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3节
    小吏们牢骚满腹,来买国债的人,却都个个喜笑颜开。
    “看看这纸上印的!怎地恁般鲜亮?”有人也不怕钱财外露,像是炫耀般的举高了手里债券。明明只是十贯,张扬的也跟家财万贯一般。
    一旁的汉子嗤笑一声:“你买的是无质田的吧?那上面图不成的。须得十五贯有质田的,才能看出门道呢。”
    说着,他也摸出了自己的债券,在对方面前一亮:“瞧见没有。这上面画的,就是官家质给我的田地!两年后到期,这图上的地界,就有一百亩要归俺了!”
    虽然只多了五贯,但是一个是屋舍,一个是河山,哪能同日而语?更别说,这画还如此逼真,当真似能见到那山川环绕下的良田一般。
    方才还可劲炫耀的男子,不由吭哧了一声,梗着脖子道:“俺这年息,可有六厘呢。也就来得早才能抢到。俺可是排了一个时辰队呢!”
    多一厘,可就多一百文息钱呢。而且只用等一年,就兑回钱财。也因此,早早来排队的,多是买这个的。现在排队,恐怕都买不到了。
    “嘿,一百文算个什么?谁不是排了一个时辰?这可是一顷田啊,是一百文能买来的吗?”那汉子顿时不乐意了,反唇相讥。
    眼见俩人都要吵起来了,一旁有个小子嘿了一声:“十贯十五贯的,就别争了。方才前面有个豪客,一百五十贯的大券,拿了足足五张呢!”
    这话听得众人一阵轻嘶,那可是要七百多贯了,当真是有钱人啊!
    一旁的酒楼中,孙员外接过了亲随递上的五张国库券,拿在手里细细观瞧:“这券印的果真精细。”
    莫说那别具一格的江山图,只券上的套色,就让人啧啧称奇。就算国子监里出的画本,至多也只三色。这小小一张纸上,却印了五种颜色!更难得的是五张债券一般无二,连个印偏的都没有。如此精美的纹样,怕是仿都仿不出。
    那亲随恭维道:“还是家主精明!看这人山人海的,这国库券,当真是抢手啊!”
    孙员外呵呵一笑:“刘老二还说国债不能买呢,若是听他胡言,怕是抢都抢不到了。这五十顷地,可不是想买就能买来的。”
    那亲随一怔:“家主当真要换地?”
    “换!怎么不换?”孙员外哼了一声,“我那三叔就在秦凤路行商,也是他快马传信回来,说秦州设了新边榷,似乎有振兴迹象。若是秦州能安定下来,这五十顷地,足以让二郎安身立命了。”
    这就牵涉到了分家的大事,那亲随立刻噤声,不敢多言。家里那位续弦夫人,当真是个不好惹的。以后二郎君能分到的家产,怕也只有千贯了。换到别处,这一千贯当真是不顶事儿。但若是变成了五十顷良田,再有二百多贯的积蓄,也足能撑起一份家业了。
    难为家主如此上心,都是儿女债啊……
    三司衙门前的长龙,自然引来了众多瞩目。结果天光大亮后,不见缩短,反倒排的越来越长。如此闹闹腾腾,还没等到散衙,就有差役出来,宣布国债售空的消息。
    那些抱着钱财,等了许久的人,不免大失所望。甚至有些还当街哭了起来。好在有开封府的衙役在侧,才没闹出什么事端。
    米芾一下衙,就带着仆役买到的国库券,匆匆赶往了韩府。一进门就美滋滋道:“甄兄,我这次可是抢到了三百七十五贯!”
    甄琼一怔:“怎么还有零有整的?”
    “两张一百五十贯的,三张十五贯的,还有三张十贯的。到时候大钱都拿去兑了,小钱留下,我就能收藏六张国库券了!”米芾得意极了。如此一来,他只用花一半的钱,就能留下好几张国库券了。这可是他第一次出名的作品啊,当然要珍藏几份了。
    甄琼简直都没话说了:“……你这毛病,早晚改改吧。画得原图不是还留在手里吗?国库券印了那么多,哪还值钱?”
    人家买国债是赚钱,你买倒成了贴钱了。哪有这样的傻货?
    米芾却摇头晃脑道:“这你就有所不知了。国库券早晚还是要还回去的嘛,怕是没几个会专门买来收藏。等我成名了,就值大钱了!”
    行吧,你高兴就好。
    甄琼也懒得说他了,米芾却意犹未尽,又问道:“听闻今天一天,国库券就卖光了。甄兄抢了多少?”
