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秋日的阳光通过桦树洒落在地上,形成一个个光斑。
他们这些司机等了许久不见人出来,就到扎厂外面的小树林开始抽烟。
本来还有人想在里面抽烟的,被门卫赶了出来。
说是只要扎厂开门的那一天,厂里严禁任何烟火,哪怕还没进场。
大家也知道规矩,虽然觉得这门卫有点拿着鸡毛当令箭,但还是出来了。
“大河,厂里这么干能赚钱吗?”二虎有点担心,刚刚老爸脸色潮红的出来让他拿钱,差点以为遇到骗子了。
“哈哈,厂里肯定是赚钱的,我们贩也会赚钱。”他轻笑一声。
一天五万斤甚至更高,这十二个收的司机不一定够哦,他家的大船能多收点呢。
正聊着呢,李厂长找了出来。
看到大家都在门外抽烟,他也没进去了,点上香烟,直接拉着大家在门外说话。
作为厂长,他已经有了不在厂里抽烟的习惯了。
“已经商议好了,从明天开始收。”
“你们一家每个礼拜最少收两万斤,看你们自己的安排。”还有一些多余的份额是给农民自己的。
比如新坝附近种的村民,以及自己家有车子送来的人。
他们送过来会按照每天的时价收,没有运费溢价,但是也不用降价给收的人。
大家闻言顿时高兴起来,一斤差价少的有七八分,多的一毛几,这两万斤可是能赚大钱的。
“这么多啊?”
“就是,凤凰桥那边还限制着不让多收,说什么账上钱不够。”有人抱怨了一句。
有些人专门干收的,家里几辆车子,拿到的收资格也有好几家厂子,他们对行情了解的更多。
因为密度低、重心高,正常的大三轮只能收个一千几百斤到两千斤,一家厂子每天一趟差不多就不收了。
“哈哈,你们多费些功夫,也能多赚点钱。”
“还有,区也不划分了,就你们十二个,不添人。”
“接下来每天早上厂里会通知你们价,现在这边是高四分钱。”李厂长满脸笑容的说道。
场上的热闹气氛一滞,大家顿时嚷嚷起来。
“不是五分钱嘛。”
“就是,仓头那边的自家收车子都给六分呢。”
一般的厂是五分钱,一车按照最多2000斤算,两头吃能赚两百块。
“你们跑两趟就是。”李厂长淡淡的说道,“或者说你们不乐意送,我去找别人,应该有人干的。”
他要为厂里的利润负责,全力运转,这些收队每个人的份额都给的足足的,怎么可能不压价。
一斤压一分钱,按照两条生产线火力全开,这些人每个月最少要收一百多万斤,起码省一万多了。
那六千块的利息算个屁,这些东西他早就考虑过了。
虽然大家心里都有点不满,互相讨论了之后,还是同意了。
一个礼拜两万斤,抛去运费,起码能赚一千五六了。
没有特殊关照的情况下,一般扎厂的收司机根本赚不到这么多。
秦大河跟着李厂长去办公室说话了,留下大家还在议论呢。
“大河,这次真是谢谢你了。”办公室里,李厂长真诚的感谢道。
这五万块钱不算多,却是实实在在的支持呢,他说话都有底气。
“你做事我放心嘛。”
两人都有意结交,聊得就更热络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扎厂越开越多怎么办?”秦大河突然问道。
李厂长轻轻点头,“考虑过。”
“按照我知道的风声,双生产线的小厂明年又要开几家。”顿了一下,他继续开口,“包括你们村子。”
“但是去年全县的产量在十三万吨,咱们东乡、南乡一直延续到江边,算是产大区,占了一半以上。”无为县本身就是大县,算是支柱型经济作物。
“按照我的估算,每年的种植面积会不断扩大,扎厂经营的好,起码还能赚六七年的钱。”
看着侃侃而谈的李厂长,秦大河也不得不佩服,人才放哪里都能发光哦,乡下当个厂长,眼光都看到六七年后了。。“下游的纺织厂你考虑过没有?他们的利润能撑六七年吗?”
“作为贫困县,虽然有很多的补助,但是劳动力流失越来越严重,的产量也会被限制,这怎么解决?”
随着一个个问题抛了出来,李厂长不得不正色的看待眼前的秦大河。
没想到这人收个都能想这么多,不亏是一年就发财的人物。
现在周边对秦大河的评价还挺高的,一年发家的本事可不是谁都有。
“确实是有失考虑了,不过我每天都看新闻,好像达成什么“双边协议”,纺织品出口也加大了。”他不确定的说道。
现在的新闻联播只要仔细研究,发财并不难,他也是一个资深的新闻阅读者,新闻联播、报纸每天都要看。
秦大河点了点头,这是加入世贸组织,好像今年就会签订协议。
说有用也有用,但现在的农村人口流失是大势,带动着乡镇经济的倒退是必然的。
还有通货膨胀的问题,年景好的时候一亩地能赚一千块,家里地多的再搞点副业,现在一年两万问题不大。
但是越往后这钱不值钱,谁还苦哈哈的种地啊。
再过几年打工潮形成,村里三十岁以下的,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
扎厂的红利期也就这几年,等开的多一点,行业卷起来毛利率还会降低呢。
“就是闲聊,咱们随便说说。”
喝了一口茶水,他笑着表示明天把印子钱送过来。
“哈哈,多谢你的支持了。”
“没事,就这么点钱。”秦大河无所谓的说道,“以后有机会说不定还会合作呢。”
他有着自己的考虑,今年的外省客户已经挺多的了,发货都是个问题,很麻烦。
现在小订单都不接了,个人起码要订五十斤才会发货,主要客户群体就是渔具店。
随着其他渔具厂仿制鲢鳙饵料,可能会稍微有点影响,但是微不足道,因为赛道不一样。
他要走的是类似于后世的网红赛道,钓鱼佬都喜欢嘚瑟,秦大河也一样。
没事去中国钓鱼写写杂志,去论坛上面给人教学,然后发一些图片就行。
这种情况下,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饵料肯定会卖的更好。
现在肯钱的钓鱼佬起码都是小康家庭,普通农民钓鱼还是以蚯蚓为主。
这些小康家庭有机会触互联网,聚少成多,自己的客户基础慢慢不就扩大了嘛。
前期以小作坊为主,自家亲戚朋友帮忙一起做做就能满足。
但他有信心,等渔具市场扩大,自己能占到一些份额,到时候就要考虑建厂的事了。
不过建厂有一堆麻烦事,需要一个专业人才来管理,还必须要有能力。
这李厂长就是天然的最佳人选,比他几个兄弟靠谱多了。
儿子是哈工大的,上交国家已经是必然的了,没有那种对财富的渴望,只有事业心,多好啊。
渔具市场要面对的是全国的竞争者,他肯定有兴趣,扎厂越往后干越没意思,留不住这种人才的。
他现在就是未雨绸缪,先打好交道,为以后做准备。
从扎厂出来的时候,就二虎在这里等着,其他。
“你爸呢?”
“他还要等下班呢。”二虎笑着说道,“中秋节刚过,他们就正式开工了。”
“哈哈,都是有事业心的。”
“走了,我们回家,接下来你要忙喽。”
“你不忙啊?”二虎连忙跟上。
“我?”秦大河嘿嘿一笑,“老子大船一船拉五千斤,一个礼拜送四趟就够了,忙个屁。”
“艹,还能这样。”
真特么精,搞得他都想买大船了。
月票走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