降。”
    “李自成是王左挂部下,他和一些头目对王左挂受降不满,自谋出路。”
    “王左挂受降后,还不死心,暗中谋划再起。”
    “同年八月,洪承畴与陕西巡抚设计将王左挂等人全部杀害。”
    “崇桢三年,洪承畴被任命为延绥巡抚,次年再升为陕西三边总督。”
    “崇祯七年,洪承畴任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保定,真定等处军务。”
    “同时仍兼总督三边之职,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主要军事统帅。”
    “洪承畴所率领的明兵,被人称为洪兵。”
    “崇祯八年,农民起义军逐渐壮大,战斗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农民起义军进入陕西后,洪承畴召集大将展开军事会议,部署剿杀农民起义军,但几次均失败。”
    “洪承畴的悍将曹文治主动请缨,率众三千人,进击农民军。”
    “农民军采取诱敌深入、分而治之的战略,使曹文治四面被围,被迫拔刀自杀。”
    “曹文治死后,崇祯帝便决定以潼关为界,关外军务由湖广总督卢象升总理,洪承畴专督关内兵,对以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实行重点围攻。”
    “洪承畴受命后,亲自率领大军击败李自成于陕西渭南。”
    “次年,洪承畴率部两万余人出击李自成等部。”
    “随后又调集总兵左光先和柳绍宗合击农民军,在干盐池大败起义军。”
    “崇祯十一年,李自成起义军北行入陕后又进入甘肃。”
    “同年九月,多尔衮、豪格、阿巴泰清军由青山关入明境。”
    “十月,清军大举入侵大明,分路蹂躏京畿至山西界,复至山东,攻破济南。”
    “同时,清太极率多铎兵指山海关,以策应关内清军。”
    “清军横行京畿一带,崇祯帝征洪承畴入卫。”
    洪承畴:我牺牲名节,为清廷效力二十年,却落得一个尴尬的境地,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从他投降清廷那一刻起,他就已经知道自己必然会是一个争议极大的人物。
    有人骂他是厚颜无耻,出卖民族的汉奸。
    但他认为自己是忍辱负重,曲线救国的英雄。
    大明王朝的灭亡已经无法挽回,他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拯救更多的百姓。
    他卖主求荣是真,但他却没有出卖民族。
    在效力清廷期间,他一直力主招抚,避免了江南生灵涂炭。
    而且,他还在保留汉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建议满清统治集团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
    除此以外,他还举荐了许多明朝的官吏。
    他提倡兴水利,减轻赋税,发展经济。
    从这方面来说,他对于缓和民族矛盾、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不过尽管如此,他所做的一切却并不能被世人理解。
    他降清以后,汉人对他无不鄙视痛恨。
    就连他的母亲也对他破口大骂,他的弟弟发誓不与他同住,携带母亲到船上隐居。
    更讽刺的是,连清廷也对他疏离防备。
    不论是多尔衮、顺治帝还是康熙,都未曾让他加入权力核心。
    对于这些,他尽管心里难受,但也早有预料会这样。
    “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领兵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
    “皇太极领兵攻占义州,以此为基地,展开对锦州的围攻战。”
    “崇祯十三年,皇太极确立了筑城义州并在此屯田以围困锦州的方针,并于三月付诸实施。”
    “四月,崇祯帝听说后,命令洪承畴陈述应对之策。”
    “并拟部署吴三桂、刘肇基官兵一万分驻于松山之内,以洪承畴所部官兵一万五千出镇于前屯卫之间。”
    “以驻防蓟州官兵一万六干仍分布于中协四路.以抚臣朱国栋驻山海关,以镇臣马科出中后所。”
    “兵部对此方略极表称赞,将洪承畴比作范仲淹。”
    “在略微调整后,崇祯帝批准其方略。”
    “洪承畴遂于五月出山海关,与围困锦州的清军对峙,在多次出击中互有胜负。”
    “崇祯十四年,洪承畴奉命率领精锐十三万来援,集结于宁远,与清兵会战。”
    “三月,皇太极采取长期围困锦州的方针,势在必克。”
    “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
    “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促战,在崇祯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况下,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方针。”
