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21章 谁想造反
    第821章 谁想造反
    诸葛亮虽然不懂袁熙口里的土地所有权变动,经济成分主体等等词语的含义,但他凭借自己的理解,却能多多少少明白袁熙解释的那些话,他带着疑惑和不解,向袁熙屡屡发问,想要能找到事情的关键点。
    这让袁熙尤为惊喜,因为诸葛亮对未知事物的理解力,远远超出了他先前的预料,也只有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才能去思考并质疑后世那些极为复杂晦涩,且并非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毕竟后世的经济学分类繁杂,而且有很多关键性的问题,至今也没有确定的答案,袁熙本来就是半瓶子醋,经他一转述,有可能概念便会歪曲偏离,更不用说那些理论有可能并不适用于这个时代了。
    袁熙需要的并不是照本全收不加质疑的学生,而是能够深刻理解未知事物,并结合现实学以致用的人,而诸葛亮可能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人。
    毕竟再穿越,封建时代的生产规律也要受到生产力的制约,没有工业化基础,也只能做技术的改良,而不是违背客观规律开展科技革命。
    从零建立化工体系,几个月建起横跨州郡的大道,一两年就能杂交成型的农产品,都是不现实的,实际要费的,有可能是十倍乃至百倍的时间跨度。
    但结合当代的技术,改善农田水利工具,发展农工商业,在大致太平的环境下,数年内让百姓的生活水平上一两个档次,还是能做的到的。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没有大的灾祸,以及,战乱。
    战争对生活的破坏是毁灭性的,脆弱的小农经济也根本无法应对这种致命的风险,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大幅度减少,如今便是青州百姓面对的困境。
    从黄巾之乱起,青州就没有太平过,从横跨几千年的历史来看,青州本来也不是个逆来顺受的地方,每每有朝代动乱或者更替,青州必定有农民起义,从未缺席,只不过似乎青州运气不太好,每次农民起义都是功败垂成。
    历代统治者对于青州也是极为警醒,想方设法把青州拆的支离破碎,但即使如此,青州人的造反情结,也一直没有消失过。
    袁熙对于这块地方,其实是相当头痛的,如果能有别的选择的话,他也不想这么快攻打青州,但偏偏此地对于他今后的谋划极为重要,所以如今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青州百姓普遍特征是小富即安,只要能满足老婆孩子热炕头,就不会搞事,所以其实并不怎么团结,真正团结的是搞宗祠大族控制一方,千秋百代的地方,只不过青州恰巧出了个孔家而已。
    但另一方面来说,吃饱饭这种要求在乱世其实相当难以达到,但这种诉求又是如此正常,以至于青州百姓稍有不满,马上开始和官府作对。
    总结成一句话便是,好吃好喝供着,他会感激你恩情,给你出力卖命,但如果他们觉得你处事不公,让他们活不下去,那不好意思,爷爷反了,当头给伱一刀。
    青州百姓追求的是最原始的公平,你和他们同吃同住,那他们就是你最强大的臂助,青州兵在全天下也是战力靠前的,反之惹了他们,他们是真的会翻脸的。
    袁熙对这种性格的百姓,便只能投其所好,让兵士分出修筑工事的时机,帮百姓挖掘地窖,保存粮食财物,便是做出这种姿态,争取人心。
    当然,让百姓满意,也不是事事满意,让所有人都满意,这在任何时候都做不到。
    比如袁熙军给某些没有地的人发放土地之后,还有极少部分人还是不满足,提出若是能再发个老婆,他们便会配合行事。
    对于这种要求,袁熙自然是笑着应对,顺手将其投上了开往辽东垦荒的海船,劳动教化去了。
    目前看来,青州第一站的北海郡,起码表面上的进展还算不错,但到底成色如何,只能靠接下来真金火炼的检验。
    战争,也只有战争,是最能激发百姓守土情怀的,到时候青州百姓将袁谭亦或袁熙哪一方视作敌人,便见分晓。
    当然,这也是有代价的,便是将整个青州百姓拖入战火之中,然而袁熙没有别的选择,因为这已经能是他所能想到的损失最小的办法,不然随着战事扩大,袁谭迟早会大拉壮丁,把整个青州百姓都扔到战场上。
    到时候袁熙军只能被迫面对他们,最后要死多少人才能击败袁谭,那就不得而知了。
    随着上午兵士挖掘完毕,诸葛亮随袁熙和兵士一起吃了饭,便返回谋士营帐中,里面郭嘉正一边看着军情,一边还放着饭菜。
    诸葛亮看早已过了饭点,劝道:“先生多少吃一些,不然对身体不好。”
    郭嘉失笑道:“要你个毛头小子来教我养生,你熬夜不比我多?”
