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倭国挑衅 欲要亡国
“今日起,薛延陀汗位,由大度设接任,突利失,你要精心辅佐,如此一来,才能使得薛延陀屹立不倒。”
乙失夷男强撑着最后一口气,缓缓开口道,他的脸色苍白如纸,声音微微颤抖。
在弥留之际,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决定,将汗位传给长子大度设,以求薛延陀能安稳渡过动乱之期。
“遵父汗令!”
突利失单膝跪地,低垂着头颅,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厉色。他纵使有所不服,但此刻他只能服从。
不然,他将走不出这个牙帐,为了薛延陀能够平稳交接权柄,夷男可不会心慈手软。
“大度设必定不会遗忘父汗之愿,来日必定领我薛延陀郎儿,杀向长安,生擒唐皇。”
大度设重重地跪倒在地,声音低沉而有力,雄心万丈。
看到这一幕,乙失夷南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然而,随着笑容的绽放,他的生命也渐渐消逝。
一代枭雄,就这样落寞离去。
他曾在破败中崛起,击败东突厥,建立起强大无比的薛延陀汗国,让唐帝国都为之忌惮。
如今,他的传奇生涯画上了句号。
薛延陀因其而崛起,势必也会因其的陨落而走向衰败。
几日之后,薛延陀营帐之外,皆尽白布。
一队队甲士穿行其中,透露着些许诡异。
“陛下,薛延陀汗国可汗乙失夷男于九月崩,次子突利失发动政变,斩杀了大度设,成为了薛延陀汗国新可汗,如今已经有举兵南下之势,不日将会率领十万铁骑兵扣关。”
李君羡急匆入殿,向李世民禀报道。
闻言,众位大臣,亦都面色一变,薛延陀大变,也将会波及到唐王朝。
于叛乱上位的突利失而言,必须要一场大胜来,消除其在薛延陀的负面影响。
“薛延陀举兵南下,众卿谁愿领兵拒之。”
李世民龙目扫过一众大臣,也露出了疑难之色。
入目之中,竟发现,无一人能担此大任。
李勣、李道宗、薛万彻和张士贵等战将统帅,都被滞留在了高句丽。
大唐战将,被李承乾釜底抽薪。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真看不出,谁人还能有能力在兵源未至的情况下,能抵挡薛延陀的十万雄兵。
“难不成,又要朕御驾亲征吗?”
良久,无一人敢请命,李世民不由气愤怒道。
他倒是也想御驾亲征,但是也已经力不从心了。
战阵之中,颠簸非常,他如今这身体,绝对是受不了。
“陛下,莫不是忘了,在北境之中,早就有人镇守了吗?执失思力将军常年与薛延陀交战,想必已有了应敌对策,以臣之见,只需增兵和物质就可以了。”
长孙无忌开口喊道。
执失思力本是东突厥之人,东突厥灭亡之后,归降唐朝,因为薛延陀的崛起是建立在东突厥的废墟之上。
所以归降之后的东突厥人,与薛延陀一直都是处于征战的状态。
这也是李唐王朝想要见到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东突厥遗族是李唐扶持的一股势力,用来牵制周围新生势力。
但是薛延陀势大,在征战之中,东突厥部一直处于弱势,只能龟缩于唐土之内。
东突厥的大局失势,并不代表执失思力的失败,相反,在对战薛延陀的战争之中,执失思力曾多次重创薛延陀。
执失思力与黑齿常之、契苾何力为初唐三大番将名将。
“也只能如此了,传令各州道,调集府兵,支援北境。”
何其讽刺,万国来朝的唐王朝,在此时,却要让一个番将来镇守国门。
“陛下,另外东边的高句丽,也不得不防,臣担心,我朝屯兵北境,李承乾会趁虚而入,到时候,就是腹背受敌。”
萧瑀再道,这也是极有可能的,换做是谁,都会这个时候选择发难。
“臣以为,可以让藩属国出兵,骚扰薛延陀的内陆,分散薛延陀的兵力,待时机成熟,即可反攻,亦可以出资物质,让倭国、靺鞨屯兵于高句丽、百济边境,使得李承乾无心他顾,我朝即可专心对付薛延陀。”
马周出列,进言道。
此时的倭国还是大唐的藩属国,亦还没有叫日本,日本改名,是武则天当政时期,册封倭国改为日本。
倭国其实是汉武帝时期,册封的,倭国亦是矮人国之意,在大唐社会开放之时,倭国接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洗礼,知道了倭国之意,所以多次奏请唐王朝进行改名。
“如此也好,只是国库吃紧,何以为赐呢?”