    “八月,明军援兵已到,为断绝洪承畴归路。”
    “皇太极亲率大军从盛京赶来,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部署在明军的南面。”
    “济尔哈朗军攻锦州外城,截断松、杏间明军的联系,切断明军粮道。”
    “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而各部总兵官主张南撤。”
    “最后集体商议背山突围,最终数十万人土崩瓦解。”
    乾隆:洪承畴虽然没有忠于明朝,但能够忠于本朝,将他列入贰臣中的甲等最适合不过。
    洪承畴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初的统一,可以说是开清第一功臣。
    回想松山兵败后,洪承畴畏死降了清,成为镶黄旗下的贰臣,留下骂名。
    经略西南时,因为畏难,几次三番请求解任,想撂担子逃脱。
    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键时刻,洪承畴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
    这充分表现出洪承畴性格中软弱的一面,是造成他品行有亏的根本原因。
    因此,尽管洪承畴对本朝死心塌地、忠心耿耿。
    但在他们清廷眼里,却不足为凭,不屑一顾。
    这就是为奴才、为附庸者的必然下场。
    洪承畴的一生,实在可悲可叹。
    不过不管怎么说,洪承畴对大清有功。
    清朝是他们满族建立的王朝,对于满族来说。
    论功行赏时,是不可能做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所以洪承畴在晚年不免受到不公正待遇。
    至于洪承畴被列入贰臣传,则是由于现在大清统治已经巩固。
    为了能使清王朝江山持久,就要提倡效忠一朝一主的思想。
    因此,自然对效力两朝的洪承畴加以贬斥。
    这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不足以作为评价洪承畴功过的根据。
    不过总的来说,洪承畴在清初的卓著功绩是应得到肯定的,对清朝的统一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崇祯十四年,皇太极返回盛京,命令贝勒多铎等人留守诸军。”
    “洪承畴想要突围,统领全部人马进攻镶黄旗,没有成功。”
    “十月,皇太极命令肃郡王豪格、公满达海驻扎在松山。”
    “十二月,洪承畴听说关内援军将到,又派将领率六千人夜间进攻正红旗和正黄旗蒙古营。”
    “被打败,逃回城内,但城门关闭进不去,于是败兵大部分被杀。”
    “剩下的人逃往杏山,又遭遇伏击,全军覆没。”
    “崇祯帝一开始让杨绳武率军增援洪承畴,但杨绳武战死。”
    “之后让范志完代替,但清军过于强大,明军难以攻破,停滞不前。”
    “洪承畴被围至六月,粮食将尽。”
    “第二年二月,松山城副将派人前去请降,为表诚意,愿拿儿子为人质。”
    “晚上清军竖梯入城,擒获洪承畴与巡抚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将领。”
    “皇太极传谕,将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处死,洪承畴送往盛京。”
    “皇太极想要将洪承畴收为己用,命令吏部尚书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大骂不止。”
    “范文程不仅不介意,还与洪承畴谈古今大事。”
    “谈话间,房梁上落下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不时挥手将灰尘拂去。”
    “于是范文程立刻回奏皇太极,说洪承畴不会死,如此爱惜衣服,更何况生命。”
    “皇太极听罢便亲自去探望洪承畴,见洪承畴衣着单薄,当即脱下身上的貂裘给洪承畴披上。”
    “洪承畴感叹皇太极对其待遇,遂叩头请降。”
    “皇太极厚赏洪承畴,并摆宴席庆贺,对诸将领称得到前往中原的向导,值得庆贺。”
    “崇祯十五年,皇太极位于崇政殿,召洪承畴及诸位降将祖大寿等入宫觐见。”
    “崇祯帝当初听说洪承畴死了,赐祭十六坛,设立祠堂在都城外。”
    “崇祯帝将亲临祭奠,不久听说洪承畴投降,于是停止。”
    洪承畴:和昏庸的崇祯相比,皇太极更加英明。
    他还记得自己跪于大清门外,向皇太极陈述的场景。
    他身为明军将领,领兵十三万增援锦州,皇太极抵达将他打败。
    之后他镇守松山,城破被擒获,自认为应该死去。
    承蒙皇太极不杀之恩,如今朝见,他自知罪重,不敢贸然进入。
    当时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历历在目,他还清楚地记得皇太极的谕旨。
