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377 灶班(7K)
    张方一时无言。
    苏午看着那山羊胡的老道士,出声说道:“这些诡异情形,不知道长是否亲眼见过?”
    老道长闻声连连摇头:“那倒是不曾。
    这些情况,我也都是从旁人口中听来的,他们说这些情形多在夜里头出现,夜里黑灯瞎火的,给我十个胆子,我也不敢在山上到处走动——且不说有没有鬼祟吧,只看华山这险峻山势,万一一脚踩空,岂不得粉身碎骨?”
    “看来这些情形,白日间并未出现过?”苏午再问道。
    “白日间不曾见过。”老道如是回道。
    苏午点了点头,看着老道背后的小包袱,笑着道:“道长这是刚从山下回来,往山上道观去住?
    今下华山之中已不太平,官府禁绝游人踏足华山之内。而今多事之秋,还是不要再上山去为好。”
    “我哪是要去山上住?
    先前我挂单的道观便是散观中道士了,我收拾了东西,预备和上头云霞观的师兄一起结伴下山。”这老道看着苏午一行人,面上也不见有甚么好奇探究之色,他向苏午又说道,“你们看着也不像是偷跑上山的游人,倒像是被官府专门请来对付山上鬼祟的。
    ——你们这样的,我先前也见过二三拨了。
    好了,我不打扰你们办事,就先走一步了啊!”
    那老道说完话,背着包袱与苏午抱拳一礼,继而转身离去,他沿山阶而上,果真是去往修筑于悬崖边上的另一处道观‘云霞观’。
    华山之内,虽然道观寺庙众多,但其中‘修道有成’者,实无多少。
    于此间挂单修行的道人,多是为断却红尘俗缘,享受清净而来。他们多数未能得授符箓,不曾正式踏足道门修行之列,每日所谓清修,也不过翻看道藏,诵念几段经书而已。
    这些道士,其实更像是‘野道’。
    但与民间野道不同的是,他们还有朝廷度牒在身。
    华山道士没有修行在身,若此间真有厉诡出世,他们亦没有多少自保之力,如此依从官府的指示,暂且遣散道众,就此下山而去,倒是再好不过。
    苏午目送那老道背影消失在山阶之上,转而开始与张方等人分派任务:“张方,你领上几个不良人兄弟、几个僧人,同往雷神洞去查探情况。无论是否见到异常情形,俱将这道符咒贴在雷神洞外。”
    他说话之间,将一缕黄天道韵化作金黄符箓,交给了张方。
    张方赶忙答应下来,将符箓仔细收好,点上了几个不良人、几个和尚,往那‘雷神洞’所在位置而去。
    今下华山之内,还未真正见有鬼祟变故发生。
    一个没有修行在身的老道,所言其实也不足取信。但苏午闲着也是闲着,今下也正需要多做些准备,钉住华山各处龙脉,不论是雷神洞,还是老道言及的其余几处有鬼祟传闻的所在,他都会在其上留下一根‘钉子’,如此纵然彼处真有厉诡作祟,他留下的手段便正可以防患于未然。
    “印知,你也领几个不良人与剩下诸僧同往‘烂柯林’中去,也是不论是否见有异常情形,都将这道真言留于林中。”苏午又吩咐过印知。
    他言语声落下,印知恭敬合十应声:“弟子遵命。”
    年轻僧人双手一合十,便见苏午头顶涌现一轮绿日,那绿日投映在他的心神之间,便将一道密不可宣的真言,留在了印知性识之中,他走入烂柯林中后,只需以心神照映烂柯林,即能将苏午的真言留于彼处。
    众不良人、诸僧侣领命而去。
    转眼间,华山脚下只余苏午、丹加、鉴真三个。
    苏午看了看四下,几步走到一块大石边,侧坐下来,继而取出一个锦盒,将盒中纸张在大石上摊平了,请跟从过来的丹加与鉴真观看画中内容。
    整幅画其实就是由朱砂与墨汁混合形成的颜料,于石碑上拓印下来的一副‘碑相’。
    玄宗皇帝先前便给苏午观览过这副‘碑相’。
    在苏午接过‘探查华山诡事’之责后,玄宗皇帝直接将这副碑相交给了苏午,令苏午可以作个参照。
    当下苏午便将这副自‘乾陵无字碑’上拓印上来的碑相,展露于鉴真、丹加眼前。
    “碑相被拓印下来以后,便不会再生任何变化,录碑吏根据当时碑相,推演宗庙变化、世相隐秘如此种种。
    但一副碑相,在不同的录碑吏眼中,亦有不同涵义。
    这副碑相先前出现于乾陵无字碑上,由录碑吏拓印下来,呈送京城,此处附有录碑吏对这副碑相的推演。
    不知鉴真师傅、丹加从这副碑相之中,是否看到了其他不同寻常的涵义?”苏午看着在大石头上铺开的碑相,指着那画中之山道,“而今可以确定的是,碑相中的巨山,正是华山无疑。
    但华山之下押着的这个女子,及至自天骤落的巨斧、斧刃下、山峦裂隙间流淌开的鲜血,是何涵义?