虽说,日本、靺鞨是藩属国,但是想要让他们出兵,唐帝国还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万国朝贡,其实吃亏的是唐王朝。
使者进贡,多为土特产,不是贵重之物,数量也是不多,就是几件或几车。
进贡最大的意义就是代表了该国家承认了唐帝国宗主国的地位。
然而,唐王朝也是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赏赐,所赏赐之物,都是以金银布匹为主,也就是用钱买到该国的一定管控权。
相比于发动战争,这样的代价,对于唐帝国来说,又小了很多。
不过所需的钱财,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国府在之前的政策之中,消耗了太多,加上李世民又想以此为由,让氏族门阀再次出钱出力。
大殿之上,群臣眼观鼻,鼻观心。
“不若,我唐王朝对之许诺,在平定战乱之后,再行赏赐如何?”
尚书右丞刘洎见其他人为言,于是挺身出列。
“番外小国,都是蛮夷之辈,不见利益,是不会任由调遣的。”
褚遂良立即反驳道。
刘洎与褚遂良素来不和,政见更是不同。
“对,番外蛮夷都是未教化之人,未有诚信礼仪,此计尚不可。”
李世民也摇了摇头,空手套白狼,那些藩属国又不是傻子。
“不如,还是捐献吧。”长孙无忌能揣度圣意。
“国难当头,唐民亦有职责,臣以为,应当征守兵税,既是每户缴纳服兵役的税钱,以做军饷。”
崔挹道,羊毛长在羊身上,想要只让他们氏族门阀出钱,这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出,也会极为有限。
“臣等附议,国难当头,应采取兵税!”
立刻,便有大帮的大臣出列,赞同崔挹的提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战乱频繁,各种赋税也变多。
兴盛年代,各种建筑繁荣,百姓亦要服众多劳役。
事已成定局,想要拿出更多的钱粮,还是需要从百姓的身上压榨而来。
兵税确定,压在唐民身上的大山又重了几分。
两者相较之下,辽东半岛上的百姓,却是在今年迎来了历史上的丰收,虽不说上富裕,但亦足以撑过漫长的冬季,不至于像之前那般担惊受怕。
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是足够的,以前只不过被上层垄断了大部分,他们享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补给,而底层得到的物质,也许只能堪堪过活。
一旦遇上突发事件,就会家破人亡。
啪啦!
皇宫内,火四溅,温暖宜人。李承乾舒适地躺在贵妃的玉腿上,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神情,尽情享受着这份柔软的触感。
过去的几个月里,虽然高句丽境内并未出现重大动荡,但仍有一些小波折不断发生。不过,裴行俭、李震等得力将领们都能妥善应对这些问题。
因此,李承乾开始放松心情,享受生活。他时常光顾高藏的后宫,而眼前这位女子正是高藏最宠爱有加的妃子,天生丽质,惹人怜爱。
咔!
随着一声轻微的响动,林志轻轻推开宫门,小心翼翼地迈步入内。
“何事?”