    双方交战,各自为主,皇太极不会介意。
    而且清军之所以战胜,不过是上天的旨意。
    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赐恩于他,既已知恩情,应当尽力为自己效力。
    如曾经的张春,得到恩情却不能为自己效力,又不愿以死明志,最后没有功名的死去。
    那时他入朝参见,皇太极令他上殿坐,赐茶招待。
    并向他询问明廷制度,明廷宗室被俘虏,置若罔闻。
    将帅作战被擒获,竭尽全力后投降,必将诛杀他的妻子,或是被贬为奴,这是旧制度还是新立的制度。
    他答道以前没有这样的制度,最近朝中大臣各抒己见向崇祯帝报告,由此开始。
    皇太极感叹,国君昏庸,臣子蒙蔽,很多人蒙冤而死。
    将帅因奋力作战被擒,用他府中的金库钱财当做赎罪来还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惩罚他的儿女,何必残害无辜的人。
    仅此一点,他就知道皇太极比崇祯更加英明。
    “洪承畴降清后,皇太极令他隶属于镶黄旗汉军,待遇十分优厚。”
    “但由于皇太极对他尚存戒心,一直没有任命他官职。”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摄政,洪承畴才逐渐受到重用。”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突然逝世。”
    “由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叔父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摄政,改元顺治。”
    “顺治元年,李自成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但当时的清朝尚未得到确报。”
    “在大顺军向北京迅猛进军时,范文程曾上书多尔衮,指出明亡已是大势所趋。”
    “范文程提出进取中原的大计和进取的方针策略,摄政王多尔衮察觉时间紧迫,数日之内急聚军马。”
    “随后大举南伐,清军抵达辽河,山海关总兵平西伯吴三桂派遣副将向清军乞降。”
    “多尔衮此时已知悉李自成攻占北京和崇祯帝已死的消息,他决定向洪承畴咨询军事。”
    “五月二日,清军进入北京。”
    “面对北京城内民心不安的局面,多尔衮采取了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的建议,安抚百姓。”
    “对于归降的明朝官员,官复原职,对于降清的汉族文武官员,升级任用。”
    “争取明朝降官和汉族地主的支持,且为崇祯帝发丧,利用怀旧的心理,得到百姓的赞同。”
    “为安定民心,清朝入关后,宣布取消明末的加派赋税。”
    “这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后,使得北京城逐渐安定。”
    “清军占领北京后,曾进行分功赏爵,洪承畴入内院佐理机务。”
    “多尔衮入京时,洪承畴已在内院协助多尔衮办理机务。”
    “他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看,认为应该提高内院的权力,才能协助多尔衮处理好朝政。”
    “便经常向多尔衮进言,提出恢复明朝的内阁票拟制度。”
    “也就是内外文武官员的奏章和各部院覆奏的本章,都要通过内院。”
    “由内院发到六科,由六科去抄发各部院。”
    “为安定北京的秩序,洪承畴还上本对京城的缉察工作提出具体的建议。”
    “顺治二年,清廷正式任命洪承畴以原官总督,招抚江南各省地方。”
    “七月初三,多尔衮又以顺治帝名义赐敕洪承畴,表示了对洪承畴的倚重。”
    “敕文全长七百多字,是临行前给洪承畴的指示,也是平定江南的具体政策。”
    “九月,原李自成的译侯田见秀、义侯张鼎等在洪承畴的招抚政策影响下,纷纷缴械投降。”
    “洪承畴由于招抚江南运筹得当,很快取得效果,江南形势基本稳定。”
    “不久,洪承畴的父亲去世,再加上他本人的眼疾,所以上书请求他回京守制。”
    多尔衮:反抗清朝统治战争给我大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本王选择了洪承畴解决此事。
    如今看来,洪承畴担此重任后,很好的给大清解决了不少麻烦。
    在清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为了解决老百姓反抗的问题,洪承畴制定了好几种措施。
    一是洪承畴对江南军民进行的招抚策略,为避免当地百姓遭受战乱之灾发挥了重大作用。
    洪承畴本身就是明朝的官员,十分了解江南人民的心理。
    此外,洪承畴在南方还有许多故人。
    为了缓解矛盾,洪承畴便积极对于过去的这些旧交进行人情关系疏通,促进他们归降。
    比如明朝兵部尚书,洪承畴便选择了顾念旧情,安抚此人。
    确保其能够原官留任政策,最终实现了顺利招抚。
