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4节
    注1:桓公好服紫,出自《韩非子》。原文为,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
    第七章 国难(四)
    “你,你居然还打算将鲸骨像牛羊一样买卖?”没等潘美接茬儿,老长史范正一个箭步窜了上来,两眼瞪着郑子明,就像大白天见到的魔鬼。
    “鲸乃鲲之子,鲲成年后化鹏,以蛟龙为食物,双翅挥动间扶摇万里。”“巨鲸上岸,则诸侯薨……”在他读过的典籍,和听说的传闻中,鲸鱼乃是和蛟龙同一等级的高贵存在。凡人见到了,不烧香叩拜,至少也应该敬而远之。谁料到了郑子明这儿,却不由分说先用床弩给射死了好几头。然而又是做骨雕,又是炼油,甚至还想着将鲸骨和鲸油当作沧州的土特产卖得遍地都是!
    “废物利用而已,杀都杀了,何必还留着一大堆骨头?”郑子明根本不理解老范正为何如此大惊小怪,侧过头迟疑着看了此人一眼,笑着反问。
    “你,你就不怕,就不怕,引来,引来神明报复?”见他一脸满不在乎模样,老长史范正更急,手臂上下挥舞,恨不得用拳头来强调事情的重要性。
    这回,郑子明总算理解了他关心所在,笑了笑,依旧满不在乎地回应道:“神明这东西,谁知道有还是没有?放心,弩车是我叫人安放到船上去的,鲸鱼也是我下令射死的。神明要降罪,也只会降罪我一个,不会牵连无辜!”
    “你……”老长史范正被憋得语塞,满是皱纹的老脸,瞬间变得又黑又紫。
    最初答应来沧州做长史,他只是看在郭家的情面和郑子明所开出来的高额聘金上,才勉强为之。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却在不知不觉间,就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开始真心实意的,把自己当作了沧州军的一员,真心实意地,希望和郑子明等人一道走得更远。
    知人善任,体恤士卒,爱惜百姓。英勇却不鲁莽,聪明却不倨傲。身居一隅,却能放眼天下。像这样的少年才俊,只要假以时日,何愁不能成为一方豪雄?而豪雄身侧,必有良臣名将相伴。其所建立的霸业越是辉煌,其身侧的良臣名将,越是耀眼。就像云台阁二十八宿,倘若不是遇到了汉光武,恐怕其中有一大半,都会在绿林草莽当中蹉跎终生。(注1)
    范正心中早已经认定,自己就是英主身侧的良臣。即便做不了武王身边的姜尚,至少也应该与穆公身边的百里奚比肩。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郑子明这个英主,平素对他几乎言听计从。偏偏在对待神明的态度上,却偏执得像个无赖顽童。
    如果只是怕受牵连,他又何必顶着整个士林的冷言冷语,来当这个沧州军长史?如果是怕受牵连,在几个月前,发现沧州军跟朝廷早晚必有一战之时,他就该挂冠而去了。又何必拼着一把老骨头,终日跟在孙子辈的年青人身后东奔西走?
    “文长公不要误会,子明不是说你!”还是潘美心细,发觉范正的神态怪异,赶紧出言打圆场。“他只是说,鲸鱼这东西,跟传说中的鲲鹏没什么关系罢了。您老想想,光是老河口对着的那一片儿海面上,就盘踞着鲸鱼不下百头。巨鲲如果这么能生,整个大海早就填满了。世间得有多少龙,才够它们长大后来吃?”
    按照传说,鲲长大之后要化鹏,鹏的脊背,不知其几千里宽窄!若是大伙半个月前在海面上所看到的鲸鱼都化作鲲鹏,恐怕头顶的天空根本装不下,更甭问世间哪里能为他们提供充足的食物了!
    “是啊,传说未必做得真。大人不是说你老怕受连累?您想想,大人什么平素时候慢待过您老?”李顺儿向来会见风使舵,紧跟在潘美身后,笑着补充。
    “文长公不要误会,郑某的确没有奚落之意!”郑子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话语伤了人,也赶紧拱手赔礼。
    “哼!嗯——!”听了他们三个的话,老长史范正终于缓过来一口气,歪了歪鼻子,拖着长声呻吟。
    然而,没等他想清楚该如何再规劝郑子明几句,李顺儿的小声嘀咕,却又如火苗般钻进了他的耳朵,“其实真是鲲种才好,鲲肉唉,比龙还高贵的玩意,把肉晒成肉干儿卖到汴梁里头去,那些官儿老爷们还不都得抢疯了。”
    “我叫你吃,叫你吃。你就不怕天打雷劈!”想到郑子明受了“奸佞”蛊惑之后,指挥船队冲进海里对鲸鱼大开杀戒的场面,范正的七窍顿时喷出了浓烟。举起巴掌,劈头盖脸朝李顺儿抽了过去!