李承乾懒洋洋地睁开双眼,随即坐直身子,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如果没有重要事情,林志绝不会在此时贸然闯入。
“殿下,远洋舰队已经归来。这是他们带回的物品,不知是否就是殿下之前提及的红薯和土豆。”
林志恭敬地将一个精致的木盒呈递给李承乾。
自从出征新罗开始,李承乾就倾尽全力,打造坚固的铁船,让军士远航至遥远的南美洲去探寻红薯和土豆。
有了指南针和地图的辅助,也是费了将近三年的时间,现在再次听到了这支船舰的消息。
李承乾激动得难以自持,他迫不及待地接过盒子,迅速打开。只见盒子里静静地躺着两颗果实,一红一白,一大一小。
这不正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红薯和土豆吗?
“找到了!”
李承乾欣喜若狂,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捧在手心里,完全不顾及手上的泥土。
“赏赐,封爵!”
他兴奋地喊道。
对于其他士兵而言,这次航海之旅不过是一次轻松的冒险,甚至有人觉得他们是在捡功劳,毕竟他们并没有经历真正的战场厮杀。
但只有李承乾深知,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红薯和土豆,实际上是改变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将改变世家格局的所在。
“这土豆和红薯,他们带来多少。”
李承乾逐渐平复心情后,关切地询问道。
数量的多寡,也关乎至发展的快慢。
“约莫有数千斤,船只都装满了。”
林志回道。
“好!好!这天寒地冻的,一定让他们做好保暖处理,开春之后,本宫亲自教导他们,如何进行嫁接播种。”
土豆和红薯的种植都比较特殊,作为新兴的农作物,没有多少人能了解。
几千斤的种子,在明年,肯定是还不能推广,还需经过一年的育种,才能分发给百姓种植。
“殿下放心,土豆和红薯都已经放入地窖,有专人看管。”
李承乾如此的重视,底下也没有人敢轻视。
“如此就好!”
李承乾一个劲的点头。
“另外,百济海域之外,时常出现了倭国船只,对周遭百姓进行劫掠,有大举入侵的迹象。”
随着唐帝国的号令下达,各大藩属国开始对李承乾所统领的区域展开了不同程度的侵扰。
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使得整个局面变得越发混乱。
百济,不仅是大唐藩属国,还与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倭国水军强大,在白江口之战前,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域霸主,无人敢于挑战他们的地位。而百济的沦陷,无疑触动了倭国的利益底线。
白江口之战之所以会爆发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倭国利益和对自身实力的过度自信。
倭国认为自己拥有强大的水军,可以与大唐一较高下。
想通过战争来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同时获取更多的财富和资源。
而如今,李承乾被唐帝国孤立,倭国看到了机会,他们可以从唐帝国身上获取更多的利益,又可以名正言顺抢夺百济领土,使得领土面积从海上延伸至内陆,一举两得。
攻打百济,是其国策要求,也是其地理位置使然,它是一个岛国,所得的资源更加的有限,只能从内陆之中不断获取。
以至于,之后的朝代之中,倭国一直为患华夏东南沿海,其一是为了获取物资,另一方面,也是其狼子野心使然。
自古以来,华夏与倭国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可以说是世代为敌。
而倭国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存活下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海岛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倭国人的卑劣心计,他们善于隐忍和伪装,一旦华夏强大,便会卑躬屈膝地上表臣服,暗中等待时机,准备反扑。
“倭国?”
李承乾的目光瞬间变得无比锐利,他对倭国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对于这样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亡国灭种,才能根绝其隐患。
“刘仁轨部,船只造备如何了?”
李承乾问道。他深知倭国的威胁与卑劣,因此早在之前,便有了准备。
制造船只,训练水军。
“约莫造有六百艘,其中铁舰三艘。”
林志回答道。这些船只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够了。”
李承乾满意地点点头,眼中闪烁锐利的光芒。
“传令百济道、新罗道筹集粮草,明年开春,南征倭国,一举平定海患。”
原本,李承乾计划再过几年,等到国内民生恢复得更好一些之后,再对倭国发动战争。
但是现在,倭国主动挑衅,而大唐的勋贵门阀又被薛延陀所限制,也不失为是一个好战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