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反正也要憋死,还不如顺着盗洞下去,我跟冬瓜使了一个眼色,他深吸一口气,就顺着盗洞钻了进去,这个盗洞应该是打到墓穴里去的,应该不长,所以我们才敢冒这个险。
我也憋了一口气,紧跟着下去,只是在我钻进去之间,我扭头看了一眼,那些盲翠竟然不见了!虽然还能听到嗡嗡的响声,可就是看不到盲翠的影子!太他娘的邪门了。
来不及多想,我脚下一滑,就跟着水顺着盗洞向里面滑去。
这个盗洞就窄了很多,冬瓜钻进去有些吃力,庆幸的是,水流把盗洞边缘的土都冲了下去,又附带着润滑的作用,大概只是过了二十秒,我跟冬瓜就站在一个石室里。
这个石室并不大,正中间放置着一尊石棺,不过奇怪的是,石棺上的盖板已经打开了一个二十公分的缺口,冬瓜一看就火了,大骂一声,“看来那伙人真的来过,贾爷拼死拼活的容易吗,真他娘晦气!”
我甩了甩头上的水,深吸一口气,这才平静下来。忽然想起冬瓜之前要跟我说,有关于山神爷的事,刚好现在山神爷不在,我的好奇心就又来了,问他,“冬瓜,山神爷这个人你有什么看法?”
冬瓜微微一皱眉,说出了一个让我非常诧异的词,“乔状元,你知道聿明氏吗?”
我在大学的时候研究过姓氏之类的东西,刚好知道冬瓜口中的聿明氏。聿明氏准确地说并不是一个姓,聿明是姓,只是这个姓并不在百家姓之内。整个聿明族里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聿明氏。所以聿明氏既是这个人的名字,也是聿明这个宗族的代指。
相传,上古时期聿明氏是一个道士,修为高深莫测,勇敢正直,为天下百姓向苍天讨公道,祈雨招风,降妖除魔,样样精通,被誉为人间的保护神。原本聿明氏死后是要被招入佛祖的国度,只可惜他在临死前,违背了佛祖的遗愿,带着昙花花神,进入佛国寻找韦陀。佛祖大怒,便亲手摘了聿明氏的道根,判他终身不入轮回,更是在他鼻尖上刺上一个洞,让他留在人间受罚万年。从此之后,聿明氏无法再祈雨招风,渐渐的被人们遗忘,但是他降妖除魔的能力依然还在。所以他就一直躲在山里,默默保护人间。
听到冬瓜一说,我立刻就明白了,他执意要称呼小爷为山神爷,看来是早就怀疑到了聿明氏头上。可聿明氏毕竟是传说中的人物,又怎么可能真实存在,一脸不相信地说:“冬瓜,你就别忽悠人了。你的意思是山神爷是活了几千年的一个怪物?还想降妖除魔保护人间?如果他真的要降妖除魔,先把自个儿除了再说,他自个儿就是个活粽子!”
冬瓜一脸神叨叨地盯着我,越说越有兴致,接着说起了我不知道的事情,“我可没说他就是聿明氏,只是他跟聿明族肯定有关系。降妖除魔的能力我不知道他有没有,但是他鼻尖上的那个洞可不简单。稍微有些资历的手艺人,都听说过一个故事。”
接着冬瓜就给我讲起这个故事,盗墓一途,分为南派和北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只是还有一个不属于这两派的存在,就是聿明氏。在民国时期有一个颇为有名的盗墓军官,孙殿英,因盗掘清东陵而闻名,清东陵里面埋葬着五位皇帝、十五位皇后、一百三十六位妃嫔、三位阿哥,阴气极重,是一个极难下手的海。孙殿英在盗墓的时候,传说被鬼附身,之所以活下来,便是因为他手下养着一个聿明氏。
聿明氏跟常人不同的地方,便是在鼻尖上有一个此洞,这洞是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刺的,从小训练,长大之后就可以感受到常人感觉不到的危险。按照冬瓜的说法,这是“狗鼻子功”,隔着一千米聿明氏就可以感受到危险,甚至可以辨别出是什么样的危险,从容地应对。虽然冬瓜的说法有点邪门,可我确实也发现一点相似的地方,山神爷每次发现提前发现危险时,鼻子都会不经意的抽动。
孙殿英这个人,凡是考古专业的都知道,是个大倒斗的,哪个教授提到他都要骂上几句,可他手下有聿明氏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如此一想,难道山神爷真的是聿明氏?
就在此时,我看到冬瓜脚边的一个瓦罐忽然动了一下。
这瓦罐是跟着我们一起被冲下来的,数量大概有七八个,掉下来的地方有一汪积水,并没有破,墓道里下来的水都流出去后,这些瓦罐就留在了石室里。按理说瓦罐应该是陪葬之物,怎么会自己动?我心里有些发毛,就冲着冬瓜使了个眼色,用手电指了指他脚下的瓦罐,用口型说:
“瓦罐里有鬼!”
冬瓜也是一个机灵,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他手里的猎枪进了水,里面的弹药受潮,根本无法再发射,虽然旅行包里还有一把猎枪,但显然冬瓜不准备拿出来用,反而取出两把锋利的匕首,丢给我一个。
我们朝着瓦罐一左一右围了过去。冬瓜用脚踢了一下瓦罐,它就动的更厉害了,难道瓦罐中被封印着亡魂?到了现在,我也开始疑神疑鬼了。
还没下斗前,冬瓜就说过,地下的事情,都是不能用语言解释的,我现在算是彻底明白了这句话。就在我心里发麻的时候,一只青色虫子从瓦罐里爬出来,接着爬出了第二只和第三只,一爬出来它们就抖动着粘在后背上的翅膀,似乎想要飞起来。
“他妈的,居然是盲翠!”
冬瓜大骂一声,就一只肥脚踩上去,一脚踩死仨,一肚子绿水摊在地上。要是让这些虫子飞起来,就难对付了。
知道了瓦罐里的东西,我们就有了防备,果然其他瓦罐里也都是盲翠的幼虫,刚挣扎着爬出来,就全部成为我跟冬瓜脚下的亡魂,我俩把对盲翠的气,全部洒在这些幼虫身上,越踩越有劲儿。#####