    两位可有不同见解?”
    丹加跪坐在苏午身畔,安静观看大石上铺开的碑相图,犹如一尊玉观音,她一时未有言语。
    鉴真看了碑相一会儿,忽抬眼看向对面的苏午,向苏午问道:“你觉得这副碑相中传递出了怎样涵义?
    你既令我们也来观察这副碑相,想来对这幅画,是有着与‘录碑吏’推测的‘劈山救母故事’所不同的见解。”
    录碑吏称此碑相图为‘劈山救母图’。
    斧刃劈斩巨山,山峰之中却有血迹,便代表此山已经由死物转为活物,彻底活了过来,死物变活物,山石化血肉,实妖孽之兆。
    而山下押着的女子白发苍苍,可视之为老妪,这个老妪被录碑吏看作是‘天后’。
    至于那从天而落的巨斧,正代表天子的意志。
    整幅画的意思,在录碑吏看来,即是若天子顺应碑相,能劈山救母,斩摧华山,救下山下镇压的天后,则大唐社稷蒸蒸日上,盛世可期!
    “此碑相图在我看来,其实有千百种解释。
    但诸般解读,都只是一个幌子,只看这解读是要说给哪个听,想要达到何种目的而已。
    我观此图,真实感觉即是——天就是天、山就是山、人就是人。
    天力欲摧华山,盖因华山之下,此‘苍发之女’欲出世显生,其有大神通,是以能引天力相合。
    此碑相图出自乾陵无字碑上。
    无字碑为‘天后’而立。
    由此观之,此‘苍发之女’又与‘天后’有莫名勾连。
    天后在雁塔之底,‘大誓愿云顶金宫’之中,以‘鲁母气韵’为‘龙子’,借我之力,摧破‘龙子’之卵,使龙子诞于唐朝国运,长出龙华树之根芽。而其所立下的无字碑上,则出现了这‘劈山救母图’……”苏午眼中神光炯炯,“所以我猜测,天后或有进一步借势,助力龙华树彻底长成之意。
    但今时华山之上虽有些鬼怪作祟的故事,其实华山本身,并未显出任何邪诡端倪,她若真是蓄势待发,总不该一丝端倪也未显出。
    这便让我觉得蹊跷,所以与你们商讨,看看能否从你们这里得到一些有用推测。”
    鉴真听过苏午所言,又转头去看那副碑相图,看了片刻之后,缓声说道:“不知死后之人还能否引导自身陵前石碑的碑相变化?
    还是说,此般碑相变化,完全是冥冥所生?”
    苏午道:“不曾在唐时死后得立石碑过,所以不能断定个中情形。但长老话中之意,我已了解。
    ——或许此‘劈山救母’碑相,本就是天后为吸引外人注意力,故布之疑阵,碑相图中各种隐喻,却不能尽信。
    不过,天后纵是试图以此碑相图吸引外界之人的注意力,亦必须拿出些‘真材实料’,才能真正骗住那些欲探问真相之人,否则,只是拙劣粉饰遮掩,往往能被他人一眼看破。
    是以这碑相图中,确还是有些有价值的线索存在。
    尤其是一副碑相图,也能叫人看明白,这引导碑相变化的幕后之人,想叫他人从碑相中看到甚么——由此,亦能推测出这幕后之人实心里想要谋划甚么。”
    鉴真点了点头。
    他今下知道自己暗中的提醒——‘不要被一副碑相图牵着鼻子走’,在苏午那里,早已有了提防。
    老僧垂目看着大石上的碑相,忽然说道:“画中之血,更如烈火。
    此火非自斧钺劈斩出的山石裂隙之中迸射而出,实自外界而来,此般‘血火’,源流更在这副碑相图之外。
    交战之士,血脉偾张,血流如火。
    而兵锋所指,流血漂橹,生灵涂炭,是以侵略如火。
    此火,隐指‘战乱’,似有外敌入侵本土,引致生灵涂炭之意。”
    外敌入侵本土,致使生灵涂炭?
