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三发三中,提请验收
然而这条船还是沉得太快,等到观测船赶到的时候,在水面上已经看不到它的踪影了,只有海面上漂浮的杂物和残余的一些油污,证明着靶船曾经的存在。
接到观测船汇报的邱总,哈哈一笑,小事,小事。
在一片欢乐中,邱总转头拿起电台:“各单位注意,各单位注意,继续准备后两发试验。”
靶船是没有了,毕竟1000来吨的报废民船,这年头也不是这么好找的,这么大条,缺啊。
本来的计划就是,如果一次打不沉,甚至命中了,只要不沉,那就继续用来做试验,节约嘛,不寒碜。
可是万万没想到数百kg的高爆聚能穿甲战斗部对于民船来说实在过于炸裂,民船那脆弱的船体结构,聊胜于无的水密设计在这个家伙面前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沉得太快了,大家颇有些遗憾的想到,1000多吨的船啊,这就没了。
没靶子了怎么办?
这难不倒我们的同志们,在离目标区域不远的海面上,一条小船很快开进了目标区,船上展开了一个大大的银色多面体。
角反射器!
这也是邱总他们听了高振东普及的那一点电子干扰知识之后,设计出来的靶船。
船本身不大,就几十吨的样子,可是雷达反射面积却和一条3000吨的大舰差不多,这都是那个角反射器的功劳。
大船打不起,这种几十吨的小船还是没问题的。
邱总他们还在船上别出心裁的弄了几套预制的操作步骤,使得这个小船在开关打开之后,能够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机动,这就连运动目标的打击都能进行测试了。
这种预定轨迹既能模拟大舰的运动方式,也能模拟小艇的运动方式。
他们叫它“机动靶标”,这不是遥控,只是预设了一系列操作而已,比遥控简单便宜多了,不过在这個阶段,完全够用。
1000吨的船测威力,剩下的,就都交给这些小家伙啦。
观测船靠上了机动靶标,把上面的同志接了下来,靶标上的同志在离开之前,选定了大舰机动模式,然后拧动了两个开关,开关发出轻微的“咔咔”声,开始倒计时。
这是两个机械定时开关。
5分钟后,其中一个将启动预设的机动程序将自动启动。
就算没打中或者要撤销试验也没关系,35分钟后,另外一个开关将关闭机动程序,机动靶标会自己停下来。
邱总他们就是在缺少设备、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用这么简单的办法解决了本来需要遥控才能解决的问题。
观测船离开了之后不久,激动靶标开始自行机动起来。
差不多同时,岸上、空中的同志们也准备好了,又一轮打靶试验开始了。
——
当天,防工委就接到了这份喜报。
“xxxx研究所经过艰苦努力现已仿制成功北方544型反舰导弹,基本指标与544型反舰导弹一致,射程略有提高,达50公里。”
防工委领导敲着桌子,哈哈,捷报频传啊。
“该导弹在原型弹基础上,进行了多项优化改进,主要改进为燃料由乙醇改为煤油,制导计算机由模拟计算机改为djs-60dj型加固单板晶体管计算机,惯性导航段从惯性平台改为捷联惯导,并加入了多种新型制导体制和一定的抗干扰算法。”
防工委领导扬了扬眉毛,这个djs-60d的加入,看来为这个仿制导弹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啊,从汇报上看,除了燃料的变化之外,其他变化都是由这个东西带来的。
至于计算机型号里多出来那个“j”,估计是“军”字儿的缩写,这年头的同志,起名字都是如此的朴实无华。
这么看来,高振东也不算是完全的起名废了嘛。
“上述改进,有效提升了导弹的可维护性、射程等指标,进一步降低了成本,且战斗部从原型弹的500kg提升至550kg。”
嗯?这帮家伙真是都一个德性,但凡有点机会,都拼了老命的往上加炸药。
防工委领导不禁有些好笑,这是病,得治啊。
“该弹已经经过三次实弹试射,一举击沉1000吨级靶舰一艘,机动靶标两艘。”嘶~~~~~~这个弹可够狠的啊,一发一条。
“经过初步试验,我所认为该弹技战术性能已完成或超越仿制目标,对敌方8000吨级以下船舶具备有效毁伤能力,达到定型条件,特申请上级组织该弹定型相关工作。”
“好!太好了!”防工委领导一拍桌子。
