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023.第1022章 你听说了吗?
    刘庭松神色不变,语气依旧温和:“先生所言有理。但清点田亩并非为了难为谁,而是为了确保赋税公平,让百姓安心种田。若有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多多包涵。”
    另一名乡绅皱眉说道:“刘大人,这话说得漂亮,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免会引发民怨。您可有考虑过这点?”
    刘庭松微微一笑,从袖中拿出一份文书:“下官自然考虑过。因此特地制定了田亩清点的详细步骤,务求尽量减少扰民。这份文书便是初步方案,还请诸位过目。”
    乡绅们将信将疑地传阅文书,渐渐有人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几日后,刘庭松亲自带队,深入田间地头,逐一清点田亩。他亲自与农户交谈,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
    一名满脸风霜的老农见到他,忍不住叹气:“大人,清点田亩能有什么用?赋税一样压在我们身上,谁替我们撑腰?”
    刘庭松蹲下身,认真看着老农:“老伯,朝廷就是为了减少冤赋,才派下官来清点田亩。如果您觉得哪里有不公,可以直接告诉我,下官一定为您主持公道。”
    老农怔了一下,随即目露感激:“大人,您这话我信了。若真能做到,咱们百姓就算再苦,也心甘情愿!”
    他将清点结果整理成册,递交给乡绅代表查看。那位先前挑剔的乡绅看完后,长叹一声:“刘大人,您果然有办法。这清点结果条理清晰,我们无话可说。”
    刘庭松拱手道:“多谢先生信任。下官今日得此成果,全赖诸位乡绅的配合。”
    朱标看着桌上的捷报,长舒了一口气:“皇叔,陈清与刘庭松果然不负所托。他们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地方士绅的支持。”
    朱瀚点了点头,语气中透着几分欣慰:“标儿,你要记住,这次的成功不仅在于他们的能力,更在于你给了他们信任与支持。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京城燕王府,夜幕降临,朱棣身披黑色劲装,坐在府中的正堂内,神色冷峻。
    他手中把玩着一枚刻有麒麟纹的玉佩,目光却始终盯着一副地图,目光中透着深思。桌案前站着几名心腹幕僚,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殿下,通州和南郊的消息属下已经打探清楚了。”李英恭敬地低声说道,“太子派去的那两人,陈清和刘庭松,不仅完成了任务,还赢得了地方士绅和百姓的支持,民间对太子的声望也有所提高。”
    朱棣闻言冷笑一声,将玉佩重重放在桌案上,声音低沉却带着寒意:“看来,朱标这次的棋下得不错,但越是如此,他越会暴露更多的弱点。告诉我,通州和南郊的士绅真的全心全意支持他们吗?”
    李英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说道:“属下调查过,这些士绅表面上对陈清和刘庭松服服帖帖,但其中有几家对清点田亩和粮仓整顿颇有微词,认为太子此举意在打压地方权利。”
    朱棣目光一亮,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果然,这才是真正的突破口。既然有人不满,本王就给他们推波助澜的机会。”
    他缓缓起身,负手走到窗边,凝望着昏暗的天际,语气中透着深意:“李英,你立刻安排人手,暗中联络那些对太子不满的士绅,告诉他们,本王可以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利益,让他们觉得太子的改革对他们是一种威胁。”
    李英低头领命:“属下明白。”
    朱棣微微眯起眼,声音如同冰刃:“同时,散布一些谣言,说太子此举不过是表面功夫,他派去的人不过是想借机积累功绩,一旦任务完成,真正的利益还是会被朝廷夺走。我要让地方上的士绅和百姓开始怀疑他。”
    几日后,朱标收到了一封急信,信中提及通州和南郊出现了零星的谣言,有人暗中煽动百姓,声称田亩清点和粮仓整顿只是朝廷敛财的手段,最终利益与百姓无关。
    “皇叔,四弟果然出手了。”朱标捧着信件,眉头紧锁,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
    朱瀚站在书案前,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淡然说道:“标儿,四弟向来擅长挑拨人心,他这次的手段并不意外。你要记住,谣言最怕的不是反驳,而是用事实击破。”
    朱标抬起头,语气中带着几分焦虑:“可谣言已经扩散了,若不立刻制止,恐怕会影响地方对朝廷的信任。”
    朱瀚放下茶盏,缓缓说道:“这正是你该学习的地方。解决谣言,不是让百姓听信你的解释,而是让他们亲眼看到真相。你可以安排陈清和刘庭松举办一场公开的说明会,让他们将整顿后的成果展示给百姓,同时邀请地方士绅共同参与。”
    朱标眼中一亮,恍然大悟:“皇叔的意思是,借此机会直接向百姓和士绅展示我们的诚意和实际成果?”
