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69.第169章 假的推背图,大唐邸报
    第169章 假的推背图,大唐邸报
    “你说的这些,真能做成吗。”
    李世民心动了。
    按照太子这样的说法,如果真的能办成的话,大唐军队战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当然能成,不然我费这么多的心思去开采石炭干嘛。”
    李承乾语气很是肯定。
    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就要给二凤足够多的信心。
    况且高炉炼钢在大唐是确实能完成的,也不算是完全的画饼。
    “好,既是如此,朕就把将作监全部交由你负责。”
    李世民直接说道。
    将作监是负责工程营造、工匠管理的重要官方机构。
    汇聚了大量技艺精湛的工匠,承担着宫殿、城池、官署等大型建筑工程的修建以及各类器物的制造等任务。
    有府十四人,史二十八人,计史三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短蕃匠一万二千七百四十四人,雇匠四千六百三十四人,明资匠二百六十人。
    李德謇先前就是将作监少监,在洛阳负责主持修建宫殿。
    短蕃匠是指徭役类型,按照大唐规定,短蕃匠每年需要为朝廷服役二十天左右,一般来说不包吃不包住,也没有工钱。
    明资匠则是官府出钱雇用的技术骨干工匠,从民间的角度来看,就相当于大师级别了,也可以称呼为宫廷御匠。
    另外是雇匠,官府长期雇佣的工匠。
    除将作监外,还有少府监,也管理着一部分工匠,主要负责宫廷用品、手工艺品等的制作。
    擅长制作精美的金银器、丝织品、陶瓷器等,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奢侈品和精美的工艺品。
    李承乾的东宫,太子家令寺里,也有数百工匠,之前打造太子四轮车,造纸,雕版印刷这些,就是太子家令寺负责完成。
    “父皇放心,定是能完成的。”
    有了大批的工匠,事情就很好办了。
    “石炭厂所赚钱财,既是为打造盔甲兵器,卖价也不必过于低廉了。”
    “你若缺钱,只管是跟朕说便是,府库钱财任你调用。”
    李世民换了口风。
    为军队造军备,也算是长安百姓的贡献。
    投资石炭厂大有可为。
    李承乾道:“暂且够用了,若有需要,当向父皇开口。”
    “好。”
    回了东宫。
    李淳风已经到了。
    于此同时贺兰楚石也到了。
    想了想,李承乾先召贺兰楚石觐见。
    毕竟暂时还是要稳住他,不能出纰漏。
    “拜见殿下。”
    贺兰楚石恭敬行礼。
    “你胖了不少啊,看来在府内带的这些日子,还是很不错。”
    李承乾笑呵呵的说道。
    可不是么,天天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能不胖吗。
    贺兰楚石原本心里有些想法,听到太子这么亲切,又感觉可能是自己想叉了。
    “让殿下见笑了。”
    李承乾感叹道:“你心里不会怪孤吧,这么些日子,一直任由你在府内被关着。”
    贺兰楚石没想到太子会主动提起此事,当即道:“臣不敢。”
    李承乾讲述道:“原本按照孤的意思,你在大理石出来后,就直接回东宫。”
    “原本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莫说不是你打死的人,便就是你打死的人,又有何妨。”
    “只是你毕竟是候尚书的女婿,孤便去问了候尚书的意思。”
    “可能候尚书是爱女心切,又觉得丢了面子,又或者你是在什么地方得罪你丈人,要把你关一关,反省反省。”
    “这是你们的家事,孤也不过太过插手。”
    贺兰楚石心中一动,他没想到太子是在为他说话的。
    那卢志杰的话,就有些不可信了。
    在心里,贺兰楚石还是更加相信太子的,毕竟跟随了这么多年,太子对他一直都很是不错。
    “是臣的过错,让殿下为我操心了。”
    贺兰楚石有些羞愧,感觉自己可能误会了太子。
    李承乾点点头:“不说这些了,回来就好。”
    “再过几个月,就要打高丽了,孤且问问你的想法,是留在长安啊,还是随孤一同征讨高丽。”
    贺兰楚石面色一肃:“自然是追随殿下征讨高丽。”
    他也有建功立业的想法。
    丈人侯君集的庇护,哪有自身功劳来得妥当。
    若能立下功劳,又何须像是现在这般,完全被丈人夫人所操控。
    “好。”
    李承乾道:“既是如此,正好你便同李德謇一起,去帮孤操练府兵。”
    “不过你刚回来,可先歇息两日也不急。”
    贺兰楚石当即道:“臣已经歇息得够久了,明日即可前往操练。”
    李承乾微微颔首:“行,那便这样吧。”
    贺兰楚石拱手作揖:“臣告退。”
    等人离开后,李承乾皱眉对内侍文忠问道:“贺兰楚石是怎么出来的。”
    按照侯君集跟他说的,可是要关到出征高丽前,现在才二月就放出来了。
    文忠道:“听说前两日,候长燕跟侯君集吵了一架,可能候长燕觉得,一直关着贺兰楚石,耽误了他的前途。”
    李承乾点点头:“你去跟李德謇说一声,让他多带带贺兰楚石,上战场可不是儿戏。”
    “战术兵法这些,都要补上,此后孤要亲自考核,若无长进,唯他是问。”
    侯君集既然管不住女儿,把贺兰楚石放了出来。
    那就给贺兰楚石多安排点事情去做。
    丢在府兵那边,也能多些监视。
    “是,殿下。”
    “叫李淳风来吧。”
    随着通传,李淳风来到了东宫大殿。
    李承乾也如愿的见到了李淳风本人。
    跟想象中的仙风道骨不同,李淳风身穿官服,面庞清瘦,眼神很是明亮。
    还有浓郁的书卷气。
    “臣李淳风,拜见农泽圣睿太子殿下。”
    这是比较正式的称呼。
    李淳风声音平稳,气质内敛。
    “赐座。”
    “谢殿下。”
    李承乾有些好奇的问道:“孤听说你与袁天罡,合作创出推背图,可有此事?”
