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节
    回到襄乐宫之后,钟氏就在思考一件事情。
    不过她没有立即去做,而是等皇后怀孕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几天,才让人把她的父亲钟太医传了过来,以免会让人多想。
    按说后妃是不能随意见自己的家人的,尤其还是男性亲属。不过娴妃的情况比较特殊。
    她的父亲是太医院的院使,也就是太医院的负责人。他本来就可以出入后宫,面见后妃。再加上娴妃得宠,所以她就是叫钟太医过来给她请平安脉,旁人也不能说什么。
    过去娴妃还是裴清殊的侧妃时,每回钟太医对她行礼的时候,钟氏都还会向自己的父亲回礼。
    不过现在,当钟太医向自己行礼的时候,娴妃已经习惯地坐在了主位上,并没有再起身,只是和气地说道:“父亲不必多礼了,快请坐吧。”
    “谢娴妃娘娘。”钟太医恭敬地说道,“您今日召臣前来,可是哪里不适?”
    钟娴妃摇摇头道:“父亲给我配的药,我一时按时吃着,不碍事的。敬亭也很好,父亲不必担忧。”
    钟太医不明白了:“那是……?”
    “女儿是在想,现在皇后怀孕,若是她能够平平稳稳地生下这一胎自然是最好。”钟娴妃不无忧色地说道:“可现在宫里,不比过去在王府的时候人口简单。我担心,会有人对皇后和她腹中的龙胎不利。”
    钟太医闻言不由大惊:“娘娘为何会这样想?可是您发现了什么?”
    钟娴妃摇摇头道:“不是,只是想起太上皇的后宫,难免有几分为皇后,为父亲,为我自己担忧罢了。”
    钟太医在宫里呆了这么多年,也不是个傻的,很快就明白了女儿的意思:“您是担心,万一有人对皇后不利,很有可能牵连到我,甚至是娘娘身上?”
    钟娴妃点点头道:“如果真的有人想出这种‘一石二鸟’之计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那娘娘的意思是?”虽说娴妃是女儿,钟太医是父亲,可钟太医知道,自己的这个长女看似柔弱,实际上打小就非常有主意。
    当初她要嫁给裴清殊做侧妃,钟太医其实并不是非常看好的。他认为钟家虽然门第不高,但起码也是效忠皇室多年的太医世家,自己好歹还是个正三品官员,怎么能让女儿为人侧室呢?
    不过在裴清殊封了郡王、亲王之后,钟太医的态度就一点一点地转变了。
    他发现自己的这个女儿,眼光竟然比他这个做父亲的还要长远。
    等裴清殊入主东宫,钟氏获封太子妃之下位份最高的良娣时,钟太医就彻底没话说了。
    说句不嫌丢人的话,他现在基本什么都听娴妃这个做女儿的。
    娴妃有条不紊地说道:“皇后这一胎,不能由您直接负责,但您必须多费点心。若是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第一时间告诉我。”
    钟太医不假思索地点了点头。
    娴妃神色郑重地说道:“第二,您和小叔在后宫,对我来说自然是很好的保护,但太医院这种地方实在太过敏感。既然钟家有女儿在后宫为妃,理应避嫌。”
    钟太医听懂娴妃的弦外之音之后,不由惊讶地瞪大双眼:“娘娘的意思是,要臣等离开太医院么?”
    “您离开太医院只是早晚的事情罢了。我只是想提醒您,最好让这一天早一点到来。小叔或是大哥留在宫里做太医倒是没什么事的,他们不是太医院院使,就算出了什么事,也找不到他们两个的头上。”
    “可是……”
    钟太医承认女儿的话有道理,可大夫都是越老越“值钱”的。钟太医今年才四十多岁,对于一个大夫来说,他正处于职业的黄金时期。
    让他这么早就离开太医院,钟太医颇有些难以接受。
    “可是按照祖宗传下来的惯例,我应当等到你哥哥有能力继承我的位子时才告老啊。”
    钟娴妃摇摇头道:“我想同您说的就是这个。趁早断了这个念想吧!以后的太医院,不能再由钟家把持了。”
    钟太医见她语气这样笃定,心中突然一凸:“您是说,这是皇上的意思吗?”