    朱瀚点点头:“没错。而且,你要让士绅明白,他们也能从中获益,只有利益一致,才能化解他们的抵触。”
    通州的县衙前,广场上聚集了数百名百姓,场面热闹非凡。
    陈清站在高台上,手持账簿,面色沉稳。他身后是数名衙役和几位地方士绅,而旁边摆放着整整齐齐的一排粮袋,袋上清晰地标注着“新粮”“旧粮”等字样。
    “诸位乡亲!”陈清朗声说道,“下官奉太子殿下之命,整顿通州粮仓,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如今粮仓中的账目已经彻底清理。今日,下官在此向大家公布结果,请大家一同监督。”
    台下的百姓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他说的是真的吗?粮仓真的整顿好了?”
    “谁知道呢?不过,看这些粮袋,好像确实比以前整齐多了。”
    陈清挥了挥手,示意衙役将一袋粮食打开。他走到粮袋旁,亲自从中抓起一把金黄色的稻谷,举到百姓面前:“这便是整顿后的新粮,质量如何,大家可以自己检验!”
    几名百姓被邀请上前查看,他们用手仔细摸了摸稻谷,又闻了闻,连连点头:“这粮食确实是好粮!比我们之前见过的强多了。”陈清继续说道:“除了粮食质量,下官还制定了详细的分发方案。每一季节,粮仓都会按时发放救济粮,任何需要帮助的乡亲都可以登记领取。这些记录将公开张贴,任何人都可以监督。”
    台下的百姓顿时欢呼起来,纷纷说道:“太子殿下果然为我们百姓着想!这样一来,日子就有盼头了!”
    站在一旁的几名士绅脸色复杂,其中一名年长的士绅叹了口气,对身旁的人低声说道:“陈大人确实有能力,他这番作为,恐怕我们也挑不出什么错处了。”
    南郊的一片田野间,刘庭松带着几名官员和乡绅,正在向百姓解释田亩清点的成果。田埂上,稻穗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映衬得人们的脸上多了一份满足的笑意。
    “诸位乡亲,经过这次清点,我们发现了一些隐瞒的田亩,如今这些田亩已经重新登记入册。”刘庭松站在田头,语气坚定,“从今以后,每一位百姓的田亩记录都将透明化,任何人不得借此克扣赋税。”
    一个年轻的农夫忍不住问道:“刘大人,这清点田亩是不是只对我们穷苦人有约束?那些大户人家的田地呢?”
    刘庭松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你问得好。其实,这次清点田亩,我们不仅对普通百姓负责,同样也对乡绅们的田地进行了核查。不管是谁,只要是有田地的,都要一视同仁。”
    这话一出,百姓们纷纷议论:“刘大人果然公正,这样我们就不用担心被压榨了!”