    李淳风错愕:“推背图?不知殿下从哪里听信的消息,臣并未画过推背图。”
    “至于袁天罡,不知殿下是否说的是火井县县令,臣此番前往西南,确实与其相识,然殿下所言推背图,为子虚乌有之事。”
    这下轮到李承乾惊讶了。
    李淳风没有跟袁天罡合作创出推背图?
    那后世的推背图怎么来的。
    难道是还没到时间?
    “袁天罡什么时候回长安?”李承乾再次问道。
    李淳风还是不懂:“这臣就不知晓了,袁县令在西南处置完后,便就回火井县了。”
    “袁县令年事已高,想来到长安一趟并不容易。”
    李承乾有些纳闷。
    所以后世的推背图,完全是假冒两人的名义。实际上李淳风根本就没有跟袁天罡合作创出推背图的事情。
    野史果然不保真。
    看到太子失望的神情,李淳风也感觉到有些失望。
    他原本以为是太子想让自己加入到天工开物的编纂中去,没想到只是问这个不知从哪里传来的谣言。
    哪来的谣言?
    一千年以后的谣言。
    “孤听说你改良了齐民要术,对农学多有涉及,且擅长术算,百工之技。”
    李承乾开口问道。
    李淳风精神一震,道:“殿下谬赞,臣不过是尽己所能,为陛下和殿下分忧。”
    李淳风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历算家,对于器械也有很深研究。
    比如浑天仪。唐初所使用的浑仪多有疏漏,他制成浑天黄道仪。该浑仪在唐以前浑仪的基础上加上六合,形成三环,最外为六合仪,内为四游仪,中为三辰仪,解决了黄道环与天空黄道相对应的难题,还能够直接测读得天体的入宿度。
    还创设了白道环,并在黄道环上打孔以便移动白道环,可测定黄道坐标、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使历代传统制造并使用的浑仪成为比较完备的天文观测仪器。
    这就是妥妥的全方面人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
    “孤让东宫编纂天工开物,李博士听说过吧。”
    李淳风现在的官职是太史局博士,按照唐朝的称呼惯例,便就是李博士。
    “臣有听说,殿下编纂天工开物,实为百姓之福。”
    李淳风就是趁着这个来的。
    李承乾点点头:“天工开物的大致内容跟篇章,已经是完成得差不多了,孤看过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天工开物里的一些内容,完全可以得到普及,但历来各朝并未重视。”
    “是以孤准备开设百工学院,用作于研究各类器具的改革创新。”
    “就像是李博士改良浑天仪,孤设计的曲辕犁那般。”
    李淳风赞同道:“这必然是造福大唐的好事。”
    李承乾道:“是好事,所以孤把李博士叫来。”
    “百工学院的事情,就交给李博士来负责了。”
    “不过百工学院未有官职,孤暂且任你为崇文馆学士,待百工学院逐步完成后,再设官职。”
    “李博士可愿意?”