    甄琼就等他问这句呢,立刻嘿嘿一笑:“贫道买国库券,还用抢吗?都是三司亲自着人送上门的!”
    米芾登时睁大了眼睛:“你买了多少?人家竟然还给送来?”
    他一早就命仆役等在三司门口了,也是千辛万苦才抢了这么几张出来。这小道竟然连排队都不用?
    “区区六千贯,不值一提啦。”话是如此说,甄琼还是把“六千贯”三字,咬了重音。
    米芾:“……”
    娘的,娶个有钱的了不起吗?将来他也要选个嫁妆丰厚的才行!
    第115章
    国债贩售一空的消息, 须臾就传到了宫中。赵顼听闻此事, 惊得从御座上跳了起来, 急急问道:“当真都售完了?”
    三司使陈升之此刻已掩不住面上喜色,笑道:“回禀官家,银钱已清点一遍, 二十万贯足额无差。全都售出了!”
    赵顼扶住了桌案,只觉一阵发晕。这可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不是说朝中都不看好国债吗?就连那些宗亲、勋戚,也都畏畏缩缩, 根本没几个人愿意应承此事。怎地才一天工夫, 二十万贯就卖了个干净?
    “究、究竟是谁人买的?”实在忍不住,赵顼追问道。
    “都是城中百姓所购。买一券二券者数不胜数。三司门前排了长队, 连路都堵住了。还是下官从开封府借了差役,才勉强稳住局面。”陈升之一想到今日景象, 也不由长叹一声,“官家仁德, 民心可用啊!”
    这可不就是民心所向吗?身为天子,赵顼自然知晓,东京城丁口百万, 是个前朝也无法媲美的大都。但是就算是他, 也从未想过,这百万人,会拿出家底来购买国债!毕竟国债第一次发行,历朝历代都未有过。哪怕只是图那点微薄钱息,也得信任朝廷, 信任他这个天子,才会把真金白银拿出,换那么一张纸回去。
    一人买十贯、十五贯的国库券。二十万贯,须得多少人来买?只是想想,就让赵顼浑身战栗。什么民心所向?这便是民心所向啊!若是如此,以后不设质本,岂不也能发行国债了?
    正当他激动难言,思绪万千时,一旁站着的王安石,沉声道:“万民信赖官家,官家也当守诺。万万不可因小利,折损民心。”
    这话让赵顼浑身一颤,清醒了过来,用力点了点:“王卿说的不错!”
    百姓的信赖,不是用来挥霍的。国债还当按原计划,分毫不差的还给百姓。也唯有这次全部兑付欠款,下次的国债发行,才能引来更多人支持,借来更多的钱。如此一来,就算突遇灾疫、兵乱,也不至于落到无钱可用的窘境了。
    在桌前踱了两圈,赵顼开口道:“秦州垦荒,须得加紧操持。还有那‘农田水利法’,当尽快颁行!”
    “农田水利法”,正是王安石筹备的诸多新法中,颇为关键的一项。旨在兴修水利,淤田肥地,使得田亩增产,以实国库。这也是他“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念所在。而这想法,又跟之前改良农具,设农务司,在秦州拓荒的举措不谋而合。现在有了国债利好的消息,天子定念,决意由此推行新法,也不奇怪。
    然而听闻此言,王安石却在心底轻叹一声。此法令虽好,却不该是此刻施行的。按照原本的计划,最先颁布的,应当是“均输法”才对。
    自大宋立国以来,朝廷收取的赋税、籴买、供品,多为实物,需要自各地押运入京。然而对于这些物品,并没无监管,不分时令,不分远近,一应收取。如此一来,势必会出现某些物品在当地贵价,到了京城却变的极贱;亦或是运到京城后,才发现库存过多,只能低价抛售。
    如此一来,就算赋税收上来的是定数,所获的钱财,却大大折损。非但耗费了民力物力,朝廷也落不到实惠。倒是让巨贾豪商们掌控行市物价,获取惊人利润。如此一来,朝廷岂不失去了轻重敛散之权?