    “哎呀,别打脸,别打脸!”李顺明明一只手就可以把他推倒,却没勇气迎战,抱着自己脑袋,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大声嚷嚷,“我只是觉得鲸肉光是用来炼油,太可惜了。不如晒成肉干卖个好价钱!况且那玩意就算真是鲲鹏又怎么样?别人杀它不得,郑大哥杀它,却天经地义!”
    “你……”老长史范正猛地打了个踉跄,停住脚步,双手扶着自己的膝盖,气喘如牛。
    李顺怕他缓过气儿来之后,再跟自己没完没了,也停住了脚步,大声补充,“您老别生气,事情根本不像您老想得那样严重。如果传说可以当做真的话,鲲吃蛟龙,龙当然可以杀鲲!它们跟郑大哥是天生的仇家,无论谁杀了谁,神仙都不能拉偏仗!”
    这句话,可是真说到了点子上,令老长史范正又打了个踉跄,彻底无言以对。
    按照民间说法,天子为龙,诸侯为蛟,无论郑子明是其中哪一种,他对鲸鱼的态度,好像都理所当然。
    顺着这个思路想来,郑子明屠杀鲸鱼卖钱的举动,在老长史范正的眼里,就忽然变得没那么可怕了。更何况,他老人家心里还早就知道一个事实,郑子明乃是前朝皇家血脉,真正的“凤子龙孙”。龙的孙子宰鲲鹏的儿子给长辈报仇,谁人敢说不是天经地义?
    正哭笑不得地想着,耳畔却又传来了郑子明自己的声音,“顺子,别胡说!文正公,您老也被跟他一般见识。他那张嘴巴,向来就没说过什么正经话。我盯上了海里的鲸鱼,一方面是为了为咱们沧州开辟财源。毕竟传说必当得了真,而沧州地处汉辽边境,稍有不慎,咱们机要腹背受敌,没有充足的钱粮怎么可能自保?另外一方面,则是想试试有没希望,打造一支水师出来。假若侥幸成功,则沿海各地,咱们可以任意纵横,无论谁也阻挡不住!”
    注1:云台二十八宿,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命人在云台阁,给追随其父亲刘秀的一众功臣画的肖像。为显示公平,特地扣除了皇亲国戚。所以最后只画了铫期,马武、邓禹等二十八人。后世将其与天上星座对应,演绎而成云台二十八宿。
    第七章 国难(五)
    有道是,一个人的视野,往往决定了他这辈子前途的远近。
    郑子明在权谋方面不及范正,在韬略方面不及潘美,然而在视野高度方面,却是当世数一数二。早在图谋横海军节度使之位的时候,他就已经将目光放到了海面上。如今既然慢慢在沧州站稳了脚跟,肯定要排除任何阻力,去打造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水上雄师。
    而水师的训练,完全不同于陆军。骑在马背上舞刀如风的壮汉,双脚踏上甲板之后却连站都站不稳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果把在李家寨练兵那套方案照搬到海面上,恐怕耗费十年苦功,也无法取得任何成果。所以,郑子明目前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先从海上捕捞着手,在努力让弟兄们适应乘船的同时,以海上的收获自给自足。
    至于鲲鹏与鬼神之说,他从来就没在乎过,也顾不上去在乎。如果这世上真的有鬼神,就不会连续五十多年,越卑鄙无耻者活得越是滋润,而正直善良者个个死无全尸!
    如果他担心鬼神的刁难,当初在沧州就不该大开杀戒,将地方上的土豪劣绅犁庭扫穴。就不该摆明了车马,对“士”这个字重新定义,令天下半数读书人把自己当作寇仇。
    他那怪异的身份和经历,已经注定了他不可能重复前人走过的任何道路。只能在前人的经验和阅历之外另辟蹊径。成,则一飞冲霄。败,则万劫不复,在此之间,没有任何第三种结局可选。
    “若,若是真的能从水面上纵横来去,我,我沧州军,我沧州军岂,岂不是,岂不是生出了翅膀?从辽东到江南,处处都可以落脚,处处,处处都可以登岸,登岸发起攻击!”被郑子明身上突然爆发出来的强大气势所夺,老长史范正瞬间忘记了自己先前的所有顾虑,直起腰,结结巴巴地说道。
    “若是战船能逆黄河而上,借刘承佑三个胆子,他也不敢再跟咱们为难!”潘美的思路,却远比老范正活跃,刹那之间,便做到了举一反三。
    郑子明自己,因为预先已经在谋划构建水师方面下了许多功夫,此刻思路反倒相对保守。笑了笑,缓缓回应道:“咱们现在能买到的,只有渔船和沙船。前者太小,进了内河也没多大战斗力。后者只能贴着海岸缓缓航行,无论是内河,还是远海,都无法适应!”