    二是洪承畴大开科举考试,为众多学子找到入仕之路。
    洪承畴的这种做法使得大量知识分子,对大清采取了较为和善的拥护态度,同时也使清朝招来了许多有用人才。
    这对于降低当时尖锐的矛盾,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是洪承畴建议降低赋税,缓解人民赋税压力。
    洪承畴认为江南百姓之所以对前明统治十分不满,重要原因便是明朝的赋税太过严重。
    一定程度上降低百姓赋税,可以缓解百姓的敌视情绪,对于改善不利状况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洪承畴还有一个重要措施,那就是武力解决。
    江南形势并不是简单的用温和政策就可以一次性的解决,必要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强硬措施。
    面对前明政权的顽固抵抗势力,洪承畴绝不手软。
    比如有一位顽固抵抗的大明将领,洪承畴选派已投降清朝的官员,利用旧关系偷偷潜入军营中最终擒杀。
    “次年,洪承畴升任为太子太傅,再次入内三院佐理机要,还担任过《太宗文皇帝实录》一书编纂的总裁官和会试主考官。”
    “洪承畴曾提出由内三院大学士和九卿举荐总督、巡抚、提督、镇将等各级地方官的保举连坐法,对举荐得当者有赏,举荐失误者要连坐。”
    “此后,又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将御史甄别为六等,依其政绩优劣分别予以升迁、留任、贬罚,以整顿吏治。”
    “顺治八年,河南道御史张煊上疏参劾吏部尚书十罪两不法,其中一些条文涉及洪承畴。”
    “张煊称洪承畴曾同吏部尚书在火神庙密议逃叛,送母回闽却不请旨。”
    “洪承畴自辩称火神庙集议只为甄别诸御史定等差,而私送母回闽一事则甘愿服罪。”
    “对于洪承畴的各项罪状,顺治帝从轻发落。”
    “称洪承畴火神庙集议,不必过多揣测。”
    “送母归原籍未奏闻,为亲人服罪,情有可原。”
    “顺治十年,洪承畴调任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
    “这时,南明桂王朱由榔占据着云贵两省,不断派兵进攻湖南、广西、四川等地。”
    “洪承畴随即又被任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
    “顺治十二年,孙可望派大军攻岳州、武昌、常德等地。”
    “洪承畴指挥清军在常德设下埋伏,结果大获胜利,迫使孙可望撤回贵州。”
    “两年后,清廷决定不再设五省经略。”
    “洪承畴正打点行装,准备回京,孙可望突然率众出降。”
    “顺治十六年,清军攻占昆明后。”
    “清廷又把消灭永历及其政权的任务交给了洪承畴,洪承畴认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安定云南内部。”
    “他上疏说云南地方偏远,土司种类最多,不易治理。”
    “最好参照元明两朝的经验,留兵驻镇,使边疆永远安宁。”
    “于是清廷很快派遣平西王吴三桂,率兵留驻云南。”
    “顺治十七年,洪承畴因病请求回京。”
    “回京后因其功大、位高、权重,引起满洲贵族和一些汉族大臣的猜忌和不满,受到冷落。”
    “次年正月,顺治帝病逝,康熙帝即位。”
    “五日,洪承畴又因病请求退休,经清廷同意。”
    “清廷几经争论,赐以洪承畴三等阿达哈哈番的爵位。”
    “康熙四年,洪承畴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康熙帝追赠洪承畴为少师,赐谥号文襄,立御碑。”
    明末清初的很多读书人尽管对洪承畴的品性不耻,但也有不少读书人认为洪承畴有大贡献。
    南明隆武和鲁王政权的覆灭,以及其他抗清势力的剿平都表明洪承畴招抚政策的成功。
    洪承畴减少了武力征服,对百姓和社会来说减少了战乱和破坏,有利于百姓和社会的安定以及生产力的发展。
    对清朝来说,减轻了统一的阻力,有利于巩固清中央政权的统治。
    为了稳固大清这个新政权,洪承畴提出了不少建议被采纳。
    学习汉人语言,阅读汉家千年文化经典。
    批判性吸收明朝治国策略,尽可能做到顺利过渡。
    积极选拔人才,采用连坐制办法。
    尤其对于封疆大吏,必须对保举人一样进行记录。
    倘若推荐者表现优异,那么保举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如果推荐人表现无法得到预期效果,那么保举人同样也应当受到惩罚。
    洪承畴提出的治国安邦策略,十分符合清朝的发展需求,因此被皇上立即进行采用。
    同时也说明洪承畴对于稳固清朝统治,确保清初相关政策制定符合民意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贡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