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2节
    所以学生出息了,算是一巴掌打回到这些人的脸上,今儿他才这么爽气。
    “就是得这么想,让那些人发酸去,最好是发一辈子的酸,那说明这辈子他们都赶不上你。”沈舟端起面前的酒杯,同样也是一饮而尽。
    这方面他还真得跟自己学生学习,都说人言可畏,可若是自己不在意了,那这些不堪入耳的话就没多大的杀伤力了。
    师徒俩难得喝次酒,还都喝醉了,沈舟喝醉酒之后,话特别多,絮絮叨叨的,把清醒的时候不好意思说的话,这会儿全都说出来了。
    “你的性子踏实,老夫就没见过比你性子更踏实的年轻人,太适合到工部来任职了,比去户部合适,你先在户部待几年,觉得哪里不自在了,或者更想到调到工部来,到时候咱们再调回来,不用怕你师伯,他没几年就要退了。”
    “你是不知道,今天收到你的喜报之后,王大人脸上那个表情真的是太酸了,他以为老夫不知道,背地里说老夫的小话,还想着看老夫的热闹呢,这下好了吧,会试的榜单一张布,‘啪’一巴掌就打他脸上了。”
    “老夫那几个儿子,一个个都是不着家的,非得去外头,在京城有什么不好的,在六部当差能做的事情多了去了,难道只有做父母官才能为百姓谋福吗?狭隘,你可别学他们,他们跟你不一样,心不踏实,没办法做水利,你师伯也嫌弃他们,在算学上没天分。”
    ……
    红着脸的魏时,也不知道是酒气上头,还是被老师夸的上了头,这些话一句一句的,不管从哪个角度听,都像是在夸他。
    第72章 三更
    喝醉酒之后的夫君特别乖巧。
    刘枫挺着个大肚子,让下人把夫君搀回房的时候,还怕醉酒的人脑子不清晰,万一有个什么动作,再不小心打到肚子上,伤到孩子那可就不好了。
    但不管是擦脸,还是换鞋,夫君都特别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脸颊红彤彤的,就像个小孩子。
    所以换衣服这事儿,还是她来吧。
    据她所知,别看元宝给夫君做了这么多年的书童,这些起居上的事情,夫君可从来都没让元宝插手过。
    这近一层,远一层的关系,都明明白白放着呢。
    作为近人,刘枫还真不太想在这些事情上使唤元宝。
    ——
    宿醉带来的头疼,真的很让人痛苦,魏时一边揉着太阳穴,一边瞧着厨房送来的早膳,准确的来说,应该是迟来的早膳,谁让他起晚了呢。
    小米粥,鸡蛋羹,酱黄瓜,萝卜条。
    全都是他点名要的。
    胃里现在实在是吃不下油腻的东西,也就是能来些清淡爽口的了。
    刘枫已经用过早膳了,而且是相当丰富的早膳,哪怕她也就是能吃掉其中的六分之一,可厨房该上的饭菜还是要上。
    这一点她跟夫君是不太一样的,以前还没有怀孕的时候,她倒是也有尝试着让三餐都稍稍简单一些,不那么铺张。
    但是怀了孕之后,那可就不行了,一切都要以肚子里的孩子为主,膳食上都是听太医、大夫和赵嬷嬷的,自然没办法节俭就来了。
    不过这些饭菜也不会浪费,主子吃完了,下人还可以吃,不会被直接倒掉。
    魏时没在家里头待太久,就直接忍着头痛去了师伯那边,本来嘛昨天就该去的,可是跟老师喝酒一直喝到晚上,这才耽搁了,趁着今日是休沐日,当然得要早早的过去了。
    沈涛早就在府上等着了,瞧见了魏时就笑。
    “两个不能喝酒的人凑在一块还都喝醉了,真是有出息。”
    不过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喜事儿嘛,高兴就容易把酒喝多了。
    让他觉得生气的是,这俩人谁也没想着喊他一块过去,他这把老骨头了,过去喝杯酒,难道还能打扰到两个人师徒情深吗。
    说起这事儿来,魏时也觉得不好意思,当然不是因为跟老师一块儿喝醉酒不好意思,而是老师醉酒之后说的那些话,酒醒了之后他还记得呢,怎么想都觉得是在夸他,而且各种角度,特别清奇。
    “醒啦,老夫昨天就收到你的喜报了,一直等你,你也没过来。”
    沈涛说起来还有些委屈呢,他可是特意准备了一道算学题目,就打算拿出来,跟魏时好好庆祝庆祝呢。
    结果,第一天没把人等过来,沈舟绝对是故意的,就知道他在这等人,所以拉着魏时在那边喝酒,打击报复他把学生给弄到户部去了。
    第一天没把人等过来,第二天这兴奋劲儿就过去了,所以原本准备好的算学题目也没拿出来。