    “那就造,造大船。造那种可以直接航行到倭国的大海船!”潘美最无法忍受的,就是空有良策,却被现实条件所限,握紧了双拳,低声叫嚷。“你不是要卖鲸鱼骨头去汴梁么,咱们现在就,现在就派人出海继续猎杀鲸鱼。用卖鲸鱼骨头和鲸肉,鲸油的钱去江南礼聘会造大船的师父。实在不行,就派人去绑了他们过来!”
    “造船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没三年五载,看不到大船出海!”郑子明笑了笑,将目前和即将所面临的困难坦言相告,“此外,操帆,掌舵,和领航的师傅,都得从头培养。没个三年五载,一样见不到结果!”
    在年青的潘美眼里,却根本就没翻不过的高山,挥了挥手臂,笑着回应:“十年磨剑,总好过坐困愁城!”
    “吴越国擅长造船,其所造大舟可直抵百济。而其国相胡公克开今年刚刚告老,如今朝堂上全是一群鼠目寸光之辈。如果咱们这个时候派遣信使前去,上下打点。无论是想买大船,还是想把一整座船坞连同工匠搬过来,都不无可能!”忽然看到了一条金光大道,老长史范正心里,也彻底忘记了鲸鱼到底是谁的子孙问题,凭着多年的从政经验,给出了一个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注1)
    潘美闻听,立刻兴奋的两只眼睛都开始放光,挥了下胳膊,低声催促,“那就尽快,派人坐了沙船,载着金银细软,直接从海面上过去。免得去得晚了,吴越国已经被南唐所灭。那种巴掌大的小国,向来是朝不保夕!”
    “那倒不至于。”范正看了他一眼,轻轻摇头,“吴越国立国比南唐还早,其君臣虽然缺乏进取之心,应付南唐的逼迫却绰绰有余。更何况,南唐最近与南楚正打得不可开交。根本腾不出手来再图谋沿海十三州。”
    “哦……”潘美有些过于急切的心情,终于慢慢平复。拱起手,向老长史微微俯身,“文长公视野之阔,晚辈望尘莫及。”
    “活得久了,平素听到的东西多了一些而已。”范正笑了笑,带着几分得意摆手。“仲询不必过谦,用不了三年,你就会让老夫望尘莫及。”
    在潘美、陶大春、李顺、郭信等勤学好问的后生晚辈面前,他平素所承受的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好在眼下这群少年们,阅历和经验都尚显单薄,目光通常也都局限在沧州一隅。所以他这个睿智长者的架子暂时还能支撑得下去。不至于动不动就在一群孙儿辈的少年们面前出乖露丑。
    然而,还没等他过足前辈高人的瘾,不知道什么时候偷偷溜回来的李顺儿,忽然又大声插嘴:“虽然像您老所说,吴越国近期的确没有亡国之忧,可咱们也没有太多时间耽误!幽州军春天时吃了那么大的亏,不可能不想着把面子找回去。皇上和符家,也都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咱们招兵买马!”
    “边上去!哪都有你一嘴!”范正立刻皱起眉头,低声呵斥。对李顺儿这个出身寒微,说话做事毫无长幼尊卑,却偏偏甚受郑子明信任的“奸佞”,打心眼儿里头厌恶。
    然而,厌恶归厌恶,他却无法不承认,对方的话很有道理。因此一声呵斥过后,又主动把嗓音放低,缓缓说道:“物以稀为贵。吴越与契丹已经断绝往来多年,塞外的皮毛,药材和战马,在江南都能卖上好价钱。此去江南,应该以皮货、药材、牛羊和战马为主,回来时捎带上一船茶叶或者丝绸,开销也许能省下一半儿!”