自从运输大队长率部“勇猛歼敌一亿,胜利转进孤岛”之后,又陆续丢失了沿海一些岛屿,现在虽然主力龟缩对岸不出,可是一直在通过海空方式袭扰沿海或串扰内地,让人不厌其烦。
这也和这边的海空力量还在发展有一定关系。
在高振东前世,是直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过一系列海空作战之后,才逐渐停止下来。这些海空作战的对手,可不止对岸,还有旗佬,这么说吧,在打旗佬这个事情上,我们只要出手,总体上没有落过下风。
而停止干扰的原因,也有一些客观条件原因,比如6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生产装备导弹艇。
毕竟鱼雷艇、炮艇虽然追得快,但是手短,几公里算是高的了,效能也不太高,特别是鱼雷艇,条件苛刻,想打中敌舰还是有困难的。
大舰又没有那么多,在导弹艇爆发之前,近海防卫力量难免有一些十个锅九个盖的感觉。
而导弹艇的普及,一举扭转了这个问题,一招40公里外从天而降的掌法就问你怕不怕。
高振东前世,“争先-1”号以及双联、四联导弹艇的仿制成功都是在至少6年以后了,所以海上力量的扭转来得比较晚。
当然,这些事情,防工委的领导是根本不可能预见的,他只知道一个令人值得高兴的现实事件——仿制544型反舰导弹,已经可以说基本成功了!
他一边打电话,叫人尽快组织反舰导弹验收的事情,一边眯着眼睛想着什么事情,嘴里还念叨着:“是不是让他们喝一壶?”
——
发生的这些事情虽然多,而且意义重大,但是其实离高振东去防工委讨论打p-2v的时间,也就相隔了一天而已。
高振东并不知道这个事情,他要搞的,是自己和长剑厂的一次性火箭筒的汇报,也可以算是一个初步的预验收吧。
不过他主要是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具体的汇报工作,那是长剑厂骆总他们在搞。
别看行政级别上骆总比高振东高一整级,可是给高振东打下手,他是心甘情愿而且还颇为得意的。
这并不是因为他无能或者和他类似的人无能,毕竟客观条件就在那儿了,没办法。
现在他正在防工委招待所里,给高正东介绍为第二天的汇报准备的材料,看着这一堆材料,他就觉得心里老美了。
这还是火箭推进剂和黑混-60还没展开验收,要不然,资料的规模会更加庞大。
不过估计黑混-60是直接投入使用,而不会有什么正儿八经的验收了,现在长剑厂的同志正在根据高振东的装备试验加速方法,在进行黑混-60的存储寿命试验,等试验完毕,材料一上报,差不多也就直接定型了。
长剑厂资料准备得非常详细,所有的生产、试制、试验,都是他们一手搞出来的,不详实才奇怪了。
高振东前世的导师曾经给他说过一次,其实做审查的时候,老手一看材料,就知道搞汇报的单位是个什么成色,如果不是亲自做出来,而是做个ppt骗经费的话,其实很多细节根本就达不到,一眼假,哪怕ppt做得再漂亮,随口问一句也就露馅了。
甚至有些项目,都不用翻开,看厚度和字体就知道。比如正文用三号字的,大概率是没什么本事的,因为材料规模不够,才会打上字体的主意。
高振东也很认真的把资料从头到尾都检查了一遍,指出和修改了其中的一些疏失之处,骆总一一记下,连夜修改。
第二天一大早,高振东跨进了防工委的会议室。
这里他来了不少次了,可是作为汇报方,这还是第一次,这也算是另一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了。
他的左右两边,都是长剑厂的人,厚厚的材料堆了一大摞。每位前排的与会人员面前,也有一份总结性材料,不过这个材料的厚度比高振东他们面前的就薄得多了,这年头没有复印机,很多原始文件是难以复制的。
在他们身前的桌上,是两枚塑料筒子的一次性火箭筒,不过引信被拆掉了,别看黑混-60里面绝大部分都是敏感的rdx,可是黑混-60的敏感度是不高的,安全性很好。
为了不至于引起误会,长剑厂还在旁边立了块牌子——“该样弹引信已拆除,完整弹重比当前状态重0.1kg。”
怎么说呢,这个牌子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在炫耀。
高振东看得笑了起来,长剑厂这架势,一副“我一点儿便宜都不占”的样子,看来信心十足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