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9章 一群小丑
等等,票房数据怎么回事,难道是更新出现失误了?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暖暖内含光”上一周周末票房就是两千三百万美元,这一周怎么还是两千三百万美元?
这显然是统计错误,又或者是数字刊登的时候出现错误,再不然就是报纸印刷的时候排版错误——
总而言之,一个错误。
一部电影怎么可能连续两周的票房数字一模一样;而且还是在上映院线翻了一倍有余的情况下?
就算是伪造数据也应该知道,避免如此低级的愚蠢错误,这种一眼就能够看出“不寻常”的明显瑕疵。
呵呵,这一幕,着实太好笑了,值得载入史册。
当好莱坞专业人士们看到最新一期“洛杉矶时报”的时候,三月第四周的北美周末票房数据榜单闹了一个笑话。
在这份榜单里,其他作品的数据都没有出现问题,就只有“暖暖内含光”,这组数字明显出现错误。
冠军,“史酷比2”,两千九百万美元。
亚军,“暖暖内含光”,两千三百万美元。
季军,“老妇杀手”,一千两百万美元。
殿军,“耶稣受难记”,一千两百万美元。
第五,“活死人黎明”,九百万美元。
粗粗一看榜单,焦点和话题不止一个两个而已。
比如,本周首映的“史酷比2”在一片骂声之中取得不俗票房成绩,这部纯粹恶搞的喜剧电影媒体综评仅仅只有三十四分,绝对称得上是糊穿地心,但在票房市场上依旧延续“美国派”、“惊声尖笑”系列作品的声势,难怪此类恶搞电影依旧层出不穷。
比如“老妇杀手”和“耶稣受难记”杀得难分难解,最终仅仅依靠不到十万美元的微弱差距分出胜负。
“老妇杀手”由科恩兄弟执导、汤姆-汉克斯领衔主演,这部电影的发行策略引起媒体广泛热议,电影即将于两个月之后登陆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却没有选择在戛纳首映,而是率先和北美观众见面——
戛纳电影节非常非常罕见地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也就是挑选已经上映过的作品进入主竞赛单元。
不得不说,科恩兄弟和汤姆-汉克斯坐镇还是与众不同。
正是因为如此,这部黑色喜剧电影还是引起不小关注,“抢先一步观看戛纳主竞赛作品”的噱头引起资深影迷的兴趣;最终和上映第五周依旧在书写自身纪录的“耶稣受难记”纠缠厮杀到最后一刻。
再比如“活死人黎明”上映次周终究没有能够顶住压力,不管是因为丧尸电影终究还是小众亚文化,还是因为这部翻拍之作的质量吸引力终究不足,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第二周周末票房迎来血崩——
跌幅接近60%。
如果说上一周媒体或多或少还愿意关注一下这部翻拍作品,那么这一周“活死人黎明”瞬间就没有关注价值了,一个转身就被媒体丢到角落里了。
扎克-施耐德?
那是谁,无人关注,直接闭麦。
焦点,不止一个,尽管无法和暑期档的喧嚣热闹相媲美,但至少能够感受到今年春季档的活跃。
然而,这些焦点的讨论价值全部都在榜单的“错误”面前烟消云散,整个好莱坞里里外外集体群嘲。
“暖暖内含光”的次周票房,出错了吧?
这简直就是荒谬,不敢想象,“洛杉矶时报”居然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让眼前的一切都充满了讽刺。
“没有想到,时报居然如此愚蠢。”“也许主编太饥渴了,渴望把安森推向巨星宝座。”
“这背后会不会是那些大佬们互相博弈留下的痕迹?”
“简直是一个笑话。”
“这下安森丢人丢大发了。”
空气,在激荡。
但没有持续太久,陆陆续续就有人注意到了异常。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等主流权威媒体公布的最新一期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全部一样——
清一色地,“暖暖内含光”的票房数字都是两千三百万美元。
所以,这不是印刷错误?这不是“洛杉矶时报”的失误?
那就是……参展关系?
在北美,统计每周票房数据的是一家名为参展关系的机构,他们会得到周五和周六来自院线的确切数据;而后根据抽样调查以及相关数据推测周日数据,并且在周一公布预估的周末票房排行榜。
也就是说,人们在周一看到的票房榜是预估数值。
随后在周二,参展关系才会公布一份经过确认的真正榜单。
不过,说是“预估”,其实参展关系统计模型非常准确,误差很小;后续公布的调整数据往往相差不大,误差值基本都在数十万美元之内,可以忽略不计。
除非是“老妇杀手”和“耶稣受难记”这样周末票房差距就在十万美元以内的作品,其他排名几乎很少变动。
当然,既然说是预估,那就肯定存在一定的偏差值,既然“洛杉矶时报”没有印刷错误,好莱坞专业人士的目光就熙熙攘攘地朝着参展关系聚集而去——
难道是参展关系统计错误?还是参展关系给予各大媒体汇报数字的时候出现错误?
否则,眼前的数据没有办法解释嘛。
千千万万的目光,一股脑地朝着参展关系聚集,沉甸甸地倾轧下来,参展关系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他们破天荒地发布公告:
数据,一切正常。
准确来说,“暖暖内含光”次周周末票房不降反升,上升了不到2%,具体数据等待周二发布调整票房之后才能够确定,但根据参展关系的统计,“暖暖内含光”的票房数字没有出错。
整个好莱坞:……
鸦雀无声,呆若木鸡。
此前嘲笑和吐槽多么疯狂,现在耳光就多么响亮,表情僵硬大脑当机完全丧失反应能力。
居然,没有出错?
当“活死人黎明”次周票房血崩60%一泻千里的时候,“暖暖内含光”居然乘风破浪地票房小幅度增长?
焦点影业顶住压力,没有理会好莱坞的围剿和哄抬,坚持己见地按部就班展开扩映,居然收获回报?
从两千三百万美元到两千三百万美元的票房数据,轻而易举唤醒当年“泰坦尼克号”上映的经典场景。
那一年,媒体在“泰坦尼克号”首映周末之后也是展开集体群嘲,所有人都认为二十世纪福克斯搞砸了,他们对詹姆斯-卡梅隆无止境的纵容正在自食恶果,这部电影可能成为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然而,“泰坦尼克号”上映第二周周末票房数字不降反升,强势打脸,一夜之间咸鱼翻身,剩下的就是历史了。
所以,现在谁才是小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