    “皮货和药材仓库里都不缺,牛羊和战马,只能想办法去北边去重金收购!如果数量不大,半个月之内也能凑出一批来!”郑子明接过话头,低声回应。
    范正迅速将身体转向他,低声补充,“参军周义夫曾经追随大人的义兄往来江南多年,由他带一支商队重操旧业,想必能不负大人所托。此外……”
    略作斟酌,他再度轻轻朝郑子明躬身施礼,“老夫之族侄范含,粗通文墨,性喜交游。敢请大人委其为副,与周参军一道前往杭州。”
    注1:吴越、南唐、南楚,都是五代时江南的割据势力。南楚先被南唐所灭,但随后南唐兵马被楚将刘言驱逐。自此楚地战乱不断,直到962年被宋军尽数剪灭。南唐在975年在宋与吴越的夹击下亡国。两年半之后,吴越主动归附,并入宋国版图。
    第七章 国难(六)
    “文长公不必客气!”郑子明喜出望外,赶紧伸出双手,托住了老长史的胳膊,“令侄肯来沧州出仕,实乃郑某之幸。”
    数个月前他对当地地方豪强大开杀戒,让刺史衙门彻底摆脱了士绅们的擎肘,政令不打任何折扣便可以直接下达到十里八乡。无论是执行效率,还是执行的准确性,都以往提升了三倍不止。
    然而,这样做的负面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全天下的大半数读书人,都将沧州当成了龙潭虎穴,宁可蹲在家里虚耗光阴,也不敢前来一展所长。导致刺史衙门和防御使衙门里头,许多岗位到现在还空着。从潘美、周信、陶大春到下面的参军、都头,凡是识字者,几乎个个都身兼数职。
    所以,范正肯让他的侄儿肯出来做事,郑子明当然要虚位以待。哪怕此子是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好歹也能帮忙整理一下公文,核对一下账目。比把潘美、陶大春等人活活累死强!
    “刺史衙门里的司库参军,一直由末将兼任。而末将早已分身乏术,不如直接就交给范公子!”潘美在旁边灵机一动,也迅速向老长史的族人伸出了橄榄枝。
    在他看来,老长史范正突然推荐自家侄儿出仕沧州的举动,可不仅仅是为亲人谋个差事这么简单。此举同时还意味着,沧州军已经对当世的一些书香门第,产生了足够的吸引力。换句话说,郑子明本人和沧州军的前程,已经开始被一些传统世家看好,他们起了向沧州军下注的心思,所以才特地雪中送炭,以图将来收到丰厚的回报。
    “末将的司田参军差事,也可以交卸出来,由范长史的侄儿接任!”明知道自己不受老家伙的待见,李顺儿却不甘落后,也凑上前大声表态。
    “末将的司户参军职务,早就干不动了。请大人务必派人接手!”
    “末将的考功参军……”
    “都别胡闹,末将的字写得像蜘蛛爬的一样,这记室参军之职……”
    一时间,先前插不上嘴的陶大春、陶勇、周信等人,都蜂拥而上,主动要求退位让贤。
    对大家伙来说,练兵和打仗,才是最要紧的事情。做这些天天跟笔墨纸砚为伴的文职,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都退后,谁再敢撂挑子,就干脆把军中职务也都一并交出来,滚回家去陪着老婆抱孩子!”郑子明被众人突然爆发出来的“热情”,弄得哭笑不得,抬腿向四下虚踢了几脚,大声威胁。
    这下,众人又全都老实了。苦着脸后退数步,互相之间呲牙咧嘴。
    郑子明冲着他们又狠狠瞪了两眼,将面孔再度转向老长史范正,笑着补充,“文长公家中若是还有合适的子侄或者弟子晚辈,不妨多推荐几个。咱们沧州空缺实在太多,您老举贤无须避亲!”
    “大人有托,老夫自当竭尽全力!”不知道是感动于大家伙的热情,还是因为替家族下注的举动被识破而心虚,老长史范正红着脸,额头上挂着虚汗,郑重答应。
    郑子明冲着他微笑点头,随即,又迅速将面孔转向潘美、陶大春、李顺儿等,大声重申,“还有你们,如果家中有亲朋故旧,同学晚辈,愿意来沧州做事,也都举贤无须避亲!谁先推荐来合适的人才,谁所兼任的职务,就可以先交卸一部分出去。若是一个人才也找不到,那就继续自己顶着,累死也别喊冤!”