    “这几日随着主公所见所闻,有何感想,他似乎很喜欢和你说他那套我都听不明白的道理?”
    诸葛亮略一思索,将袁熙的话简单复述出来,郭嘉听了,叹道:“我可能是老了,跟不上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想法了。”
    诸葛亮陪笑道:“怎么会,先生劳心劳力,皆在军情大事,只不过是不愿意为之而已。”
    郭嘉笑骂道:“不用拍我马屁,我知道自己的斤两。”
    “不过说来这次青州之战,是螺蛳壳里面做道场,缚手缚脚,按照主公的想法,不仅要打胜仗,还要尽量少死人,这可是难办啊。”
    “里面需要动用的心思伎俩,比之以前何止多了数倍,我感觉这几日头发都白了。”
    诸葛亮沉声道:“主公说过一句话,天下是人的天下,没有人的土地,打下来是没有意义的。”
    郭嘉哂道:“所以说主公有妇人之仁,人死光了再生不就是了,也就是他拿着这么深厚的底蕴挥霍,换做是我,说不定地盘早就扩张一倍了。”
    “当然,可能会多死几十万人吧。”
    诸葛亮沉默一下,“若真是那样,我可能便不会投奔主公了。”
    郭嘉一怔,随即哑然失笑,“也是,你这个臭脾气,可比我以前臭多了,我当时也是这么离开袁本初的。”
    他随即面上露出些许失落之色,“不过你比我强,你和主公显然更合得来。”
    诸葛亮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得安慰道:“主公对先生也是很尊敬的。”
    “我当然知道,”郭嘉翻了翻白眼,“不过我当初也被他骗了。”
    “他当初不择手段把我绑到邺城,我还以为他和我是一类人。”
    “没想到啊,袁本初竟然能教出这样的儿子,只怕主公将来成就,必然能超过袁本初。”
    他咳嗽了几声,口中的酒落到衣襟上,洒落成星星点点,“但我怕是看不到了,你替我看着吧。”
    “在这之前,你有什么想问的,随时来找我。”
    诸葛亮听了,深深躬身一礼,“多谢师傅。”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如此称呼郭嘉,郭嘉听了一怔,随即脸上露出了些许笑意。
    君子和而不同,这样也挺好。
    东海郡,海西。
    糜贞等上小楼时,看到杜夫人正抱着襁褓,望着远处码头进进出出的船只,出声道:“高处多风,小心孩子受了寒凉。”
    杜夫人连忙转身行礼,说道:“多谢女郎关心,不过最近天气倒是颇为不错,应该无碍。”
    “倒是妾一想起来他和兵士同吃同住,风餐露宿,便颇为担忧。”
    “海西城来往的兵士休息,妾和女郎也在高楼上看过,就是铺上一地稻草,倒头便睡,这行军打仗,可是苦的多了。”
    糜贞也是默然,她咬了咬嘴唇,“公子他确实太拼命了。”
    “这几年,我听说他至少有十个月在外打仗,我还从未见过这么拼的人。”
    杜夫人叹道:“也许这是打天下的人都避不开的?”
    糜贞摇头道:“义父领徐州时,也未见如此辛劳。”
    “但公子偏偏又不像那种醉心权术的人,所以我觉得,他好像有更高远的目标呢。”
    杜夫人想了想,掩口笑道:“使君给妾的信里,也提过女郎呢。”
    糜贞俏脸微红,“他和夫人提我做什么?”
    杜夫人笑道:“他说起在幽州种植种子的事情,。”
    “虽然只有几句话,但其对女郎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说这是造福万民之事,女郎迟早会因此青史留名。”
    “只怕女郎只这一件事,便让公子倾心了吧?”
    糜贞脸上更红,她也没料到自己无心插柳的事情,让袁熙如此惦记,说不定真如杜夫人所说,这便是自己和他走到一起的契机?
    虽然糜贞和袁熙相处的时间极短,加起来也没有几天,但两人仿佛很有默契,加上袁熙从未断了书信,糜贞对袁熙的了解仿佛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一样。
    但越是如此,糜贞对袁熙就越发思念,她知道自己即使嫁给袁熙,可能相见的日子也不多,甚至更少,看看蓟城的那些女眷便知道了。
    但糜贞的心里,却是下了决定,不论多久,自己也会继续等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袁谭终于带领大军进入了北海。
    刚进北海的第一晚,他就遭到了当头一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