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3章 大明朝的气度
    第333章 大明朝的气度
    嘉靖皇帝之所以会对安南都统使司起了兴趣,除了海瑞的那边的描写家乡风光物产的杂文之外,还有就是帝王本来就有的文治武功之心。
    而这个心思之所以会被勾起来,这也要怪朱载坖在事后的一句话。
    朱载坖当时在海瑞写了这篇描写家乡的杂文之后,也笑道:“海瑞呀海瑞,你这家乡当真是一块宝地!除了丰富的物产之外,那边四季如夏的气候也很适合良种的试验培育。如果有可能的话,本王还想奏请陛下在琼州专门找一片地试验一些新的粮食种子。”
    就是这句话被王府里的暗探记录了下来,然后呈报给了黄锦,黄锦也大致的先看了一遍,也觉得没啥敏感的语句,所以也就当做了那日的王府密报给了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本来也觉得没啥东西,但在看到这句话后,他的敏感反应可就比一般人要强的多了。
    作为皇帝,嘉靖皇帝实在是太了解粮食的重要性了。
    现在的朝廷与其说是缺钱,其实更缺的是粮食。
    尤其是北方地区人口本就稠密,但是粮食的产量却一直很难有大的突破。
    还有就是京师,京师七八十万的常驻人口,这些人一睁眼就要吃饭,天天就指望着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的从南方调运粮食过来,本就是脆弱至极的平衡。
    一旦遇到了黄河泛滥,导致运河停运一段时间,京师的粮价就会应声而涨。
    如果琼州那边的气候当真可以试验一些可能高产的粮食种子,真能实现一年三熟的轮耕,那么与之相对的安南都统使司岂不也是如此?
    这么一想之后,嘉靖皇帝就觉得这事有搞头了。
    所以,在去年的时候,嘉靖皇帝就让黄锦找人去了琼州实地的查看当地的农业情况,现在一年过去了,那边的情况也有了非常准确的反馈。
    琼州地区确实是四季如夏,稻子这种南方常见的主粮,也确实可以一年三熟。
    虽然产量也就那么回事,但至少说明了那边的气候是可以有条件完成一年三熟的粮食耕种。
    所以,一得到这个准确的实际信息之后,嘉靖皇帝的心想不激动都难。
    但可惜的是,琼州实在是太远了,依照东厂锦衣卫按照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赶路,从京师到琼州也了二十六七天,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再一想到其他按照正常日行五六十里的赶路方式,那么来回京师到琼州都得走上半年以上。
    所以,嘉靖皇帝心头的热火刚刚燃起也就被距离给浇灭了。
    实在是太远了,就算那边的粮食真的可以一年三熟,但是要从那边运粮到北方上来,光是一路的消耗和成本就已经入不敷出了。
    因此就算是琼州是做一个宝岛,安南都统使司是块宝地,也是远在天边的宝地,与朝廷大政并无益处可言。
    当然如果嘉靖皇帝的思维能跳跃出来,用海运的思路去看待问题,他可能就会发现一個新的世界了。
    不过这也是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
    本来大明朝就不重视海疆,再加上海上的倭寇和强盗又那么的猖獗,嘉靖皇帝就算是会想一万种方法,他都不会想到海运。
    毕竟,陆地运输和运河运输,才是大明朝持续了几百年的经验老路,真要换一种不知道风险和成本的海运方式,嘉靖皇帝也会心里没底。
    因为想要实现海运除了要有突破性的新思维之外,还要有大投入,首先能够远航的大船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还要有护卫万里海疆的强横水师。
    否则的话,一切都是镜水月。
    但是不管是能够远航的大船,还是能够护卫万里海疆的强横水师,这都需要天文数字一般的资金投入。而大明朝缺的就是银子,缺的就是钱。
    所以,这条路从一开始想那就是一条死路。
    当然,这条路对朝廷而言是一条走不通思路,但对于民间而言却又是另一番情景。
    今人在看明清时代历史的时候,总是第一反应明清是一个闭关锁国的腐朽时代。
    其实这也是一种历史错觉。
    尤其是在大明朝嘉靖时期之后的大明最后几十年里,大明朝根本就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时代。
    在嘉靖时期之后,大明朝与来自于海上的欧洲文明接触可以说是最没有任何忌讳可言的。
    那些来自于欧洲的商人可以在澳门登陆做生意,来自于欧洲的宗教传教士也可以自由的在大明朝境内活动。
    就比如后世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人家不仅可以结交徐光启,叶向高这样的内阁大学士,还能把徐光启给洗礼成基督徒。
    而且两边的文化交流也不仅限于此宗教,自然科学方面也是涉及。
    利玛窦不仅带来了世界地图,还跟徐光启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
    在万历皇帝的时候,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觐见万历皇帝之时,万历皇帝也没把他们当做是洪水猛兽,更是在利玛窦身故之后,大手一挥的赏赐了这些在华传教士一块专属墓地,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风俗礼仪在北京西郊的藤公栅栏,安葬在华身故的传教士。
    所以后世要说大明朝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其实是一种不准确的历史定论。
    大明朝只是时间久了,内部的问题积重难返,无法做到有效的改革,所以看起来像是一个落后腐朽的时代。
    但在当时的文化和社会风气上,大明朝依然是一个积极向上,包容万千,有容乃大的上国,它依然是带着无比骄傲的文化自信,在吸收和融合外来的文化特点。
    并不是有些时代嘴上喊着自信,其实又对别人的文化喊打喊杀,不过人家的节,不穿人家衣。
    殊不知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不管是日常的礼仪,还是日常的穿着变化,其实都是一种迎接新时代的新变化形态。
    而且,被有些我们某些喊打喊杀的国家,人家都不介意将我们的节日设置为法定节日来庆祝。
    由此可见,我们有些人的文化自信其实就是假自信,真自卑!
    连一点积极向上,有容乃大的文化气象都没。
    要知道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其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不断地包容,不断地学习进化,才有了后来的汉唐盛世。
    要不然真的守旧不变,那么现在可能连个椅子都没得坐。
    所以,对于文明文化的发展,就是要像汉唐以来的时代一样,以积极的姿态,以广阔的胸怀,有容乃大的海纳百川,才可以使得我们的文明更加具有活力,更加具有无限潜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