    而“均输法”的关键,正是“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减产粮价贵的地方,在纳税时可以改为纳钱。再把钱运到丰产粮贱的地方,就能换来更多米粮,获得更大利润。这“均输法”,在王安石看来,是至关重要的。不但能掌控物价,解民之困,还能利用敛散之权,调剂各地物资,遏制豪商的兼并之举。
    然而如此良法,却无法立刻推行了。只因此法跟“市易法”一样,是需要本金的。而秦凤路的新边榷制,却压过了“市易法”,给出了一种无需本金,也能盈利的可能。如此一来,天子自然要重新考虑,至少要等秦凤路的结果出来,才可能推行“均输法”。
    同时,“农田水利法”是需要大量兴修水利,垦荒淤田的。内库的钱,自然要向这方面倾斜。天子更不可能拿出大笔本金,来搞什么“均输法”了。
    这样一来,不免打乱了王安石的谋划。不过能推进一样新法,也是件好事。而一日卖空的国债,更是让王安石信心百倍。民心所向,只要能善待百姓,还怕那些冥顽不灵的兼并之家,从中作梗吗?
    拿定了主意,赵顼又兴奋的跟王安石和陈升之一起讨论了半晌新法的细节问题。等两人都退下后,他才恍然想起了另一件事,笑着招来了内侍,问道:“凌霄子今日买了多少国库券?”
    他可是让人亲自上门送国债了,也不知那小道买了多少。
    内侍小心翼翼的看了天子一眼,谨慎道:“凌霄处士心系国事,不敢让官家失望,故而倾尽家资,买了六千贯的国库券。”
    这话,当然不是凌霄子亲口说的。但是凌霄子夫婿的话,应当也能代表他的心意吧?
    赵顼:“……”
    多少?他没听错吧?六千贯?那可是四百顷地啊!
    嘴唇不禁抽了抽,赵顼突然想了起来。他之前好像答应过甄琼,说要赐他农具、农药。若是十来顷地,自然无妨。但是四百顷……这要花多少钱才能置办下来所有的农具?!那小道是故意的吧?难怪国库券印出来,他也没惦记讨赏,原来都等在这儿啊!
    狗屁的一片赤诚,心系国事!赵顼差点没气笑了。下次说什么都不能这么赏他了!
    ※
    国债一日售空的消息,隔天就传遍了朝堂,引起了轩然大波。
    谁能想到,二十万贯的债券,一天就能被百姓抢个干净?那自视刚正,不愿“夺民利”的朝臣们个个脸上变色。自持身份,不肯让人小瞧了的勋贵,也是目瞪口呆,只觉失了个在官家面前卖好的良机。那些打算观望两日,趁局面变幻时,在偷偷入手国债的富商们,更是痛心疾首。那可是十五贯一顷的地啊!错失良机,简直跟割肉也没甚差别了。
    而这怨声载道,总要寻个出口。小民都如此积极支持天子,那是民心所向,万众一心。哪里好攻讦?要骂也要等给不出钱的时候再骂不是?
    于是一味鼓吹“国债伤民”的《明德报》,就成了众人泄愤的目标。谁让你瞎说八道,弄得大家丢脸损钱呢?!
    坐在家中,程颐对着摆了一桌的书信,眉头不展。他又怎能想到,区区黔首,也能在一日间买空二十万的国债。东京城中的百姓,何时如此富庶了?
    “细民无知,见小利而忘义,也不奇怪。”程颢倒是比弟弟看的开。对于他们而言,五厘的息钱,当真是跟没有也差不多了。但是对升斗小民而言,似乎也是个值得看重的数字。
    “他们就不怕天子吃了甜头,频发国债,却无力偿还吗?”程颐是真想不明白。国库都空虚了,怎么还有人敢借钱给天子?
    “应当是报上故事,引人心动。”如今想来,这质田的说法,当真是戳中了小民的心思。没有《日新报》长年累月编造故事,哪有百姓抢购之事?虽说一日售光国债,让人心中不安,但是程颢更在意的,还是这次论战的失败。
    买到了国债的人,自然对《日新报》愈发看重。而那些没有抢到国债,自觉亏本的人,怕是要对《明德报》生出怨怼了。
    程颐哪能不知兄长的意思,叹了一声:“这些日花去的心力,全都白费了。”
    只国债这一场,就能输掉半数订阅份额。眼瞅着马上就能持平的账目,又要亏下去了。赚不到钱,还不算什么,这失掉的人心,又岂是填钱就能买回的?
    程颢想了想,突然道:“不妨在报上也放些杂文吧。吾等也看重‘格物致知’,怎能让《日新报》专美于前?”
    他是看出来了,针对政事的文章,未必谁都爱看。但是《日新报》杂文一栏,却始终有声有色。甚至有前一期提出论点,下一期就来文驳斥的。这群人若是看到了《明德报》里文章,说不定也会生出讨论的心思。毕竟他们的杂文,定然要涉及经学的。不比那些单纯的小论,更得士林看重?