    苏午看着那画上肆虐华山的血流,越发觉得那一道道血流,犹如滚滚烈火,有侵略暴烈之相了。
    但是,今下这个时间,大唐哪里有甚么外敌,能叩破国门,长驱直入,兵临华山之畔?
    ——在过去唐太宗时期,倒有这样一场类似的战祸。
    那场战祸,临于自华山脚下流淌而过的渭水之畔,也因此战祸,留下了‘渭水之盟’的典故。
    苏午皱眉思索着。
    这时候,一直未有出声的丹加,忽然开口道:“尊者,你看这鲜血自碑相图外而来,源流不知何地,但它是顺着那斧钺开凿出的裂隙,直往山底浇灌而下——山下压着的那个女子,似乎是这股血流‘献祭’的对象。
    你先前也说,龙华树已然破壳而出,此般血流,是否就是天后引来浇灌她的龙华树的?
    山下女子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碑相图中从未显露的那棵龙华树?”
    苏午闻声沉思了片刻,最终点头道:“确有此般可能。今下需要弄清楚碑相图中未有显露出来的东西——此种血火源流,究竟是在何处了……鉴真师傅,还请你前往渭水之畔,观测渭水,留在彼处镇守即可。”
    他神思转动,忽然一时‘心血来潮’,生出此下之事,与‘渭水’可能存有勾连的直觉。
    但这般直觉隐隐约约,他也不能确定,是以请鉴真帮忙看守渭水。
    鉴真站起身来,说道:“你以为那血火源流,其实以渭水为源?
    华山之下,渭水确实分外显眼。”
    “我有此种直觉。”苏午道。
    到了他们如今的修行层次,便是某时某刻的一种微妙预感、直觉,都有可能成为某件大事爆发的‘预言’。
    直觉玄之又玄,却又稍纵即逝,极易被人所忽略。
    苏午当下抓住了这种直觉,自然不会放过。
    听过他的话,鉴真点了点头,缓步往山脚下走去——他才走下二三级山阶,身形已在远处,又几个呼吸以后,便彻底消失无踪了。
    丹加见苏午收起了那副碑相图,她美目流转,轻声说道:“所谓‘外敌入侵’,其实也或许并不是只是指的叩关破门之外族,也或许指的是那些原非本时空的人呢?
    譬如我们。您觉得呢,尊者?”
    “或许罢。”苏午如是道。
    他将那副碑相图重新叠好收入锦盒之内,领着丹加去到一处僻静深林里,即手掐心灯印,熊熊金色薪火自周身气孔之中喷薄而出,顺着周身漫淹而下,灌入华山各处龙脉关节之中,在华山诸处龙脉关节之上,俱点燃了薪火!
    滚滚薪火吞没去苏午与丹加的身影。
    待到那火光消散之时,僻静深林内,已然不见二者影迹。
    此时,山野间某处隐秘而平旷的树林内,已有一辆驴车停在彼处,高瘦的青年人首先从驴车上搬下来几个陶坛、一摞铁锅。
    年纪尚小的几个少年男女、童儿,已经分散各处,开始清理草地,捡拾柴禾去了。
    高胖的老者此下则刚好以石块垒成了三口土灶。
    老者取来一盏灯笼,从灯笼内挑起一朵灿白的火苗,投入土灶中的薪柴之上,灿白薪火舔舐柴禾,刹那之间便将干柴点燃,跳跃的火光跃出了石砌的小灶。
    他随即在灶上架起了一口铁锅,正把驴车上的家伙什往下搬的瘦高青年见状,连忙将一口陶坛搬到了灶前,其揭下陶坛上的木塞子,坛内的油脂映照着明晃晃的晨曦,飘散出莫名的香气。
    然而,灶前的老者见青年搬来这个陶坛,却瞪了青年一眼,手里的锅勺敲了敲铁锅边,他跟着与那青年人说道:“早饭也用炸诡油来做吗?!
    把咱们吃用的油端过来,昨晚剩下的饼子也端过来!”