    “是,但也不是。”钟娴妃浅浅勾了勾唇角,目光明亮地说道:“皇上虽然没有明着说过要取缔钟家在太医院的位置,但我看得出来,皇上有意改变现在官位‘世袭’的现象。您与其等到被皇上收拾,再被动离开,丢了里子也丢了面子,倒不如迎合皇上的心思,主动配合皇上变法。”
    钟太医听得出来,娴妃说得很有道理。从这几日朝中闹得沸沸扬扬的税制改革中就能看出来,现在龙椅上的这位少年天子可不是个好糊弄的,他是真心实意地打算做出一番事业出来。
    改变部分官位世袭的情况,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钟太医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好吧!娘娘说的是,臣都听您的。”
    “父亲别担心,女儿也不是逼着您现在就离开太医院,现在还不是时候。”钟氏徐徐说道:“不过就算您离开了太医院,咱们钟家也不见得便就此没落了。您别忘了,咱们还有悦儿。他还这么年轻,就已经是翰林院修撰了,将来前途必然不可限量。”
    提起自己的二儿子,钟太医也是不由得面露笑容。
    他们钟家世代从医,这么多年了,只有娴妃的弟弟钟悦跑去读书考科举。没想到钟悦天赋异禀,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在朝为官。
    不过,钟太医还是有一些顾虑:“那等过几年,臣从太医院离开之后,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娴妃婉约地笑道:“您要是怕将来呆在府里太闷的话,可以在外开医馆,也可以巡游四方,怎么舒服怎么来,这些都不是问题。”
    娴妃知道,她父亲当了一辈子的太医,一时间在观念上可能转变不过来,便一点点地劝他:“行医可以救人,但只有在朝为官,才能够救世。我们钟家,必须要做出改变了。”
    作者有话要说:  @太上皇v:听说最近有人盼着朕驾崩???少女,你的思想很危险啊(皱眉)
    第13章
    对于娴妃的话,钟太医一时之间还不能完全接受。但他并没有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而是先答应了下来,打算等回去之后再仔细琢磨琢磨。
    就在后宫里为了皇后有孕,娴妃和裕妃共同掌权之事而议论纷纷的时候,裴清殊的税制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如同他所预料的那样,新政一出,朝中果然有不少老臣倚老卖老,提出反对意见。
    对于那些提出“祖宗规矩不可废”的老顽固,裴清殊并没有因为政见不和,就对他们破口大骂。
    恰恰相反,裴清殊表现出非常感动的样子来,盛赞他们对大齐的忠心。然后给那几个老臣都封了个好听的虚职,送到河北守陵去了。
    这般送走了几个老臣之后,朝中反对改革的声音立马弱了不少。
    开玩笑,给皇家做守陵人听起来光荣,可谁都知道,河北那边各方面的条件都远远不如京城,去了不就是受罪的吗?
    他们为大齐操劳了一辈子,谁愿意落得一个那样的下场?
    但他们又不能抗旨不尊——不然就不仅仅是对当今皇帝不敬,还是对大齐历代皇帝的不敬!
    这种罪名,就是位极人臣的首辅大臣都承担不起。
    除了这些冥顽不化的顽固派大臣之外,还有许多朝臣提出反对意见,是因为他们和太祖皇帝一样,认为把地方税收全都集中到中央来,再由中央发放财政资金给地方,是一种多此一举的行为,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听到这种说法之后,裴清殊直接给户部尚书龙启章使了一个眼色。
    龙启章闻弦歌而知雅意,赶忙站了出来,表示户部完全有能力承担此项职责。
    不仅如此,龙启章为了帮助裴清殊推行新政,还当众放话,说是只要新政实行,以后的国库收入一定会比现在更高,绝不会出现什么所谓的浪费。
    连户部尚书龙启章都这么说了,那些不相干的大臣还能说什么?