    “你去户部的事情,老夫已经跟圣上提过了,当时太子也在场,安心准备殿试,到时候旨意就会下来。”
    跟圣上说这事儿的时候,他也是觉得面上有光,自己看好的人,弟弟唯一的学生,在这一次会试当中一举拿下会元,他开这个口,也是满含着骄傲的。
    “让师伯费心了,学生会好好准备殿试的。”
    “你的能力老夫还是放心,也别太紧张,放轻松,只要正常发挥就没什么问题。”
    当今最注重实干之人,这一点从他弟弟和太子的舅舅白石景两个人身上就能看出来。
    同年的进士,一个是榜眼,另一个却是状元。
    在这之后的仕途可就大相径庭了,自家弟弟在翰林那里就待了三年,之后便进了工部,一干就是许多年,已经是正三品的右侍郎了。
    白石景一直待在翰林院,如今才是从四品,而且从正五品升至从四品还是沾了太子的光。
    沈涛不是觉得翰林院不好,那地方清贵,专心做学问的人去那地方待着再合适不过了,只不过若想干实事儿,翰林院就不能呆了。
    当今注重实干,对有实干之人颇为善待,仕途上的升迁就很能体现这一点。
    想来魏时的状元之位,三元之名,当今是不会刻意卡着不给的。
    想要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不过魏时好歹也有过多次大考的经历,自认为就算是紧张些,到时候也是可以发挥出水平来的。
    殿试跟会试放榜隔了不过六日,时间还是挺短暂的,魏时除了练习策问之外,也有关注这一届榜上有名的同年。
    朝廷的邸报上,这些都有刊登,再夹杂一些民间的小道消息,七七八八也就凑全了这些贡生们的生平事迹。
    国子监这边,前十名就考进去两个人,一个是他,另一个就是纪风锦。
    第二名和第三名全都是出自白鹿书院,对于他们国子监来说,这一次还真挺险的,万一他要是在考场上出了什么情况,没发挥好,那这头两名可就全被白鹿书院的人给包揽了。
    洪瑞只考到了第二十五名,原本他的水平跟纪风锦是不相上下的,这次应当是没有发挥好。
    虽说不是一考定终生,可这样的考试,只要中了,那就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了。
    所以真要是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来,还真是挺遗憾的。
    依照往年的惯例,殿试最终出来的名次跟会试可能会有小幅度的调动,但大体上名次是不变的。
    在忐忑和激动的等待中,终于到了殿试的日子。
    第73章 一更
    进宫的各项礼仪,魏时在自家府上,就已经提前学过了,不过在殿试正式开始之前,九十六名贡士都被领着教了一遍规矩。
    作为会元,魏时是站在最前头的,正式开考之后,并不见皇上,几位主考官倒是站在一边,魏时的座位也是最靠前最中间的位置。
    最前面这一列,便是此次会试的前十名,左右两边都是魏时不认识的人,应该就是白鹿书院的两位同年了,看上去也是还是挺年轻的,也就是二十岁左右的样子,这些座次就是按照成绩来排的。
    想来就算是不看书案上贴着谁的名字,习惯这样排序的人,也可以轻而易举的推算出考生在会试当中的名次来。
    殿试是只考策问,所以不管是试卷,还是官方提供的纸张,加起来都不是很多,不像之前会试的时候,量太多了,需要仔细记住顺序,免得到时候慌里慌张的把顺序给放错了。
    殿试的题目跟会试的大气磅礴比起来,要‘小’很多,让贡士们做这样的策问题目,应该说要更务实一些,更能够考察出水平来。
    如果要管理一县之地,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这一批贡士虽然大部分都会进入东宫做属官,但是将来也是有可能被外放做父母官的。
    不过俗话说的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尚未入仕途的贡士们,在此前的很多年都致力于读书考科举,就算有想要日后为一地百姓谋福的人,没入仕途之前就想这些,未免有些太早了。
    最近这十几年来,在当今继位之后,策问题目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不管是教书先生,还是应考的学生,都根本就摸不着朝廷的脉络。