    瘦高青年尴尬地笑了几声,忙又去驴车上,搬下来一个小筐,筐里放着一叠大饼、调料瓶罐若干、咸菜一碗、麻油一罐以及用荷叶包着的一块肥羊肉——那块肥羊肉几乎只有肥肉,瘦肉只见两层纸那么薄的一层。
    老者用小勺舀了一瓢油滑下锅边,趁着油温还未烧热的时候,他从筐里捡起一把小刀,将那肥羊肉切下了一片,也丢入锅中。
    旁边端着筐的青年人眼巴巴地看着那块羊肉被热油爆出更多油脂,几乎在须臾之间就干瘪起卷了,他小声地向老者提议道:“师父,今天说不定会遇着厉诡,到时候捉诡炸诡,免不了消耗太多力气。
    肉多切几片罢,咱们吃好了,才有气力抓诡……”
    “你哪天不是这么说的?”
    胖老者斜乜了青年一眼,不过其犹豫了片刻,索性把心一横,将那四指宽,小臂长的一块肥羊肉,切出两指厚的几片来,斩成小丁,又丢进了油锅里——肉丁下锅就变得焦黄,原本只见油光、不见油液聚集的锅底,此下聚起了一锅勺那么多的羊油。
    而后,老者跟着投进去几块香料、一些咸菜、就地挖出来的野菜,将之一烩了,跟着倒进去半锅清水,煮了一锅‘羊油菜蔬汤’,浓重的羊油香气、羊膻味跟着从锅中爆发了出来。
    待到锅里的汤水沸腾起来,老者把那些干硬的饼子掰碎了丢进油汤里。
    一顿还算丰盛的早饭便告完成。
    在林中四下捡拾柴禾的童儿少年们也都陆续归来,听到老者喊一声‘开饭’,都匆忙取来自己的碗筷,眼巴巴地守在了锅边。
    灶班师父看到诸童儿少年眼里亮晶晶的光芒,他脸上也满是笑意,目光扫过围在灶边的诸弟子以后,师父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董谦呢?还在捡柴禾吗?
    让他先回来吃饭。”
    听到师父的话,几个童儿面面相觑,神色犹犹豫豫。
    “怎么了?
    董谦出甚么事情了吗?”老者见几个弟子神色颇不寻常,顿时皱紧了眉头,再次出声问道。
    见师父神色变得严肃起来,终于有弟子回答道:“董谦、董师弟说他不愿在灶班呆了——他说不想再过这种颠沛清苦的日子,前几日经过长安的时候,他自己就找到了个活计,能吃饱肚子。
    今天下定了决心,让我们和师父您说一声,他下山去了……”
    老者听到弟子的话,一时愣住。
    几个弟子大气也不敢出,都守在灶台边不敢言语。
    只有老者的大弟子——那个高瘦青年有些生气地道:“他董谦还是师父您从人牙子手里救回来的呢!
    忘恩负义!
    说走就走,一声招呼都不打!
    我去把他抓回来,好好问一问他,师父哪里待他不好了?!”
    “诶——”眼看大弟子‘康武’说话之间,已经走到野林边缘,眼看着就要奔出这片深林,老者赶忙叫住了他,出声道,“阿武,你回来,你先回来!”
    师父的话,康武也不能不听,便脸色悻悻地折返了回来。
    看着师父从怀中取出一个钱袋,拿了几块散碎银子递给康武,师父一扫脸上黯然之色,笑呵呵地向康武说道:“董谦找到了别的活路,不愿意跟着我东奔西走,我做师父的,心里还是高兴的!
    在灶班子里做事,其实也不是个好出路。
    说不定甚么时候遇着了凶恶的鬼祟,一灶班子就得把命都交待出去,董谦在长安找着了活路,能在长安吃饱肚子,站稳脚跟——这不比在灶班子好?我听说,长安是没甚么恶诡的!
    如此要能安安稳稳过一辈子,这就更好不过了!
    不过他毕竟还太年轻,纵然找着个活计,初开始过生活,日常还是会需要些银钱花用。
    阿武,你待会儿追上董谦,就把这几块银子交给他,让他省着点用。
    也不必去追问他甚么。
    都是孝顺孩子,他能走这一步,也必定实在是过不惯灶班的日子了——其实不只是咱们‘阴喜脉灶班’,就是其他各脉灶班,也有这情况出现。
    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坏事啊。
    这种情况正说明世道清明,百姓们生活日渐得好了。
    生活好了,有饭吃有衣穿了,人大多还是想过安稳日子,不愿意冒太大风险的,而且,如今世道,孤儿也越来越少了。
    就因为这个,好些灶班都发愁收不到新弟子哩。
    董谦想过安稳日子,没有错,你做师兄的,更不要责罚他!