    “是——”遇到如此不讲理的上司,众人无可奈何,只能咧着嘴巴领命。
    “难得今天人齐,最近咱们需要做的事情,郑某在这里跟大家梳理一下!”趁着大家伙都在兴头上,郑子明稍作斟酌,拔出腰间横刀,以地为纸,在上面迅速勾画。
    他并不是个听不得反对意见的刚愎之辈,但今天老长史范正的表现,却让他忽然意识到,身边这些同伴,视野和认知,都跟自己有许多差异。毕竟,没有任何人,像自己一样,经历过那么多大起大落。也没有任何人,跟自己一样总是在稀奇古怪的梦中惊醒。
    所以,接下来沧州军要做的事情,他必须跟大伙提前交个底儿。以免因为大家伙儿跟自己的认知不同,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或者执行起来磕磕绊绊。此外,众人既然把前程和身家性命都交到了他手上,郑子明就认为自己有必要带领大伙去追寻最好的结果,而不是继续走一步看一步,最后稀里糊涂变成了一堆历史的尘埃。
    “请刺史大人示下!”老长史范正和潘美等人,知道郑子明接下来的话必然关系到整个沧州军的发展大计,赶紧让侍卫们在周围拉了个警戒圈子,然后低声催促。
    “嗯!”郑子明在勾勾划划中,理清了自己的思路。点点头,笑着说道,“首先,秋粮入库必须保证。无论河对岸的幽州军如何动作,咱们都尽量保证秋收不被干扰,让百姓能够颗粒归仓。”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论是野战,还是守城,充足的粮食储备,都是取胜的关键。对于这一点,众人毫无疑义,纷纷郑重点头。
    “其次”郑子明朝众人脸上扫了一眼,继续低声补充,“练兵扩军之事情,必须抓紧。今年雪落之前,战兵必须扩充到一万人以上。如有可能,骑兵队伍也要拉起来,人数不低于两个指挥。无论契丹人和朝廷如何动作,咱们自己该做的事情,都不能耽搁。”
    “那是自然,总不能听了剌剌蠱叫,就不种地!”
    “咱们做咱们的,朝廷做朝廷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
    “打铁还得自身硬……”
    众人七嘴八舌,对郑子明的第二条规划,争先恐后表示赞同。
    沧州土地平整肥沃,物产甚丰。靠海地区还能通过煮制和发售私盐获取大把红利。将来又很可能将鲸骨制品和鲸肉,鲸油卖遍整个中原。如果没有足够的武力自保,就等同于一个幼儿抱着金块在大街上晃悠,早晚都逃不过恶人的黑手。
    然而,郑子明接下来的话,却将所有人都听了个满头雾水,“第三,练兵和打仗,需要充足的钱粮。粮食咱们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但光凭着盐税和市易厘金,却未必能供得起上万兵马的花销。所以,郑某打算立刻着手组建一支商队,沿着海面贩运南北货物。在大船没买到之前,哪怕先用沙船和渔船凑合,也必须提前一步,将通往辽东和江南的航路都摸索清楚!”
    第七章 国难(七)
    这年头,官府出面组建商队,算不得什么新鲜事情。许多诸侯及其所在的家族都公开组建或者暗中支持商队,带着货物往来南北。一方面替他们赚取丰厚的钱财,另一方面,则替他们刺探对手或者同僚的军情。
    郑子明的结义大哥柴荣,在郭威帐下以前所从事的就是类似差遣。郑子明的未来岳父常思,也曾经假手家族的商队施行反间计,将辽国幽州军的前任主帅赵延寿全家给送上了西天。作为常思的未来女婿和柴荣的义弟,郑子明自己也打算照着葫芦画瓢,一点都不足为怪。
    然而,以前的商队走的都是陆地,从海面上驾船远距离输送货物,却闻所未闻。且不说海面上风高浪急,一不小心,就得连货物带船都喂了龙王爷。单单是沙船和渔船在沿途靠港补给,就是个巨大的麻烦。
    能不能找到港口,港口允许不允许停靠,停靠后船队会不会被扣留,都属于未知。花多高的价格才能补给,进出港需要交纳多少费用,也全都由港口的拥有者说得算。船队沿途每多停靠一次,就多一次血本无归的风险。(注1)
    “南,南方还好说。官港和私港众多,只要找对了人,花钱便可以疏通!但是北方……”错愕良久之后,老长史范正,才硬着头皮,低声提醒。“契丹人恐怕连大船都没见过,更不可能修筑港口。幽州韩匡嗣兄弟视我沧州为眼中钉,也不可能允许沧州的船队在他的后院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