    李淳风闻言大喜,当即作揖道:“谢殿下隆恩。”
    他原本是太史局博士,从九品下的官员。
    而崇文馆学士,是属于正五品上。
    这就是相当于太子一句话,直接把一个基层的办事员,调到了副厅级别。
    当然,正式的上任还需要走流程,要通过吏部的考核流程,不过李承乾可以让李淳风先上任,流程那边慢慢走。
    反正吏部的侯君集是自己人,陛下那边也不会卡审批。
    “李学士,孤正好有一事,你随孤去看看,也帮孤出谋划策。”
    李承乾起身笑着说道。
    “是,殿下。”
    殿外,内侍文忠安排了几匹骏马。
    李承乾在东宫行走,一般都是骑马代步。
    太子四轮车虽然不错,但太慢了。
    东宫很大,慢悠悠的推着,耽误的时间太久。
    李淳风自然会骑马的,或者说骑马在大唐几乎大多数人都会。
    一番奔驰,几人很快来到了太子家令寺这里。
    得到消息的太子家令连忙出来迎接。
    “见过太子殿下。”
    杨启帆出生于关中的一个中小士族,走的是门荫入仕的途径,不过才学能力还是有的。
    太子家令负责统筹管理整个太子家令寺的事务,包括东宫的刑狱,膳食、仓储、库藏等诸多事务。
    李承乾安排下来的事情,杨启帆都能办理得井井有条。
    “杨家令,带路去孤的造纸印刷厂看看。”
    “是,殿下。”
    李承乾也没下马,骑马缓行,其他则下马步行。
    在杨家令的带领下,很快来到一处连绵大院。
    李承乾翻身下马,道:“这是孤的崇文馆学士李学士,你前边带路,给他介绍一二。”
    “是,殿下。”
    杨家令带路在前,进入大院,开始介绍起来。
    “造纸印刷厂是按照殿下交代的章程进行。”
    “这里是浸泡堂,采伐的嫩竹进行截断,而后放入池中浸泡,大概需要上月的时间。”
    “这里是蒸煮堂,浸泡好的竹子放入蒸煮锅中,更为纯净。”
    “这里是舂捣堂,将蒸煮后的竹子舂捣成细腻的纸浆。”
    “这里是制纸,有三道工艺,入槽,抄纸,压榨。”
    “最后这里就是成纸了,压榨后的纸张贴在土砖砌成的夹巷上烘干,再进行整理,裁剪,如此竹纸可成。”
    屋内,是满满当当的大块堆积的竹纸。
    李淳风虽然已经知道太子把纸张的价格打下来,但首次见到这么完整的工艺流程,还是很钦佩。
    而且太子的章程似乎与他曾经见到的不同。
    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每个人只需要完成自己负责的步骤即可,看起来很是顺畅。
    再往前,连着几个大屋子,全是木匠在进行雕版的雕刻。
    约莫有两百人左右,每人都有单独的雕刻台。
    “原本不过几十人,后来殿下让我招了百来号人,才有这等规模。”
    “就整个长安城来说,东宫的雕版,绝对是最快最好的。”
    太子家令杨启帆很是自豪的说道。
    继续走就是印刷区,同样被分成两百个区域,人数也是两百人左右,正在进行刷印跟套色,装订。
    “这里每天至少能出三百五十卷各类书籍,对外售价仅是百文每卷,各类经史典籍,东西两市供不应求。”
    “得此恩惠,长安学子无不称赞太子殿下。”
    唐初的经史典籍主要是手抄本为主,一卷就是一千文。
    李承乾造竹纸,印刷联合工厂,成本几乎为零,主要是人工,整个联合厂大约千人规模,都是给工钱的。
    三百五十卷,每天就入账3.5万钱,月入百万余钱,支付几十万工钱后,还能剩余几十万。
    赚钱对于李承乾来说,简直不要太简单。
    对于百姓来说,也愿意来东宫。
    这年头,普通农民年收入也就两三千钱,在东宫年收入一般能达到五千钱。
    贞观年间米价低廉,所以钱也更加值钱。
    李淳风看完整个流程后,虽有些震撼,但也有些疑惑,不知道太子带来看这里是为了什么。
    李承乾此时说道:“孤准备打造长安邸报,在一百零八坊,每个坊都设立报社。”
    “邸报大致分为六个方面,朝廷政事,边关状况,农事生产,商业贸易,诗歌学术,奇闻轶事。”
    “此报长一尺八寸,宽一尺三寸,可三方折叠,售价十文。”
    “通体以简体字,大白话雕刻,通俗易懂,每月一刊。”
    “百姓购之,能了解我大唐实况,亦是能用来读书认字。”
    发行报纸,是李承乾早就有的想法,这就是掌控民心的大杀器。
    有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越过欺上瞒下的官员,让民众知晓大唐的律法规定,保障大唐政治秩序的稳定。
    传播大唐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统一思想,增强民众对大唐的认同和拥护,从而维护统治的稳定。
    刊载一些官员的行为表现、奖惩情况等信息,也能对官员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当然,李承乾最看中的,还是在舆论引导方面。
    这一点,在前世的记忆里,尤为清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