    还有些人心里虽然不服气,但是他们故意不说话了,就等着一年之后国库亏空,看龙启章当众被打脸。
    不过,还是有一些太上皇的心腹,对裴清殊一继位就这么折腾的行为表示不满。
    但他们又怕自己会像之前的那些个老臣一样,被裴清殊发配去守陵,所以就没有在明面上提出反对,而是私底下悄悄地给远在建福宫的太上皇写信,请太上皇出面“管一管”裴清殊这个不懂事的少年天子。
    谁知道等来等去,怎么都等不来太上皇的回信。
    直到新政都颁行到全国各地去了,太上皇才言简意赅地回了他们几个字:都听殊儿的。
    那些原本打算“誓死”效忠太上皇到底的老臣们,差点被太上皇的回信给气死。
    除了从明年开始,由国家统一管理税收之外,裴清殊还传旨下去,给地方官员三个月的时间整理黄册。
    等到雍定元年一月,裴清殊就会要求各地呈上黄册,由专人核对。
    大齐现行的黄册制度,也是由太祖皇帝所制定的。
    地方相关负责人员,要将各地的人口、田地、自然资源、赋税缴纳等情况统一登记在册。因为这个册子是黄色的,所以被俗称为“黄册”。
    过去,由于历代皇帝都没有严查赋税问题,所以各地黄册造假的现象非常严重。
    现在裴清殊既然决心严查赋税这一块了,那检查黄册也是势在必行的。
    裴清殊确信,自己如果现在就立马派出钦差去检查各地的黄册的话,一定会抓到一大批贪官,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现在处在皇帝这个位置上之后,裴清殊开始渐渐理解太上皇过去的一些所作所为了。
    正所谓“法不责众”,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当一个皇帝得知几乎大半个国家的官员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时,有几个皇帝有决心、有魄力、有勇气,能够将这些犯过错的官员全都一网打尽呢?
    不过裴清殊没有立马收拾他们,倒不是说他打算像太上皇一样采取姑息政策,装傻到底。而是因为延和二十四年科举舞弊案的事情,朝廷这几年没有招揽到足够多的人才,可以顶上那么多空缺的位置。
    朝廷现在,的确是缺能够做事的人。或者说,是裴清殊信得过的人。
    如果顶替现有官员之人,裴清殊也无法信任的话,那换与不换,意义也不大了。
    当然,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的大贪官,裴清殊是绝对不会姑息的。
    至于那些犯过一些错的小官,裴清殊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打算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只要是能利用这三个月,把最近一年之内的账整明白了的,裴清殊都打算暂时放他们一马。
    接到这道旨意之后,各地官员全都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
    哪怕到了下值的时间,衙门的人都不敢回家,而是争分夺秒地整理黄册。
    甚至有些官员,因为之前贪了的钱,现在都已经用于投资或是花光了,现在就开始卖房卖地,甚至还向亲朋好友借钱以填补亏空。
    他们了解太上皇,但不了解裴清殊,生怕这位新帝“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他们全给端了。
    到了这个关头他们才越发明白,钱财乃是身外之物是什么意思。
    虽说地方官员已经在很努力地填补亏空了,但裴清殊对他们还是不放心。
    圣旨颁布于天下之后,裴清殊又叫来几个心腹大臣,商议从京城派出钦差,到地方督查一事。
    “朕以为,若要全面彻底地进行税制改革,收回地方的扣税权、让他们整理黄册,这些都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大齐在税收方面,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朕想派出一位钦差,到地方进行监察,然后再将他所发现的问题禀报给朕。”
    自打知道太上皇南巡一次花了多少钱之后,裴清殊就意识到,皇帝出巡不管再怎么从简,所花费的数额还是惊人的。所以身为皇帝,哪怕是出于省钱的目的,裴清殊也不能想出京就出京去。
    在这种情况下,派出钦差,让钦差做他的耳目是最合适的。
    听裴清殊这么说,魏青松立即表示赞同:“皇上所言极是。只是不知关于钦差的人选,皇上可有想法了?”
    裴清殊略显为难地摇了摇头:“还没有。”
    朝廷现有的都察院官员,都是些经常在全国各地巡视的熟面孔。就算到了地方,恐怕也调查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
    要说起来,原本裴清殊四皇兄的性格是很适合做钦差的。他刚正不阿,又很有正义感,不怕得罪人。
    只可惜因为和左氏的事情,他现在的名声不太好。他说的话,恐怕不足以让朝中人信服。
    裴清殊想要重新启用老四的话,恐怕还要再过好长一段时间才行。
    魏青松想了想之后,向裴清殊提议道:“皇上以为襄郡王殿下如何?”
    魏青松知道,襄郡王和裴清殊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所以才会这样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