    程颐一怔,也点了点头:“也好。如今国债之事,不宜深究了。还是先转过话题,以经学为要。”
    “格物致知”和“天理”是息息相关的。从万物法则,延伸到需要遵循的法理,更是他们所学的精要。既然政事暂时走不通,不妨转为经学。这可是《日新报》从不会涉及的范畴,也是他们的报纸,独树一帜的关键。
    程颢微微颔首:“国债之事,必然会让天子生出别的念想。在引出新纷争之前,吾等只管经营自家报纸便好。”
    现在上谏这条路,是暂时走不通了。不妨先偃旗息鼓,推行自家学术。钱都花了,总要有些收获才好。不过国债败北,也未必不是件好事。朝中君子们,面对这些如蚁黔首,会不会生出畏惧呢?将来天子再推行新法,势必会有更多人起来驳斥。只要他们能等到那时,何愁不能东山再起……
    第116章
    国债引起的纷纷扰扰, 一时还难以消停。数不清的达官巨贾, 还在惊诧莫名, 悔恨不已,甄琼就已经把几十张大额债券妥妥收好,跑回道观了。倒不是有什么丹急着要炼, 而是他那便宜师兄赤燎子着人传讯,说是出了重大的成果。
    这段时日忙于国债,他都没怎么管赤燎子那边, 没想到竟然出成果了。炼药可不比寻常炼丹简单啊, 他岂能不好奇?
    谁料等见到了人,赤燎子就一脸感慨, 对甄琼道:“这次还真不是老道的功劳,而是钱大夫别出机杼, 先一步想到了救人的法子。”
    也不怪赤燎子感慨。显微镜这等利器放在手边,炼丹却始终没有进展。分析药材, 辨识药效,比料想的还要艰难许多,总也无法突破瓶颈。反倒是他聘来的大夫, 率先想出了简单有效的妙法。
    甄琼有些惊讶的看向老道身边站着的中年男子:“莫不是钱大夫制出了新药?”
    这位钱大夫, 他自然也是见过的。三月前才到的宝应观,虽然不是太医院的人,但是医术不差,又对显微镜十分感兴趣,才留下来跟赤燎子一同研究丹药。只是没想到, 这么快就有成果了。
    钱乙闻言,摇了摇头:“观主想茬了,新药岂是能这么快就能研制出的。只是鄙人受显微镜启发,琢磨出了一些助产的法子。”
    啊?怎么扯到助产上了?这跟显微镜有啥关系?
    见甄琼一脸茫然,钱乙正色道:“观主有所不知,鄙人乃是哑科出身,见过不少产妇、婴孩。有些原本身体康健,产子之后,却因褥疮染毒,患上了产后痉。更有小儿断脐不当,因脐风摄口毙命。即便未患上破伤风这等恶疾,亦有外邪侵体,高热难消等疑难杂症,医家常言“风邪”。鄙人见识过细蛊后,却猜会不会是因此物,才致人发病?”
    这似乎是个不言自明的道理。甄琼确实知道人发病多是因为细蛊,却从未联系到具体的病症上,更不可能想到生产这等事。他眨巴了下眼睛:“此言有理啊。”
    见他认可,钱乙松了口气,继续道:“既然能猜出病因,对症下药,也不算难。消除细蛊,不外乎蒸、煮、烧,只要经过高温,细蛊就难以存活。用肥皂洗手,亦能清除细蛊。还有观主研制的酒精一物,也可杀灭细蛊。若是在助产之时,让稳婆仔细净手,床褥铺垫皆用蒸煮过的白麻,剪脐带的剪刀用火烧灼,产妇患处和婴孩肚脐,都涂酒精,岂不能大大减少外邪侵体?”
    这些,都是钱乙未曾想过的。自从见了显微镜,并且跟赤燎子一同实验,探究杀灭细蛊之法后。他心中就暗暗有了思量。产妇多会漏下不止,污血浸染伤口,就已经够糟了,若是再染上细蛊,不免加重病情。而那些天生体弱的孩童,也不乏生产时就落下病根的。若是能从源头根治,岂不是能让更多妇孺,跨过这道鬼门关?
    甄琼双眼一亮,不由点了点头。他确实知道,大益朝的大夫看病时,通常是穿白褂,带口罩的。这还是从大赵传下的习惯。寻常看病都要如此仔细,别说是生孩子大出血的时候了。
    想了想,他问道:“你们可试这助产的新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