    站在一旁的一名乡绅拱手说道:“刘大人,下官起初确实心有疑虑,但现在看来,您的作为确实是为百姓着想。我们这些乡绅,也愿意全力支持您。”
    刘庭松拱手回礼,语气诚恳:“多谢各位的支持。这次清点田亩,不仅是为了赋税公平,更是为了大家能安心种田。下官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真正的功劳是诸位乡亲和乡绅的配合。”
    通州和南郊的捷报再次传回京城,朱标翻阅着文书,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对朱瀚说道:“皇叔,终于明白您的用意了。这次的公开说明,不仅化解了四弟的挑拨,还赢得了民心。”
    朱瀚点点头,目光深远:“标儿,这只是开始。四弟不会轻易罢手。”
    朱棣坐在书房内,手中握着一封来自通州的密信,脸色阴沉。烛光摇曳间,他的神情变得更加深沉,目光紧紧盯着信中提到的内容。
    李英小心翼翼地站在一旁,见朱棣久久不语,低声试探道:“殿下,陈清和刘庭松两人不但完成了任务,还让太子的声望更上一层楼。属下是否要进一步施压?”
    朱棣将信件重重放在桌案上,冷声说道:“不必了。陈清和刘庭松不过是两颗棋子,但他们的确不容小觑。本王低估了朱标身边这些人的能力,也高估了地方士绅的顽固程度。”
    李英点头,语气中多了几分忐忑:“殿下,属下愚见,太子殿下这次利用陈清和刘庭松赢得了地方百姓的支持,这可能会让更多的寒门士子拥护他。”
    朱棣冷笑一声:“寒门士子?哼,他们不过是趁着太子的东风暂时得势。真正能影响大局的,还是世家大族和朝堂之上的势力。只要这些人站在我这一边,朱标的支持再多,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李英不解地问道:“那殿下接下来打算如何应对?是否从朝堂中寻求突破?”
    朱棣眼中闪过一抹冷意:“朝堂只是明面上的战场。本王要做的,是在朱标最得意的时候,让他尝到失败的滋味。他不是喜欢公开办事吗?那就让他在百姓面前自己露出破绽。”
    京城太子府内,朱标与朱瀚正对着一幅详细的地图商讨。地图上标注着各地的粮仓分布、田亩记录和士子派遣情况。
    “皇叔,的确从陈清和刘庭松的报告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次行动虽成功,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朱标指着地图上一片红色标记的区域,神色郑重,“南郊和通州的事看似顺利,但其实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彻底安定下来。”
    朱瀚抬头看了他一眼,语气中多了几分考量:“标儿,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朱标沉思片刻,说道:“一是部份士绅虽然口头支持,但心底仍然抱有疑虑;二是许多地方官员对士子的政策执行持观望态度,缺乏实质性的配合;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四弟绝不会善罢甘休。”
    朱瀚点了点头,笑道:“你倒是分析得很透彻。不过,这三点问题也正是你的机会。士绅的疑虑,可以通过利益绑定;地方官员的观望,可以通过明确指令;至于你四弟,他的每一步动作,都是给你锻炼的机会。”
    朱标若有所思:“皇叔的意思是,让在应对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策略?”
    朱瀚微微一笑:“没错。天下是打磨出来的,而不是躲避出来的。你若总是担忧四弟,就会陷入被动。相反,你主动一步,或许能让他措手不及。”
    在一处茶馆里,人头攒动,茶客们三五成群围坐着,低声议论着近日的传言。靠窗的一张桌旁,几名衣着朴素的农夫正聚在一起。
    “老李,你听说了吗?太子殿下要派更多士子下去清点田亩,还要扩大到咱们这边呢!”一个中年汉子放下茶碗,压低了声音。
    坐在他对面的老李是个精明干练的汉子,闻言皱起眉头:“我也听说了。这田亩清点,本来是好事,可你想想,那些官吏和士绅会怎么想?只怕又是咱们这些穷人受苦!”
    旁边一个年轻的伙计插嘴道:“老李哥,你这话怎么讲?我还听说,上次通州和南郊清点田亩,百姓都拍手称快,说士绅隐瞒的地都查出来了呢。”
    “哼,那是因为太子殿下亲自派人盯着。这要是换了其他人下来,咱们能有好果子吃?”老李冷笑一声,“我就怕那些士绅狗急跳墙,先拿咱们这些穷苦人开刀!”
    年轻伙计挠了挠头,显然有些不解:“可如果太子殿下真想为百姓好,咱们是不是该信他一次?”(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