    各个方面的都有,跟以往很大的不同就是不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不再辩证的问什么礼与法的关系,也不会问本朝哪位皇帝的政绩如何,避免了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出来。
    策问题目出的都很切合实际,学生们私底下练习的时候,自然也就是偏这个方向的。
    不过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想要真正解决一个问题要研究的东西也太多了,根本就不可能做足万全的准备,可能把每一个题目都练到。
    就像这次出的题目,那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治理一县之地,所需要的官职不过是正七品知县而已,对这些贡士而言,并非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
    而且这里面有一部分人初入仕途,官位就要高过正七品,即便是外放,那也是比知县品阶更高的官。
    这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一个难题,怎么都能写出几条道道来,但是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谁也没有真正的管理过一县之地,在此之前也甚少有人研究过这些。
    有朝廷的邸报和民间各种小道消息,足以让贡士们对本次会试的前十名有所了解。
    所以坐在魏时左右和后面的这些人,全都知道今年新出炉的会元,乃是一位七品知县之子。
    虽说现如今在国子监读书,可这才来了几年,幼时肯定是跟在父亲身边长大的,耳濡目染之下,了解的东西也会比旁人多。
    这运气,也是没谁了,想羡慕也羡慕不来。
    被羡慕的魏时,实际情况也没有比大家好多少,就算是充做嫡子教养的那些年,他也没有耳濡目染接触过这些。
    一来,父亲从来都不会把公务带回家中的,二来,他从未去过县衙,自然也就不可能接触到这些。
    在燕县的时候,他连朝廷的邸报都没有看过。
    如果这次的策问题目是如何管理一州之地,那魏时还是稍稍有些把握的,因为他在柳州城的时候,是真的曾经见到过大伯处理一些简单的公务,而这些事情大多也从来都不会避着他和堂兄。
    只不过这一次的题目是关于一县之地的治理,而并非是一州之地。
    虽说这两者之间一定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但是差别还是很大的,县一般都是隶属于州的,管理一个州要注意到的问题更多,可管理一个县,问题虽然不多,但要非常的细化才可以。
    魏时对这方面也是门外汉,他既没有真真正正的管理过一个县,之前也没怎么收集过这方面的资料。
    只能是把之前看大伯管理柳州城的经验照搬过来,然后筛选一部分,再慢慢的细化,最终将条理化的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方案拿出来,写出一篇策问。
    这应该是魏时写策问,用稿纸用的最多的一次了,草稿确实没有打的,因为时间实在是来不及了,再把一个完整的方案罗列清楚之后,魏时都直接在正式卷面上答题了。
    因为事先已经想的足够细化和全面了,所以落笔的时候就没有多少迟疑了,行云流水,这句话还没有写完,下句话在脑子里就已经出来了。
    停笔的时候,距离最终的交卷时间,只剩下一炷香的功夫了。
    魏时抬头,明晃晃的两个人影就立在正前头,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过来的,更不知道这二位刚刚有没有下场巡视。
    能穿明黄色的人,还可以到贡士们考试的保和殿来,也就只有当今和太子二人了。
    魏时早在先前就有这个心理准备,一则是当今注重科举,据说每次殿试都会亲自过来一趟,当然,待的时间长短就不一定了。
    二则,这次恩科,毕竟是为太子选人,太子新立,东宫需要的人手不仅多还要精,从会试的题目上来看,太子是真打算从这一批的新科进士当中选出人才来。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