    以后咱们要是去长安,说不定还能在董谦那讨碗水喝!
    记住我的话了罢?”
    迎着师父认真的眼神,康武只得垂着头说道:“记住了。”
    “嗯,那你去罢。
    把银子交到董谦手上。”师父点了点头,目光看着几个眼神闪动的童儿少年,他犹疑了一下,还是向几个童儿少年道,“你们有没有也想和董谦一样的,也去长安谋生路?
    董谦这会儿还没走太远,要是有想和他一块的,就正好让大师兄带着你们,去追上董谦,你们彼此间也好有个伴。
    师父我也会给你们留一份盘缠。”
    他此言一出,八个少年男女里,登时又有五个人小心翼翼地点了头。
    一旁的康武见五个师弟都点头,有脱离灶班之心,他张了张口,心里有些愤慨,但看着年纪尚幼的五个师弟,责备的话到底说不出口,一阵无力感涌上心头,叫这个青年人心中陡生出一股悲凉之感。
    其实正如师父所说,越来越多灶班弟子脱离灶班,人世间的孤儿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人拜入灶班,这种种情形,正说明如今大唐世道正在变好,世道变化,他们这样的野教越难传承,这是正理。
    逢大变革之时,民心思动。
    遇大盛世之时,人心思定。
    世道总是如此。只是才有些人丁兴旺之相的阴喜脉灶班,此下又会变得冷清下去了。
    康武带着五个师弟,自去寻先一步离去的董谦,这片平旷山林间,只余下高胖老者与三个弟子。
    老者沉沉地叹了口气,面上勉强挤出一抹笑意,向三个童儿说道:“快吃饭罢,待会儿其他灶班师兄师弟们过来,见咱们伙食这么好,说不定还要来分一碗嘞,咱们自家人得先多吃些。”
    他说着话,为三个弟子一人舀了满满一碗汤饼。
    这羊油汤饼加了香料,确是香喷喷的。
    三个弟子端起碗来,手中的筷子便再没有停过。
    师父却因为先前事情搅扰,再没有了吃饭的心思,他端着一碗汤饼坐在一个树桩子上,远望几个弟子离去的方向,其实私心里还有几分希冀,希望董谦他们会半路回心转意,跟着大弟子折返回来。
    然而这种可能根本微乎其微。
    师父低下头去,又轻轻地叹息了一声。
    这时候,一个穿着灰色僧袍的僧人踏足这片深林之中,其目标明确,迈步直朝坐在树桩子上的老者走了过来,临近老者之时,白眉白须的老僧双手合十,向这位阴喜脉的掌灶人说道:“南无阿弥陀佛……
    叨扰阁下,能否请施主施展贫僧一碗饭吃?”
    “你看!”高胖老者放下饭碗,有些无奈地同三个弟子说了一句,“才做好饭,就有人闻着味儿过来了!”
    他接着抬头去看那白眉僧人,指了指灶上的铁锅,又道:“煮了羊油汤饼,和尚吃不得荤辛,这饭我怕是不能施舍给你啊。”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也无妨。”那白眉和尚如是道。
    那僧人既已这般言语,掌灶爷也推拒不得,只得接过那般白眉和尚从衣袖中拿出来的钵盂,为那白眉老僧盛了满满一碗羊油汤饼。
    白眉老僧将手中念珠绕至手腕上,又向阴喜脉掌灶爷道了谢,说了些吉祥话,便捧起钵盂,拿起筷子,真的大口吃喝了起来。
    其将一整钵羊油汤饼吃了个精光,去不远处的溪边洗净钵盂与筷子,又转了回来,坐在阴喜脉掌灶爷旁边的石头上,垂着眼帘,盘腿打坐。
    老僧方才闭上双眼,几个呼吸之后,如雷鼾声便在他鼻间响起。
    只在这须臾之间,他便已沉沉睡去!
    掌灶爷见那老僧吃罢饭后,也不说离开,直在他旁边的树桩子上坐着睡去,更不明白当下情形,他正犹豫着该不该叫醒老僧,与其言语几句,问明其来意之时,野林子外有些吵闹人声、驴骡叫声纷纷响起。
    那些声音尚未临近这片山林,一高大青年与一红衣绿裙的女子步入林间,走入阴喜脉掌灶爷的眼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